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家與出家
佛教徒團體由出家、在家兩大類構成,再細分的話,由出家四眾與在家兩眾組成: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尼
優婆塞(在家男眾)
優婆夷(在家女眾)
出家眾辭別親人與眷屬,捨去世俗雜物專心修行佛法,也叫做出塵。
《顯揚聖教論》卷三中說:
「出家者,謂持出家威儀相貌,棄捨俗境,受持禁戒,如法乞求清淨自活。「
2、出家的淵源
出家行為源自古印度,在吠陀時代,即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600年,就已經有了舍家而求解脫的出家人。
隨後,婆羅門教徒也隨之而出現出家人,大多居住山林的寂靜處專心修道。
正因為如此,機緣成熟,修行風氣盛行的印度,佛法的誕生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後來佛法傳到了中國,中國的漢明帝疑惑佛法為何不誕生在中國,原因正是如此。這個時代的中國沒有修行成道的風氣,佛法就在印度誕生了。
3、佛教最早的出家人
以釋迦牟尼出家為佛教徒出家的起始,直到現在仍然以出家眾為佛教教團的核心。
據《修行本起經》卷下〈出家品〉、《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等記載:
「釋尊於半夜明星出時,令車匿備愛馬犍陟,騎馬出城,至閒靜處下馬,脫寶冠瓔珞等與車匿,又取利劍剃除鬚髮,現出家相,後往跋伽婆仙人處問道。故凡欲出家者,先起善法欲,次從師剃除鬚髮,著袈裟,受戒為法,是名正出家。」
當時的悉達多太子在星空閃閃的半夜時分,騎馬出城,以利劍剔除鬚髮,顯出了出家相。
4、正出家
凡是發心出家的人,先有親近善法的欲望,再依止善知識剔除鬚髮,身穿袈裟,受戒為法,就是正出家。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一(大正30·397a)中說︰
「云何善法欲?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得淨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閒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舍一切妻子眷屬財谷珍寶,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於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云何正出家?謂即由此勝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勞策所學尸羅,是名正出家。」
什麼是善法欲呢?
如果有人聽聞正法會後,獲得淨信後,就要依據正法而修行。在家裡就像居住在充滿灰塵的空間一樣,出家後則猶如虛空一樣沒有灰塵的煩擾。
因此,就要捨棄妻子、眷屬、財寶等世俗事務,依照佛陀教法和戒律,舍家而去,出家後要勤修正法,精進圓滿,在佛法中產生的修行願心,就是善法欲。
什麼是正出家呢?
就是在善法欲獲得了增上力,經過受戒儀式,受具足戒後就是正出家。
5、出家者的種類
佛教典籍中記載的出家人的種類非常多。略舉一二。
《大乘莊嚴論》卷十三〈行住品〉中說,出家有三種:
第一種:受人鼓動而出家
第二種:自己發心而出家
第三種:依附者變化而出家
《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謂中說,出家有二種︰
第一種:依據佛法而出家
出家後就是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
第二種:依據惡法而出家
出家後就是外道、或全無衣,或壞色衣,或塗灰等增上外道。
6、二十六種人不許出家
《摩訶僧祇律》卷二十三、二十四中說,二十六種人不得出家:
壞比丘尼淨行、賊盜住、越濟人、五逆、六種不男、太小、太老、截手、截腳、截鼻、盲、聾、啞、躄、鞭瘢、印瘢、拔筋、克筋、曲脊、王臣、負債、病、外道、兒、奴、身不具、陋色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