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期間,一些市民衝動消費,買來一堆可有可無的商品。如今,退貨期限已過,閒置不用又太浪費,怎麼辦?除了送人,還有一項選擇——在「閒置交易」平臺出售。
如今,網上二手物品交易十分火熱,已成為一個新興行業,活躍用戶大多數是年輕人。那麼,為什麼「閒置交易」會受到年輕人追捧?其中又隱藏了什麼風險?
「閒置交易」達人多是年輕人
從大件商品到個性化商品,甚至藝術收藏品等,如今網上二手交易物品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尤其受到年輕消費者青睞。
「這雙『刺客』不行,跑跑步還可以,但射門感覺不好,得處理掉。」
陳磊是「金華夢想五人制足球俱樂部」創始人,也是一名足球發燒友。最近,他頻繁更換「戰靴」,從淘寶上購買足球鞋,然後在周末舉行的隊內賽中檢驗鞋子的舒適度,如果穿著不舒服就掛到「閒魚」上出售。
上周末,陳磊終於對腳上的足球鞋表示「滿意」,而這已是他一個多月以來更換的第8雙。有意思的是,這雙鞋也是從「閒魚」上淘來的,「和我賣掉的鞋一樣,這雙鞋賣家就穿了一回,原價750元,現售價650元」。在陳磊看來,新舊程度倒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鞋好不好,只有腳知道」。
無獨有偶。在金義新區一家私企工作的90後女孩趙紫函,近一年來通過「閒置交易」平臺已成功買賣50多件物品,交易金額近6萬元。交易的閒置物品除了常見的書籍、衣服等,還有價值上萬元的家電、手錶。趙紫函向我們展示了她的「閒魚」帳戶,交易的物品有衣服、鞋子、包包、未開瓶或剛開瓶的化妝品、首飾等。「如果是新品,我一般會折價售賣。半新品以三折或四折價格『甩賣』。以我的經驗來說,半新的衣服和鞋子以及未開瓶或剛開瓶的化妝品最暢銷。」她說。
除了出售二手物品,趙紫函有時也會淘點「寶貝」。半個月前,她在平臺上花了40元買到一臺二手除蟎儀。「因為我上班比較早,被子沒法經常拿出去曬,用了除蟎儀放心不少。」她開心地說,這臺除蟎儀在網上正常售價約150元,現在只花不到三分之一的錢就買到了同款。
「對於買家來說,可以更低的價格買到心儀的東西。對於賣家來說,出售閒置物品既能處理掉不需要的物品,又能回籠資金。」在趙紫函看來,二手閒置物品交易火熱的原因是其具有雙方互利性,以及能在網上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閒置交易」折射環保共享理念
閒置交易,其實並不新鮮。在流行論壇的那些年,就有人發帖出售閒置物品。近年來,看似不起眼的網際網路二手交易,正成為行業爭奪的新高地。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20年二手閒置市場規模達1萬億元。隨著App的迅速發展,各種「閒置交易」平臺不斷湧現,而「環保」與「循環利用」等理念的深入人心,也讓買賣閒置商品逐漸成為年輕人時髦的生活方式。
對很多90後來說,「閒置交易」已成為一種習慣。家住金義新區多湖街道嘉華佳園小區的90後陳峰常常在「閒置交易」平臺上賣東西。「現在提倡『斷舍離』的生活方式,一些用不到的物品,與其在家積灰,不如賣掉,而且賣掉閒置物品還可以再買其他東西。」陳峰說,他還帶著父母一起加入「閒置交易大軍」。
在各類二手閒置物品交易平臺上,像陳峰這樣的年輕用戶佔比很大。研究報告顯示,在二手閒置物品交易用戶的年齡構成調研中,25歲以下的用戶接近五成,26~30歲的用戶超過三成,用戶總體偏年輕化。
我們還注意到,人們瀏覽二手產品不再像幾年前那樣只為了便宜,「分享」「共鳴」等成為更重要的情感紐帶,「社群」成為用戶之間的連接點。例如, 閒魚App中的「魚塘」,利用的就是基於地理位置或興趣愛好的社區分享模式。
「閒置經濟是倡導節儉的共享經濟。而90後、00後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注重環保節儉。他們正展現一種全新的消費觀。作為消費升級的一代,他們天生重視品質,新舊則往往擺在第二位。」金義新區婦女兒童之家團隊成員、心理諮詢師鄭東說。
玩轉「閒置交易」得弄懂規則
買的手機不能使用,無法享受售後服務;收到的包是假貨,賣家拒絕溝通……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興起的「閒置交易」網上市場仍存在售假販假、以次充好、維權困難等問題,需引起交易者的重視。
陳峰說,他曾在某二手電商平臺「碰過壁」,買了一部蘋果手機,到貨後才發現不能用。找賣家退貨,卻碰了釘子。「花錢買教訓吧,很多人賣的手機和筆記本其實都有『暗病』或『硬傷』,買的時候看不出來,沒用多長時間就出了問題。」
針對此類糾紛,市消保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閒置交易」平臺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交易需謹慎。一方面,線上的二手交易平臺是典型的C2C交易,如果發現二手商品有質量問題,往往難以面對面得到解決。另一方面,線上二手交易平臺的註冊門檻極低,少數人會利用平臺的社交屬性,發布非正常二手商品和低俗信息。
「線上『閒置交易』這種消費方式,需要信用體系的加持,才能走得更遠。」市消保委相關負責人提醒,在進行交易前應詳細翻閱對方此前的交易記錄,以及其他用戶在交易後作出的評價,來判斷交易方是否靠譜。同時,在進行交易時,資金往來應通過平臺進行,並保留雙方聊天記錄,以便產生糾紛維權時平臺有據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