六、要生反省心。
如果不反省,就覺得自己沒有任何過失,似乎每天都修得很好,認為若干年後,必定出生念多少部經、多少遍咒、多少句佛號的功德等等。從來不做自我檢點,盡做一些場面上的事,而且還會有意識地宣揚一下,自己就感覺很滿足,其實無異自我欺騙。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因為從來不懂得反省。
反省,就是常常有意識地檢點、省察自己的心態和行為,觀察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現在是退步了,還是進步了?我的心為什麼是這種狀態?該怎麼來改進?諸如此類,時時在因上調整。
有了反省才不會自欺,才能在自己的過失處加以改正,我們才能日新月異,不入歧途。這也是修行人起碼的一種素質,缺少了反省,不可能修心,只可能是流於表面。因為沒有反省,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不曉得過失在哪裡,就無從改正;沒有改正,也就沒辦法進步。不會反省的人,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兒出錯了,即使早已落在偏差裡,甚至已經相差很遠也絲毫不會發覺。
同樣,在念誦方面要有反省,才能知道哪裡錯了,以便及時調整、日益升進。修行人的一生實際都是在改過失。如果認為自己沒犯過錯,就只能證明根本沒有修行。
以上是總括而言,具體到各自的修行上,就要按照實際情況來做,不然還是難以避免熟溜的毛病。
第一個反省之處:自己念誦時,跟經上的義理是否相合?是否真能發起如是之心?例如每天念誦《普賢行願品》、《西方發願文》,以及各種儀軌、經典,或佛號、心咒等,我們就要在這些上面一樣一樣地反省。也就是觀察:我念誦的時候,是內心觀修,還是從嘴巴上溜的?
其實任何一個儀軌、一種修法,都是要把我們的心引入到正法軌道中。如果心與所修儀軌等不相應,就表明心和法已經脫離了。佛法裡講的都是我們心上的事,儀軌就是在指示自心所要行進的方向、操作的方法,以及如何在佛法上運轉的問題。如果內心並未現出所詮法義,也從來沒跟法相應過,僅在口頭上念一念,那就完全落於表面了。所以應當時時反省:對於所念的這部經、這個儀軌,我的心有沒有緣其法義思維?有沒有隨文作觀?而且具體到不同的法來說,發願的時候,關鍵要觀察自己的心,有沒有隨文發願?也許會發現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如果沒有就應當及時改正。
以《西方發願文》為例,通篇當中有很多發願的內涵,每處文字都是在指示我們所要達到的心態,或者說應該出生的願望、祈願。它是在做一種規則、示範——以文字作助緣,引發我們的同類善心。因為成就的祖師們寫得非常完善,每處發願都值得我們效仿。好比武術大師寫的一本拳譜,因為他是過來人,知道每一招的關鍵、要點在哪裡,所以後學者按照拳譜練成之後,就會打得跟他一樣出色;同樣,法本的關鍵也就是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觀修,如何引生自心上的法,使法本裡的字字句句全都成為心中的法義、心中的修法,或者說使我們的心心念念跟法本裡說的一模一樣。
《西方發願文》開端說到禮拜西方大導師,就有其中所要引生的心態。只有生起對阿彌陀佛的崇敬心、皈依心,才能真心地發願往生,然後唯一祈求阿彌陀佛攝受我。對此我們不妨反省:我念誦的時候,有沒有生起如是心態?如果每次都有,那麼願文上說的就是自己,自己已經處在修法當中了;如果沒有,說明內心沒有隨文作觀,就需要趕緊糾正。如是嚴格地觀想、作意,經過幾次練習後,就會有同樣的心;通過長期訓練,就會形成一種堅固的心態。此時,整篇《西方發願文》講的都是自己的心,如法觀修者已經被納入到願文儀軌中了。如此念念不斷地去運轉,真實的求往生願自然生起,那才是真正的西方發願——真正成了心中的「西方發願文」。
所以,我們一定要反省自心,觀察有沒有跟法相合、現出法的內涵,要認認真真地按照這種方法來操練,沒有必要以口頭上的熟溜來自我欺騙。如同初中生做幾何題,他會按照老師教的方法,自己把題做出來;同樣,修法的人就要按照佛菩薩在經文、法本上的指示,在心上標標準準地修出法的內涵。雖然未必一次就能達到,但我們每一次都要儘自己最大的力量,來現起如法善心,經過不斷地努力練習,最後必定會真正出生那樣的心態。
再說《西方發願文》開端祈求彌陀攝受,我們就應該依此反省:我有如是的心態嗎?我的心隨文觀想了嗎?如果沒有,就立即停下來作意,認認真真多串習幾次,直到生起求阿彌陀佛攝受的心態。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也都能做到的。
接下來是發菩提心,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無上道。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心與此義理相應嗎?我是為了一切眾生成佛而求生極樂世界嗎?如果不是,那就如同沒有心識的軀體,只是有口無心地念誦而已。所以,我要有意識地多次作意,想辦法把如法的心態發動起來。然後再念發願文,同時串習相應的心態,才算是以菩提心的攝持在修行。
之後是:懺悔業障;祈求現世的禪觀之中、夢寐之際要出現何等感應;臨終時如何無礙見佛,得佛接引;往生以後又如何花開見佛、聞妙法音、悟無生忍;在十方世界利益眾生等等。整個願文所述,正是我們從現在起,直至成佛之間的行進路線,由此得名為「願」。一旦在心裡真實生起這種願,那麼願就會攝持、牽引自心朝此方向行進。可惜如今很多人只是在文字表面上念來念去,心裡根本沒有真正貫徹願文內涵,也就難有真實的結果。可見,有沒有對治熟溜病是關乎生死大事的關鍵,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應當清楚這一點。
譬如一個小學生,閱讀科學大師的傳記後,對此非常有意樂,覺得他竟能有那麼偉大的成就,我也想成為那樣的人。於是開始立志:現在小學的時候該怎麼學、初中該怎麼學、讀哪類大學、如何儘快達到科學大師的水平,然後就可以站在世界科學的高峰上,站在最前沿的陣地,實踐先進的科學工作。他那種想當科學家的心很真,心中一直有這樣一條路線,這就是他的理想、他的願。如果心裡沒有路線,僅在口頭上隨便說說,那也不算是真心切願。
同樣,我們求生西方的願,要比他崇高無數倍。因此現在要反省:今世的我好比在讀小學,也許還有幾年或者幾十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我要如何修學佛法;臨終考入西方世界極樂大學,而且要力爭以優異成績考上高等品位。以上是初期目標。如果目標、志願已立,則盡此一生都會孜孜不倦地努力,因為有了志願的攝持,每次都會主動地行持淨業。沒有志願的人則整天是吊兒郎當、散漫隨便,處處都顯示著胸無大志的可憐狀態。
再看發願文所述的中期願望: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如何圓成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等。對於這些功德,現在立下志願並非為時過早,有智慧的人都知道願是前提,心上的路線、藍圖比任何事情都更首要,他會在立志之後促使自心有意識地再再串習。而且,他的眼光不僅限於現世,還會關注到往生佛國後,如何跟阿彌陀佛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相應,由此迅速圓成佛道。
在佛國證成大道後,又如何前往十方世界去利益眾生等等,現在就要對此立志、發願,這是後期目標。
可見,《西方發願文》是整個普賢行願的軸轄,兩者實際是一個內涵,只是開合的地方有所不同而已。由此更應當反省自心:我念誦西方發願文的時候,心跟願的義理相應了嗎?我在心上是不是已經開出了這樣一條路線呢?我確立志願了嗎?如果已經確立,那就要繼續加強,並在往後的每一天都依此起願。其他物品或許可奪,但心中的志願無人能奪。它作為保證,也就是只要有了願力,所立志願就成為內心的導師,在任何時處都會給予引導。由願力驅使,我們不致於走錯方向,也決定會依願圓滿一切。反之,志願未立的人,內心時時都會被業力牽引,很可能走入歧途。
例如在世間知識方面,一個人真正立願:我不要搞政治,也不為賺錢,我一定要在科學領域達到某種境地,或者一定要求證真理等等。一旦他的志願串習牢固,那是誰也動搖不了的。即使父母勸他說:你還是現實一點,討個老婆、賺點錢就好,何必想那些虛無縹緲的事?但他就是不肯。為什麼呢?因為願已紮根,就會一直牢固地攝持他的心,使他再不可能往別的方向走,因為其他都不是他的願望,所以根本不願意做。他的心只會隨著願的牽引,一直往既定的方向去。
其實,即使是我們目前能夠學佛,也無不基於前世的願力。有了願力牽引,每次碰到抉擇取捨的關頭,他就會想:我不要做別的,一定要學佛、修道。這些都來源於前世數數起願的力量。我們一旦懂得了這個要害,也要了知如何繼續加強願力來貫穿現在和未來。
由此可見,立願相當重要,這又在於我們每一次是不是以真心發願。如果確實如此,則由於天天都如此串習,經過幾百次以後,願已經強化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使我們絕對不會落入旁門左道。如果我們的志願能夠跟佛菩薩的志願合拍,跟普賢行願合拍,那麼我們以後決定就會走這一條路。換言之,願力會驅使著我們只走這條路,即使遇到其他道也往往不喜歡或不相應,由此不可能落入低小,或有偏差、邪惡、不正之道當中。
了知這一關要後,我們無論念誦《西方發願文》、《普賢行願品》或者其他,都應當善加把握自心。還要反省:我跟菩提心相應嗎?跟這種菩提志願相應嗎?跟佛相應嗎?念念在自己心地上檢查。如果現在每一次都能仔細檢查,並及時糾正不正確的狀態,那麼臨終時就不會落空。一輩子都沒虛假過,臨終怎麼會有虛假?但如果我們天天都是裝模作樣、虛情假意地念誦,那麼真心切願豈會在臨終時分突然蹦出來?當時只可能表現為無願、無目標。很多人到臨終時心無主張,其實都是平生輕忽玩弄的結果而不得不自作自受。
所以,同樣是念佛人,有的能往生,有的不能往生,關鍵在何處?就是因為一個有願、一個沒願。真正隨願文起願的人,臨終就有往生的志願。串習到臨終的時候,願已經牢固得無人能奪、不可阻止。他是一定要往生,一心要掙脫生死束縛,一心要隨佛去學,不會再求其他世間法,這樣誰能擋得住他?所以他一定會往生。
另一個人為何不能往生?就是因為雖然口口念彌陀,實際卻是在自欺。念佛、做功德都只是做給別人看,口裡念的不是他的真心話語,他也沒有求往生的心。他還是念念貪戀世間,真正希求的不外乎輪迴裡的事。換言之,他從來就沒有真正發過求往生的願,壓根沒有真心想去極樂世界。如此自欺一生一世,到了緊要關頭就暴露出來了。
譬如世間人上學,有的人真正立了讀書的志願,與沒有志向者的表現相比,反差也很大。前者會主動看書、學習,到了時間就要讀書,即使別人不支持,他也會衝破種種阻撓;甚至暫時無法讀書,他以後也會補上。而那些沒有讀書志向的人,即使被父母硬逼到學校去,也根本沒意樂學習。他身在課堂,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整天吊兒郎當,巴不得趕緊離開被管制的校園範圍,去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這些都是因為心裡根本沒有讀書的志願。
真假志願有如是差別,念佛也是同理,如果是假的志願,還想真正往生,那豈不是想顛倒因果律?
所以,現在就要痛自反省:我念誦時是不是發起了如是志願?是不是有這種願心?我們不能再欺騙自己了,如果發現沒有,就要及時改正,以此還能挽回;如果有,但是比較薄弱,那也要想辦法把它加強和深化。有反省才不會落空,知道自己差在哪裡,弱點在哪裡,也避免將來在這方面吃虧,避免自欺一輩子。天天反省、改過,才算是真正踏在實處修行,不致於臨終後悔。
而且,反省要細緻入微,下至一點一滴的心念、行為,都要檢查不足之處,並及時糾正。如此一來,因上正了,將來一定能得善妙之果。《楞嚴經》中也說:因地不直,果招迂曲。我們現在的立願是根本,此願未立或虛假,就決定了將來難有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