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2020-12-15 劍儒墨涵談修身養性

以前電視上,總看到很多武林高手,是和尚或者道士,就覺得當和尚或者當道士很牛,後來長大了,也去過一些寺廟和道觀,不過讓人失望的是,和尚和道士並非都會武功。

或許會武功的和尚只能在少林寺,會武功的道士也只能呆在武當上!也許這個結論不太準確,但是曾經確實嚮往過出家人的生活,那得從我很小的時候說起了。

射鵰英雄傳

小的時候,作為男孩子的我,和所有男孩子都一樣,喜歡熱鬧,愛看武打片,所以看到的普遍都是武功高深的和尚和道士,尤其是黃日華版的《射鵰英雄傳》,五絕之中,王重陽是全真教的掌教,一燈大師是得道高僧。雖然很喜歡郭靖和黃蓉,但是那時候小,不懂愛情,就想當和尚或者當道士,就去問我爸,我爸是當教師的,一聽我要出家當小和尚或者小道士,那脾氣說來就來,張口指著我的鼻子就說:「你就不想學好,這是邪魔歪道,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不好好上學,就會想這些亂起八糟的,以後不許看電視了!」我當時就慫了,沒想到電視的威力,比這個當和尚和道士更有吸引力。

丘處機和郭靖

後來再看《射鵰英雄傳》,就不羨慕那些和尚道士了,憧憬愛情,也想找一個這樣冰雪聰明的媳婦,用一句話來說,「只羨鴛鴦不羨仙」!

隨著年齡的漸長,咱也知道了,和尚和道士不是誰想當就能當,必須得出家。

今天咱們就聊一下出家這個事。

01何為出家

出家這事,還得從古代印度說起,畢竟在同時代,咱們中國那時候雖然有諸子百家,但是沒有出家這回事,不論是孔子的學生,還是老莊之學的繼承者,都是有家室的。即使佛教後來傳入到中國,我們中國的士大夫還是不曾接受這種古印度的修行方式,尤其是出家,認為出家是種不孝的行為,後來因為歷朝歷代的努力,及其佛教本身也在不斷的吸收消化中國的文化,才使自身在中國扎了根。到底出家這種行為,是怎麼來的呢,這還得從古代印度的生活習慣說起。

古代瑜伽經典

從古至今,佛教產生之前,就有出家的習俗,不過那不叫出家。

在古代的印度,吠陀時代結束,有這麼一種社會現象,按《摩奴法論》和《俱舍論光記》等印度教典籍的說法,人一生都在修行,這種修行被描述為人生四個階段。這裡找到的是《俱舍論光記》的記載。

「依婆羅門法,七歲以上,在家學問。十五歲以上,遊方學問,受婆羅門法。年至三十,恐家嗣斷絕、歸家娶婦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入山修道。」

這四個人生階段,分別是梵行期、家居期、林居期、遁世期,這分別對應著人的四種人生價值,利、欲、法、解脫。

瑜伽經典中的神

梵行期:這個時期正好是上學的年齡,孩子們被父母送到神廟,由老師教導印度的各種經典,一般都是吠陀經典方面的內容,這個時期就像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私塾,一個老師可以教導好多的學生,這些學生被稱為梵志。

家居期:這個階段,有的學生願意留在寺廟裡繼續學習,或者當老師,稱為婆羅門,這種不會再回家的,但是那些家中有產有業的就會回到家中,結婚生子,享受世俗帶來的利樂,履行社會義務。

林居期:這個階段也叫林棲期,一般人在50歲左右,便會離家出走,到森林中,選擇一片區域,過苦行的生活,通過這種苦行,來踐行曾經學習的經典,來實現「梵我合一」的境界。這方面我可以給大家推薦一對模範夫妻,那就是大迦葉尊者夫婦。

大迦葉尊者,梵名Maha^ -ka^s/yapa ,他的家庭非常的富裕,是摩揭陀國的大家族,父親尼拘盧陀竭波長者擁有的財富,據說超過了當時的國王頻婆娑羅。

迦葉尊者

據說大迦葉尊者出生之時,也是各種瑞祥出現,他的母親,在庭院散步時,突然感覺一陣困意,就在一棵大畢缽羅樹的樹蔭下休息,突然天上落下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而就在這時,傳來了嬰兒的一聲啼哭,因為是在大畢缽羅樹下出生,他的父親為他取名為畢缽羅耶那。他的出生,帶來了喜悅。他的父親尼拘盧陀竭波長者,對他稀罕的不得了,給他請了四個乳母,還找了很多小孩子陪他玩。

他八歲的時候,受了婆羅門戒,跟著老師學習各種學問,他非常的聰慧,從祭祀法學起,書畫、算術、文學、五明、四吠陀,以及星宿運行、禍福吉兇、地震雷鳴、音樂歌舞等,幾乎無一不精通。

而且更特別之處,別人都非常的喜歡世間的利樂,而迦葉卻喜歡獨處,喜歡思考人生的真諦,即使和父母長時間的不見面,也沒有非常想念的感覺。

學成歸來時,家中為他安排了一門親事,可是這小子,一心向道,不想男女之間的事,千方百計的終於給他找了個媳婦叫妙賢,可是新婚的迦葉卻不打算理新娘子,而新娘子妙賢也非常的傷心,迦葉問明白原因,才發現,這是上天的恩賜,自己的妻子與自己有著相同的志向,也是修行之人,於是二人相互約定,「我不和你結夫妻的緣,但我與你允同修梵行的諾。我若得遇明師,必記掛你還在紅塵漂泊。我若得度,必來度你。」於是就成了道侶。不過二人在外人看來是非常恩愛的夫妻,但是私底下,二人連肌膚之親都沒有,不過二人之間的感情還是非常的美好。

後來,迦葉獨自一人離家,而妙賢在家伺候公婆,打理家業,做的非常好。

後來,迦葉成了釋迦牟尼的弟子,他沒有忘記對妻子的承諾,也把自己的妻子介紹給釋迦牟尼,成了一位非常出名的比丘尼。

印度婆羅門教的神

遁世期:晚年的人,他們會四海為家,捨棄一切,連曾經隱居的那片森林也舍掉,他們認為,只有舍掉一切,才能得到解脫。

直到後來,悉達多太子悟道成佛,了生死、斷煩惱的真諦,創建了僧團,才有了佛教的出家制度。

不過當時釋迦牟尼佛規定,但凡要出家,須徵求父母和妻子的同意,否則是不許他們出家的。

從當時看來,釋迦牟尼佛還是非常人性的,而且從這個角度再來理解出家這件事,就並不困難了,出家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追求真諦,尋求解脫。

02古代佛教出家與現在出家需要條件

隨著佛教進入中國之後,我們中國漸漸有了和尚和尼姑。

不過剛開始,在儒和道為主的主流社會價值觀,認為出家是不孝的行為,而且佛教的乞討是一種懶漢行為,非常的排斥。

古代僧人

直到南北朝時,朝廷支持,大力推廣佛法,興建寺廟,才有了大量的僧人和尼姑,寺廟還有田產,僧人能自給自足,甚至有的寺廟還成了大地主僱人耕種,託缽乞食的行為就減少了。

很多人認為,影視劇中,不論感情和事業受到挫折,還是犯罪逃難,都能當和尚。其實真實的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明朝之前,要出家的人必須先向朝廷申請,然後朝廷會舉辦考試,這考試級別也非常高,是國家級的考試,就像是古代科舉制度的廷試,可見國家對出家的重視。

考完之後,通過的人,朝廷會發一個證件,叫做度牒。有了這個證件之後,不論在哪裡出家剃度受戒都是可以的,倘若沒有度牒的話,那出家就是犯法的,而且給沒度牒的人剃度的法師和寺廟都是要受到牽連的。

度牒

這樣從根本上杜絕了假出家人,出家人云遊四方需要掛單,接納掛單的寺廟知客僧也是要看這個雲遊僧人的度牒的。

從這個角度上推敲,其實《水滸傳》裡,魯智深出家這件事,根本就是不成立的;而且出家的僧人如果行苟且之事,官府的追究,是比普通人要嚴重的,刑罰也更重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國家也要相應的政府部門,叫民族宗教管理局,還有佛教協會和相關的法律法規。

按照《宗教事務條例》以及《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 》、《漢傳佛教教職人員資格認定辦法》等相關規定,佛教教職人員資格的取得,須具備一定的條件並履行一整套嚴格的程序和神聖莊嚴的儀式,最後還要經佛教協會認定、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

內容如下:

《全國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第三章第九條規定,「要求出家的人,須本人自願,六根具足(包括無生理缺陷),身體健康,信仰佛教,愛國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礎,父母許可,家庭同意。寺院對要求出家的人,經查明身份來歷,認定符合出家條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師,授予三皈五戒,經僧團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度。」根據《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傳授三壇大戒管理辦法 》第十七條規定,參加傳戒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愛國愛教,遵紀守法;二是信仰純正,勤修三學,遵守教義教規,品行端正;三是年齡在 20 歲至 59 歲之間,六根具足,身心健康,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四是剃度後,男眾在寺院修學一年以上,女眾在寺院修學兩年以上;五是有一定佛教學識,能獨立完成日常課誦和具備基本佛事法務活動能力。

03古代道教出家條件和現在出家條件

說完了佛教,咱們再說一下道教。

道教現在以兩大派為主,一派正一,奉張天師張道陵為教祖;另一派則為全真,奉王重陽為教祖。

正一自古就允許結婚,而自全真始,才有了出家制度。

雖然在全真之前,就有道教,但是有些道士是在廟中修行,卻有家室,有的雖然掛名,但是並不在宮觀廟宇修行,後來南北朝寇謙之和陸敬修改革天師道,才有了度牒。

道教度牒

不過那個時候,沒有出家這麼一說。

直到全真教,才有了出家這麼一回事。

因為本人接觸佛教比較早,而對於道教,知識相對比較少,所以只是簡單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不過現在我接觸了很多道教的道士,都是有家室的。

04在家眾修行比出家眾難,成就也比出家眾要大

說到了出家的僧人,也不得不提一下在家的居士。

在家居士,由於自己塵緣未了,必須在紅塵中修行,不僅要為生活費心費力,還要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當做修行,要嚴格要求自己。

不僅如此,還要在自己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上供下施,還要起到護法的作用。

而且還要娶妻生子,延續香火,在此期間所有的家庭責任,都是修行,甚至比起出家人來說,磨難要多的多。

維摩詰菩薩也是在家居士

就像佛陀在世之時,佛陀有個堂兄叫提婆達多,處處嫉妒佛陀,佛陀叮囑他要繼承王位,不要出家。可是提婆達多看到佛陀受世間敬仰,就開始嫉妒,於是也出家,不過佛陀當時並未收留他,他就自己四處尋訪名師,也修出了大神通,可是卻沒有證羅漢果位。

後來,因為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等大罪,果報來時,他墮入到地獄,世尊也是非常的惋惜,說他如果在家繼承王位,他的才能和成就,並不比自己低,而且以後也是會成就佛果的。

所以那些在家的同修,也不要羨慕出家的僧人和尼姑,大家只要如法修行,早晚有一天,會「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歷僧祗獲法身」。

例如維摩詰居士和傅翕大士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而且大部分菩薩都是現居士身,這也是用居士身來度我們的,所以我們要堅信,在家修行,也能成就無上的大道。

觀世音菩薩是居士身度人

好了,今天咱們就寫到這裡吧,希望大家都能夠擺正心態,修行路上雖然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我會用我的文字陪伴大家。

我是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人,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

相關焦點

  • 在家居士應該如何修行,倘若做到這幾條,比出家功德大的多
    我們在家人是護法大居士,要通過日常的事業,來滋養自身的同時,還要護持正法,和出家人一起,方能讓正法久住。其實,以上也適用於道教,道教的出家道長,是道教的師寶,替三清祖師看護門庭,而道教信士就與佛教的護法居士一樣,要過日子的同時,也要護持道炁長存。
  • 出家修行的真實含義是什麼?很多人把「出家」想得太簡單了!
    我們習慣上將遁入空門的人稱為出家人,但是對於出家的本質是什麼卻沒有幾個人能懂。出家這一說法並非出自佛教,事實上它是古印度的一種傳統產物。在古印度佛教之前的主流宗教即婆羅門,其教義中將人的一生分為四大階段。
  • 二十六種人不許出家
    1、在家與出家佛教徒團體由出家、在家兩大類構成,再細分的話,由出家四眾與在家兩眾組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優婆塞(在家男眾)優婆夷(在家女眾)出家眾辭別親人與眷屬,捨去世俗雜物專心修行佛法,也叫做出塵。
  •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中國傳統的文學史上,許多文學大家都蘊含著佛學的思想。這足以證明佛家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去探究學習的,我們翻開古典佛學書籍,如果有念誦六祖《壇經》你會發現,現在很多大德高僧、國學大師多多少少言書中都有六祖《壇經》蘊含的內容,不管如何評價《壇經》,但是六祖的思想傳播的正面積極觀不只是中國,乃至國內外都有莫大的影響力;如你是國學學術研究者,相信也少不了對六祖《壇經》的關注。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原文:六祖:「善知識!
  • 出家的意思與條件
    3,佛教內部怎麼說出家的條件,在佛教三藏(經、律、論)中有諸多明文,道宣祖師在有關著作中總結為:年齡、具根、父母同意。(年齡這裡,比較複雜,這裡就不多說了;具根指男根具足,不是二形等人。女眾也是,不是二形等人。)注意了嗎,沒有學歷要求!想來從古至今,這麼多出家人,這麼多有成就的祖師大德,難不成出家前還要考個秀才狀元?
  • 佛教禮儀|如何禮敬出家師父
    初學佛時,不少人常會不知如何與法師相處,擔心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失禮。其實,只要心存恭敬,即使不小心犯錯,法師多半很慈悲,不但不會怪罪,反而會慈悲地幫助我們修正,讓我們也可從中多學一課。有些初次隨朋友到寺院拜訪法師的人,看到學佛的朋友向法師頂禮時,可能會感到疑惑,不知道向法師頂禮是否為偶像崇拜?其實佛教是依法不依人的,佛教徒所頂禮的並非法師個人,而是僧寶;所以向法師頂禮,並非對法師個人的崇拜,而是出自內心對三寶的恭敬與感恩。法師是指導我們學佛、了解生命實相的導師,應心存感恩。
  • 我的出家因緣
    確實感到「出家乃大丈夫之事也,非帝王將相所不能為」,認為修學佛法是尋求解脫的正路,投身佛門是人生最好的歸宿。高中畢業不想再繼續復讀考取大學,便向父母請求出家之事。父母一聽此言,暴怒如雷,難以接受這個現實。父母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因為我們那裡根本沒有人信仰佛教,特別忌諱出家。即使是父母能夠理解我的心情,但他們亦難以接受村人們的譏言譏語。父母怕我出家更是嚴加管教,不讓出門。
  • 四川80後美女大學生出家,在修行中行醫治病,被稱:現代女濟公
    美女大學生出家為尼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比如在四川尼眾佛學院就聚集了上萬名的年輕尼姑,她們大多都是高校畢業的學霸,個個不僅才華橫溢、而且貌美如花,這些女子都是在某種機緣下接觸佛教,從而遠離世俗皈依佛門。雖然你見過許許多多年輕漂亮的尼姑,但你絕對沒有見過人長的漂亮,又精通醫術的尼姑。
  • 海濤法師的出家因緣
    不過,各位要有一個觀念,花若要結果實,就得捨去當初美麗的花瓣。一個人的成長,一定有捨棄、放下的過程。女人,年輕時很美,手很細嫩,不過若要做一個賢妻良母,為了做家事、照顧小孩,就會有一雙很粗糙的手。一個小孩,要獨立、要成長,就得離開一向很依賴、很摯愛的父母,這就是現實的人生。
  • 道教怎麼修行?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什麼不同?
    中國人的修行,無論道家、佛家、儒家,大體上都是分為兩途:修「性」或者修「命」。基本可以說,修性是精神層面的修行;修命則是肉體方面的。但到底如何個修法,各門各派爭論紛紛。先修性還是先修命,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爭論了一千多年。道教理論大師抱樸子葛洪主張只要修命就行。這很容易理解。
  • 海濤法師與出家前貌美如花的妻子座談,自述出家故事(催人淚下)
    自從小孩子說『出家』這件事情,我心裡不斷思慮著,小孩子怎麼會想要出家呢?仔細回想他過去和現在的行為,他不愛吃肉,只喜歡吃素食,拜佛以後,他拜得比我還認真。他很喜歡聽佛教的錄音帶,有一次錄音機壞掉,我修了好幾天修不好,他跟我說:『爸爸沒關係,來!試試看!』手打下去,『阿彌陀佛!』居然修好了!他念『阿彌陀佛』打下去會好,是因為他對念『阿彌陀佛』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 女居士與出家法師要如法相處 這些事情千萬別做!
    請記住,在佛門,你和出家人,僅有佛緣,沒有人情,更沒有雜情。確實,很多出家人是優秀的,他們如果不出家,在世間生活、工作都是好手。但出家是他們已經選擇定的人生。如果真的愛佛教,就應該「愛」出家人。「愛」出家人,不是要愛到搶回家去,或者要在他心中佔據什麼位置。一個如法的女居士,應該自覺主動地規避錯誤。
  • 【香光影視】海濤法師與出家前貌美如花的妻子座談(附海濤法師出家因緣)
    而他們的出家因緣各不相同,有的出胎即素,自小出家;有的前半生風流倜儻,後半生卻與青燈古佛為伴;有的遇挫折坎坷,看破放下.無論怎樣,他們都是偉大的。以下這段視頻我們來看看當代弘法大德海濤法師與出家前妻子及其兒子的座談,文字版為您奉獻的是海濤法師自述出家因緣,您會感受到海濤法師的無邊大愛。
  • 佛教裡和尚和尼姑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搞錯了
    首先要提醒的是這個稱謂不是像大家認為的那樣專指男性出家人的,只要是修行佛法的大德,無論出家在家,男性女性都可以用這個尊稱來稱呼。而且這個稱號自古以來非常尊貴,正確的寫法寫作「和上」,「和」形容被稱呼者的道德智慧,其中含義如果要具體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略說有圓融、和諧、和善、慈悲、調和、淵博等等意思,「上」字代表尊敬,地位崇高之義。
  • 海濤法師與出家前的美麗妻子對話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樣的過程;包括想要修行的過程、想要成就的過程,一切眾生所面對的悲歡離合,我們都要去面對。 我出家的過程也沒有什麼特別,我籍貫是臺北人,但是在高雄出生。自從小孩子說『出家』這件事情,我心裡不斷思慮著,小孩子怎麼會想要出家呢?仔細回想他過去和現在的行為,他不愛吃肉,只喜歡吃素食,拜佛以後,他拜得比我還認真。他很喜歡聽佛教的錄音帶,有一次錄音機壞掉,我修了好幾天修不好,他跟我說:「爸爸沒關係,來!試試看!」手打下去,『阿彌陀佛!』居然修好了!他念『阿彌陀佛』打下去會好,是因為他對念『阿彌陀佛』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說女人出家,正法會減少500年
    佛陀起初建立佛教時,制定了僧團制度,讓佛弟子來嚴格執行,在當時,佛祖是不允許女性出家,認為女性在家也可以修行。    如果,從這個方面考慮,佛祖只是為了讓正法久住,所以才會不贊同女性出家,可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其實,在當時出家修行是比較艱難的,而女性和男性不同,男性可以獨自一人出去化緣、修行,而女性呢?自身的安全不能保障,容易受到別人的傷害,而女性本身也有很多的因素,如傲慢、嫉妒、炫耀等等。
  • 開示|出家人是靠誰養活的?
    在家人千萬不能有驕慢心,覺得自己懂得多,或者善事做得多,社會地位也高,看到出家人似乎不如他,就起了驕慢心。這個是不應該的,學佛是求解脫,不是求成就多。僧人穿起這個衣服,代表的就是三寶,就是我們恭敬的對象。在家居士護持三寶,哪怕整個廟是你蓋的,給出家人住,你仍然要恭敬三寶。有的人說,那我供養了出家人,出家人是靠我養。
  • 佛教的四眾弟子,指的是那些人?
    四眾,是佛教中的名詞。關於「四眾」一詞,有著不同的解釋。《法華經》中雲四眾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上又稱四部眾或四部弟子。《法華文句》云:「發起眾、當機眾、影響眾、結緣眾」為四眾。《異部宗輪論》云:「龍象眾、邊鄙眾、多聞眾、大德眾」為四眾。現在,我們一般說佛教徒有四眾,即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
  • 妙一法師回顧20年出家時光:我出家的那天,爸媽沒有裝睡
    後來遇到很多80後出家法師,大家談到出家因緣時,大多數人認識佛教(或和尚),都是受到《西遊記》的影響。而實際原因,則是那會的佛教,只能在電視上看到。除了童心的好奇和頑皮,還有住在隔壁的奶奶家。她每天早晚都要燒一炷香。老人家只是燒香,不念佛、只過年拜祖先時,才順帶磕三個頭。我看著奶奶燒香,就特別激動。
  • 男星黃書豪短期出家?參加過偶像練習生,短期出家是泰國傳統習俗
    網上曝出曾參加過《偶像練習生》的泰國男星黃書豪出家了,不過男子結婚前或二十歲左右短期出家修行是泰國的傳統習俗。照片中這位光頭男子就是黃書豪,他跟朋友的在一起合影。許多中國粉絲表示非常驚訝,好好的偶像怎麼變成了僧人?雖然文化不同,是短期的出家,不過一些粉絲還是覺得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