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妙明心
《心經》作為一部非常經典的修行指導,篇幅短小卻能詮釋了三科、四諦、五蘊和十二因緣,甚至是將修行的層第都有所闡述。多年來研究者無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和感悟,那麼它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的呢?
它實際上就是圍繞著一個「空」字來詮釋整個修行的體系,悟懂就能帶來無量福報。
《心經》作為整個佛門中一部重要的典藏,被後人比喻為佛教經典的總綱,也就是說它是佛教修行體系的總論。而佛教中所有的經典也都是圍繞著空來詮釋的,所以佛教講萬法皆空,佛門也叫做「空門」,那麼心經自然也不能夠例外。
為什麼《心經》這麼看重空?
因為佛陀在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內心無明痴迷無法得證。所以《心經》也論述只有遠離顛倒夢想,才能究竟涅槃。
什麼是顛倒夢想?
佛陀曾經說過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說是虛妄呢,我們人認為自己看到的東西都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佛陀會認為這些都是虛妄的呢?
因為佛陀看待事情認為一切都是因為緣分促成的,也可以理解成是因緣糾纏。緣分起的時候,萬事萬物就會聚集在一起,當這個緣分盡的時候,就會各自散去。萬事萬物都是緣分的一種表相罷了。這個就是佛家經常講到的「緣起性空」。
人就執迷在緣分表層的事物上面,反反覆覆在事物上面停留和打轉,看到日出月落認為是物理現象,並不認為是緣起性空,看到水向東流,不會認為是緣起性空。這就是顛倒妄想。
你只有看懂了日出月落的真正本質,水向東流的真正本質,你才能真正的明白一切都是因為緣產生,因為緣結束。這個時候你才能真正的清淨下來。
什麼是空相?
在了解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什麼是「相」。心經中多次講述到色和空,實際上色就是有相,而空就是無相。
在娑婆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有相,比如金木水火土的屬性,他們各有特色,金是硬的,火是熱的,所以在人們的觀念就給固定在這個思維中去,比如火的屬性是發熱的,認為就認為火大概就是這樣的樣子,一旦火的形態發生了改變,人們就認為不是火了。
但是在佛陀看來,無論這個火怎麼變化,它是否已經化成微粒進入空氣,但是它本質還是火的微粒組成的,它依舊是火。
佛陀看問題不是這樣單純的看表面,他們認為這個是虛妄的,因此他們能夠透過虛妄看到本質,看到火的本質構成是什麼,哪怕是火的外形發生改變,本質也是火。所以佛陀就不會因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也就是心無所住,自然就有清淨心。這個就是空的目的,你只有進入空相時候才能生出般若智慧。
所以說《心經》的核心就是圍繞著「空」來詮釋,它是在講般若智慧,也是在告誡人們放下自己的執迷,向內修心,修清淨心。願大家六時吉祥,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