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經》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悟懂能帶來無量福報

2020-12-26 法妙明心

文:法妙明心

《心經》作為一部非常經典的修行指導,篇幅短小卻能詮釋了三科、四諦、五蘊和十二因緣,甚至是將修行的層第都有所闡述。多年來研究者無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和感悟,那麼它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的呢?

它實際上就是圍繞著一個「空」字來詮釋整個修行的體系,悟懂就能帶來無量福報

《心經》作為整個佛門中一部重要的典藏,被後人比喻為佛教經典的總綱,也就是說它是佛教修行體系的總論。而佛教中所有的經典也都是圍繞著空來詮釋的,所以佛教講萬法皆空,佛門也叫做「空門」,那麼心經自然也不能夠例外。

為什麼《心經》這麼看重空?

因為佛陀在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內心無明痴迷無法得證。所以《心經》也論述只有遠離顛倒夢想,才能究竟涅槃。

什麼是顛倒夢想?

佛陀曾經說過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說是虛妄呢,我們人認為自己看到的東西都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佛陀會認為這些都是虛妄的呢?

因為佛陀看待事情認為一切都是因為緣分促成的,也可以理解成是因緣糾纏。緣分起的時候,萬事萬物就會聚集在一起,當這個緣分盡的時候,就會各自散去。萬事萬物都是緣分的一種表相罷了。這個就是佛家經常講到的「緣起性空」。

人就執迷在緣分表層的事物上面,反反覆覆在事物上面停留和打轉,看到日出月落認為是物理現象,並不認為是緣起性空,看到水向東流,不會認為是緣起性空。這就是顛倒妄想。

你只有看懂了日出月落的真正本質,水向東流的真正本質,你才能真正的明白一切都是因為緣產生,因為緣結束。這個時候你才能真正的清淨下來。

什麼是空相?

在了解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什麼是「相」。心經中多次講述到色和空,實際上色就是有相,而空就是無相。

在娑婆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有相,比如金木水火土的屬性,他們各有特色,金是硬的,火是熱的,所以在人們的觀念就給固定在這個思維中去,比如火的屬性是發熱的,認為就認為火大概就是這樣的樣子,一旦火的形態發生了改變,人們就認為不是火了。

但是在佛陀看來,無論這個火怎麼變化,它是否已經化成微粒進入空氣,但是它本質還是火的微粒組成的,它依舊是火。

佛陀看問題不是這樣單純的看表面,他們認為這個是虛妄的,因此他們能夠透過虛妄看到本質,看到火的本質構成是什麼,哪怕是火的外形發生改變,本質也是火。所以佛陀就不會因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也就是心無所住,自然就有清淨心。這個就是空的目的,你只有進入空相時候才能生出般若智慧。

所以說《心經》的核心就是圍繞著「空」來詮釋,它是在講般若智慧,也是在告誡人們放下自己的執迷,向內修心,修清淨心。願大家六時吉祥,感恩閱讀和分享,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心經》怎麼樣誦讀,才能獲得無量福報?希望你沒做錯
    《心經》是觀世音菩薩的心咒,雖然是篇幅短小,但是多年來研究的人不在少數,更是將它當作自己的修行準則。研讀過《心經》的人可能都發現一個問題,心經的篇幅雖然短小,卻基本涵蓋了佛教中所有的經典,更是將三科、四諦到十二因緣詮釋清楚,可見其在佛教中重要性。
  • 佛教:心經中的「究竟涅槃」,到底指的什麼?
    心經是佛教中用於修行的一部佛經。很多人以為,心經是佛教「專屬」佛經,只有出家人才能看得懂。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只要一個人有了修行的願望,就可以修行。只要一個人修行,心經就能對他起到一定的作用。心經篇幅較短,非常適合現在這個社會中,工作比較忙的人群。只要平時抽出一點時間來看一看心經,就必有所得。所謂「開卷有益」,就是這個道理。
  • 佛陀:這樣去誦讀經書,才能獲得無量福報,看看你做對了沒有
    佛教經文是大迦葉和眾弟子回憶起佛陀在世之時對他們講過的話並整理成冊,幾千年來盛傳不衰,經書中的法理深入簡出。無論是方接觸到佛經的信眾還是修行有術的人,對於經文中所體現的般若智慧歡喜不已。隨著佛教的盛傳,人們也開始知道佛陀的法力廣大,能夠幫助世人度苦度厄,在自己有什麼問題無法解決的時候,喜歡到寺院中拜佛。佛並非是不能求,只是求的方式和你用的心思是什麼,才能夠讓佛陀真正的感應到。禪宗六祖慧能曾經就說道:「聖人求自心,愚人求他人。」佛在心中,要向內去修才能讓你有求必應。
  • 不一般 的心經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共一卷。全經260字,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概念講述自性本空的佛教義理,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該思想被認為是全部般若學說的核心,故稱《心經》。
  • 《金剛經》:這3句經文,越讀越開悟,讓你獲得無量福報
    就是出世間法的智慧,是佛陀一生講法之中,花費了22年的時間去詮釋什麼是般若智慧。為什麼佛陀如此看重般若智慧呢?這個是因為佛陀在開悟之後看到世間上面一切惡,都是因為眾生的愚昧無明,唯有智慧明利,才能破除愚昧無明,智慧就好像是暗室中的一盞明燈,能讓人講室內的一切看得一清二楚。因此佛陀說過「誤讀為盲,般若主導」,可見智慧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 《心經》中的四大經典佛句,要反覆讀,越讀越開悟!
    有人說,《心經》是開悟之人才能讀懂的一部佛經。也有人說,讀佛經,要像念佛那樣不間斷地讀,就能開悟。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家都很喜歡《心經》,也喜歡讀《心經》。之所以如此喜歡《心經》,除了誦讀此經,能讓人獲得無量福報之外,還能讓人的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清淨。佛教中講究慧根,如果你具備慧根,甚至因為誦讀此經而開悟!想要開悟,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只要一個人的心,真正念誦《心經》而得清淨,那麼你就是真正的有所得。而《心經》中的這四大經典佛句,只要多讀,就會越快開悟!
  • 抄心經,有福報
    ▲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後《心經》(拓本)《心經》說什麼?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來落實這些修行的理念。《心經》就是一部講大智慧的的經典。《心經》是讀誦最廣的一部經,也是字數最少的一部經,更是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古代的佛教大師說,《心經》是萬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心經》的意義高遠,無人能到。只有菩薩以大智慧深觀自在,自證證人,才能夠獲得《心經》所說的大智慧,到達彼岸。
  • 佛教:念《心經》中的咒,究竟有多大成就?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咒的,尤其是後來的大乘佛教,甚至把咒當成佛的真言和總持。可見,咒在佛教之中的重要地位。答案是《心經》中的咒,即:「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為什麼如此說呢?因為佛在《心經》中說道:
  • 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善知識,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中一部文字最少、詮理卻深奧微妙的經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因此而被佛教徒視為每天必誦的經典之一。《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重在空「五蘊」(色、受、想、行、識),從而達到「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境界。二百六十個字道盡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可謂至精至純。
  • 心經.直簡白話解
    所以古德將「多」譯為「定」 、【心】譯為「無」體內心臟是肉團心動念之思維是妄想心或說假心所以譯為「無」、【經】字譯為「詮」你將心經悟明白了」是大乘法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無智亦無得】慧命無相曰無智智者無形曰無得 、【以無所得故】諸法空相名為悟悟時亦無所得
  • 《心經》是所有學佛的人,最應該讀的一部佛經!
    隨著佛陀的入滅,佛教逐漸被眾弟子們分為部派宗教。後來由部派宗教,又逐漸分化成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教(金剛乘)。大乘佛教中,信仰諸多的佛菩薩,小乘佛教僅僅只信仰釋迦牟尼佛。由於大乘佛教有了不同的佛菩薩信仰,於是由此分為諸宗。其中就有天台宗、密宗、禪宗、淨土宗、華嚴宗,等等諸多的宗派。各宗派所奉持的佛經,也略微有些區別。比如淨土五經、禪宗七經等等。小乘佛教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是佛陀當年講過的佛法,所結集成的佛經,都會虔心誦讀、奉持。
  • 每天誦心經的好處
    常誦心經的好處  增長大智慧,福報,能去除貪、嗔、痴。小學生至大學生常誦增長記憶力,學業、事業、婚姻順利、心想事成,功德無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
  • 心經賞析:梵文心經讀誦的方法是什麼
    讀誦心經的時候不要想很多,要用自己內心的力量去體會,這樣才能逐漸明白心經的意思。當我們在讀誦梵文心經的時候,雖然不能明白經文的意思,但只要用心去領悟,那麼對我們也是有幫助的。而且念誦心經不分是梵文還是漢語,只要自己認真去修持。那麼效果就會很好。
  • 念心經,懂含義,更完美
    般若波羅蜜多是整個佛法的精華,而《心經》又是所有般若波羅蜜多的精華,因而是非常重要的。
  • 《心經》解說視頻與文字【慈誠羅珠堪布】
    所有《般若經》的精義,都包含在《攝集經》當中,如果將《攝集經》的經義加以濃縮,則就是《心經》。由此可知,佛法的精髓、心臟與核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換言之,《心經》所說的內容,足可統攝八萬四千法門,它是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實可謂「芥子納須彌」。正因為它是整個佛法的精華,所以會受到歷代後學者們的極端重視。
  • 《心經》能開智慧,楞嚴咒內亦有兩句咒能開大智慧,傳給各位(宣化上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能開智慧,遠離顛倒夢想。所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若能照見一切諸法是虛妄、飄渺,就會放下,得到解脫。
  • 慈誠羅珠堪布【心經解說視頻】
    所有《般若經》的精義,都包含在《攝集經》當中,如果將《攝集經》的經義加以濃縮,則就是《心經》。由此可知,佛法的精髓、心臟與核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換言之,《心經》所說的內容,足可統攝八萬四千法門,它是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實可謂「芥子納須彌」。正因為它是整個佛法的精華,所以會受到歷代後學者們的極端重視。
  • 佛經入門:常誦心經的好處.心經的正確念誦方法
    導讀   常誦心經的好處:  增長大智慧,福報,能去除貪、嗔、痴。小學生至大學生常誦增長記憶力,學業、事業、婚姻順利、心想事成,功德無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攝盡了釋遵二十二年般若談的精華,即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同時顯示般若真空妙理的體用與功能:實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對此不要說大家了,就算當年的梁武帝都沒有弄明白,這位君主可以說是歷史上對佛教最狂熱和虔誠的人,在他一生中不知道蓋了多少廟,供養了多少僧眾,甚至不惜自己出家再讓大臣們花重金把他贖回來,好變相為寺廟布施,「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法盛世就是他一手創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