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問:上師吉祥,我們無始來的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如何對治或遣除?上師開示:我們學佛的目地就是來對治煩惱,來改正我們的習氣,但是我們這個習氣從無始以來已經養成這個堅固的習慣了,已經是根深蒂固很難改變的。我們一般在民間說山水易改,秉性難移,這個秉性就是無始以來養成的這個習慣,但是難移並不是說不能移,那怎麼辦了?
要堅固的信念,要有正知正念的道心,通過再再地練習能夠改變的。所以修行就是修改我們的毛病,改正我們的習氣,行持清靜的善法,這就叫修行。那麼當然要有個過程,釋迦牟尼佛從三無數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煩惱徹底斷盡了,功德究竟圓滿了,就是在改正這個習慣,就是來對治這個根深蒂固的煩惱心,所以三無數劫這樣再再地去練習和改正,最後成就圓滿清淨的大覺世尊。
我們現在學佛也是這樣,該如何對治?也是這樣學佛,從資糧道,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集聚福慧兩種資糧,積福淨障。我們學佛就是這樣,初開始好好積德淨障——積集福慧兩種資糧,淨除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和業障,然後進一步趣入加行道。在加行道當中,心再再練習於法。雖然心不能與法相應,但是逐漸慢慢地心趣向於法,法相應於心,是加行道。
再再地練習久了就是見道,什麼是見道?對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特別對空性道理能夠現量證知了,就是法性現量現前了,現量證得了,那這個時候就開悟了,叫見道。見道以後才明白真正的修行,從因果上,從戒定慧上,斷惡修善,就趣入修道。在修道當中把我們無始以來養成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氣一分一分地去斷除,叫斬草除根——連根子都拔除掉了。
把這些煩惱——迷理的煩惱和迷事的煩惱,全都斷除以後就進入無學道,無學道就是「我執已盡,煩惱已斷,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了。無學了,再沒有可學的,也再沒有可修的,也再沒有可證得的了,完全究竟圓滿了,叫無學道。所以學佛要經過五道十地的這個次第、這個過程,才能夠完全地把煩惱斷除了,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
那我們當下怎麼去斷?所以這個念佛要幾十年如一日,要始終如一,世間人叫不忘初心。我們學佛也是這樣子的,要從始至終不退不息,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早晚念誦要堅持,再忙再累要堅持,這個堅持就是來對治我們的習氣。為什麼堅持不下去?是我執現前了,嫌太累了,所以這就是習慣,這個時候用聖言量、用念經的道心去堅持修行。
中間在行住座臥當中好好念文殊菩薩心咒,或者觀音菩薩心咒,或者念心經,或者念大悲咒,時時用這些聖言量來攝持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住在善法上,就改變了惡法的習慣。所以修行,我們每天安排的日常功課就是來對治我們無始以來的根深蒂固的習慣!早晚要念誦,中間要磕大頭、修加行,特別在佛前供水、供花、供燈,再再地做這些事,還要抽出時間去放生,還要孝敬父母。
總的來說,我們堅持斷一切惡無惡不斷,修一切善無善不修,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都在這個善法上再再地去練習,練習久了以後,習慣自然成,熟能生巧!這樣子的話,我們的習慣就轉變過來了。所以這個修行就這樣,不要著急,實實在在地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特別是從戒定慧當中,用戒來改變我們身口的毛病。戒,使我們的身,遠離殺、盜、淫。
使我們的語言,遠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使我們的意,遠離貪、嗔、痴,這就是戒——用戒來對治我們身口意三業。然後定,以戒而生起定。前面通過認真持戒,戒律清淨了以後身口就清淨了,然後意業當中就生起禪定。什麼是禪定?就是心時時住在善法上。我們心當中有三種心——善心、噁心、無記心,我們要不學佛的話,基本上在噁心和無記心當中,通過學佛以後使我們的心再再地遠離噁心和無記心。
使我們的心從早到晚,始終如一地住在善法上,那就是定。這樣久了以後,把業障消除了,資糧具足以後,生起般若智慧。什麼叫般若智慧呢?能夠對治我執,破除煩惱,特別對佛說的苦集滅道四諦道理,能正確地理解,生起正知正念,用這個正知正念來引導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走向清淨的解脫,進一步地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