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什麼才是真正有修行功夫的人?

2021-01-07 紅塵禪緣

六祖惠能大師講,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你真正是修道的人,你不去看人家的過失,你只是把眼睛收回來看你自己的過失,自己的過失懺悔都懺不完,你還管別人,哪有這個閒工夫?所以不論人非到不見人非,這樣你的心就愈來愈清淨。

有人修行多年,每天日復一日的打坐、誦經、禮佛,可是自身的習氣和心態同從前如出一轍,沒有任何改變。這樣的修行並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修的是一顆心。我們今天還看到這個人不對、那個事也不對,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我們有分別、執著。佛說真正的寧靜,不在外鄉,而在於自己的內心。心若靜,鬧市亦同曠野;心不靜,桃源也成喧囂場。心清淨,沒了物慾困擾,就會減去人事紛爭。讓心清寧,學會調養。靜得下心,才做得好事,才看得清自己,才看得清世界。

清淨心是如是心的基礎,清淨心是為了破法的執著而出現的。清淨心它的基礎作用就是讓我們不執著,只作用而不執著,這才是佛說的真正本意。真正檢驗我們心的時候,就是在動,在做事。做事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如是心是無相的,沒有被執著。所謂的無相,就是沒有被左右。沒有被左右的事物叫無相,並沒有說事物不存在。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修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慈悲眾生,不求回報,才是修行的真諦。

真正的修行人心一定是越來越清淨,不會被世間的五欲六塵所染汙,一定是心越來越清淨,學會從自身找原因,不會過多的責怪他人,若為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心寬似海!清淨無染

相關焦點

  • 道教怎麼修行?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什麼不同?
    道士、和尚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別。大多數情況下,通常見到的是鶴髮童顏、仙風道骨的道士;和尚則不同,有胖大和尚,或者顫巍巍的老和尚。這期間並無高下之別。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異呢?其實是因為這兩家修行方法各不相同導致的。
  • 很多同修感到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
    1.淨空法師:很多同修感到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許多同修們常常感到我們修行的功夫不得力,為什麼原因不得力?實在講就是不懂得修行的方法。念佛以為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行,讀經也認為這個經典從頭到尾一天念個一遍、二遍也就行,這決定不是修行,而是發生了很大的誤會。
  • 佛教:如何認識「淫慾」?真懂的話,就可以修行了
    而「明心見性」的前提是要斷除各種欲望,因引,在佛教之中,才有了各種各樣的戒律或戒條,而在眾多的戒條之中,有一條是修行者非戒不可的,那就是「淫戒」,即五戒之中的「不邪淫」這一條,因為若是不持「淫戒」的話,按照佛教的說法,是無法進入真正的禪定的,進不了禪定,當然就談不上開悟或者覺悟了。
  • 「捨本逐末」的修行和「舍末逐本」的修行(宣化上人)
    >這個修有兩種修行,一個是捨本逐末的修行,一個是舍末逐本的修行。「捨本逐末」的修行,就是在那兒搞名搞利,就怕人不知道自己,在那兒一天到晚攀緣,和人拉攏關係,一切一切都是為自己有一個好名,好求名利,所以就怕人不知道自己。他在那兒是不管福慧有沒有,只是像那個抽鴉片煙的人,想現得利益,即刻就過癮了,所以他就求名求利不顧一切,把修福修慧都忘了。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梁武帝一聽頓時很不高興,兩人草草交談了幾句後他就下了逐客令了,達摩祖師也看出兩人之間無緣,這才「一葦渡江」去了嵩山少林寺,後來有人提醒武帝達摩祖師乃是真正悟道的高僧,他這才追悔莫及,可惜派人去追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 修行,是經年累月的堅持,非一朝一夕的功夫
    通過幾周的工作,看到師兄們的精進、進步,我心裡非常羨慕和高興,下決心一定繼續努力,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於是,我開始大聲喊咒,以致聲帶嘶啞,幾乎不能出聲說話,由於顧慮不能與人正常交流,遂中斷(慚愧)。
  • 修行人須先鍛鍊身體,氣血活了能量足,修行易出功夫
    把這個功夫用好了,可以說是刀槍不入,水火不分,那時候才能有相當的定力;有相當的定力,要再會運用這個定力,就會生智慧,所以這是必須的功課。你就再忙也必須來練習;練習得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例如磕大頭,練太極,能活動身上的氣血,調理身心。氣血活動了,也就什麼病都沒有了,很少生病,身心能量很足,學佛才不容易走偏。
  • 佛教「六度波羅蜜」,你知道是什麼嗎?
    對佛法了解比較深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六度波羅蜜」這個佛教名詞,可是它真正的含義卻很少為人所知。在大乘佛教中,「六度波羅蜜」是修行重要的六種智慧、六種途徑。這六種智慧,幫助我們不斷去磨掉人生的弱點,使我們更加智慧地生活,自己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踐行「六度波羅蜜」?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覺」,佛法的照現離不開我們樸素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去醒悟、實踐,才能真正受用。
  • 佛教:念《心經》中的咒,究竟有多大成就?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咒的,尤其是後來的大乘佛教,甚至把咒當成佛的真言和總持。可見,咒在佛教之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說,如果眾生能夠看破,自然會放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看破是一種智慧、也是一門學問,而放下說到底才是真正的功夫。換句話說,布施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內心的煩惱布施掉,即把一切煩惱、憂慮、牽掛等統統放下,統統布施掉,當然也包括病痛與生死等一切的一切,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布施,也是布施的意義所在。
  • 佛教:「欲速則不達」,做好這兩個字,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佛教:「欲速則不達」,做好這兩個字,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燻修」對一個學佛人來說,學習佛法是一個需要長期薰習、漸漸淨罪集資、培福養慧的過程,如《 (八十卷)華嚴經》說:「 具十自在觀世間,以此而升善慧地,以微妙智觀眾生,心行業惑等稠林。
  • 咒語在藏傳佛教修行中的特殊作用
    但在早期佛教的阿含經典中,對咒語基本是持否定態度。直到大乘經典中,咒語才有了它的一席之地,如《楞嚴經》和《藥師經》,都有關於咒語的內容。  我們現在看到的咒語,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前面是佛菩薩和護法神的名字,後面則是咒語所能解決的問題。我們知道,在藏傳佛教的修行中,咒語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那麼,除了我們前面所說的內容之外,咒語在藏傳佛教中還有什麼特殊作用?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即使佛教後來傳入到中國,我們中國的士大夫還是不曾接受這種古印度的修行方式,尤其是出家,認為出家是種不孝的行為,後來因為歷朝歷代的努力,及其佛教本身也在不斷的吸收消化中國的文化,才使自身在中國扎了根。到底出家這種行為,是怎麼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印度的生活習慣說起。
  • 死亡的本質是什麼?用佛教修行角度再看生命問題
    佛教把死亡叫做修行,這是心靈的一種訓練方式,叫做死亡的過程。死亡就是一個生命的刷新,一個生命的周期性的運動。第四,死亡的意義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死亡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但對於一個有訓練的人來說,死亡是非常有意義的,很多經過訓練的人,他不僅不害怕死亡,而且他覺得死亡是一個提升自己生命級別的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 佛教:只有「見道」以後,你才能明白真正的修行是什麼?
    要堅固的信念,要有正知正念的道心,通過再再地練習能夠改變的。所以修行就是修改我們的毛病,改正我們的習氣,行持清靜的善法,這就叫修行。再再地練習久了就是見道,什麼是見道?對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特別對空性道理能夠現量證知了,就是法性現量現前了,現量證得了,那這個時候就開悟了,叫見道。見道以後才明白真正的修行,從因果上,從戒定慧上,斷惡修善,就趣入修道。在修道當中把我們無始以來養成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氣一分一分地去斷除,叫斬草除根——連根子都拔除掉了。
  • 今天是觀音菩薩生日,他修行法門堪稱佛教第一
    大乘佛教認為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是至高無上的,《般若經》講的就是如何修行這種法門,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更是《般若經》的精髓所在,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心經》主要是強調修行空性和般若這兩種境界。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點皮毛,卻誤以為自己開悟了;有可能我們已經悟到了佛理,卻沒有發現。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都會有相應的徵兆。開悟過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就如佛教中所說的: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以下這3種狀態,快來看看你有過嗎?
  • 這座廟裡沒有功德盒,禁止遊客捐款,這是真正的佛教
    少林寺是中國禪宗和中國功夫的發源地,被譽為「世界第一寺」,是中國5A級旅遊景點,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寺廟,它的名聲舉世聞名,畢竟少林寺的名字出現在各種影視作品和武俠小說中,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一個武俠聖地,對於那些在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影響下長大的人來說,少林寺永遠都是充滿幻想的,裡面的人都是身居高位
  • 佛教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我的問題如下:1.佛教譴責基友嗎?2.假如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信奉佛教,然而同時也是一個基友,這算不算是破戒,特別是那條「戒不正當性事」?3.假如兩個男人相愛,是否有錯對於基友,我還有更多問題想請教您。長老的許多著作講解了佛教的邏輯與智慧。我可否建議長老寫一本關於「佛教與基友」的書,我個人覺得對這個問題有許許多多的人觀點含糊不清。
  • 內心通明透徹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那什麼是真正的功德?明心見性就是功,平等無二就是德,即《六祖壇經》中所講的「見性是功,平等是德」。一個人能夠時常照見本心自性,真實不虛就是功德。以此為標準,反觀梁武帝的做法,就會發現功德需要在一個人的自性本性中尋找,而不是通過供養與施捨。這就是兩者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