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

2021-01-09 大茶經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

中國傳統的文學史上,許多文學大家都蘊含著佛學的思想。這足以證明佛家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去探究學習的,我們翻開古典佛學書籍,如果有念誦六祖《壇經》你會發現,現在很多大德高僧、國學大師多多少少言書中都有六祖《壇經》蘊含的內容,不管如何評價《壇經》,但是六祖的思想傳播的正面積極觀不只是中國,乃至國內外都有莫大的影響力;如你是國學學術研究者,相信也少不了對六祖《壇經》的關注。

善知識|六祖慧能開示,在家修行的人應該如何做?原文:六祖:「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六祖曰:「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解譯:六祖曰:「善知識!如果想修行學佛,在家修道也是可以的,不一定要出家住寺。在家人如果能夠依法修行,就好像東方人心地善良,出家住寺不能依法修行,就好似西方人心有不善。只要內心清淨,就是自性的西方極樂世界。」韋刺史在問:「人在家應該如何修行呢?希望能給我們教導。」六祖曰:我給大家說一個《無相頌》,只要依照這個頌修行,就好像經常與我在一起。如果不依照這個頌修行,即使剃度出家為僧,在修道又有什麼益處呢?

此段,六祖大師主要告訴我們,修行的人不一定要出家為僧才可以修行,如果心不清淨,即使出家了,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下面六祖大師就給大家開示。

四祖禪院

六祖慧能大師開示,在家修行的人依照這段「無相頌」修行就可以了原文: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解譯:頌曰:心地平等何須煩勞持戒呢?行為正直哪裡還用學修禪?知道報恩就能孝養父母,明白義禮就能上下相憐。懂得謙讓心就能夠尊卑和睦,懂得忍辱就能制止眾惡。若能如鑽木取火一樣的勤修和苦練,在汙泥之中也能長出紅蓮。苦口的經常都是治病的良藥,逆耳的必是利行的忠言。改正錯誤必定能生智慧的,維護短處必定心內非賢。後一句意思就是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仍為聖賢.

知恩報恩、忠孝仁義、謙讓忍和、自強不息、從善如流、改過自新都是儒家思想,六祖大師把現實的儒家觀念並運用到佛教的修行中來,告誡人們如此修行,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中去。為何國學大師們能稱為國學大師呢?因為他們知通儒釋道思想,在國學上的研究能夠把儒釋道思想相結合而定,這是大智慧,大思想家。就如南懷瑾大師,雖然以佛家的思想淵源比較深厚,但他精通儒釋道思想。學佛修行的人都知道,中國佛家的智慧就是包容心的強大,好的東西我們就一定要吸收,並應用到我們生活中去。這就是淨慧長老提倡的《生活禪》,在「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這樣,讓我們的佛家智慧應用到生活中去,這才是生活修行最大的幫助。

相關焦點

  • 六祖慧能大師曰:開示悟入「覺」之知見,才是修行的正道!
    六祖慧能大師曰:「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可能有很多意思,但在禪宗這裡,在六祖慧能大師這裡,「佛」只有一個意思,那就是「覺」。《妙法蓮華經》裡講:佛因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 六祖開示如何在家修行
    怎樣在家學佛?學佛修行的在家佛弟子越來越多,因為條件所限,不可能都去寺院修行。因此在家如何修行就成為學佛人的一個大問題,好多人糾結如此,就會形成新的煩惱,把本來學佛修行的快樂有趨於了煩惱無明之中。印光大師說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六祖慧能與《金剛經》
    六祖真身一.因聞《金剛經》而發心求法六祖慧能,俗名盧惠能,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他家境貧寒,三歲喪父,年紀稍長即靠賣柴養母餬口。過了八個月多,弘忍決定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就讓門人各做一偈,以表自己在修證上的見地。慧能以其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獲得弘忍的印可。三更入室,弘忍親自為慧能解說《金剛經》,當講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大悟。弘忍遂授其衣缽而成為禪門六祖。《壇經》記載: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由此可見,「無相」法門,是能大師思想中的重要之點,也應該是修學上不可忽視的一大要處。《壇經》中也說道:「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這些都是凡夫眾生不能體認有相法,不明它只是一種空性的存在,不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道理。 《金剛經》中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六祖慧能大師帶我到唐朝見到了武則天(一)
    但心裡還是有些驚慌:「這大晚上的,本想去這個叫光孝寺的寺院裡拜拜佛菩薩,怎麼會遇到一個自稱是六祖慧能大師的『人』?不,不應該叫人,因為他沒有肉體存在,而且我真不知道慧能大師到底長什麼樣子,所以不能確定這個『人』對我講的是不是實話。難道是其它維次空間裡的眾生在找我的麻煩嗎?該死!
  • 慧能大師曰:誦經要「知宗趣」!什麼是知宗趣?且聽六祖如是說
    我們熟悉《法寶壇經》的應該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口裡講的「此經」其實指的就是法達禪師誦的《法華經》。也就是《妙法蓮華經》。這是一部非常殊勝的佛教經典。所謂「成佛的法華」。如果有機緣的,有條件的善信們,最好都請一部《妙法蓮華經》回去念誦念誦。利益無窮,功德無量。南無妙法蓮華經!
  • 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我們還分享了發生在身邊的善信們在懺悔前後所呈現的不同的身心變化。但我所說的這些還不都是我們偉大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宣講的「懺悔法」。那麼我們六祖慧能大師所開示的「懺悔法」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且看《法寶壇經》第109講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
  • 佛教禪宗文化之六祖慧能
    到六祖慧能把禪學發揚光大,變成一代宗派。禪宗誕生了,並更加符合中國人的修行和現狀。在家修行也能成就佛道,這樣佛法就走向了大眾。更由於禪宗的思辨和獨特的美學闡述,使其受到上流社會的文人墨客的青睞。比如,蘇東坡就非常的喜歡禪宗。寫過諸多禪詩,名句有,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 佛教 夜半三更,五祖六祖之間的「幽會」,擦出的又豈止是火花?
    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就在五祖弘忍大師用鞋底子擦掉六祖慧能大師偈子這件事情過後不久,五祖弘忍大師決定避過大眾耳目,去六祖慧能大師踏碓舂米的工作室視察一番!《壇經》原文用一個「潛」字來形容五祖弘忍大師的這次行動。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韋刺史和各級官僚三十多人,儒家學士三十多人,僧人、尼姑、道士、俗人一千多人,一起向慧能大師作禮,祈願能聽到佛法的要旨。這是壇經開篇。直說慧能大師,得到五祖秘密傳授的禪宗頓悟法門,和禪宗傳宗衣缽後,一路南行,隱姓埋名,潛藏至韶州寶林寺。這些在接下來的經文中,都有交待。
  • 佛告訴我們,修行者如何做到「明心見性」,修行的原則是什麼?
    但作為學佛修行的在家人來說,皆以佛教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生活中實施,就是一種大智慧 。《六祖壇經》修行原則是什麼?《六祖壇經》是我國唯一一部以「經」為名的經典,可謂是在這個佛教界有著非凡的影響。六祖大師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明心見性」的中心來展開,以「佛向心中覓,不向身外求」的觀點,給佛教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這二人一曰是風在動,一個說是幡在動,爭論不下。如果我們看到了,風吹幡動的場景,會如何回答?
  • 尋覓禪宗的足跡——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
    以六祖慧能為代表的禪宗給中國佛教帶來了一場巨大的革命,把佛教從一個宮廷和士人階層所擁有的,必須具備非常高深文學素養的人才能夠學習的東西,變成了一個普羅大眾都能夠隨時接觸、隨時學習,隨時找到心靈的慰藉和提升的一件事情。如果沒有六祖慧能,佛教在中國不會像今天這樣被那麼多的人所接受、理解、親近。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法寶壇經》的人生三境
    慧能大師沒有在第二重境界過多停留,而是很快就進入了第三重境界。他在聽聞五祖大師為其講授《金剛經》而大徹大悟後感嘆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告訴慧能大師:「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習佛法就是要找回自己清淨無染,不生不滅,本來具足的自性。
  • 火中金蓮非等閒——淺談在家居士修行的要點
    所以如果把出家人在寺院修行比作清水芙蓉的話,那麼居士在家修行則猶如火中金蓮了。  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決疑品》中有雲「若欲修行,在家亦得。」這句話給了居士們修行成道的自信心。那麼,居士在家如何修行?我認為首先要有正信,《華嚴經》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要進入佛法的海洋必須以「信」作為第一步,只有對佛法起正當正確的信仰,然後再去認識和理解,才有能力去行持和實踐。
  • 不要做傲慢之人!真正能夠讓我們具有人格光輝的永遠是謙虛之德行
    卑而不可逾,真正謙卑的人其實會非常有力量。力量大到那些傲慢的人都無法超越的地步。修道沒有點德行的力量是不會成功的,所謂「凡夫有私難成聖,大道無形善做基」。我們的法達禪師勤誦《法華經》達三千餘部,卻心存我慢,見人頂禮,頭不至地。在曹溪受到了六祖慧能大師的訓誡之後,立馬悔過。並且當下就向六祖慧能大師請教法義。
  • 宣化上人:在家居士在家應該如何修行?
    出家的人應該修行用功。在家的人,也一樣應該修行用功。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樂觀的人有時候會陷入盲目樂觀,而悲觀的人又容易陷入盲目悲觀。那怎樣才是最好的呢?孔子在評論《詩經》的時候,有一句說得非常好:「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做人也一樣,中正平和的狀態是最好的。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實際操作起來,那個度卻很難把握。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跟孔子一貫主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