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只有「見道」以後,你才能明白真正的修行是什麼?

2020-12-12 每日一首佛歌

弟子問:上師吉祥,我們無始來的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如何對治或遣除?上師開示:我們學佛的目地就是來對治煩惱,來改正我們的習氣,但是我們這個習氣從無始以來已經養成這個堅固的習慣了,已經是根深蒂固很難改變的。我們一般在民間說山水易改,秉性難移,這個秉性就是無始以來養成的這個習慣,但是難移並不是說不能移,那怎麼辦了?

要堅固的信念,要有正知正念的道心,通過再再地練習能夠改變的。所以修行就是修改我們的毛病,改正我們的習氣,行持清靜的善法,這就叫修行。那麼當然要有個過程,釋迦牟尼佛從三無數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煩惱徹底斷盡了,功德究竟圓滿了,就是在改正這個習慣,就是來對治這個根深蒂固的煩惱心,所以三無數劫這樣再再地去練習和改正,最後成就圓滿清淨的大覺世尊。

我們現在學佛也是這樣,該如何對治?也是這樣學佛,從資糧道,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集聚福慧兩種資糧,積福淨障。我們學佛就是這樣,初開始好好積德淨障——積集福慧兩種資糧,淨除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和業障,然後進一步趣入加行道。在加行道當中,心再再練習於法。雖然心不能與法相應,但是逐漸慢慢地心趣向於法,法相應於心,是加行道。

再再地練習久了就是見道,什麼是見道?對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特別對空性道理能夠現量證知了,就是法性現量現前了,現量證得了,那這個時候就開悟了,叫見道。見道以後才明白真正的修行,從因果上,從戒定慧上,斷惡修善,就趣入修道。在修道當中把我們無始以來養成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氣一分一分地去斷除,叫斬草除根——連根子都拔除掉了。

把這些煩惱——迷理的煩惱和迷事的煩惱,全都斷除以後就進入無學道,無學道就是「我執已盡,煩惱已斷,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了。無學了,再沒有可學的,也再沒有可修的,也再沒有可證得的了,完全究竟圓滿了,叫無學道。所以學佛要經過五道十地的這個次第、這個過程,才能夠完全地把煩惱斷除了,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

那我們當下怎麼去斷?所以這個念佛要幾十年如一日,要始終如一,世間人叫不忘初心。我們學佛也是這樣子的,要從始至終不退不息,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早晚念誦要堅持,再忙再累要堅持,這個堅持就是來對治我們的習氣。為什麼堅持不下去?是我執現前了,嫌太累了,所以這就是習慣,這個時候用聖言量、用念經的道心去堅持修行。

中間在行住座臥當中好好念文殊菩薩心咒,或者觀音菩薩心咒,或者念心經,或者念大悲咒,時時用這些聖言量來攝持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住在善法上,就改變了惡法的習慣。所以修行,我們每天安排的日常功課就是來對治我們無始以來的根深蒂固的習慣!早晚要念誦,中間要磕大頭、修加行,特別在佛前供水、供花、供燈,再再地做這些事,還要抽出時間去放生,還要孝敬父母。

總的來說,我們堅持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修一切善無善不修,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都在這個善法上再再地去練習,練習久了以後,習慣自然成,熟能生巧!這樣子的話,我們的習慣就轉變過來了。所以這個修行就這樣,不要著急,實實在在地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特別是從戒定慧當中,用戒來改變我們身口的毛病。戒,使我們的身,遠離殺、盜、淫。

使我們的語言,遠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使我們的意,遠離貪、嗔、痴,這就是戒——用戒來對治我們身口意三業。然後定,以戒而生起定。前面通過認真持戒,戒律清淨了以後身口就清淨了,然後意業當中就生起禪定。什麼是禪定?就是心時時住在善法上。我們心當中有三種心——善心、噁心、無記心,我們要不學佛的話,基本上在噁心和無記心當中,通過學佛以後使我們的心再再地遠離噁心和無記心。

使我們的心從早到晚,始終如一地住在善法上,那就是定。這樣久了以後,把業障消除了,資糧具足以後,生起般若智慧。什麼叫般若智慧呢?能夠對治我執,破除煩惱,特別對佛說的苦集滅道四諦道理,能正確地理解,生起正知正念,用這個正知正念來引導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走向清淨的解脫,進一步地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相關焦點

  • 佛教:什麼才是真正有修行功夫的人?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你真正是修道的人,你不去看人家的過失,你只是把眼睛收回來看你自己的過失,自己的過失懺悔都懺不完,你還管別人,哪有這個閒工夫?所以不論人非到不見人非,這樣你的心就愈來愈清淨。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對此不要說大家了,就算當年的梁武帝都沒有弄明白,這位君主可以說是歷史上對佛教最狂熱和虔誠的人,在他一生中不知道蓋了多少廟,供養了多少僧眾,甚至不惜自己出家再讓大臣們花重金把他贖回來,好變相為寺廟布施,「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法盛世就是他一手創建的。
  • 真相的修行才能超脫苦難 假象的修行就會磨難重重
    如果,你修行的緣分錯了就得馬上更正,不要強信或者是硬修,在這樣的情況下,然後再去查清你真正的緣分,再去修行自己的法門,只有這樣才可以順利。如果,查清緣分以後還不順利,仍然沒好和有磨度與苦難,像這樣的情況那就是你修行的問題,就不是緣分的問題了。如果,修行和緣分都有問題的話,那你就永遠都不會順心。
  • 佛教:心經中的「究竟涅槃」,到底指的什麼?
    心經是佛教中用於修行的一部佛經。很多人以為,心經是佛教「專屬」佛經,只有出家人才能看得懂。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只要一個人有了修行的願望,就可以修行。只要一個人修行,心經就能對他起到一定的作用。心經篇幅較短,非常適合現在這個社會中,工作比較忙的人群。只要平時抽出一點時間來看一看心經,就必有所得。所謂「開卷有益」,就是這個道理。
  • 佛教「六度波羅蜜」,你知道是什麼嗎?
    對佛法了解比較深的人應該都聽說過「六度波羅蜜」這個佛教名詞,可是它真正的含義卻很少為人所知。在大乘佛教中,「六度波羅蜜」是修行重要的六種智慧、六種途徑。這六種智慧,幫助我們不斷去磨掉人生的弱點,使我們更加智慧地生活,自己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踐行「六度波羅蜜」?
  • 佛教 正法 書籍《聖僧鐵記》全集【學佛 修行 成就 解脫】
    只有全部痛苦的百分之三到四十的滋味,還有百分之六十的甚苦滋味還沒加進去,你只嘗嘗這個兩分鐘,百分之三到四十的不出氣的滋味,簡單的說,只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痛苦,還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還沒加進來,恐怕你都不能一心不亂哦!你都會心慌意亂的!因此,修行全在於平常心是道,平常要多修多定,才能往生的,才能生到極樂世界的。
  • 達摩祖師論述淺說之修行觀
    但是這個功德,倒不是你做了什麼事才有,功德這個東西只有修行才有,比如你修行什麼法門消除了什麼業障,就有了一個功德,或者你證入了什麼禪定,心性升華,這也是功德。功德不是著相有為的造作,而且越是無相清淨的心境,功德就越深厚穩固。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
  • 《佛說四十二章經》:出家人的簡捷修行之道
    網圖雖然如此,但是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中,佛祖仍然為人們指出了一條無修無證的徹底究竟修行之道,使人們可以因此而對照自己的修行之路與境界之高低,而塵俗中人也可以從中少窺佛法修行之一斑,清楚的看清出家人的修行軌跡。
  • 佛教:《心經》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悟懂能帶來無量福報
    文:法妙明心《心經》作為一部非常經典的修行指導,篇幅短小卻能詮釋了三科、四諦、五蘊和十二因緣,甚至是將修行的層第都有所闡述。多年來研究者無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和感悟,那麼它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的呢?
  • 智敏法師 · 見道與修道
    你懂的是皮相,真正的內涵要經過一番的學習,就是我們以前說的從《俱舍》、《因明》、《瑜伽》、最後到《中觀》,才能得到一個比較正確的概念,這才是初步的認識,或者是理解。真正地要起作用,還得經過你腦筋的思維跟思想的磨練,最後經過定中的修持,這樣子才能夠把有漏的空慧,轉成無漏的般若的智慧。這時候,觀照的作用才真正地起來,一切法空的味道才真正地嘗到,那就是見道以上的事情了。
  • 道教怎麼修行?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什麼不同?
    其實是因為這兩家修行方法各不相同導致的。中國人的修行,無論道家、佛家、儒家,大體上都是分為兩途:修「性」或者修「命」。基本可以說,修性是精神層面的修行;修命則是肉體方面的。但到底如何個修法,各門各派爭論紛紛。先修性還是先修命,在中國道教發展史上爭論了一千多年。
  • 佛教中的三昧是什麼意思?念佛三昧又是什麼?
    天即亮時,達摩祖師回頭問他:「你整夜立在雪中,為求什麼?」   神光禪師痛哭說:「希望大師慈悲,開示甘露法門,藉以廣度眾生。」   達摩祖師卻厲聲訓斥:「要求佛祖無上妙道,要經歷無數精勤修持,經過許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德行的鍛鍊,憑你這樣的小德行、小智慧怎麼可能能得到真正的道果,你白費心機。」   神光禪師聽後,取出利刃,揮刀砍斷左臂,鮮血飛濺染紅雪地。
  • 六祖慧能大師曰:開示悟入「覺」之知見,才是修行的正道!
    這才是真正的成就者的修為境界。每日和諸位大德菩薩們分享一首祖師大德的覺悟詩,也是一件歡喜的事情。希望我們都能略有所悟!我們接著講《法寶壇經》。六祖慧能大師曰:「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可能有很多意思,但在禪宗這裡,在六祖慧能大師這裡,「佛」只有一個意思,那就是「覺」。
  • 支撐你的東西變得不再重要,那個時候你才能真正的理解什麼是天道
    即便翻越開《天幕紅塵》,我們真正的落腳處也不是在實事求是上。實事求是是一個很空洞的概念。見路非路,即見因果,又是讓人聽著摸不著頭腦的話。欲說欲解都不能。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1小丹為什麼要自殺?《天道》中最讓我不能理解的便是小丹的自殺。
  • 如何入道...
    佛教典籍中經常提到信心和虔誠的必要性。在佛法中,這並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事物。「懷疑」與「發問」是發展真正信心與虔誠的優良基礎,應該培養這種基礎,而不是加以抑制。尤其在開始階段,忽視你的懷疑去選擇某種信仰或是迷信的虔誠,絕對是不明智的作法。一旦你仔細地選出修行法門和引導者,並修行了一段時間之後,有的時候必須貢獻出不帶任何條件的信任。
  • 修性無有過佛教,修命無有過道家
    雖柔懦無用, 孤寂難成, 而功夫之初要必動從靜生, 剛自柔生, 方是真正大道。真火生神, 凡火傷身, 惟卑以下人, 謙以自待, 方能不動凡火, 否則一行功夫, 小則傾丹, 大則殞命, 故入道必先修心見性, 傳道必先考試人心 。
  • 《天道》: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無住而住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每天在日更《天道》解析,每天同步在寫很多字,每天同樣在思考自己的思想,有沒有更多新收穫?我們整天都在喊著我們要修行,可我們要如何修行。關於後面的得救之道,才真正有了討論的必要。否則如果丁元英連什麼是佛法都不明白的話,那依佛理修證就更沒有必要知道了。
  • 拿什麼來才能成佛?這樣是臥禪成功了嗎?
    首先自己要學通,然後才能廣用,自利利他……不論如何做,第一個受用的就是自己,然後才是利他。佛法首先是自受用,然後才讓他受用,也即所謂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然後彼此都圓滿,彼此都高興。據因果報應,自作自受,雖則布施,實則自受。二、如何驗證佛法是真實不虛的?以佛教的開示悟入自性,即知佛法真實不虛。這樣來驗證修行。
  • 佛教的神通、特異功能與密宗你知道嗎?
    而事實上所謂的神通對修行而言僅僅是學佛的副產品而不是主要目,真正的大修行者,他一定會了解,末法時代的眾生貪、嗔、痴、慢、疑五毒旺盛,如果用神通視線來度眾不僅沒有辦法幫助大眾修行有成就,反而會因為神通的新奇詭異而種下了舍佛道就神通的不良後果,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明令的禁止弟子顯現神通,以免混餚世人修學佛法的目的,魔道的也會用神通,你如何去分辨魔與佛。
  • 佛教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2.假如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信奉佛教,然而同時也是一個基友,這算不算是破戒,特別是那條「戒不正當性事」?3.假如兩個男人相愛,是否有錯對於基友,我還有更多問題想請教您。長老的許多著作講解了佛教的邏輯與智慧。我可否建議長老寫一本關於「佛教與基友」的書,我個人覺得對這個問題有許許多多的人觀點含糊不清。這樣做,有益於糾正社會對基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