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錢是指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皇帝的銅錢,可擋煞、避邪。把五帝錢放在門檻內,可擋尖角衝射、飛刃煞、槍煞、反弓煞、開口煞;放在身上或者常用的抽屜裡可以避邪,不被邪靈騷擾,或是手提包裝著,或用繩穿著掛在頸上,可增加自己的運氣
順治通寶
順治通寶鑄於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入關主國的順治元年(1644-1661年)。法定成色應為銅七,鋁錫三,千文一吊,值銀一兩,然各省的鑄造大多有差異並且有私下鑄造的。順治通寶錢面文,以工整的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按照錢的背文區別為五種樣式,也就是久享盛名的"順治五式"錢。
第一式:仿古錢。錢徑約2.4釐米,重3.8克左右,錢背光而無文。
第二式:漢字錢。其錢體制仿照唐代會昌開元,錢背鑄造有各地局名一字,排列在穿孔之上或者穿孔之右,其字共22個(戶、工、臨、寧、原、宣、同、江、西、陽、前、延、襄、東、河、薊、廣、昌、浙、陝、福、雲)錢徑2.5-2.6釐米,重3.8-4.5克。
第三式:一釐錢。順治十至十七年(1653-1660年)所鑄權銀錢,穿孔左邊的"一釐"表示每錢折錢釐行用。穿孔右邊一般為鑄的局名,總共十七個字,比第二式漢字錢少了延、西、前、襄四局。錢徑2.6釐米,重4克左右。
第四式:滿文錢。錢背鑄有兩個新滿文,穿孔左邊為「寶」,穿孔右邊為「泉」或者「源」,為戶、工兩部所造。錢徑2.7釐米,重4.4克左右。
第五式:滿漢文錢。錢背穿孔左邊是滿文"寶",穿孔右邊是各鑄局名,共有:臨、寧、原、宣、同、江、東、前、薊、昌、浙、陝等十二局。錢徑約2.8釐米,重4-5克。
順治五式錢中以第五式滿漢文錢的製作最好,銅色滋潤,流存於世上最多。另外還有合背錢以及記重記值的當十大錢,都很少見。順治五式錢為清代貨幣的形制奠定了基礎,以後各朝大多沿襲順治的錢制,並參照鑄行,影響很是深遠。
康熙通寶
康熙通寶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1722年)。錢徑2.5-2.9釐米,重3.8-5.5克。錢面文字"康熙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
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
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錢背穿孔左邊是滿文局名,穿孔右邊是漢文局名,共計有22個鑄局。其中主要的20局記名改為口訣便是: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陝雲漳。另外有甘肅鞏昌局鑄的"鞏"字錢,山西省局鑄的"西"字錢,都是少見的品種。以上兩類錢在製作上也與順治錢相同,其錢徑2.5-2.9釐米,重3.8-5,5克。
康熙四十一年(1720年)又鑄半重"輕錢",折價使用,但流傳於世上卻不多。現在流存於世上的劣等小砂版、鵝眼錢等都是私鑄錢。另外還有少許數量的背鑄星月的錢,還有合背錢,記地支錢,當十大錢等,品類很多,但數量較少。
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陝雲漳
雍正通寶
雍正通寶鑄於清世宗雍正年間(1723一1735年)。錢徑一般約2.6~2.8釐米,重3.6~5.4克。雍正通寶錢按順治四式滿文錢造,錢面文字"雍正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
錢背穿孔左邊是滿文"寶"字,穿孔右邊是計局的滿文,其局共計有15字(除戶、工二部外,均為省局名,州、府局已廢);泉、源、鞏、河、蘇、昌、浙、雲、南、武、黔、川、晉、濟、安。
雍正錢形態工整,規格統一,在清代錢幣中居於少而精的地位,由此可知雍正錢法嚴謹。現今流傳於世上的還有"貴粥"黔局大樣錢一種,形制類折二錢,很少見。
黔、川、雲、安
蘇、浙、鞏、濟
河、晉、武、昌
源、泉
乾隆通寶
乾隆通寶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乾隆通寶錢徑約2.2-2.6釐米,重約2.4-4.8克。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乾隆通寶連寶泉、寶源在內先後有22局開鑄,薪疆地區新用方孔圓錢,開設伊利、際克蘇、葉爾羊、客十葛爾等局,因用自產紅銅鼓鑄、故稱為"薪疆紅錢"或"普爾錢"("普爾"維語即錢的意思)。乾隆通寶只少數錢背文看見星號或漢字。乾隆通寶還有合面錢、吉語錢以及私鑄劣質錢、鵝眼錢等,品類不下百種,存於世上的有雕母數種,至為珍貴。
雲、浙、武、福,蘇、陝、黔、廣,南、晉、川、昌,桂、直、源、泉
嘉慶通寶
嘉慶通寶是清仁宗嘉慶年間(1796—1820年)鑄。因幣材含銅及鉛錫各半,故錢質灰暗脆弱,兼雜以私鑄劣質小錢,為清代制錢中品相甚差者。「嘉慶通寶」楷書,直讀,背滿文左「寶」右記局名19字。徑2.2~2.6釐米,重2~4克。
直晉廣川 ,陝蘇雲東,南昌源泉,福桂浙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