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看了東京才知道,原來我的城市人口密度更大!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採用的政區劃分方法是廣域市,即建成區和周邊地域。而世界大多數國家是城區單獨管轄。如果算上海全境6300平方公裡這個體量的話,就應該東京都+奇玉+千葉+神奈川、大阪神戶京都、首爾仁川京畿道、或者大洛杉磯地區比較,都是大致6000~10000平方公裡的沿海平原丘陵地帶,屬於都市圈區域。
東京
這樣看來上海已經與東京圈2500萬人口持平。而與東京紐約不同的是,上海都市臨近地帶的蘇南浙北仍然是連綿的城鎮帶,而紐約東京出了都市圈,周邊都是山地或森林,與其他人口密集都市區隔開。所以中國的大都市圈不僅本身密度大,而且會與周邊城鎮帶在更大範圍內連綿,生態承載負荷之大亙古未有……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東京圈是接近四千萬人,怎麼會是2500萬?一都三縣1.35萬平方公裡,東京都本身就三分之一面積是山地丘陵,琦玉縣山地少,千葉縣大部分是山地丘陵,而且千葉縣面積大,和神奈川加東京都差不多。神奈川縣百分之四十面積是山地丘陵。
這樣算下來,東京圈區域的平原面積也就最多八千平方公裡,與上海市現有面積相差不多,怎麼會沒可比性?之所以他能容納那麼多人,原因是,連續城區面積是上海的好幾倍,並且人家有2400多公裡軌道交通,同樣是上海的好幾倍……
我支持第一種觀點。1,東京圈一都三縣加起來人口是3500萬,並不是4000萬,加上更外圍的茨城縣、櫪木縣、群馬縣,也就是整個關東地區,人口是4100萬,而面積已經達到3.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1/3江蘇省面積)。
哪怕只算平原臺地和平緩丘陵的面積,也有2.5萬平方公裡以上(群馬茨城三縣的平原面積比南部還多),也相當於上海+蘇州+無錫+常州了,更何況蘇州無錫常州的大片水域根本就沒有刨除。讓廣義的東京大都市帶和蘇錫常+上海比較,只可能是後者選小了。
2,且不說山地能夠提供大量的木材、建材、匯水面積、生態、休閒娛樂等用地,把山地都刨除是否合適,就算把山地都刨除,就算說的是狹義的東京圈一都三縣,剩下的面積仍然是東京圈遠遠大於上海,千葉縣只有半島南部有山地,丘陵和臺地都開發成建設用地、高爾夫球場和郊野公園。
東京
國外的城市(包括日本)大多數以開發臺地和緩坡丘陵為主,特別地勢低平的低地其實並不適合城市建設,千葉、茨城的大片濱海平原全部是農業用地。東京都的主要部分荒川以西的平原,都在海拔十米以上(填海部分海拔低於十米,但主要用作工業倉儲港口)。
而中國的江南,蘇州上海的海拔平均只有四五米,排水十分困難,放到別的國家就是一片沼澤,之所以開發成今天的樣子,是從良渚河姆渡時期就開始持續不斷的挖土墊高,桑稻結合,加上解放後全面清淤挖河道,才變成可以建設的地方,不要想當然地以為江南的建設條件就比日本有利。
3,上海的連續城區面積更大,而且是完全蔓延的連續。我們可以直觀的看看谷歌地球裡的衛星圖,放大看會發現,貌似是連續一大片的東京,除了東京都的核心地帶,千葉、神奈川都有無數的、鬆散的農田菜地嵌入其中的高密度鎮鄉,只是因為日本是城鄉一體,讓人誤認為裡面都是蔓延的城市,其實並不是。
而且那些夾雜的小塊農田並不像中國那樣,把路網、環路一通,都成為待開發待建設的狀態,那是有著實際私有產權,無論怎麼規劃都不能動的私有財產。而我們呢?環路往外一擴,裡邊幾十上百公裡甭管你是什麼功能什麼現狀,推土機都給你推平了,所以我們是真蔓延,實打實的無縫的大煎餅向外攤。
上海:看了東京才知道,原來我的城市人口密度更大!事實上,上海人口已近極限,現在新的規劃已經提出減量規劃,就是建設用地要遞減,但是和北京的發展還不太一樣,是從土地集約的角度提出的。
上海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