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就是覺悟之門,入我佛門不得不覺悟,不得不清醒,不得不證悟無上菩提,但是佛門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入門的,入我佛門者,已於無量生無量劫前,曾經種下菩提聖因,今生才能得入佛門而修道。
我們要知道,信佛學佛不容易,是不簡單的一件事,這話怎麼說呢?諸位想想看,一個人要從世間上的觀念轉變為佛法的觀念,談何容易!實在不簡單。
所以釋迦牟尼佛常說:「一個人能對佛法有信心,有所肯定,因而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此人已於無量劫前,曾經親近過無量諸佛,聽聞佛法,恭敬供養過諸佛,是故,今生對佛法信心而不退轉。」
難怪社會上的人,佛法聽不下去,觀念轉變不過來,硬繃繃,堅硬得不得了,實在值得寬恕與同情,因為過去無量劫或許沒有種下善根,當然佛法聽不下去,觀念轉不過來,這是理所當然的;社會上的人,還帶著強而有力的世間知識,這些世間知識障礙佛法,佛法稱為世智辯聰。
何謂世智辯聰呢?就是憑著世間的聰明才智,很會說話,跟別人辯駁,就算理虧了,還是不認輸,因此佛法稱為世智辯聰的人,也是八難之一,業障深重,困難入佛道,所以稱為世智辯聰難。
社會上不是有很多學者,聰明才智,很會辯駁,自己的知識障礙了佛法,使得自己的善根流露不出來,永遠無法入佛門,也永遠漂流在佛門之外,與佛無緣,因此,流浪生死,做個六道流浪漢、三界苦命兒,不休不止!
正因如此,我們更肯定佛陀的啟示,要從世間上的觀念能夠轉變為佛法的觀念,就要修行無量劫的光陰歲月,如是漫長的歲月逐漸的薰習佛法,培養佛法,才能對佛法起正信正見,因而發大菩提心願,行菩薩道,究竟圓滿菩提,這都有他的前因與後果的。
凡夫眾生發心學佛開始,一直到成就佛道,這一段過程,不知經過多少的困難與障礙!難關一層又一層,步步上升,實在不容易。
華嚴經云:「無量無邊眾生,發大菩提心,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
我們在六道輪迴當中,能夠得到人身困難,既然榮幸得到人身,人身又有男身與女身之別,而能得到男身更加困難;既然得到了男身,而能保全六根完具又是困難,也就是身體健全無殘缺困難;既然六根健全無殘缺,又能生在有佛法的國土又是困難;既然得生有佛法的國土困難,又能逢值佛世更困難;既然有福報能夠遇到佛在世,又能聽聞佛陀演說佛法更加困難;既然聽聞了佛法,心裡又能發起信心來學佛更是困難;既然已發起了信心來學佛,又能勇猛的發大菩提心願更加困難;既然已發大菩提心願,而又能達到無修無證的境界更是困難,更加不可思議!無修無證是佛的果位,所以說更加困難,不可思議!
由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是那一個立場?那一個身份?假使我們的福報比較差,條件不充足,應當生大慚愧心,人身實在難得,佛法實在難遭難遇又難聞;所以,既然得到了人身,就要好好的把握人身,好好的學佛,為證成無上菩提而精進。
善根的流露,有強有弱,有深有淺,有快有慢,各人的因緣不一樣,有些人的善根年輕的時候就流露了,有些人的善根中年才流露,有些人的善根到老年的時候才流露而出。
同樣是善根流露,有的人卻衝得快,有的人卻衝得慢,衝得快與衝得慢,差別是很大的,有天壤之別,不能一概而論;衝得快的,善根一旦讓它流露,那就由不得它了,跟野馬一般,拚命的往前衝,不掉頭、不回顧,為追求真理而衝,為求解脫輪迴而衝,為求開悟本性而衝,為求證悟菩提而衝,為求度化無量眾生而衝,不到達目標絕不終止,不罷不休!這是屬於一等善根的人,具有非凡的善根意志力。現舉一個善根流露的情況,和大家共參,乃值得我們讚嘆與隨喜功德,現敘述如下: 清朝順治皇帝在朝的時候,就已經歸依了佛門,是一位很虔誠的在家佛弟子,他歸依了玉琳國師,(玉琳國師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千金小姐,萬金和尚,萬金和尚就是玉琳國師),從此之後很踏實的學佛,日夜不停的做功課。光陰總是會過去的,人總是會老的,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開;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這就是顯露世間的無常,生生滅滅,虛幻不實,了不可得,因此,人世間再美好的話,美好當中總是會有缺陷的,中外古今,一切聖哲,乃至凡人,必然也同樣要經過生老病死的憂患,誰也奈何不了的事實。
小例子
順治皇帝有一天善根大展流露,在靜靜的夜裡,獨自靜坐,心裡默想著:「人生苦短,世態變化無常,我一生當中,率領百萬大軍,南徵北討,為國為民,辛勞了一輩子,我逐漸衰老,紅塵滾滾無了時,名與利、財與色、食與睡,都是虛幻不實的東西,如空中的浮雲,縹緲不定,空幻不可得,得也得不住,人生太無常啦!
一切名利、財色、權威,也都是無常幻化了不可得;乃至我的身體,也是空幻無常,了不可得;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世間一切都是危脆的,無常遷流不息,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時勢變化無窮;我的生死未了,未達開悟本性,未證菩提,時候不早了,我出家修行的因緣應該到了,時機應該成熟啦!」
順治皇帝默想到這裡,心裡恍然開闊,由憂鬱的心轉變為開朗的心,由世間的心轉變為出世間的心,由感情的心轉變為慈悲喜舍的心,由無常的心轉變為永恆不變的心,由痛苦的心轉變為清涼的心,由入世的心轉變為出世的心,由在家的心轉變為出家的心,此時此刻的順治皇帝,無形的一股善根在他的心胸鼓動著,激發他出家修行,順治皇帝心裡該怎麼做,內心早就有主張了。
有一天,他把國事安排好了之後,不作聲息,怕人發覺,從中阻礙,於是趁著夜靜人空之際,脫離了皇宮,走入深山修道,落髮出家,示現僧相。自從順治皇帝出家示現僧相以後,就埋名隱姓,從來絕對不透露他的身份,不讓人家知道,過著清淡樸素的出家生活,不貪圖名利,不炫耀自己的往事,更加精進為開悟本性而努力,真不愧是一位帝王身出家,朝廷發現他已經出家落髮之後,也曾經好幾次規勸他還俗回朝廷,料理國事,但是都被他一一婉轉謝絕,名利的誘惑力,對他來講,早就淡忘了,五欲(梵語pancakamah)六塵(梵語sadvisayah)漸漸無法束縛他了,他內心很平靜,很安詳和諧,天天生活在清淨無為的自性世界裡。天下之間有幾個人,能夠知道他的內心世界呢?
假使有一天,一旦被朝廷知道他的住處或蹤影,他就離開那間佛寺,一心一意安住在佛道上,對自己很嚴格,鞭策自己莫懈怠,把身心都交給三寶龍天,刻苦勤儉的為常住做事,一有空閒之際,就參悟本性,如是日以為常,在心地上的功夫,也逐漸的開花結果;他也到處參訪一段時間,因為他徹底埋名隱姓,不讓別人知道他的身份背景,他就在佛教界當中,漸漸消失了他的蹤跡。
看過順治皇帝贊僧詩,就能明白他的心地的確轉化了,誰也改變不了他的事實,就這樣離開了皇宮,落髮剃度,現出莊嚴的比丘相,身穿如來袈裟,兩腳穿著羅漢鞋,儼然是位出家多年的老參,莊重自持,言行舉動,威儀具足;宣揚佛法之際,便流露出慈悲的心腸,口出蓮花,辯才無礙,妙法如珠,法音宣流,廣度有情,眾生得受法益,心開意解,頓悟佛法,法喜充滿,得未曾有,如將枯乾之草木,大雨普降草木上,草木得以滋潤,因而百花盛開;眾生蒙受佛法,心解意開,去惑證真,亦復如是。
順治皇帝出家後,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持戒清淨,鑽研佛法,博通教理,安住於大聖如來正法,參禪悟道,精進不懈,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就如此這般,度過他晚年出家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