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一直以來,國內關於介紹嘉慶長慶的文章,少之又少,千篇一律。各種資料都嚴重缺乏,造成了很多泉友,想學習,都找不到一個很好入口。
我們就別說什麼新手了,連好多玩泉十來年的老手,都還在發帖詢問:什麼是長慶……
今天本文將分為六個段落,來深入剖析長慶,以便解答你心中的疑問:
1:二百年前始嘉慶;
2:淹沒在歷史中的是與非;
3:百聞不如一見;
4:關於嘉慶長慶錢的命名問題;
5:閒言碎語燴雜談;
6:收藏體會中的一點啟示錄;
本文將從嘉慶長慶錢的鑄造時間,鑄造背景,常見入門版別,以及長慶錢的名稱定位,存世量,市場行情等角度,來介紹探討長慶,不足之處還請各位泉友指正、交流!
好了,筆者現在就開始來及時更新
導讀:
這是迄今為止,你所能見到的有關於長慶:最詳實的記載,最合理的推斷,最全面的讀物。本文將做一個系統性的分析介紹,讓你能夠了解到長慶的前世今生…一段被歲月塵封多年的往事,一個價值被嚴重低估的品種~歡迎你走進它的世界~「嘉慶通寶長慶」
前言:
收藏是一件很有雅趣的事情,有人只追求珍稀品,有人只求成套後的滿足感,有人只當是一種投資收益,有人沉陷在版別的樂趣中不能自拔,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被泉界長期遺忘的一個品種:嘉慶通寶長慶錢,長慶是一個一直被泉界遺忘的品種,連著名錢幣收藏家馬定祥先生在批註《歷代古錢圖說》時都說到:嘉慶通用錢慶字底部夂均少一橫,唯見一小平祖錢書作「夂」。這說明,連他都沒有在意到,普通流通錢裡有長慶這個品種的存在,只在意到雕母了,這和老一輩藏家只注重珍稀品種,而忽略普通品種的原因不無關係。就連清朝制錢通考的作者,也只在意到了羅漢,而忽略了長慶。
近年來隨著古幣收藏界,對於品種和版別的認知逐漸的加深,很多普通品種的版別被一一發掘出來,加之古幣價格上漲,一線資源面臨枯竭,導致於很多工薪階層的古幣愛好者,已經無力於收集珍稀品種的古幣,不得不把眼光放到普通品種上,所以順康雍,乾嘉道,宣統光緒大樣等等品種的古幣,價格嗖嗖的往上漲,而長慶這麼多年來,卻一直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品種,沒有在聚光燈下受到應有的重視。
如今玩長慶的隊伍雖然在不斷壯大,但相對於其他品種來說,認知度還是不高。長慶的名氣很大,玩清錢的朋友幾乎都聽到過他的大名,但是卻不認識它,只聞其名,不識其人,遇見了都不知道打個招呼,這實在是一件讓人很尷尬的事情。看見過有人把長慶方頭通,當普通嘉慶背星賣的,也時常有泉友發個嘉慶通寶出來,就說是長慶,一看,差十萬八千裡,甚至犯這些錯誤的,很多還是玩泉的老手。實在讓筆者感到痛心,想到很多泉友都還不認識它,分辨不出來差別,就連專業介紹清錢版別的書籍,也只是粗略的記錄了幾種長慶版,其介紹更是寥寥數語,一般沒入門的泉友壓根兒就看不懂。對於普通玩家和剛入門的朋友來說,想學習都沒有個像樣的資料和參照物,有鑑於此,筆者特意編寫了這篇文章,來做一個關於長慶的分析介紹,好讓分不清長慶的泉友,看了以後能夠明白,何為長慶,以及了解到長慶的基本特徵。好了言歸正傳,此刻容我把長慶的前世今生給娓娓道來…
一:二百年前始嘉慶
嘉慶通寶,五帝錢中最後的一枚,不出眾,也無可或缺,當然今天我們不是要說五帝錢,而是嘉慶通寶中的一個品種:長慶,你也可以叫他文慶、攵慶。首先需要明確一點,長慶不是因為它長的長就叫長慶。很多泉友看見嘉慶的慶字長一點,就以為是長慶,實在是謬誤呀。長慶是嘉慶通寶中一個單獨的品種,和康熙羅漢錢一樣,有著明確的筆畫增減之處,是一個單獨的品種錢,這個品種下面又可細分為好幾個版別,很具有可玩性,之所以好多泉友都不認識它,是因為它還沒有得到羅漢錢那樣的普及度而已。
要說長慶,我們首先來簡說一下他的宿主:嘉慶皇帝~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嘉慶皇帝像)原名永琰,清朝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第十五子。年號嘉慶,1796年~1820年在位。嘉慶皇帝是清朝當皇帝最省心了的吧,沒有經過康熙般的殺臣奪權,也沒有經過雍正般的殘酷奪位,乾隆60年,做了60年皇帝的乾隆,讓位於嘉慶,自己退居為太上皇,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後,掌握了實權的嘉慶第一個就辦了和珅,然後提倡節儉之風。嘉慶皇帝沒有啥特別值得稱道的地方,也沒有啥特別的過錯,所以被人們稱為:平庸天子。他的當政的時候,又恰恰屬於西方世界開始革命的時期,然而清朝繼續實行閉關鎖國,以至於迅速衰落,大清國的衰亡,實際上從那個時候起,就已經無可避免了。
二:淹沒在歷史中的是與非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在太和殿讓位於他的15子顒琰,是年為嘉慶元年,戶工二部奏準鑄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年號錢各半,以行天下。嘉慶通寶就這樣出生了,延續了25年。今天我們所見的嘉慶通寶錢,版式品種具多,大小各異。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嘉慶的慶字最下面那個夂字省了一橫,(祥見下圖),而正規寫法的慶字是沒有省略一橫的(祥見下圖),這種正規寫法的嘉慶,數量相對很少,被泉友們多稱為:長慶,也稱文慶、夂慶、又慶。
長慶多一橫,羅漢少一豎,有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一個紀念生,一個紀念死。羅漢是康熙61年康熙駕崩後所鑄,來紀念死去的皇帝,所以少了一豎。而長慶是乾隆讓位後,當太上皇的時候所鑄,來紀念活著的皇帝,所以多了一橫。當然這只是茶餘飯後的雜談,真假與否還有待商榷。
長慶因為一直以來沒有得到泉界的重視,從而導致國內關於長慶介紹性的文章,寥寥無幾,其中刊登在江蘇錢幣07年第二期中的「夂慶版嘉慶通寶」一文,是國內有關於介紹長慶的較早記載(祥見下圖)文中作者用自己收集到的兩枚長慶做為引子,引經據典一番之後,發表了自己有關於長慶的哥德巴赫猜想,此篇言論後來在網絡上得到了廣泛的沿用,成為很多人心中關於長慶鑄造之謎的金科鐵律,但是真相真的就如是家所言麼?文章中說的是因為長慶的書體,不符合統治者的審美觀,然後聰明的工匠,自己改變了錢文書體拿去審批,得到上面的贊同後,就棄用了長慶,鑄造了後來的普通版嘉慶通寶。但是根據制錢通考記載:乾隆六十年十一月,戶工二部奏準寶泉寶源二局,鑄造乾隆嘉慶錢各半,這是嘉慶通寶鑄造的伊始(祥見下圖制錢通考中的記載)這表明戶工二部是同時得到批覆後,開爐鑄幣的,那為什麼今天我們只能見到寶泉局的長慶,寶源局的又去了哪裡呢?難道寶源局接到聖旨後,會敢不尊上諭,等寶泉局先開工鑄造長慶,來看看效果,發現字體不符合統治者的口味後,自己再跟著寶泉局開工鑄造普通版的嘉慶?這是不是有點荒謬!在古代中國,誰敢不尊從皇帝的旨意辦事?何況還是工部的寶源局。再說了,從古至今鑄造錢幣,都是關係到國運,管理非常之嚴格,需要層層審批過後才能鑄造制錢,鑄造一枚錢幣,首先需要有雕母和呈樣錢,要是字體真的不符合統治者的審美感,他看到雕母或者呈樣的時候,直接敕令退回改變字體就行了,哪裡還用得著那麼麻煩,等子錢都鑄造了一大堆後,才發現字體有問題,不符合自己的審美觀…這簡直就違背常理嘛。通常在太平盛世之下,錢文書體要有改變的話,也是自上而下的,比如宋朝流行的御書錢,或者經過皇帝特許的某位著名書法家書寫的錢文,統治者覺得這個錢文好,下令鑄造,下面的鑄幣局才敢開爐鑄錢,特別是戶、工二部這種國家最高權利的鑄幣機構,那更是不敢擅作主張,什麼都需要得到統治者的點頭答覆後才能行事。
其實我們稍加對比後,就可以發現,用省掉一筆的慶字做錢文的,可遠不止嘉慶通寶這一種,如南宋之慶元、西夏之天慶、大明之隆慶等等,慶字底部均是採用了省掉一筆的書寫方式(祥見下面的對比圖)所以由此可見,此版式的錢文古已有之,並不是嘉慶的獨創,省掉一筆以後確實更美觀大方。中國的鑄錢是循序漸進一脈相承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棄用正規寫法,而轉用省略的寫法,也是很符合常理的。在這裡順便提一下,嘉慶通寶中的宮錢,嘉慶通寶天下太平的慶字,也是用正規的寫法沒有省略筆畫的,以至於如今還有人叫長慶為:天錢小平版,而且地方局之中的寶川、寶雲二局,也有罕見的長慶版存世。
但是從我們今天所發現的實物比例來講,長慶類鑄幣明顯存世不多,寶川、寶雲二局的更是鳳毛麟角之物,堪屬罕見,而且鑄造工藝普遍不佳,銅質不精,和乾隆後期的制錢風格如出一轍。由此筆者大致推測了一下長慶鑄造的背景:長慶鑄造於乾隆當太上皇的時期,那時候嘉慶帝並沒有掌握實權,只是一個象徵性的一國之君而已,實際權利還是在太上皇乾隆手中。眾所周知,明清兩代,一般有新年號錢出現的時候,都是在先帝駕崩之後,新帝即位,才鑄造新的年號錢。也許乾隆認為,他還沒有死,就有新的年號錢出現的話,無疑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這不是在折自己的壽麼?但是現在新帝已即位,按例將鑄行新的制錢,這時候嘉慶為了博得乾隆的歡心,所以命令當時的中央銀行~戶部寶泉局,特意鑄造了一批多一橫的長慶錢,增加了筆畫,也就相當於為乾隆增加了壽命,和普通行用錢一併在天下流通,更顯普天同慶,福德無疆,從而達到給乾隆增福添壽的目的。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嘉慶通寶長慶上面多了一個筆畫,還代表著嘉慶帝頭上,還有一個乾隆吶,你以為我退居為太上皇,就可以被忽略了麼?實際上我還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為了要彰顯我乾隆的存在感,兒皇帝嘉慶的制錢中當然也要有我乾隆的特殊印記。
我國自古就有用特殊錢幣祈福的先例,嘉慶初期也是由乾隆掌握著實權,史料中有這樣的記載,體現了當時嘉慶帝這種憋屈的境況:「上皇喜則喜,上皇笑則笑」,這是當時紫禁城內真實的寫照,而且從長慶整體鑄造工藝來看,也是依存了乾隆末期之風,品多不好,鑄工一般,直徑也偏小,但是也有一些鑄工規整,直徑達25mm以上者,應為早期按照足質足量的標準鑄造的大樣錢。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駕崩在養心殿,從此嘉慶帝掌握實權,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切都在改變,這個時候乾隆已經駕崩,嘉慶也就熬出了頭,當然不會再彰顯乾隆的存在感,更沒有必要再為他增福添壽了,長慶的鑄造,自然而然的也就隨著乾隆的仙逝,而被拋棄在了冰冷歷史長河之中,只剩下了普通版嘉慶,依舊大量的鑄造著,直到嘉慶二十五年,嘉慶帝也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普通嘉慶通寶才停止鑄造。所以二者存世量相差實在太大,粗略算來嘉慶長慶實際的鑄造時間,也只有短短的三餘年,只有戶部寶泉局得到了特許鑄造權,寶川、寶雲二局自行鑄造的長慶錢,因為沒有得到中央的許可,所以很快被廢棄不用,以至於我們今天只能見到屈指可數的寶川局和寶雲局長慶錢。以上之推斷才應當更加接近歷史的真相。
三:百聞不如一見
首先來認識一下長慶的廬山真面目,它長在哪裡?相信很多泉友都有過疑惑,聽說過長慶的大名,就是不知道它長啥樣。長慶不是因為慶字長就叫長慶,而是因為慶字多了一橫,心下從「夂」,而嘉慶通寶普通品的慶字是少了那一橫的,心下從「乆」。
說白了普通嘉慶用的就是個錯別字,而長慶就是用正規書寫筆畫沒有偷工減料的慶字,因為多出了這一筆,所以它叫長慶,看到這裡,以後千萬不要傻傻的分不清何謂長慶了。
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長慶類嘉慶通寶,除了天下太平吉語宮錢外(祥見圖)
,餘皆為小平錢,直徑23.2mm到25.8mm毫米之間不等,直徑過25mm的明顯要少很多,直徑過26mm的超大個頭錢,舉世罕有,筆者也只見過一枚而已,有人苦苦尋覓了數十載也沒能得償所願。嘉慶時期沿用了乾隆寶泉局的五個鑄幣廠:
東(三廠)
西(四廠)
南(五廠)
北(一廠)
中(二廠)
其中鑄造了長慶的有東,西,南,北4個廠,四個廠又各不相同,有自己的特徵變化,
東廠:
角頭雙點通,連挑貝寶,滿寶不出頭。
西廠:
角頭單點通,八貝寶,滿寶不出頭
南廠:
方頭雙點通,八貝寶,滿寶不出頭
北廠:
角頭雙點通,八貝寶,滿寶出頭
此刻你能分清楚長慶的東、西、南、北4個鑄幣廠了麼?什麼~你還是有點暈菜?好吧!那就用最簡單的方法去區分,你上手一枚長慶,凡是角頭單點通的,那它就是西廠,方頭通的,那它就是南廠(如下圖所示,)
角頭雙點通的有東、北兩個鑄幣廠,容易讓人犯迷糊,那就看它的背面滿文寶字,不出頭的是東廠,出頭的是北廠(詳見下面)。
看到這裡別告訴我你還分不清東南西北…
東西南北四個廠鑄造的長慶,以西廠背星為常見,其次是東廠要稍微的少見一些,然後北廠又要比東廠少見點,總體來說東、西、北三廠的存世數量,差距都不會太大。這裡筆者要著重的來說一下:「南廠方頭通」
它是長慶裡面最少見的一個名譽品,地位相當於雍正裡面的寶南局,可以說是整個長慶錢之中的門面,鑄造工藝相對於同類錢來說,也要更精整一些,而且他是你長慶配套中,不可或缺的品種,你少了它,也就無法成套。所以很多喜歡長慶的朋友,往往得之一品,就視若珍寶的放起來,不會再出手了。這也就變相的造成了它更為稀有難得,新進的泉友就只能:一品難求了。引用老友的一句話來形容它就是:「長慶堆裡~方頭稱雄」但是因為長慶目前整體的普及度不佳,導致其價格處於谷底,還很容易和普通的南廠嘉慶所混淆,稍不注意,就會錯失佳品(祥見下面的對比圖)
至於長慶方頭通的數量嘛,那就比雍正南局要少見很多嘍,說罕見是有些誇張了,但要說稀見,那還是實至名歸的。你要是自己選原坑,選一年你也不一定能夠遇見兩個,按照十級法進行等級劃分的話,長慶方頭通應該是介於5到6級之間~稀。北廠是7級甚少,東廠和西廠是八級幣~少。
四個廠中所對應的背無星的版別,則更為少見,西廠的背無星,偶爾可見到,品相好的難求,
東廠的背無星,已經是屬於可遇不可求的東西了
北廠的背無星,筆者只是聽說過有這個品種,至於實物嘛,我是沒有見過,沒有見到過的東西,我不敢亂說,畢竟空口無憑。如有此版的朋友,歡迎上圖賜教,給筆者一個學習的機會。南廠的背無星版,我只見過見過一兩枚,但是改刻或者老磨損的嫌疑很大。我不敢確定是不是真的有,要是哪位老師有大開門無疑問之品,也請補充圖片,大家共同學習探討。長慶的背無星之中,還有一類似星非星的,
就是你說它是星吧,又找不到明顯的規矩星,你說它無星吧,他又隱隱約約有一點,就和泰昌錢裡面的背隱月一樣,若有似無的,讓人頭疼。這種錢我都遇見過好幾個了,而且都是品相不好,有些流銅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兒?
西廠長慶的通字走之旁,還有「曲之通」和「直之通」之分(祥見下圖)
以直之通要相對少見一點。
其他的版別如背面有上下雙星的(如圖)
,正面有星的,背面星旁有星的等等,偶爾也會出現,在制錢通考裡,當時清代的作者,就已經記載了普通嘉慶裡,有這種背面兩顆星,或者偏星之類的品種(如圖)
但是現在有很大一部分泉友都不認可那是個固定版別,說只是流銅而已,反正就不是主流認可的硬版,一般納入趣味品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