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 特約觀察員 韓偉
編輯 | 文華、李文禮
編者按:以下是3月3日「36氪超級沙龍」直播內容整理,有刪減。
核心提示:
1.樂刻致力於做生態,希望做一個賦能平臺,提升樂刻直營門店端效率,也希望把標準輸出給整個行業。
2.要想做好體育產業,做三部分:怎麼樣把場地做好,怎麼把教練做好,怎麼把賽事做好。
3.企業應該圍繞社會價值運轉,在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中,最終會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
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我們先了解第一個概念,昨天新聞上提了一個「數字建設工業網際網路」的概念。以前大家提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現在提工業網際網路。
消費網際網路是流量邏輯,這個階段造就了很多大公司,比如BAT。但是未來要走向產業網際網路,就一定要改變供應鏈的本質,改變成本效率,改變用戶體驗,然後獲取流量,整體打通。工業網際網路的理解,就是一定要把機械化生產、工業的生產流程先實現物聯網,把它串聯起來,使之變成可被數據賦能,可被數據操縱的鏈條。工業網際網路算是產業網際網路的升級。今天的直播主題,底層邏輯建立在產業網際網路的基礎上。
我們目前開了大概500家店。在2018年IHRSA統計得出的全球健身房最強25名榜單中,樂刻位列直營店數量全球排行榜第七,門店增長全球排行榜第五。這是大概我們用了三年多的實踐取得的成績。表面上看還不錯,但實際上不是那麼理想。因為健身行業相對其他行業來說要弱一些,比酒旅、餐飲、商超產業都要弱,所以儘管我們在健身產業當中跑得相對較快,但是和漢庭,和7-11、星巴克、肯德基來比,其實還要落後很多。
談不上有特別成功的經驗,只是說我們在特殊的歷史階段,在特殊的產業當中走得相對靠前一些。
樂刻是怎麼做的?樂刻為什麼可以在健身產業跑得較快?我們的邏輯很簡單,樂刻建立了一個數據賦能平臺,通過數據賦能平臺來提升場景端的效率。拿商超舉例,盒馬原先一個超市一天能賣100萬,當有了後臺的數據賦能,它可以通過線上接單,有可能會讓門店的產出變成300萬,另外200萬的增速是後臺的數據服務中心帶來的。
原先的健身房自己開,自己運營,實際上這是用紙和筆去管理門店。現在把場景數據化,通過後臺的數據來管控門店從而提升效率。假設原先沒有網際網路,自己去開健身門店,一天可能排兩節課。但是當我做了更精準的用戶分析後,我會知道我有多少用戶,男女比例、上課時間長短以及消費人群的標籤,了解之後可能將兩節課調為三節課,這樣會使銷售額增加50%,如果開出4節課,就意味著我的銷售額增加了100%。
外界經常把樂刻看成是一個實體連鎖的健身房,把它理解為漢庭或如家這種單店的連鎖。但實際上不是的,可以將樂刻理解為類似攜程這樣的平臺,前端是漢庭或如家的酒店,只是用攜程+酒店來發生整體的串聯,讓效率變得更高。底層的邏輯是Airbnb或者Uber的邏輯。只有實現場景數據化,再加上後端的浮動平臺的建設,才有可能讓收益管理做到最高,其實它仍然是用傳統商業最底層的邏輯來實現效率提升,只是它用了網際網路的手段,用了數據賦能平臺。
所以原先的邏輯認為如家、漢庭就是傳統連鎖,攜程就是網際網路平臺,但是這兩個階段再往後走,應該組成Airbnb這種新的解決方案,你既可以理解為,它是產業網際網路,也可以理解為它是消費網際網路。它一定是後邊的階段,不是一個單純的輕網際網路模式。攜程的話,我們可以理解為它是個輕網際網路模式,未來一定會往後去走。樂刻有點像後邊這個階段,有點像Airbnb,做後邊的數據互通平臺,又去做前面的場景建設,把場景數據化之後,不斷用數據去驅動來提升場景的效率。
磚頭、床頭、人頭 ——主導方如何整體拉動產業我們看看養老社區發展的歷程:一開始撥款讓每個社區都去建醫院,把錢花在「磚頭」上,後來發現這招不行,建了醫院沒人去,運營效率提不起來,老百姓不認可。後來改一改,把這個錢包給「床頭」,社區鋪多少個病床,這樣能夠讓老人過去養老。但床建起來了,老人還不來,還是很折騰。現在數據養老產業開始補「人頭」,只關注是否能夠服務社區老百姓,是否能夠服務到用戶。當把錢投向「磚頭」、「床頭」的時候,結果不好,當錢補貼「人頭」的時候,消費者就願意來。用戶願意來,就驅動了「磚頭」和「床頭」的建設,也驅動了服務、SOP規範流程等等運營效率的提升。所以如果做一個產業的話,本質上是以用戶為中心的。
如果想把健身產業、運動賽道做大,核心應該是驅動用戶,給用戶創造價值,以用戶為中心來把整個鏈條做起來。在中國基礎設施不足、健身的人口比例偏低的情況下,現在大都做輕串聯的模式,串聯用戶到場館的之間的匹配效率。這種模式我們認為本質上不成立,因為沒有「磚頭」,沒有「床頭」,那麼消費者「人頭」你是拉動不了的。中國有0.8%人去健身,但場地供給嚴重不足,如果只在這兩者之間做串聯關係,本質上是無效的。
如果要驅動整個體育產業,必須把場景端、供給端,教練內容端,還有用戶端在整體上驅動開,而不是單純只做一項。輕串聯模式表面是為用戶服務,實際上沒有,因為它本身並沒有解決樓下有沒有健身房、教練是否更專業、課程是否優質的問題,所以一定要梳理到最後,去看是否以用戶為中心:降本增效、改善服務體驗等。
我認為要想做好體育產業,本身只做三塊:怎麼樣把場地做好,怎麼把教練做好,怎麼把賽事做好。如果是用人、貨、場的邏輯去解讀的話,場地就是場;教練某種程度是貨,是內容的供給;賽事實際上是驅動供應鏈效率變得更高的手段。這三環本質應該圍繞用戶。
疫情期間,樂刻做線上,本質上考慮是否對這三塊產生刺激作用,是否能幫助這三塊獲得更高的效率。比如做直播,以前樂刻只提供線下場景端、門店端的場地,但是如果做了直播,實際上是把消費者的居家場景也變成一個可以跳操的場地。這樣消費者就可以在新的場景端進行健身活動了。通過視頻,教練也可以呈現多方面的內容。如果再搞些平板支撐大賽,或者搞一些互動活動,會讓整個循環更完善,這樣整個產業鏈條就能拉動起來。
健身直播的商業底層邏輯直播價值:長期or短期
直播價值這方面,很多企業都把直播做的特別風光,噱頭做得特別大。實際上很多健身直播,人次大概百人左右,真實數據並不高,那我們怎麼看直播的價值?
消費者為什麼會看直播?跟著視頻上的教練學,要麼是教練好,要麼是教學好,要麼是課件SOP做得好,如果這些東西你都沒有做好,怎麼可能一夜之間消費者就從門店的操房健身變為居家健身呢。
儘管在直播中有很多的噱頭,大家都說的很精彩,可實際上真實的東西並沒有那麼精彩。我認為可能90%以上做直播的並沒有想清楚邏輯是什麼,也沒有獲得收益。這有點類似於03年非典,當線下商業遇到非典的時候,它沒有一下變成京東、淘寶。有危不一定有機,這得看你的準備。
現在很多健身房對直播的流程,對教練怎麼去拍攝都沒有積累,做的其實只是一個表面上很好看的東西,但實際上要完成收益或完成用戶積累,甚至用戶的粘性都很難。我們認為直播做短期是沒有價值的。
健身直播的邏輯
我們必須要回到本質。健身產業當中,一個實體公司要做直播,我們認為應該有三個階段:流量獲取階段,商業閉環階段,商業價值變現階段。
在疫情之前,樂刻籌備線上業務已經有半年了。這次疫情期間,樂刻整體上做了20多億流量。過年之前我們就在籌備開會,看這個事怎麼做,規劃出時間點來。
當全民都宅在家裡,對疫情有恐慌的時候,這時候最應該做公益的事。因此我們定下原則:這是件純公益的事,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讓大家消除恐慌心理,在家也動起來,保持健康。
我們有內容、教練、優秀的課程,但是沒有抖音,沒有快手,沒有直播平臺渠道,這就造成樂刻一定要選擇外部的平臺去合作才行。誰的平臺流量最大,就和誰去合作,這是第一個選擇判斷。
為什麼很多機構最終沒有選擇抖音呢?理論上大家應該選擇抖音,因為抖音平臺更大,流量更高,沒有選抖音是因為它和微信之間的連結不能流轉,有競爭關係。
如果機構想的是服務更多用戶,他應該選擇最大平臺,最大流量,無論是快手還是抖音。但如果他想讓用戶循環到自己這兒,為自己積累私域流量,他可能會選擇一個小眾的直播平臺,因為小眾直播平臺和微信能形成流轉。當樂刻定義為是公益,要把這件事儘可能放大,我們一定會選擇最大平臺做內容供給,不要名不要利地去供給。
但是很多人一開始就想圍繞自己去做,老想從用戶身上賺錢,這實際上是非常難的。在疫情期間,學而思還有很多網校,課程都是降價的,很多健身房這時候還想去收費,剛好反了。網校的邏輯是他們已經做了很大的流量,線上課件都已經很成熟了,這時候它們仍然在降低收費門檻,放大流量。而很多健身房本身沒有做過直播,線上流量還沒有獲取,就已經開始想收費了,這就導致大家都在風口上去做直播,但大都很難做起來的原因。
總結來說,第一步先做到流量獲取,第二步公域流量變成私域流量,完成商業的閉環。
我們跟平臺合作,最終轉化的收益可能要和平臺對半分,這樣是沒有辦法利益最大化的。要把線上直播獲得的流量進行閉環操作的話,底層邏輯上應該變成一個私域流量,機構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分配。這樣下一步的階段就應該走向收益。收益到底是廣告模式,還是帶貨模式,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想把它做通很簡單,就是始終圍繞用戶,一定能摸索出來。
樂刻今天第一步的流量獲取還是很成功的,在商業閉環路徑上,目前跑得也不錯,說成功尚早,但是已經能看到一個雛形。如果閉環走成,我們下一步會邁向商業收益的環節,整個鏈路可能會挺長,最後也未必事事通。健身這個產業不可能因為疫情,兩三個月就把所有的鏈路都走完。
我們之所以能夠進入商業閉環階段,前期燒了很多的錢搭技術後臺,籌備線上業務也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在運行方案之前,樂刻已經完成戰略流量、轉化率、客單價、續費率、用戶粘性的測算,利潤率都出來了,目前來看,測算已經很成功了。只是在運行期間,用了站外流量來做閉環,這件事會更難,時間周期會更長。
我們要做對用戶有價值的事情,因此樂刻不可能一下打通商業邏輯,因為我們沒有平臺,沒有外部渠道,但樂刻在供應鏈方面有很大優勢。樂刻有8000個平臺教練,在中國很少有健身房有上百個教練,在中國的頂級的頭部教練當中,樂刻大概能佔到1/3。如果樂刻當時做一個愚蠢的決定:一定要通過樂刻自己的平臺進行直播,即使有供應鏈和教練的優勢,流量一定不會放得開。
所以我們選擇讓出這些利益,去服務用戶。選擇第三方平臺,集中我全部的優勢,發動教練來給用戶做服務、提供課件、提供視頻,這樣我就把整個鏈條形成一個閉環了。
樂刻一開始做「宅家運動」,聯合快手建立專題,大概做了2億多的流量。「宅家運動會」是和抖音去做的。我們給教練提供了很多課件,疫情期間教練沒有收入,在家閒著,我們給他提供更好的培訓機會,讓他們能夠練起來,這也是為整個平臺去做服務的。
我們其實把私教也實現了線上化。美國是有這種模式的,消費者在家如果到健身房上節私教課,大概是30到40美金,在家的話,一節課8到12美金。消費者也可以不去健身房,選擇視頻來完成私教課。
我們還推出了「宅家訓練營」產品,就像線下的翹臀訓練營、私教訓練營一樣,只是把這種訓練營通過直播化成一個小圈子,8個人或者9個人,在線上去完成,價格有所降低。
每個生態成員的守土有責樂刻致力於做生態,我們希望能做一個賦能平臺,讓樂刻自己的直營門店端提升效率,也希望把標準輸出給整個行業。如果A的門店一天賺1萬塊錢,有了樂刻的SaaS工具、供應鏈、SOP以及樂刻供應鏈管理的幫助,一天可以賺2萬塊錢,那我們價值就實現了。我們希望為供應鏈生態企業的每個環節都幫忙做出價值:更多健身房提升效率,開店更多;製造廠商賣出更多貨;讓更多的教練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賺更多的錢;讓更多的用戶互動。
我們希望整個生態裡的每一個成員,大家都做好自己那塊業務。如果別人能做好,我們一定不去滲透那個領域。我們希望中國有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跑步機、最好的課程、最好的教練、最廣泛的健身用戶,這些都需要整個行業去努力。
圍繞社會價值,而不是企業利益2019年年底,美國有181個CEO在美國聯合籤署宣言,放棄股東利益至上,其中包括庫克、扎克伯格這些大公司的CEO。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中國可能沒有爆炒,但學界還是有些討論的。他們其實把經濟學所有的底層理論都顛覆了,我們之前學經濟學、學管理都知道,商業底層就是為股東利益來創造最大化的價值。
但現在他們認為應該圍繞社會價值,在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中,最終會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你看阿里有點這種調調,阿里說我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讓電子商務能夠普及到更多的人,它是圍繞社會價值去做的,但做的過程當中,它成為了世界上最大最貴的公司。Google是讓人和信息的距離更短,也是把社會價值做到最大,同時也讓它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值錢的公司之一。
現在,關於企業的本質或商業的本質的理論探討,更多地從企業利益至上、功利至上轉型為價值至上。如果大家認同這個理論的話,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在運行期間,一定要去做公益,一定要去服務更多用戶,而不是去賺錢。
所有公司到最後都想賺錢,但大趨勢是創造社會價值。假設我們都在一個封閉小區裡賣包子,你可以把包子定為10塊錢一個,因為別人沒得選擇,仍然要買你的,你可以賺到更多錢。這時候你是圍繞你的利益至上,就是股東利益至上去做的。但是如果你認為這個小區的人都需要吃包子,他們最多能夠承受的價格是兩塊錢,你就應該圍繞兩塊錢,生產性價比最高最好吃的包子,賺兩毛錢。這就是為社區創造價值,這個就是價值創造。
越來越多的理論底層基礎都開始推崇社會價值。再回想一下騰訊說的科技向善,它就是對應這種理論。新加坡證交所曾經專門開了個專題,讓教授去研究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我們認為未來商業的發展和企業組織管理的發展,到最後一定會變成以社會價值創造為主,如果我們在這點達成一致,再往回去看,會理解樂刻講的那些底層邏輯。
為什麼我們要看長期,短期就搞口罩也可以賺錢,但是為什麼我們要去做這個產品,因為長期的是有社會價值,短期的只是利益。我們培養了很多教練,強調生態,給別人賦能,還有很多東西開源不收費的底層邏輯,都是基於我們認為社會價值會更大,而不是做企業的股東利益最大。
氪友問答氪友@晨曦:韓總,您對線上私教一對一教學有什麼看法?
@韓偉:線上的教練指導,它的效果一定是弱於線下的,所以我說如果疫情防控解除之後,最終消費場景還是要回到線下。當時美國80年代有個大討論,晚上要不要健身,最後結論是夜間健身對身體不是最有利的,但健身總比不健身要好。所以在這之後,還是鼓勵消費者夜間去健身,這個邏輯套到今天的線上線下都是一樣的。
氪友@楊軒:現在網際網路健身還有什麼機會?
@韓偉:我覺得生態產業鏈很長,大家一定要找準自己那一環,把自己的那一環中的價值做出來。比如中國沒有課件,那你做出一個中國萊美來。或者做出中國最好的教練培訓機構、做出中國的最好的健身SaaS工具,或者教練的MCN等等,有很多機會,但大家一定是要去做自己想做的那一環。我們簡單看這次疫情期間做直播,理論上應該是全行業都扎到一個平臺上,這樣能夠服務到更多用戶,但實際上大家都是為了各自利益,各自做各自的,這樣其實沒有讓社會價值最大化。
如果我們要做這個產業的話,你可以看整個產業生態當中有哪些還沒有。比如課件、SOP、運營指導、收益管理等,都可以去做。我覺得機會很多,其實對標國外可以看到很多,你只要看到國外是個成熟商業模式,國內這一環又是奇缺的,你願意吃3年苦或者吃5年苦,不為了迅速獲取暴利,願意把這個事來做深做透的話,這事都值得做,未來一定都會有價值。
氪友@OVO:韓總,這次疫情結束後,對私教教練有什麼影響,教練會流失嗎?
@韓偉:這次疫情結束之後,對私教一定是好的,因為整個產業一定是高增長的,中國很難找到一個30年持續高增長的黃金賽道,用戶一定會擴大。但是今天的不確定性是,疫情是3個月還是6個月結束,市場恢復期是6個月還是9個月?但你只要能夠扛過去,未來一定是好的。但現在核心的關鍵是現在這些健身房,能否扛過去,因為大多數現代產業扛不過三個月的,確實是非常大的挑戰。這行業其實這個時間應該是要抱團了,大家都很難。我覺得在這個階段,我們一定相信後天很美好,但是一定要扛過今天晚上和明天晚上。
獲取本場直播連結,歡迎添加小小氪微信:xs36kr (可在朋友圈找到)
帶著觀點看商業。
36氪現發起「特約觀察員入駐」計劃,邀請各賽道的創業者、大公司業務線帶頭人等一線的商業領軍者們,在這裡分享你的創業體悟、乾貨、方法論,你的行業洞察、趨勢判斷,期待能聽到來自最前沿的你的聲音。
歡迎與我們聯繫,微信:cuiyandong66;郵箱:guanchayuan@36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