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浚是一位大學教師,他6年裡花費100多萬,淘來1000多件古董器皿。為了安放這些寶貝,他和太太搬離了市中心的小公寓,住進了郊區一套250㎡的花園洋房內。
這些奇形怪狀的「鍋碗瓢盆」,有1/5都達到了博物館的收藏級別,項浚卻堅持放在家裡,每天用來吃飯、喝咖啡、插花。太太也陪著「入坑」,省下買包的錢讓他買器皿。
項浚說:「我希望家是一個博物館,朋友們來玩,用的咖啡杯、茶壺、沙拉碗,每件都有幾十歲高齡,讓更多喜歡北歐設計的人使用到實物。」
項浚是上海大學的老師,也是一個狂熱的北歐設計愛好者。目前和太太一起住在上海閔行區,每次在家拍照發朋友圈,別人都以為他住的是別墅,其實只是一個經典的花園洋房。
每棟有5層,他家佔了三層:地下室、一樓和二樓,附帶一個花園,一共250㎡。
以前他們住在新華路的公寓裡,收藏的東西只能堆在朋友的倉庫,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2010年來到離市中心比較遠的閔行區,買了這套大房子。當然,選擇住在這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有3個親戚都買了這個小區的房子,一個大家庭能夠經常相聚,這在城市裡是非常難得的。
項浚是教室內設計的,太太是建築師。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裝修時結構動得越少越好,套路設計能免則免。家裡唯一動的一個位置就在衛生間裡面。這是一個德國品牌的整體淋浴房,但是他們用了一個波普的元素,在中間去掉了一組非承重牆,讓它有一個非常開闊的觀賞距離。不裝門套、踢腳線,用設計去平衡門洞與門的比例,呈現簡潔耐看的美,還便於清潔。
家裡的吊頂也不走尋常路,用了兩道特殊的弧線:超級橢圓。
超級橢圓是在1930年,由一個北歐數學家和城市規劃師共同研究出來的。不僅有視覺美感,也因為它是世界上最接近方的圓,實用面積非常大。項浚在吊頂裡面藏了很多設備,有兩臺空調、一臺新風。
很多人來項浚家,都說到空間感夠大。秘訣就是:家具買小一點的。周圍的朋友買家具都喜歡買大一號,其實完全沒必要。北歐都人高馬大的,但家具卻很小巧,因為設計師精準地測算過,尺寸夠用、舒服就可以了。
比如臥室裡太太用的梳妝檯,它叫懸浮式設計,看上去上下兩個抽屜是脫節的,其實它的支撐在後面。有趣的是,這張梳妝檯只有38釐米寬,使用下來非常舒服。如果38釐米已經足夠,為什麼要買60釐米的呢?家裡有一些牆裂了,牆上還有以前安裝掛鈎留下的小洞,甚至角落還會長青苔,項浚都沒有去修補。坦然地接受家裡變舊的狀態,人就不會有緊張感。
項浚的收藏生涯是從1999年開始的,當時在展會上看到一把椅子,第一眼就被驚豔到了,馬上買下來。
這是丹麥設計大師維納·潘通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設計的最後一件家具,1998年他設計完這把椅子之後,沒過多久就去世了,所以它對項浚來說意義重大。後來搬過幾次家,它一直放在項浚每天都能看得見、也最私密的臥室裡。
所有收藏家具的人都有一個很痛苦的問題,就是沒地方放。有了這個想法之後,項浚逐漸轉向器皿。
設計界一直有這樣的概念:家具是濃縮的建築,器皿是濃縮的家具。人能夠使用到的最小的東西就是器皿,而且北歐的器皿和我們東方人的審美是很吻合的,這是項浚非常投入去研究這些東西的重要原因。
項浚的器皿收藏基本上都是中古的,也就是二手的。「中古」指的上世紀1950-1970年代,也是北歐設計最黃金的時期,集中出現了很多大師級的經典設計。
比如項浚有兩個iittala的花器,這是一個芬蘭小鎮的名字,以製作全世界最好的玻璃聞名。紅色的是新的花瓶,藍色是中古時期的,放在一起對比就會發現,雖然現代技術進步了,一次性注模後接縫變少了,但是壁厚卻要厚0.5mm,反而顯得有點呆笨。
項浚家裡的北歐中古器皿有1000多件,其中達到博物館收藏級別的應該有100-150件。可能外人看來有點瘋狂,但他們就當作日用品,每天都在使用。
一開始項浚總是買壺。太太問為什麼,他說因為你姓胡呀!開始是「矇騙」,後來太太真的越來越喜歡,把買包的錢省出來,支持項浚。夫妻倆一起去北歐的跳蚤市場淘寶,一起找中古時期的代表建築,一棟一棟敲門請求參觀。
在餐廳最重要的展示區域,項浚放了18把壺,分了三個展示區,代表了挪威、瑞典、芬蘭這三個北歐國家的頂級品牌。
這些壺非常難尋覓,收藏的人只要能獲得其中一把就會覺得非常寶貴。項浚也是花了很多時間、很多精力,才收集到。
壺的材質是琺瑯搪瓷,現在都停產了。雖然這種材料特別漂亮,但隨著更加堅固、耐用的材料——不鏽鋼的出現,它直接被淘汰了。現在,這面「壺牆」已經成為項浚餐廳的一個標識。
其實項浚一共有100多把壺,餐廳裡放不下,定期會從儲物間拿出來輪換。春天就放顏色清淡的,夏天放濃豔些的,冬天就放溫暖一些的。
項浚床頭後面有一塊展板,大概有4米5到5米長,這上面所有的小擺件,項浚都會挑近期最心愛的,睡覺也要它們陪著,大概每半年會更換一次。
瑞典有一種傳統,叫Death Clean,死前斷舍離,就是在離開人世前,把喜歡的東西,像孩子一樣託付給真正懂的人。如果對方看不上你,你拿錢砸也沒用。
這塊桌布是1963年出產的,它的設計不光好看,而且很實用。上面的圖案其實是幫助入座時定位用的,每個人的位置大概是75釐米,都計算好了,這個距離夠用,也感覺舒服。只要有朋友來家裡做客,他們就會鋪上這塊桌布。
有一次,項浚在網上看到一整套丹麥的紅木餐具,非常罕見,賣家是美國田納西州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這套餐具是他1962年結婚時,親戚們集資送給他的禮物,當時要100多美金。項浚就去跟他線上溝通,幾乎熬了個通宵跟他聊天,他問了項浚差不多100個問題,最後兩個人成了朋友,還給了項浚一個相當好的價錢。
為了確保餐具能完好無損,從內到外包了5層,從樓上砸下來都砸不壞。現在,這幾樣東西都在項浚的地下室裡面放著,過段時間就拿出來放在外面撫摸一下。 項浚希望自己家裡面是一個博物館。現在客廳裡的沙發麵這一條,有3米多長,2個柜子有4米長,樓梯口也有位置,算起來一共有20米長的地方可以給他做展覽。
日本有一些收藏家,每周都會開放自己的私宅,給大眾參觀。將來項浚也希望,能夠定期開放家,給大家參觀。收藏終究是要面對大眾的,一個人在自己的小天地裡,不如「眾樂樂」更令人開心。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於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繫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雲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