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通寶方孔錢幣,中國歷代王朝多有鑄造。以其用途,可以分為行用錢和厭勝錢(俗稱花錢)兩類。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南宋高宗朝前後,南宋高宗建炎年間李婆備起義軍,遼聖宗太平年間,明孝宗弘治年間大理國,清代天地會和小刀會起義軍,等,均鑄有太平通寶。
太平通寶,鑄造於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形制和宋元通寶相似,錢文書體真書兼八分,光背或有星月紋,以銅質小平錢為主,另有鐵錢和鐵母,版式有小平、折二、折五和折十。當時福建建州,也曾短鑄太平通寶,背巨星紋,折十型,鐵錢,因其鑄時短、鑄量少,又因是鐵質,存世罕見。太宗亦鑄有金質、銀質太平通寶宮錢,錢文真書、隸書均有,專門用於賞賜。金質太平通寶,中國國家博物館有藏;銀質太平通寶,偶見於國內某著名藏家。
宋代的年號錢,深刻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錢幣鑄造。宋代以後,歷代王朝鑄行的行用錢幾乎都是年號錢,年號錢成為了中國歷史貨幣流通的主流品種。尤其是明代、清代錢幣,莫不如此,所有皇朝皇帝,幾乎都以同一年號錢幣流通本朝始終,比如明代的洪武通寶、萬曆通寶,比如清代的康熙通寶、光緒通寶,直至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宣統年間(1909-1912年)鑄行的最後一種方孔錢幣「宣統通寶」,也是年號錢
太平通寶,北宋早年的錢幣,多為小平銅錢行用錢,背日月少見,這枚太平通寶品相尚可,被日月星橫記有特點實數罕見。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