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三個月)便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裡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胡適先生在自傳體散文《我的母親》,以舉重若輕的白話文字,傳達對母親的思念與感謝。
胡適,民國大先生,世間真君子!在風雲際會的民國,胡適是出了名的厚道文人,他的身上沒有魯迅的鋒芒,陳獨秀的桀驁,劉文典的驕傲.母親在點點滴滴的時光裡,將寬厚、善良、真誠的品格傳授於他,讓他漸漸長成受人尊敬的謙謙君子、國學大師。
馮順弟,胡適的母親。十七歲那年,上莊的媒婆上門,替徽州茶商胡傳說媒。胡傳比馮順弟年長近三十歲,早年娶的兩位妻子都已早逝,馮母不願女兒嫁給年近半百的人做填房,太委屈、太不划算。
然而,馮順弟本人太過懂事,她心知父親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蓋上自家的新宅,但因貧困始終沒能成願,於是她勸母親道:「給人家做晚娘,聘金彩禮應該多些,將來可以幫忙,你們重建祖屋的心願總能實現了。」
就這樣,1889年的3月12日,馮順弟與胡傳順利成婚。好景不長的是,馮順弟嫁進胡家不過六載,胡傳因病去世,照顧家庭培養小胡適的重擔全部落在她一人的肩頭。
既是寡婦,又是繼母,馮順弟經常受到胡適哥嫂的氣。
胡適大哥賭博、抽鴉片,屢屢以胡家名義賒煙錢、欠賭款,欠了一堆債。每年過年,債主圍坐胡家客廳、門檻,都是由馮順弟出面料理。等到債主走了之後,胡適大哥再從後門溜進來,馮順弟非但沒有慍色,反而做了一桌菜,一家人相安無事地吃年夜飯。這樣的年,胡適家過了六七年。
母親的言傳身教,深深地感染了胡適。許多年後,胡適成長為厚德君子,溫潤如玉。
母親教會了胡適好脾氣,也一直不忘丈夫的遺囑:「穈兒天資頗聰穎,應該令他讀書」。
胡適還不滿四歲的時候,便被送到了學堂。當時正常的學費是2塊大洋,母親為了讓先生多照顧胡適,在家境窘迫的狀況下,仍給了6元大洋,以後每一年遞增,最後一年加到12元。並且,母親叮囑胡適讀書一定要不求甚解,每讀一個字必懂那個字的意思,每讀一句話必懂那句話的含義,母親的讀書方式,打牢了胡適的國學基礎,並為他以後的學業成就鋪平了道路。
等到胡適十三歲時,母親毅然將他送往上海求學,後來胡適以官費赴美留學,母親致信回復兒子:「汝當努力向學,以期將來回國為國家有用之材。庶不負國家培植之恩,下以有慰合家期望之厚也。」
在胡適留美期間,母親病得幾乎不能起床。據胡適自己回憶,當時母親擔心自己會一病不起,特意照了一張相收藏起來。為了不影響兒子在美國讀書,她叮囑家人說:「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將此事告訴我的兒子,仍要請人按月寫信給他,做出我還活著的樣子。待他學成回國時,把我的這張照片給他看,就如同見到我本人一樣。」
1918年,胡適那勞碌一生的母親不幸病逝。她從23歲起做寡婦,做了23年寡婦,46歲結束苦痛的生活。
母親是胡適心底不能觸碰的傷痛。他在自傳中自責道:「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後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
好在,胡適從未辜負母親苦心孤詣,從品格到才學,都足以堪稱民國最耀眼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