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是大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永昌元年、大清順治元年,這是中國歷史三岔口。
1644年3月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大明王朝滅亡,隨後清政府入主中原。
明朝滅亡後,明恭王朱常洵長子福王朱由崧南下避難,於當年4月來到南京,被時任明朝總督鳳陽軍務的馬士英和揚州總督史可法擁立為監國。5月,經過「福潞之爭」,福王朱由崧被江北四鎮擁立繼位,在南京稱帝,建元弘光,詔告明年為弘光元年。9月,南京方面就把鑄錢事宜擺上了議事日程。十月初二,戶部侍郎何楷向弘光帝上奏了關於鑄錢的相關事宜,次日,弘光帝下令依部議開鑄了弘光通寶錢。由此可知,南京朝廷鑄造弘光通寶時間可以確定為崇禎十七年十月。弘光元年正月初三,朝廷下令開爐鼓鑄弘光通寶錢。弘光通寶新錢的錢式依一錢為準,作銀一釐,法定每文錢重一錢,每錢兌銀一釐,舊錢重八分以上者,準二文抵新錢一文,七分以下者,則碎為銅,照時給價,行使薄小低劣錢者,沒收其資本。
弘光通寶各地制式圖鑑
目前所見弘光通寶分為小平和折二兩種,小平分光背、背上星和背上鳳三大類,其中「鳳」是指安徽鳳陽,因馬士英時任鳳陽總督。折二分背貳和楷書光背,楷書光背傳世僅見於《戴拓》一枚,為試鑄性質。
弘光通寶小平分五大版式:
一、雲南版,又稱滇版。背上星,從字體上可以看出有不出弓、右出弓、雙出弓(弓字前後出頭)和扁字。如果再細分,還有雙出弓離弓,長雙出弓,扁字小闊緣等版別。
二、黔版,又叫貴州版。弓字行書,書寫大氣,主要鑄造於貴州貴陽、遵義一帶。
三、桂版,廣西桂林版簡稱。這一版比較好認,僅見一種版式,通字為單點通,楷書,左出弓,直徑2.5釐米,厚0.1釐米,重4.4克。弘光朝廷建立倉促,財政狀況不容樂觀,然而桂林版鑄造的弘光通寶卻古樸厚重、精美端莊。這不僅與桂林擁有比較完善成熟的鑄錢設備和鑄錢技術工藝有關,也與當時桂林遠離戰火、社會環境和經濟相對穩定分不開。
四、鳳陽版。顧名思義,鑄處應該在安徽鳳陽一帶。
五、南京版,也稱直隸南京版。南京版是中央局鑄造,字體端莊秀美,採用楷書,通字雙點通,分前出弓、後出弓。光字第一筆是對摺,有南京局一貫特色。只要能把南京版和雲南版區分開來,其他就不會混淆了。另外雲南版的弘光通寶文字比較呆板,其餘幾版文字都很有韻味。
眾所周知,弘光通寶錢的書意本就不太端莊,非為美書。這顯示了南明短暫偏安一隅、鑄錢工藝有限的特點。
朱由崧是個酒肉皇帝,深居宮中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偏信奸臣馬士英。馬士英把持朝政,搜刮民財,無惡不作,禍國殃民。公元1645年(弘光元年,順治二年),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秘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兵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破徐州,兵臨揚州城。四月,清軍兵臨江南,南京城門大開,弘光帝方寸大亂,就與馬士英和少數宦官倉皇出逃,一路輾轉來到蕪湖。蕪湖守將正是擁立有功的江北四鎮之一黃得功,此時,他對南京城變故一無所知。當見到弘光帝時大驚失色,他痛苦道:「陛下死守京城,臣等猶可盡力,奈何聽奸人言,倉卒到此,且臣方對敵,安能扈駕?」弘光答道:「非卿無可仗者。」黃得功不勝感慨,決心對朱由崧效忠到底。5月15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投降清軍後,清將多鐸命降將劉良佐帶領清兵追擊弘光帝。5月28日,在清兵重壓下,黃得功部將田雄、馬得功策謀降清,在猝不及防下,黃得功被暗箭射中,隨自刎而死。據鄭達《野史記》記載,當時田雄背著朱由崧,馬得功在後面緊緊抱住朱由崧雙腳,生怕這個「活寶貝」飛掉。朱由崧痛哭流涕,哀求兩人,卻毫無效果,於是恨得咬住田雄的脖子,血流滿衣。當時朱由崧痛悔憤恨之情可見一斑。但是亡國之君,難逃一死,次年5月,這位南明天子就在北京以圖謀不軌罪名凌遲處死,年僅四十歲。
至此,只存在了一年的弘光通寶也因國亡而停鑄。弘光通寶錢或精美規整,或劣陋粗疏,或解決軍需,或便利民用,它的產生和存在,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見證了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