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0日
這是本地已逝藝術家蔡逸溪先生於1991年立春之日撰寫的書法作品,至今掛在善濟醫社主席卓順發太平紳士的辦公室裡。
卓主席多年的慈善生涯就如這副書法作品一樣,卓主席曾這樣對身邊的人說:這幅字他視若珍寶,因為它在不斷的提醒著他不要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為社會奉獻一份光明與力量。
早在 2008 年中國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後,卓順發主席便積極的和幾位好友在新加坡發起「《讓愛川流不息》電視賑災籌款」活動,籌得 1000 萬新元(5000多萬人民幣)的善款支援災區,這筆善款幫助災區籌建七所「中新友誼小學」及一座橋,每年讓上萬名新生獲得求學、獲取知識的機會,善款捐獻的同時,卓主席和朋友也帶去了新加坡慈善精神,讓孩子們了解慈善與奉獻,懂得了感恩回饋,同時也為中新友誼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對於慈善,卓主席有著說不完的感慨與心得:「幼時,我因家境貧困,不得不早當家,到社會上謀生,以減輕父母的負擔,緩解家庭經濟的窘境,從那時起已經體會到人在困境是多麼需要他人的援助與幫忙,從小就很窮,知道窮的滋味。」
選擇善濟,因為慈悲;選擇接受,因為放下;選擇承擔,因為因緣;選擇付出,因為感恩;選擇大愛,因為生命。
卓主席說:「我在善濟做義工已經十年了,學了很多東西,也感觸很多。我很喜歡善濟的文化價值觀:寬容、慈悲、大愛、感恩、祝福。其實,寬容、慈悲、大愛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包括身心的健康,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我也很喜歡『有國才有家,家和萬事興,善與國同在,濟與民同心』,這句話,因為它有智慧、有光明、有大愛、有同理、有慈悲心。
老天會眷顧並善待有能力、真誠、肯堅持打拼的人,有機會可以慢慢地解決各種各樣的困境,慢慢地走出貧困。」
他還說「明天的你是否依然存在?珍惜生命,感恩人生!我覺得有錢的人應該幫助貧窮的人,有能力的人應該幫助弱小的人,會讓社會和諧,幫助他人很自然也很正常,天經地義,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道理。」
是的!做慈善需要理論基礎,系統管理,發展方略等專業知識。它是一項長久堅持的社會事業。尤其是慈善領袖,需要高度的智慧和高瞻遠矚的洞見。對此他還表示:希望未來能設立慈善交流中心,開設慈善公益事業課程,與大家分享慈善公益事業的心得與經驗。設立專門從事公益慈善研究,人才培養,公益慈善的管理體制和法制建設等。同時舉辦分享會,結交不同層面的善心人士、大家有穩定的經濟基礎、慈善的心態,讓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善知識分享與交流慈善事業、服務社會的機會。社會上的年長者也曾經為他們的家庭、為社會努力過,付出過。我們不應該因為他們年老了,放棄他們,我們應該負起責任,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尊重、關愛與認可。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而這些可以通過慈善平臺可以讓他們逐漸學會、懂得,我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這項偉大、光明的慈善事業中。
世事無常,有很多人因突如其來的意外橫禍、或是身受惡疾糾纏、喪失工作能力貧困的人,他們需要及時救急、救濟、救苦救難,不能等、不能慢慢地來。所以慈善是不能等的,當下就必須開始行動,能及時解救他人的燃眉之急是第一步,之後還得跟進,還有許多後續工作要做,我們要幫助他們徹底脫離困境,過著健全的生活。所以,慈善是一種長期的行為,它源於心。
順天地正道,發菩提弘光。心懷善念,只有如此:善將與我們永遠同在。積善之家,必有餘福!
編輯:賀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