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嘯天
姜文解說,影片因之增色
炎炎夏日,打開視頻網站搜片看,然後就看到了《海洋》,順手點進去。然後,就是一聲「哇哦」!
然後,就溫習了一下《海洋》。再看一次,再次被震撼一次,再次被感動。
猶記得第一次看《海洋》,還是2011年,在電影院裡看的。
那是一個周末,在北京華星影城,那時候還有周末夜場,也即通宵場,可以買一張電影票的錢,看完一個通宵。
那一夜,連續放了三部片,分別是《變形金剛3》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最後的一部才是《海洋》。
前兩部大片之後,等到要播放《海洋》時,時間已差不多到了早上4點多鐘,正是人困馬乏的時候,很多人就退場了。畢竟,《海洋》作為一部紀錄片,偏小眾了些,不太符合很多人的胃口。但是,對我來說,卻如飲甘霖。尤其是,開場姜文渾厚的解說詞一出來,伴隨著大氣蓬勃的畫面,睡意就全無了。
說老實話,看外國片,極少看翻譯版,最好是找到原音版。但《海洋》不同,姜文的旁白與影片相得益彰。
姜文略微有些雅痞的聲音,在解說充滿了原始與野性的自然紀錄片時,給人以一種野性的力量,極具穿透性,有種荷爾蒙隨時都要迸發的感覺。但是,又毫不粗野,還帶著文雅與知性。這種解說,比趙忠祥解說《動物世界》的那種聲線更具力量感。
《海洋》是一部什麼樣的片
《海洋》的導演是法國人雅克·貝漢,一位編導演俱佳的大牛。
早在1966年,雅克·貝漢就憑藉《半個男人》,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影帝的稱號。
1969年,雅克·貝漢參演的《焦點新聞》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儘管最終輸給了《午夜牛郎》,但至今這部影片都是各大學新聞系裡的必看影片,經典指數毫不褪色。
1988年,雅克·貝漢主演的《天堂電影院》,更是經典佳作,打動了一批又一批熱愛電影的觀眾們。
2004年,雅克·貝漢參演的《放牛班的春天》,也是影視難得的佳作。
再之後,雅克·貝漢將自己的注意力開始轉移,轉移到了紀錄片之上。先後貢獻出了《喜馬拉雅》《微觀世界》《遷徙的鳥》《海洋》《地球四季》《海洋王國》等,每一部都是經典,將自己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界級紀錄片大師。
我們都知道,論紀錄片,BBC出品了大批優質紀錄片,像《藍色星球》《地球脈動》《南太平洋》《鯊魚》《生命紀錄片》等,都是絕佳的作品。但雅克·貝漢是用一己之力在做紀錄片,所取得的成就居然不屬於BBC這樣一個龐大的機構,他的能力與水平如何,足以得到印證了。
《遷移的鳥》《海洋》《地球四季》也是雅克·貝漢的「自然三部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考鏈。《遷徙的鳥》上映於2001年,《海洋》上映於2009年(中國遲於2011年才引進上映),《地球四季》上映於2015年。三部曲之間間隔的時間都不短,雅克·貝漢為每一部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
本文只說《海洋》,這是共拍攝了5年,在《遷徙的鳥》之後迅速就投入拍攝與製作了本片,為了保證鏡頭的精美與全面,雅克·貝漢帶領400多人的團隊,動用了12個攝製組,70艘船,在全世界50個拍攝點取景拍攝,超過100個物種被收入電影畫面之中,一共耗資7500萬美元才製作成功,對於一部紀錄片來說,這個成本實在是夠大,可謂是下了血本。對於能收回成本,連導演自己都不相信。
最終,《海洋》在法國擁有2783萬美元的票房的驕人成績;在亞洲日本,《海洋》的票房更是超越盛極一時的《阿凡達》。
在中國,2011年上映的紀錄電影總計26部之多,其總票房卻不到3000萬元,其中超過2700萬元歸於《海洋》。相對來說,《海洋》在中國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將全年度絕大多數紀錄片票房都收入了囊下。在佳作面前,中國觀眾,還是識貨的。
畢竟,直到2014年,中國的紀錄片票房也沒有超過2000萬。之前上映的《海洋》完全是靠一己之力,將總票房撐到了3000萬以上。
《海洋》究竟講了什麼震撼性內容?
對於地球來說,71%的面積是海洋。對於人類來說,我們對於海洋的了解並不夠。
雅克·貝漢就用他的鏡頭,帶著觀眾,一頭扎進波瀾壯闊的海洋之中,一起去探索不為人了解和所知的海洋生物。
全片大部分時間裡,雅克·貝漢都向觀眾展示了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以及難以一見的海洋自然奇觀。他所展現的海洋世界,可不是去動物館裡的海洋世界所能了解的。
更重要的是,他將人類對海洋的殘酷影響以一種震撼人心的方式展現在銀幕上。
影片對人類強加在野生生命上的印記提出了質疑,並用影像與激情回答了問題:「海洋?什麼是海洋?」
看這些花了幾百萬年才進化到如此地步的生物,卻在幾十年的時間裡瀕臨滅絕。
「為了保護海洋,人類難道不能攜起手來嗎?」
所以說,這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記錄自然的影片,它給了我們更深的思考與反省空間:美好的海洋是人類生命的發源地,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去了解它、保護它!
《海洋》絕不是一部資料片,而是一部紀實影片電影,是事實。整部影片沒有人為視角,沒有評論,只讓鏡頭說話。
雅克·貝漢以懷有悲憫的心態,希望通過影片促進人們對瀕危海洋世界的保護,並介紹部分瀕臨消亡的海洋生物。
在鏡頭面前,觀眾可以跟隨著雅克·貝漢的腳步,認真地打量一下海洋的世界,我們會為我們之前的無知而感到震驚。因為無知,所以面對著一個美輪美奐的藍色的領域,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睜大自己的研究,並在適時的時候,張開自己驚嘆的嘴巴,並伴有一兩聲的驚呼。
從體型龐大的鯨魚,到小而薄弱的水母,《海洋》這部紀錄片每時都在向人展現著嘆為觀止的美麗畫卷。當然,這不是一個充滿《海底總動員》那樣具有故事細節的海洋故事,也沒有《鯊魚黑幫》那樣波詭雲譎的情節,海洋依他應有的姿態在展現著,而雅克·貝漢則恰如其分地選取了正確的篇章呈現了出來。所以,以紀錄片的形式來展現海洋,真的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影片形式。
當然,因為人的存在,無論我們對於海洋有多少了解,人類對於海洋的影響,已經客觀地存在了,而且這樣影響所帶來的危害也是直接而同樣令人震驚。最直接的傷害是濫捕濫殺,對於魚類涸轍而魚的圍獵方式,直接斬斷了海洋生物鏈的存在。間接的傷害則來源於汙染,人類從陸地向海洋傾倒的種種有害物質,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海洋的自身循環方式。只是因為海洋的巨大,這樣的傷害在普通的人類看來,還似乎沒有那麼明顯而已。但只要藉助衛星等科學工具一測,馬上就會得到讓人心驚肉跳的數據與圖像。
無論如何,海洋的美好與傷口,都與人類息息相關。但無論如何,都應該先行去了解它,只有這樣,才能為下一步人類的行為帶來影響。雅克·貝漢以藝術的氣息帶來的好作品,正是窺視海洋的一個小小的窗口,通過它,不僅是為了了解海洋,還能在了解的過程中,體驗到藝術的環繞,這樣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現在,據《海洋》上映眨眼已經過去了10年有餘。但海洋面對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因此,現在再來看這部絕佳的紀錄片,依舊震撼人心,依舊能夠給人警醒,帶來啟發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