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出家人是靠誰養活的?

2021-02-19 印象五臺山

不論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見到出家人,都應恭敬!出家人穿佛的衣服,代表的是佛的形象,是解脫的形象。我們要恭敬這個解脫的形象。

在家人千萬不能有驕慢心,覺得自己懂得多,或者善事做得多,社會地位也高,看到出家人似乎不如他,就起了驕慢心。這個是不應該的,學佛是求解脫,不是求成就多。

僧人穿起這個衣服,代表的就是三寶,就是我們恭敬的對象。在家居士護持三寶,哪怕整個廟是你蓋的,給出家人住,你仍然要恭敬三寶。

有的人說,那我供養了出家人,出家人是靠我養。這個觀念就特錯了,出家人的福報,是釋迦佛給的。釋迦佛用一毫毛的功德,就足夠讓天下所有出家人吃飽住好了。反倒是,在家人要明白,福報是出家人給的。

唐太宗問玄奘大師:「 我想供僧,但聽說許多僧人無有修行,應當如何?」 大師開示說:「 崑山有玉,但是混雜泥沙;麗水產金,豈能沒有瓦礫?土木雕成的羅漢,敬奉就能培福;銅鐵鑄成的佛像,毀壞則會造罪;泥龍雖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須祈禱泥龍;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須恭敬凡僧。」

《地藏十輪經》說,如果在末法時代,眾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個人發瘋,把頭髮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說這個人功德大不大?佛說,大到不可思議。為什麼?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脫者的形象。在家居士,不代表三寶,不代表解脫的形象。

供養三寶,是三寶給我們福報;花錢蓋廟建佛像,是自己給自己培養福報。是出家人對在家人有恩,要明白這一點。

所以下次你供養三寶時,要說:「感恩三寶,感恩師父給我培福的機會」。居士要這樣想:如果到邊地下賤的地方,連佛像佛廟,乃至出家人都沒有,要怎麼培三寶的福田啊?

所以能見到出家人,給我們結緣,要感恩出家師父。

不長的經文記載了佛陀帶著阿難陀尊者在乞食途中度化王族兄弟毗羅羨那王子出家的故事。王子在生命的最後一天萬緣放下,出家修道。過了一天一夜的清淨生活。

後來,佛陀告訴王族兄弟的家人,毗羅羨那王子由於一天的出家功德,死後升到了天界,成為一個天子,享受多世天人的快樂,將一直在欲界天、色界天來迴轉世。並在世間沒有佛法的時候降生人間富貴之家,出家一天的功德又促使他在三十多歲時棄世修行,最終證得闢支佛果。故此可見,出家功德不思議,無量無邊無法摧毀。經論中說出家的布施勝於一切布施。

索達吉堪布:出家僧眾對人類社會有非常大的利益。《影塵回憶錄》裡面講:倓虛大師遇到一位鐘錶經理,這個人說:出家人不幹活、不生產,整天在寺院裡消耗,對社會是一種負擔。大師以他熟悉的鐘表比喻說:就像鐘錶的軸承非常重要一樣,和尚是「世界的大軸」!雖然出家人不動,但他們為整個國家乃至人類造福、祈福,讓人們行持善法,貢獻非常大。最後這個人啞口無言。

雖然出家人不一定像農民、工人、商人一樣,在社會上從事生產、流通,但實際上,卻在改善整個人類社會乃至一切眾生的心理和精神。出家僧眾若具有淨戒和聞思修行的功德,就可以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

《地藏十輪經》說,如果在末法時代,眾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個人發瘋,把頭髮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說這個人功德大不大?佛說,大到不可思議。為什麼?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脫者的形象。在家居士,不代表三寶,不代表解脫的形象。供養三寶,是三寶給我們福報;花錢蓋廟建佛像,是自己給自己培養福報。是出家人對在家人有恩,要明白這一點。所以下次你供養三寶時,要說:「感恩三寶,感恩師父給我培福的機會」。居士要這樣想:如果到邊地下賤的地方,連佛像佛廟,乃至出家人都沒有,要怎麼培三寶的福田啊?


相關焦點

  • 出家人是靠誰養活的?不要再誤解了!
    厚道的人,心思簡單,善良真誠,言而有信,重情重義,不喜歡玩心機,不喜歡佔便宜。厚道的人,老實本分,卻不笨,他們嘴上不說,心裡明白,知道錢財不如人品重要,明白利益沒有情義值錢。厚道的人,心不惡毒,對人真誠,實實在在,不給欺騙。不會甜言蜜語糊弄人,不會賠盡笑臉討好誰。實話實說不玩虛的,真心實意不玩假的。
  • 出家日·文殊開示:不是剃了頭叫出家 在家也能出家
    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文殊住處·金色世界五臺山
  •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中國傳統的文學史上,許多文學大家都蘊含著佛學的思想。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原文:六祖:「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六祖曰:「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解譯:六祖曰:「善知識!
  • 海濤法師開示:學佛人可以吃燕窩和蜂蜜嗎?
    海濤法師開示:學佛人可以吃燕窩和蜂蜜嗎? 海濤法師開示:蜂蜜糖是素的嗎?他投生在在一個非常有錢的家,獨生子,看到佛陀,他就跪著,就要出家,然後那個施主說,我兒子這麼小就要出家…。佛陀就跟他解釋,你兒子是那隻猴子來投胎的。當小孩出生在你家,你們家的所有的碗都變滿蜂蜜,施主說對。所以,你兒子就是那隻猴子來投胎的。所以他想要出家,你就讓他出家吧。 後來這個叫蜂蜜比丘,只要有任何出家人去託缽,回來空著缽的,經過他的身邊,乃至他想一下,那個缽都會充滿蜂蜜。
  • 出家不忘忠貞志(一)----宣化上人開示(中英雙語版)
    出家不忘忠貞志THOUGH I'VE LEFT THE HOME-LIFE, I HAVEN'T FORGOTTEN MY HEART'S ALLEGIANCE 我雖然出家了,我沒有忘掉忠心為國的這種思想。
  • 絕不靠男人養活的星座女,內心要強,經濟獨立,讓人佩服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一種錯覺,認為女人天生弱小,需要保護,只能依靠男人才能生存。但在如今的社會女人完全能撐起半邊天,就像有些女生內心要強,有著強烈的自尊心,有思想有主見,獨立的存在,永遠都不會成為男人的附屬品。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那些絕不靠男人養活的星座女都有誰吧?
  • 釋迦佛用一毫毛的功德,就足夠讓天下所有出家人吃飽住好!
    你說這個人功德大不大?佛說,大到不可思議。為什麼?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脫者的形象。在家居士,不代表三寶,不代表解脫的形象。      在家人千萬不能有傲慢心,覺得自己懂得多,或者善事做得多,社會地位也高,看到出家人似乎不如他,就起了傲慢心。這個是不應該的,學佛是求解脫,不是求成就多。僧人穿起這個衣服,代表的就是三寶。就是我們恭敬的對象。
  • 供養出家人僧衣, 所得功德不可思議
    供養出家人衣服,是無上福田,增長福慧供養法師一件袈裟,所得果報以後世出家,成佛!供養三寶是一個大乘佛弟子對佛教,對僧團,所做的無漏布施。供養三寶佛法僧是護持名相三寶,常住三寶,從而覺悟自性三寶覺正淨。供養三寶為什麼說是無漏的福田,最殊勝福田。因為世間所作都是不圓滿的,只有供養三寶是圓滿的,有大利而無弊的。
  • 靠一首歌「養活」一輩子,每次上臺都唱同一首,你最先想到誰?
    說起音樂界的競爭,可是很激烈,有的靠著自己的成名作品,不管走到哪裡進行出演,都會唱成名作。雖然說,他們自己很想唱別的歌,可是對於觀眾來說,更喜歡他們唱成名的作品。別的創作歌曲,是沒有辦法將成名作的鋒芒掩蓋住的,給人的錯覺就是,他這一輩子就唱了一首歌曲。
  • 和尚出家後還俗有罪嗎?
    《增一阿含經》中敘述有一比丘意欲舍戒還俗,佛陀為其開示對治法門有時候在與客人們喝茶時,他們會提一些問題,比如說師付們出家後,可不可以還俗呢?我回答說可以的呀,現在信仰自由,出家還俗都自由,沒有人幹涉的。那麼,比丘還俗後,倘若在家裡呆厭煩了,能不能再出家呢?當然可以。佛陀允許這種反覆行為,但是有限度的,一般來說是七次。達到第七次反覆,就不允許再次出家了。不過從現實生活來說,一生連續七次出家—還俗—再出家,恐怕是極其罕見的。
  • 高僧大德 ‖ 《人生要義》 禪七開示 - 借假修真(宣化上人)
    再講一個簡單的譬喻,一般青年男女,你若叫他修道出家,他很不願意,你若叫他快點找對象,他則高興得不得了。佛性住在四大假合的身體內,像人在房子裡住一樣。人所住的房子,也需要土、木、水、火等造成。房子有什麼作用?是為了住人的,若沒人住,房子丟空便壞了。人到臨死時,佛性離開身體,這個身體便臭了、爛了,地水火風,各歸其所。當這個佛性來了就做人了,若去了,則四大各有所還。
  • 大德開示|不可隨便出家
    如不慧二十一歲辭親出家,亦可謂發心真二立行猛矣。至今五十三歲,若宗若教毫無所得,徒負親恩,空為佛子。所幸者,淨土一法於出家學《彌陀經》時已生信心,實未蒙一知識開示。以當時業師與諸知識皆主參究,所有開示皆破淨土,吾則自量己力,不隨人轉,雖佛祖現身猶不改作,況知識所說乎? 又現今法弱魔強,欲護持佛法,在俗則易,在僧則難。閣下若能嚴持五戒,專念彌陀,克己復禮,言行相應,然後廣行化導,普利群倫。
  • 問道解惑 | 出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怎樣才算是真正意義的出家?年齡過大出家對佛教是否好?
    問:請師父慈悲開示,出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怎樣才算是真正意義的出家?年齡過大出家對佛教是否好?
  • 「出家」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事情,也是令人最不明白的事情(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  開示於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出家」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事情,也是令人最不明白的事情。為什麼出家一定要受苦呢?出家要有心理準備:出家是為著了生脫死,永不受輪迴之苦,所以面對什麼樣的苦也不怕,越苦越好,不要向苦投降,改變初衷,向後退轉,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克服一切苦,才是大丈夫,所以出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就是將相也辦不到,所以說「出家乃是神聖的工作」,並不是一般人所譏為蛀米蟲。所謂: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 上人開示 | 清明節前開示(下)
    真正的孝行 —— 託父母於阿彌陀佛(下)— 慧淨上人清明節前開示
  • 【百業經】(74)聖身父子——害怕被殺出家證果
  • 出家後我如何對待兩性慾望 | 尼眾師父開示(寫的太好了!)
    其中,最感興趣的,難免就是兩性的欲望,世間人不明白,一剃了頭髮,就象用水洗掉汙跡一樣把欲望給剃沒了?現在我告訴你,沒有,剃了頭髮,並沒有剃掉欲望的習氣。但是,一個真正理智謹慎認真的對待自己人生、對自己的未來負責的人,選擇出家,他一定很清楚出家的好處。佛法,絕不僅是多數人眼中高高在上的佛像和古佛清燈前的僧人和盲目拜拜求名求利求姻緣的信徒。
  • 宣化上人:我出家之後,專修這個法門
    ◎宣化上人 開示於  一九八三年五月一日  修行的秘訣,就是要少吃。為什麼?因為少吃少生慾念,少欲就能知足;知足就能常樂,常樂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生菩提,生菩提就得解脫;得解脫就能任運自在、生死自在、智慧自在,總之,一切皆自在。這是修行人所必經的途徑,共勉之!
  • 出家成家,如何選擇?既不出家也不結婚是否可取
    大家說的這些,我都挺同意的,心裡也是這樣想的,去年我也問過這樣的問題,當一個人三十幾歲,在人生的岔路口,是選擇出家,還是說在家結婚?我當時也在這樣一個路口,很糾結,很多人鼓勵我出家,然後父母這邊卻是逼婚,我那個時候就不知道怎麼辦。作為一個學佛人,我不知道該去問誰。
  • 許願不看異性的開示
    許願不看異性的開示最近節目有提到不看異性的願力很大,同修最近就試試去做,並沒有許願,但平時生活中會遇到一些人需要打招呼。請問師父,像這種情況我們怎麼處理比較好?答:不要這麼執著,好嗎?你認識的人打個招呼有什麼關係。「看」,是叫你不要把他看到心裡去。你不看到心裡,打個招呼有什麼關係?(對於許願清修的師兄也是這樣的,是嗎?)「打招呼」,心裡無私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