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門傳統手藝,非常賺錢,可惜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面臨失傳

2020-12-26 無風卻起念

如今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很多器具都已經不用人們手工製作了,這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也給中國傳統手工工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門即將消失的中國傳統工藝就是藤編。

藤編是什麼呢?古代在南方地區興起了一種做椅子的方法,他們會用藤類植物為主要原材料,編織成椅子的形狀。這樣的椅子不僅適合南方潮溼的天氣,夏天還可以降暑。南方地區幾乎每一戶人家都或多或少會擁有這樣的一把椅子,用個幾十年都還完好無損,陪伴著許多的南方人度過了很多個日日夜夜,可以說是南方特有的情懷之一了。

聽真正擅長藤編的老工藝人說,他可以編出600百多種圖案,只要客人要求的圖案,他幾乎都可以編出來。可就是幾乎每個南方家庭都會用到的藤編椅子,卻越來越少人會做了,其根本原因是這門藤編的手藝正在漸漸失傳,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不是老手藝者不肯教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十分願意教,但是藤編的技藝十分複雜,要學會多種藤編圖案的編法,更是要花費好多年的時間,才能學會。

其次藤編用的藤子都是溼的,還要把每一個部分編得緊緊的,少不了的會勒到手,這項手藝是很辛苦的。而且像做一把藤椅就要花費差不多五個半小時的時間,雖然說這門手藝現在很賺錢,但是成品花費時間過長,一般人沒有吃苦耐勞的能力,是做不來的。

接著,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現代社會的審美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做椅子的方法各式各樣,可以用的材料更是上百種,可以做出款式多樣的椅子。

現在這種古老的藤椅已經漸漸過氣了,南方地區的老人們或許還會購買,年輕一代就已經很少使用了。加上手工藤椅製作時間長,人工成本高,比不上現在社會的大機器的批量生產,毫無競爭力可言。

可是,作為中華優良傳統手藝的藤編,就要這樣被社會淘汰嗎?這可是凝聚了我們老祖宗的心血而成型的手藝,我們又怎麼能說放棄就放棄呢?

如今,藤編的手藝已經列入了「非遺」的行列,有些手藝人會根據現在人的審美,運用藤編的手藝製作各種藤編裝飾品和藝術品,受到了現代消費者的青睞。特別是藤編的起源地板橋鎮還設有「藤編一條街」,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觀賞。

我們可以悟到,對於中華傳統手藝,作為新一代的我們要有社會責任感,多去了解中華傳統手藝,感受這些手藝的獨特魅力。而傳統手藝想要更好地傳承下去,還要學會與時俱進,主動融合現在審美要求,確保傳統手藝一直有一定的市場。政府部門更是要重視中華傳統手藝,對這些手藝行業進行一定的扶持,促進傳統手藝的不斷發展。

參考資料:《守好傳統手藝講好中國故事》

相關焦點

  • 因為缺少年輕人,「香山幫」傳統技藝面臨失傳風險
    因為缺少年輕人,「香山幫」傳統技藝面臨失傳風險砌築「狀元」為啥不想做瓦工抹水泥、放磚、刮漿……在第五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上,一群「00後」展示嫻熟砌築手法,引人注目。這一砌築項目取名「傳承」,主辦方希望通過大賽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中國古建築的精巧構思,將建築文化傳承下去。不過,記者現場採訪發現,這些技法嫻熟的年輕人卻少有未來從事砌築的想法,就連此次大賽的砌築冠軍也表示,希望未來從事一些與現代建築設計相關的工作,自己不會滿足於做一個瓦工。
  • 錫器匠人楊世原:祖傳手藝活不能失傳
    在楊世原的記憶裡,至少從爺爺開始,他家就開始從事打錫這門行當,由於父親在楊世原童年時便早逝,所以楊世原求學於另一位師傅,學了這門打錫手藝,不過用的老傢伙什卻還是祖上傳下來的老古董。小火爐、幾口大小不一的坩堝、小錘、剪刀、圓規、尺、模具板……楊世原的傢伙什林林總總算下來有十多樣,在他的身後有一個竹篾編成的籃子,在過去他用扁擔挑著這個竹籃,載著傢伙什們走街串巷。
  • 「老油頭」吳六:絕不能讓這門手藝失傳
    現年66歲的吳六是道勞窯子村有名的油師傅,從事傳統榨油已有40多年。據吳六介紹,在走西口文化的影響下,村裡於1963年建起了第一座油坊。在大集體時代,油師傅都是從外地請來的,而吳六已過世的師傅賀寶雄,作為鄂爾多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他也是跟隨外地師傅學的手藝,那時候能學這手藝很難,得經過生產隊的選拔才能進入油坊學習。
  • 如今還會縮骨功的大師,練功六十載,卻因沒有繼承人而面臨失傳?
    其實我們生活當中也有許多神奇武術,比如「縮骨功」,不過如今縮骨功卻面臨著無人繼承的困境,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比如一般的王朝,社會等級的劃分一般是這樣的:士、農、工、商。也就是讀書人和做官的排在第一,農民排在第二,工人和商人排在最後。
  • 清朝皇妃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一位老人會做,百年手藝面臨失傳
    通草紙的可塑性非常強,匠人們將它製成各種形狀的飾品,然後再染色,效果非常逼真。在《紅樓夢》裡面中有記載,在花草都衰落的冬季,榮國府便會將用通草紙製成的花朵粘在樹木上,以此來凸顯出榮府的華麗。
  • 你願意花100元,學一門面點手藝嗎?
    問:學一門面點手藝 需要付出什麼?
  • 這些中國傳統糕點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
    吃前讓人有期待,吃完後讓人有回味,沒過幾天就會想。但是有的美食,也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手藝的失傳逐漸消失的。今天這期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那些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的傳統糕點,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第一種:太后糕據說2000多年前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喜歡吃這種糕點。
  • 何平發:不能讓錫制黃酒壺這門手藝失傳
    而按照傳統習俗,黃酒是要用手工特製的純錫酒壺加熱,喝起來才更有勁道,黃酒壺因而與黃酒結下緣分,從此相伴流傳。甘肅省慶城縣非遺傳承人、玄馬鎮孔橋村的何平發便承襲了這門老手藝,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  2020年58歲的何平發有姐弟5人,父親早年去世,十幾歲的他讀完初中就輟學回家,跟著兩個哥哥學起了手工製作純錫黃酒壺的手藝。
  • 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 手工地毯編織
    但是仍有那麼一些人,繼續堅守在這個傳統的崗位上。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家純手工地毯家庭作坊,去看看這門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    在準格爾經濟開發區的一處民房內,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間裡,整齊的擺放著兩架最傳統的織毯機,幾個婦女正忙碌的趕織地毯。一根根毛線在織毯女工手中靈活應用,巧妙的纏繞後,慢慢製成了精美的成品。
  • 在種類繁多的現代鞋子面前,製作虎頭鞋這一傳統手藝正在面臨失傳
    相信現在每個人都有很多雙鞋子,有拖鞋、運動鞋、皮鞋、板鞋,我們的鞋櫃也隨之被塞得滿滿當當,但是這種手工鞋不知道是否會勾起你的記憶?沒錯這種傳統的鞋子就是「虎頭鞋「,是給剛出生不久的孩子穿的,如果大家出生在農村可能小的時候就穿過。
  • 富察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只剩兩名八旬老人能做,會失傳嗎?
    葉似萆麻,心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 這一段古文描寫的是一種植物名字叫做通草,可能很少人有聽說過這一的植物。但是這一種植物卻是從前有一位皇后佩戴配飾的原料。曾經有一段時間,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貴族,都會帶上通草製作的配飾。老一輩的人可能知道這一配飾的名字叫做通草花,年輕人可能都會覺得通草花是屬於花的一種。
  • 閒魚上賣手藝的年輕人,承載著這個時代的工匠精神
    有一群年輕人,在閒魚上靠手吃飯2017年12月,閒魚上線了一個名為「中國非遺傳承魚塘」的活動,將老一輩手工藝者的10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掛」上了閒魚展示。這10種非遺技藝,都是國家寶藏級別的絕活。比如其中的「千角燈」,體積巨大,工藝精湛,全球僅剩三盞,被稱為「中華第一燈」,但結構複雜、流程多、製作難度大,而且沒有製作圖紙,也沒有樣本留傳,只能由師傅口傳身授。然而,學手藝是一門苦活兒,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勤加練習才能出來成果。但有耐心學的年輕人少之又少,很多老師傅找不到徒弟,人走藝絕,這是非遺傳承最大的問題。
  • 男生最吃香的十大手藝有哪些
    如果你是一名剛畢業的初中生或者高中生,我建議你可以學維修汽車,跟著一個好師傅,學三到五年,你的生活條件會發生很大的改變。選擇大於努力,當你開始學習一門技術,必須要有肯吃苦,有前途,專業,專注,你的薪資待遇不會差。03三、烘焙。在我周圍,有不少人對烘焙感興趣,都想學習,原因一是愛吃甜點的東西,二是一門手藝,不是只有女生學習這個,男生學的更多。
  • 歷史上失傳的十大奇書
    歷史上失傳的十大奇書!此書將華佗畢生心血和行醫經驗一一記載,只可惜《青囊書》已經失傳,唯一留下的只有《五禽戲》和《麻沸散》。2、《六韜》《六韜》也叫《太公兵法》,相傳這本書是先秦時期黃老道家古籍,是《封神榜》的主角姜太公所著。其內容博大精深,被世人傳的神乎其神,以致很多人都是這本書並非真實存在。
  • 魏瓔珞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一位八旬老人會做,技藝會面臨失傳?
    「令」出自《詩經·大雅》:如圭如璋,令聞令望,意有美好之意,三年後又被封妃,此後也是一路高升,乾隆三十年為皇貴妃,統領六宮。在清宮劇當中,乾隆送了魏瓔珞、富察皇后一種絨花,這種絨花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根據《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富察皇后)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
  • 女人學什麼手藝最賺錢,沒學歷女生做什麼工作好?
    女人學什麼手藝最賺錢,沒學歷女生做什麼工作好?西點師,指專業學習西餐烘焙技術,然後通過出賣技藝和產品得到薪酬的一群人,例如說著名的西點師,RJ.Patisserie創始人,就是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而學習到了很好的技藝。要從事相關的工作,需要接受大量的訓練和培訓。
  • 67歲的他,守著六橫一家修表店——為了不讓修表老行當失傳
    來源:舟山晚報普陀區六橫鎮峧頭集貿市場西側對面有一家老鐘錶修理店,開店的主人名叫徐培土,他從23歲開始拜師學徒修理鐘錶,至今已有40多年時間。一個快70歲的人了,為了不讓修理鐘錶的老行當失傳,他一直守著店門,他說「能夠堅持一天就要讓店門開一天,實在吃不消了就把這門手藝交給女兒來做。」23歲拜師學藝修鐘錶徐培土是六橫本地人,從小聰明活潑的他23歲開始就拜師學藝修理鐘錶。由於他肯吃苦,會鑽研,28歲那年專門到寧波一家規模比較大的鐘表修理店去深造,很快就在鐘錶修理中獨擋一面了。
  • 過來人和你談談,學什麼手藝最賺錢
    學什麼手藝最賺錢,行業分析當今社會如果沒有高學歷,好背景,再沒有一手好手藝的話拿什麼去賺錢??那麼當下學什麼手藝最賺錢呢?1.廚師這算得上是最低成本的手藝了,你可以去學廚藝然後打工,等有點小錢了就可以開個小飯店,雖然不能保證大富大貴,但也算衣食無憂,畢竟再苦再餓也餓不到廚師這個行業,當然了前提是你的廚藝得還算過關。
  • 90後小哥把古老紅妝做成現代時尚,讓傳統文化出圈
    這項即將瀕臨失傳的中國特色傳統手工藝,現僅寧波市轄縣寧海縣還保留此項傳統手工藝。匚 江湖人稱泥金三少做選題資料時,我們得知「國遺」泥金彩漆的傳承人是3個90後,第一反應是有點意思呀!雖說第一批90後已邁向而立之年,但在手藝的江湖裡,應該還是嫩得很的「後浪」吧。
  • 能手在民間,高邑即將失傳的傳統老手藝——高粱杆淺子
    說起高粱杆淺子,相信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不知道是什麼。但是,如果你去問一個年長的老人,她會告訴你很多:它是用高粱杆編制而成的,可以用來盛饅頭、盛蔬菜,它在當時對於農村家庭來說是很有用途的。 在熱鬧的集市上,好多人圍著一位大娘,走近一看,原來是大娘在編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