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反省、改過,才算是真正踏在實處修行,不致於臨終後悔

2021-03-05 淨土指歸

六、要生反省心。

如果不反省,就覺得自己沒有任何過失,似乎每天都修得很好,認為若干年後,必定出生念多少部經、多少遍咒、多少句佛號的功德等等。從來不做自我檢點,盡做一些場面上的事,而且還會有意識地宣揚一下,自己就感覺很滿足,其實無異自我欺騙。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因為從來不懂得反省。

反省,就是常常有意識地檢點、省察自己的心態和行為,觀察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現在是退步了,還是進步了?我的心為什麼是這種狀態?該怎麼來改進?諸如此類,時時在因上調整。

有了反省才不會自欺,才能在自己的過失處加以改正,我們才能日新月異,不入歧途。這也是修行人起碼的一種素質,缺少了反省,不可能修心,只可能是流於表面。因為沒有反省,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不曉得過失在哪裡,就無從改正;沒有改正,也就沒辦法進步。不會反省的人,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兒出錯了,即使早已落在偏差裡,甚至已經相差很遠也絲毫不會發覺。

同樣,在念誦方面要有反省,才能知道哪裡錯了,以便及時調整、日益升進。修行人的一生實際都是在改過失。如果認為自己沒犯過錯,就只能證明根本沒有修行。

以上是總括而言,具體到各自的修行上,就要按照實際情況來做,不然還是難以避免熟溜的毛病。

第一個反省之處:自己念誦時,跟經上的義理是否相合?是否真能發起如是之心?例如每天念誦《普賢行願品》、《西方發願文》,以及各種儀軌、經典,或佛號、心咒等,我們就要在這些上面一樣一樣地反省。也就是觀察:我念誦的時候,是內心觀修,還是從嘴巴上溜的?

其實任何一個儀軌、一種修法,都是要把我們的心引入到正法軌道中。如果心與所修儀軌等不相應,就表明心和法已經脫離了。佛法裡講的都是我們心上的事,儀軌就是在指示自心所要行進的方向、操作的方法,以及如何在佛法上運轉的問題。如果內心並未現出所詮法義,也從來沒跟法相應過,僅在口頭上念一念,那就完全落於表面了。所以應當時時反省:對於所念的這部經、這個儀軌,我的心有沒有緣其法義思維?有沒有隨文作觀?而且具體到不同的法來說,發願的時候,關鍵要觀察自己的心,有沒有隨文發願?也許會發現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如果沒有就應當及時改正。

以《西方發願文》為例,通篇當中有很多發願的內涵,每處文字都是在指示我們所要達到的心態,或者說應該出生的願望、祈願。它是在做一種規則、示範——以文字作助緣,引發我們的同類善心。因為成就的祖師們寫得非常完善,每處發願都值得我們效仿。好比武術大師寫的一本拳譜,因為他是過來人,知道每一招的關鍵、要點在哪裡,所以後學者按照拳譜練成之後,就會打得跟他一樣出色;同樣,法本的關鍵也就是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觀修,如何引生自心上的法,使法本裡的字字句句全都成為心中的法義、心中的修法,或者說使我們的心心念念跟法本裡說的一模一樣。

《西方發願文》開端說到禮拜西方大導師,就有其中所要引生的心態。只有生起對阿彌陀佛的崇敬心、皈依心,才能真心地發願往生,然後唯一祈求阿彌陀佛攝受我。對此我們不妨反省:我念誦的時候,有沒有生起如是心態?如果每次都有,那麼願文上說的就是自己,自己已經處在修法當中了;如果沒有,說明內心沒有隨文作觀,就需要趕緊糾正。如是嚴格地觀想、作意,經過幾次練習後,就會有同樣的心;通過長期訓練,就會形成一種堅固的心態。此時,整篇《西方發願文》講的都是自己的心,如法觀修者已經被納入到願文儀軌中了。如此念念不斷地去運轉,真實的求往生願自然生起,那才是真正的西方發願——真正成了心中的「西方發願文」。

所以,我們一定要反省自心,觀察有沒有跟法相合、現出法的內涵,要認認真真地按照這種方法來操練,沒有必要以口頭上的熟溜來自我欺騙。如同初中生做幾何題,他會按照老師教的方法,自己把題做出來;同樣,修法的人就要按照佛菩薩在經文、法本上的指示,在心上標標準準地修出法的內涵。雖然未必一次就能達到,但我們每一次都要儘自己最大的力量,來現起如法善心,經過不斷地努力練習,最後必定會真正出生那樣的心態。

再說《西方發願文》開端祈求彌陀攝受,我們就應該依此反省:我有如是的心態嗎?我的心隨文觀想了嗎?如果沒有,就立即停下來作意,認認真真多串習幾次,直到生起求阿彌陀佛攝受的心態。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也都能做到的。

接下來是發菩提心,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無上道。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心與此義理相應嗎?我是為了一切眾生成佛而求生極樂世界嗎?如果不是,那就如同沒有心識的軀體,只是有口無心地念誦而已。所以,我要有意識地多次作意,想辦法把如法的心態發動起來。然後再念發願文,同時串習相應的心態,才算是以菩提心的攝持在修行。

之後是:懺悔業障;祈求現世的禪觀之中、夢寐之際要出現何等感應;臨終時如何無礙見佛,得佛接引;往生以後又如何花開見佛、聞妙法音、悟無生忍;在十方世界利益眾生等等。整個願文所述,正是我們從現在起,直至成佛之間的行進路線,由此得名為「願」。一旦在心裡真實生起這種願,那麼願就會攝持、牽引自心朝此方向行進。可惜如今很多人只是在文字表面上念來念去,心裡根本沒有真正貫徹願文內涵,也就難有真實的結果。可見,有沒有對治熟溜病是關乎生死大事的關鍵,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應當清楚這一點。

譬如一個小學生,閱讀科學大師的傳記後,對此非常有意樂,覺得他竟能有那麼偉大的成就,我也想成為那樣的人。於是開始立志:現在小學的時候該怎麼學、初中該怎麼學、讀哪類大學、如何儘快達到科學大師的水平,然後就可以站在世界科學的高峰上,站在最前沿的陣地,實踐先進的科學工作。他那種想當科學家的心很真,心中一直有這樣一條路線,這就是他的理想、他的願。如果心裡沒有路線,僅在口頭上隨便說說,那也不算是真心切願。

同樣,我們求生西方的願,要比他崇高無數倍。因此現在要反省:今世的我好比在讀小學,也許還有幾年或者幾十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我要如何修學佛法;臨終考入西方世界極樂大學,而且要力爭以優異成績考上高等品位。以上是初期目標。如果目標、志願已立,則盡此一生都會孜孜不倦地努力,因為有了志願的攝持,每次都會主動地行持淨業。沒有志願的人則整天是吊兒郎當、散漫隨便,處處都顯示著胸無大志的可憐狀態。

再看發願文所述的中期願望: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如何圓成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等。對於這些功德,現在立下志願並非為時過早,有智慧的人都知道願是前提,心上的路線、藍圖比任何事情都更首要,他會在立志之後促使自心有意識地再再串習。而且,他的眼光不僅限於現世,還會關注到往生佛國後,如何跟阿彌陀佛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相應,由此迅速圓成佛道。

在佛國證成大道後,又如何前往十方世界去利益眾生等等,現在就要對此立志、發願,這是後期目標。

可見,《西方發願文》是整個普賢行願的軸轄,兩者實際是一個內涵,只是開合的地方有所不同而已。由此更應當反省自心:我念誦西方發願文的時候,心跟願的義理相應了嗎?我在心上是不是已經開出了這樣一條路線呢?我確立志願了嗎?如果已經確立,那就要繼續加強,並在往後的每一天都依此起願。其他物品或許可奪,但心中的志願無人能奪。它作為保證,也就是只要有了願力,所立志願就成為內心的導師,在任何時處都會給予引導。由願力驅使,我們不致於走錯方向,也決定會依願圓滿一切。反之,志願未立的人,內心時時都會被業力牽引,很可能走入歧途。

例如在世間知識方面,一個人真正立願:我不要搞政治,也不為賺錢,我一定要在科學領域達到某種境地,或者一定要求證真理等等。一旦他的志願串習牢固,那是誰也動搖不了的。即使父母勸他說:你還是現實一點,討個老婆、賺點錢就好,何必想那些虛無縹緲的事?但他就是不肯。為什麼呢?因為願已紮根,就會一直牢固地攝持他的心,使他再不可能往別的方向走,因為其他都不是他的願望,所以根本不願意做。他的心只會隨著願的牽引,一直往既定的方向去。

其實,即使是我們目前能夠學佛,也無不基於前世的願力。有了願力牽引,每次碰到抉擇取捨的關頭,他就會想:我不要做別的,一定要學佛、修道。這些都來源於前世數數起願的力量。我們一旦懂得了這個要害,也要了知如何繼續加強願力來貫穿現在和未來。

由此可見,立願相當重要,這又在於我們每一次是不是以真心發願。如果確實如此,則由於天天都如此串習,經過幾百次以後,願已經強化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使我們絕對不會落入旁門左道。如果我們的志願能夠跟佛菩薩的志願合拍,跟普賢行願合拍,那麼我們以後決定就會走這一條路。換言之,願力會驅使著我們只走這條路,即使遇到其他道也往往不喜歡或不相應,由此不可能落入低小,或有偏差、邪惡、不正之道當中。

了知這一關要後,我們無論念誦《西方發願文》、《普賢行願品》或者其他,都應當善加把握自心。還要反省:我跟菩提心相應嗎?跟這種菩提志願相應嗎?跟佛相應嗎?念念在自己心地上檢查。如果現在每一次都能仔細檢查,並及時糾正不正確的狀態,那麼臨終時就不會落空。一輩子都沒虛假過,臨終怎麼會有虛假?但如果我們天天都是裝模作樣、虛情假意地念誦,那麼真心切願豈會在臨終時分突然蹦出來?當時只可能表現為無願、無目標。很多人到臨終時心無主張,其實都是平生輕忽玩弄的結果而不得不自作自受。

所以,同樣是念佛人,有的能往生,有的不能往生,關鍵在何處?就是因為一個有願、一個沒願。真正隨願文起願的人,臨終就有往生的志願。串習到臨終的時候,願已經牢固得無人能奪、不可阻止。他是一定要往生,一心要掙脫生死束縛,一心要隨佛去學,不會再求其他世間法,這樣誰能擋得住他?所以他一定會往生。

另一個人為何不能往生?就是因為雖然口口念彌陀,實際卻是在自欺。念佛、做功德都只是做給別人看,口裡念的不是他的真心話語,他也沒有求往生的心。他還是念念貪戀世間,真正希求的不外乎輪迴裡的事。換言之,他從來就沒有真正發過求往生的願,壓根沒有真心想去極樂世界。如此自欺一生一世,到了緊要關頭就暴露出來了。

譬如世間人上學,有的人真正立了讀書的志願,與沒有志向者的表現相比,反差也很大。前者會主動看書、學習,到了時間就要讀書,即使別人不支持,他也會衝破種種阻撓;甚至暫時無法讀書,他以後也會補上。而那些沒有讀書志向的人,即使被父母硬逼到學校去,也根本沒意樂學習。他身在課堂,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整天吊兒郎當,巴不得趕緊離開被管制的校園範圍,去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這些都是因為心裡根本沒有讀書的志願。

真假志願有如是差別,念佛也是同理,如果是假的志願,還想真正往生,那豈不是想顛倒因果律?

所以,現在就要痛自反省:我念誦時是不是發起了如是志願?是不是有這種願心?我們不能再欺騙自己了,如果發現沒有,就要及時改正,以此還能挽回;如果有,但是比較薄弱,那也要想辦法把它加強和深化。有反省才不會落空,知道自己差在哪裡,弱點在哪裡,也避免將來在這方面吃虧,避免自欺一輩子。天天反省、改過,才算是真正踏在實處修行,不致於臨終後悔。

而且,反省要細緻入微,下至一點一滴的心念、行為,都要檢查不足之處,並及時糾正。如此一來,因上正了,將來一定能得善妙之果。《楞嚴經》中也說:因地不直,果招迂曲。我們現在的立願是根本,此願未立或虛假,就決定了將來難有成果。

相關焦點

  • 《了凡四訓》 改過之法 終(下)
    前面袁了凡給他的兒子袁天啟講解了,如果你修行認真懺悔,到了一定的時候,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校驗,並且袁了凡展現了非常多的好的現象,告訴他這就是龍天護法、佛菩薩給你的感應。這還不夠。我們很有可能,這些作孽之相既然已經有了,(那麼)我們要好好反省自己,好好改正。如果遇到有這些作孽之相了,我們不反省自己,不改正自己,那麼後果一定是下三道的果報。於是袁了凡給他兒子袁天啟又講了幾個(現象),舉例說了幾個惡業的徵兆,也謂之感應。業障深重,一定有不好的預兆,只要我們仔細觀察我們周圍的人和物,就能夠發覺(這些預兆)。
  • 修行要斷貪嗔痴,不然白修了
    1:我們修行修什麼?修心1.我們修行修什麼?修心。我們心清不清淨?平不平等?清淨心是戒律,平等心是禪定,正覺心是智慧,戒定慧。我們怎麼學戒定慧,你就明白了——持戒如果心不清淨,你那個戒白持了;修定沒有開智慧,那個定也白修了。2.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要達到禪定,就是達到平等,平等才是定。
  • 從心改過是最高明的方法
    才動即覺,覺之即無。大概最高明的改過方法,就是從自己的內心改正過錯,當時就能使內心變得清靜。心裡剛剛出現了一個惡念,立刻就能察覺出來,察覺之後便能立即打消這個念頭。在這段中,了凡先生給了一個明確的說法,那就是從心裏面改正自己的過錯才是最高明的方法。
  • 修行的功夫,一個是轉煩惱、一個是破執著,從這方面來了解與契悟
    所以,「觀靈覺,即菩提」,只要時時刻刻覺察、覺照、反省檢討,有了過失,知道慚愧、懺悔、改過,這就是靈知靈覺,就是本具的菩提真心,當下即是,不假外求。相反地,如果犯了過失,還迷迷糊糊地,不知道慚愧、懺悔、改過,就是麻木不仁、就是不覺的眾生境界。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當下這一念清淨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了了分明、處處作主,這就是菩提心。
  • 佛教:什麼才是真正有修行功夫的人?
    你真正是修道的人,你不去看人家的過失,你只是把眼睛收回來看你自己的過失,自己的過失懺悔都懺不完,你還管別人,哪有這個閒工夫?所以不論人非到不見人非,這樣你的心就愈來愈清淨。有人修行多年,每天日復一日的打坐、誦經、禮佛,可是自身的習氣和心態同從前如出一轍,沒有任何改變。這樣的修行並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修的是一顆心。我們今天還看到這個人不對、那個事也不對,這是什麼原因呢?
  • 人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
  • 心理健康:抱怨指責前要先反省自己
    我每天要學習、反省、改過,服務於社會,做這些事情都還覺得時間不夠呢,哪兒有時間生氣?」這位高僧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就看我們把時間用在哪裡。  既然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別人身上,當然就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更不要說改過了。就像是古人說「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自以為自己的田耕作得很完美,於是去幫別人,甚至不請自來,卻沒想到自己的田裡早已長滿了荊棘和雜草。  我們需要知道,好挑人家的毛病,好指責別人,正體現了自己的傲慢、不寬容甚至挑剔、刻薄,這是自己的心出了大毛病。
  • 不致造句和解釋_不致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不致(bù zhì)。指不會引起某種後果。[老舍《四世同堂》:「一槍落了空,一槍打在教授的左肩上,不致有性命的危險。」]不致參考例句:1、一篇好的文章絕不致於條理不清,讓人不知所云。2、這次的損失只是皮上癬疥,不致影響公司營運。3、政府施政應考量輿情,才不致流於獨斷。
  • 《金剛經》:在家修行佛法的8條建議,讓修行成為一種生活
    前言對於修行和學佛,很多人都有所誤解,認為必須要清心寡欲,遠離世俗,甚至到寺廟去。實際上,"生活處處都有禪",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進行自己的修行。這其實是一種智慧、健康的生活態度。那麼,在家應該怎麼學佛?關於修行有哪些建議?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能夠做到慎獨,時常反省而不內疚,便是無愧於天地鬼神。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
  • 經常檢討反省自己有沒有欲垢、愛垢的煩惱,道業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大眾發心出家,辭親割愛,離開世俗的家、離開紅塵境界,表面上好像舍離了「欲愛」,可是如果仍然心生掛礙,就不是真正的舍離。修行、修道沒有別的,就是要在這念心上用功,如果這念心不清涼、不自在、不平靜,即使自己躲到深山中,不與人往來,最終還是與道不相應。無論禪、淨、密、律,都強調「欲愛」是生死的根本。淨土宗祖師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 張學良被老蔣軟禁54年,直到臨終前才告訴兒子真正原因,你知道...
    文/張學良被老蔣軟禁54年,直到臨終前才告訴兒子真正原因,你知道為什麼嗎 大家好,小編來給大家更新歷史故事啦,歡迎各位看官。 眾所周知,西安事變以後,張學良一直被蔣介石囚禁著,直到蔣經國去世以後,他才得以自由。
  • 言必信,行必果——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志士?
    言必信,行必果——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志士?你想做一個說話算話,言出必行的人嗎?你知道怎麼樣才能做到言出必行,說話算話呢?什麼是真正的士,怎樣才能做一個真正的士呢?這裡讓我們看看二千多年前的大聖人是如何教導子貢眾徒的,說不定也會讓今天的人們受益匪淺的。
  • 反省自己(此文無價)
    有次他在家為父親辦壽辰,發小鄭小珊也前來祝壽。席間,兩人因為話不投機,當場爭執了起來。憤怒之下雙方都說了很多過激的話,壽宴還沒結束,鄭小珊就氣憤地拂袖而去。曾國藩冷靜下來後,不僅沒有責怪朋友不留情面,反而反省起了自己:「如果我能稍微對他尊敬些,他又怎麼會以輕慢之言待我?
  • 命不好,最該反省的是嘴和心!(深度好文)
    做完了這些,你就會發現,命不好最該反省的是自己那張無所約束的嘴和那顆雜亂不堪的心。01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口德決定運勢。何為口德?02心態對了,生活就順了人這一生,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種,就是心態好。你要多學一點東西再跳槽,這樣才不虧。」同學心想,有道理啊。於是天天主動加班,留下來背英文商業文書的寫法,甚至連怎麼修複印機都找工人學了,想著要是自己有一天創業了,還能省一筆維修費。就這樣,隔了半年,劉墉問同學,你跳槽了嗎?同學笑著對他說:「我現在升職加薪了,老闆對我刮目相看,我幹得開心,不跳槽了。」
  • 修行中應時時觀待自己,是否具備這八種不良情緒
    也就是說,自己修行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讚嘆。例如有些人在兩年之前就告訴別人,他在兩年後要閉關兩個月,細緻觀察,他閉關的目的在於何處?是否希望得到他人讚譽?閉關的兩個月又做了些什麼?往昔有個人稱自己是可以到地獄度化眾生的還魂師,當他閉關的時候,除了貼身服侍的侍者,誰都不能進入他的房間。外面的人以為他可以在閉關的幾天中不吃不喝,實際當中,他的侍者天天給他一些方便麵、牛奶以及酥油茶等充飢。
  • 天天修行,擁有一個快樂平靜美好的人生
    天天修行,擁有一個快樂平靜美好的人生 2020-10-11 0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個人什麼樣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什麼是真正的成熟,所謂的成熟是指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本質有了自己的認知,你能夠通透地看待這個世界,知世故而不世故歷練圓滑而不單純。那麼今天就來談一談一個人真正成熟的表現。上顎有面智者不拘也。
  • 什麼才是真正的懺悔?並不是一句「我錯了」,而是要這樣做!
    所謂的懺悔,就是知道自己錯了,表達自己對曾經做過的事,心生後悔。懺悔是佛教中所講,只要一個人能懺悔,過去所造的惡業,就會逐漸消減。由此,一個人的福報就會越來越大。不過,懺悔到底起不起作用呢?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也有人說,這個世上,沒有後悔藥。自己做了什麼事,都需要自己去承受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