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妃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一位老人會做,百年手藝面臨失傳

2020-12-26 騰訊網

在之前的熱播的宮廷劇《延禧攻略》裡面,有這樣一段劇情:當時後宮的妃子吃穿用度十分奢侈浪費,富察皇后為了節源開流,提出要將宮中的珠寶翠玉用通草花來替代。因為珠寶翠玉消耗快,往往用過一次就擱置了,而用精緻的通草花來代替,不僅不失皇家顏面,還達到了節約的效果。

這確實是清朝時期真實存在的,當時通草花在宮中廣為流行,受到了許多妃子格格的喜愛,那麼通草花到底是何物呢?通草花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流行還是乾隆時期,那時,在民間也有很多手工作坊製作。通草花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花,它是將一種叫做通草的植物的內莖取出曬乾,切成紙片狀,製成通草紙。

通草紙的可塑性非常強,匠人們將它製成各種形狀的飾品,然後再染色,效果非常逼真。在《紅樓夢》裡面中有記載,在花草都衰落的冬季,榮國府便會將用通草紙製成的花朵粘在樹木上,以此來凸顯出榮府的華麗。

當時,技藝高超的匠人不僅能用通草紙製成各種鮮花和飾品,還能用它來作畫,這種通草畫還出口到了各個國家,名揚天下。可是,這樣優秀的手藝到了民國時期漸漸衰落了, 不再像之前種類豐富,基本上只能夠見到頭戴花這一單一的品種,製作通草花的手藝人也不多了,人們漸漸不再重視這門手藝。

到了近代,傳承通草花的手藝人已經寥寥無幾,但是一個叫做錢宏才的卻一直在堅持著這門技藝。1953年,錢宏才通過自己的苦苦鑽研創造了通草菊花盆景,從此以後,各種品類的通草花盆景被發明了出來,不僅遠銷到國外,也受到許多國人的喜愛。錢宏才一直有一個擔憂,那就是這門祖傳的手藝得到失傳,好在,他的妹夫戴富春對這門技藝十分感興趣,便開始跟著他學習製作通草花。

事實證明,戴富春沒有辜負姐夫的期望,他努力好學,能夠沉下心來思考,掌握了製作通草花的核心要點,還在學習到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將通草花與揚州的雕漆結合在一起,製作出更加獨特的作品。1959年,錢宏才和戴富春一起參與了人民大會堂裝飾盆景的製作,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將一朵朵花做得非常精緻,與會的人看了還以為是真實的鮮花。

錢宏才去世後,戴富春便成為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草花的代表人,與此同時,傳承手藝的任務落在了他的頭上。為了將這門獨特的技藝傳承下去,戴富春決定免費收徒。但是,很多慕名前來學習的人都沉不下心思,堅持沒幾天就放棄了。所以,戴富春一直都在尋求合適的繼承人,如果人們都不願意學,那麼通草花可能會面臨失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再也得不到傳承和發揚了。

相關焦點

  • 富察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只剩兩名八旬老人能做,會失傳嗎?
    這一段古文描寫的是一種植物名字叫做通草,可能很少人有聽說過這一的植物。但是這一種植物卻是從前有一位皇后佩戴配飾的原料。曾經有一段時間,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貴族,都會帶上通草製作的配飾。老一輩的人可能知道這一配飾的名字叫做通草花,年輕人可能都會覺得通草花是屬於花的一種。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它其實是由通草所編制而成的花,並不是自然界所生長的花。
  • 大清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兩位八旬老人會做,會傳承下去嗎
    通草也叫寇脫,是通脫木的莖髓,《本草拾遺》中提到:「葉似萆麻,心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其實它所作成的飾物就是富察氏佩戴的通草花。通草花的製作技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最早關於它的記載出現在五代時期的《中華古今注》中,書中明確寫道秦始皇時期的嬪妃們就以通草花作為頭飾了。
  • 魏瓔珞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一位八旬老人會做,技藝會面臨失傳?
    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根據《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富察皇后)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通草花,並不是指真正的花,而是用紙和通草做成了一種紙花,通草內莖曬乾之後,可以加工為通草花,至於通草花是什麼時候開始流傳了很難追溯本源,魏晉南北朝時期,應該就已經出現了,晉惠帝曾說:令官人插五色通草花。
  • 乾隆送給魏瓔珞的通草花,全國僅一位80歲老人會做,技藝面臨失傳
    一年中有十二個月,每個月都有一種花,其中以農曆中的十二個月令的代表梅花與掌管十二月令的花神傳說最為令人神往,不過十二月當中並沒有通草花,那麼通草花又是什麼花呢?雖然通脫木不是花,但是製作成花煞是好看,就連蘇軾也寫了一首《四花相似說》: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通草花什麼時候開始用作紙花,很難追溯本源,至少在五代十國就已經出現用作裝飾的例子,清乾隆時期,轅門橋象生肆也已經開始製作,上至清朝皇后,下至平民女子都開始佩戴通草花,就連乾隆都送通草花給魏瓔珞(魏佳氏)。
  • 清朝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一位80歲老人會做,技藝面臨失傳
    原來通草花是一種用通脫木進行加工、然後經過手藝人繁瑣的製作過程而成的『永生花』。通草花是使用通草木製成的『通草紙』製作的,通草紙只要一碰到水,遇到水的那部分就會凸起,而且幹了以後還不會變回原狀,有著很強的塑造性,也比絹布或者普通紙張更容易染色,用通草紙製作出來的通草花比一般的絹花紙花都更加的好看、逼真。
  • 《延禧攻略》中的通草花,全國只有1人會做,已經沒有人願意學習
    而隨著劇組地揭秘,一種名叫"通草花"地飾品重新走入大家的視線中。什麼是通草花如果從來沒有了解過通草花的小夥伴可能會問:我怎麼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花呢?其實,嚴格地說起來,通草花並不是一種天然花,而是一種工藝花,它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植物的內芯。
  • 藝術匠心 | 大清皇后最愛的通草花,如今可能只有一位八旬老匠人會做了
    通草絨花是通草花、絨花的總稱,通草花是以通脫木的莖髓為主要原料加工的花。 但通草花作為後宮嬪妃的頭戴花並非清朝才有,最早的記載見於《中華古今注》,記載了2200年前秦始皇時期後宮妃子頭戴通草花。此後,也有很多古籍中也有記載這種花藝,如宋朝蘇軾的《四花相似說》裡記載了:「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到清代,通草花從宮廷發展到民間,是廣泛佩戴的飾物,也是那個時代的時尚。
  • 揚州8旬老人身懷絕技,用通草做假花成國禮,傳授技藝不收費
    其實它是一盆地地道道的假花,也正因為它假的惟妙惟肖,才被更多的人大為讚賞,曾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名人。【拍攝於2018年5月。這位老人叫戴春富,今年80歲,是揚州人。他就是身懷這門絕技的老藝人,每當人們向他討教這門手藝時,老人總是很興奮,平時不怎麼說話的他,像是打開了話匣子。
  • 花開不敗,藝往何方——記「通草花」的迷茫:究竟該去何方?
    但對於錢老來說卻是個頂重要的日子,今天是他最後一天去老木屋製作通草花。兩個月錢老被確診為阿爾茲海默病,原本不願認輸的他在神智和身體每況愈下的現實面前,他終於做出這個決定——結束他為非遺手藝「通草花」付出大半輩子的奮鬥。 騎上老式自行車,晃晃悠悠地駛向前方,隨著街景遠去,錢老便到了自己待了幾十年的老屋子。
  • 錫器匠人楊世原:祖傳手藝活不能失傳
    而同樣面臨著時代緊迫感的還有楊世原這樣的錫器老師傅們。人物名片楊世原,69歲錫器匠人,從業52年三代錫匠人百年老物什楊世原,今年69歲,從16歲開始當學徒,17歲單幹,至今從事打錫行業已經有50多年。儘管,這個行當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可是從現在來看,楊世原的生意卻還是不錯的,每當他開始工作的時候,還會吸引一些居民圍觀。一位老人家告訴記者,退休之後,他每天都會來看楊世原做錫器,在他看來這種老工藝是民族的瑰寶。「老楊生意還是很好的,真希望有人可以繼承下去。」這位老者說。
  • 最後一代磨刀子、磨剪子的手藝人,堅守著即將失傳的手藝
    今天在韋曲建材街上,發現一位扛著長條板凳磨刀子、磨剪子的手藝人。這位老師傅手中拿著一個大喇叭,邊走邊吆喝。磨刀子、磨剪子所需的所有工具,都在肩上扛著的條凳子上。看著簡陋並不起眼的工具,卻是師傅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
  • 中國有一門傳統手藝,非常賺錢,可惜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面臨失傳
    古代在南方地區興起了一種做椅子的方法,他們會用藤類植物為主要原材料,編織成椅子的形狀。這樣的椅子不僅適合南方潮溼的天氣,夏天還可以降暑。南方地區幾乎每一戶人家都或多或少會擁有這樣的一把椅子,用個幾十年都還完好無損,陪伴著許多的南方人度過了很多個日日夜夜,可以說是南方特有的情懷之一了。
  • 這些中國傳統糕點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
    但是有的美食,也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手藝的失傳逐漸消失的。今天這期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那些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的傳統糕點,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第一種:太后糕據說2000多年前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喜歡吃這種糕點。
  • 如今還會縮骨功的大師,練功六十載,卻因沒有繼承人而面臨失傳?
    其實我們生活當中也有許多神奇武術,比如「縮骨功」,不過如今縮骨功卻面臨著無人繼承的困境,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比如一般的王朝,社會等級的劃分一般是這樣的:士、農、工、商。也就是讀書人和做官的排在第一,農民排在第二,工人和商人排在最後。
  • 康玉生:耗時3年,做出失傳百年的「盤金毯」,價值3000萬
    宮毯象徵著皇權和地位隨著現代生活節奏較快,越來越多的手工藝術品在逐漸失傳,比如地毯的織造。地毯不同於其他的手工藝品,它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地毯的興起源於皇宮,那時候的地毯象徵著極高的地位,只有皇室才配享有。
  • 「老油頭」吳六:絕不能讓這門手藝失傳
    在大集體時代,油師傅都是從外地請來的,而吳六已過世的師傅賀寶雄,作為鄂爾多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他也是跟隨外地師傅學的手藝,那時候能學這手藝很難,得經過生產隊的選拔才能進入油坊學習。就這樣,師傅賀寶雄與這榨油的手藝結了緣,並一輩子從事著這樣一份職業。
  • 清朝皇妃的髮型很複雜,不只是為了好看,也為了方便皇帝
    兩把頭,是比較接近清朝入關前的旗人女子髮型的。尤其是小兩把頭,沒有什麼點綴,方便行動。但這樣的髮型梳起來很難,必須有專人幫她們梳頭,自己是搞不定的。因此多是富貴家的旗人女子梳著這樣的頭,她們有婢女丫環可以用。要是皇宮裡的嬪妃,則有太監可以用。上面是隆裕太后的照片。
  • 大連「皮匠夫妻」:要把百年的「表裡如一」傳下去
    一位衣著樸素、頭髮花白的老太太手持八根皮條,雙手上下左右迴轉翻飛,不一會兒,一根形狀頎長、花紋勻稱緊緻的皮鞭花便呈現在人們面前,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贏得在場100多位觀眾一陣陣讚嘆……這是2019年7月發生在位於金普新區的柏德皮具中國有限公司的一幕。
  • 因為缺少年輕人,「香山幫」傳統技藝面臨失傳風險
    因為缺少年輕人,「香山幫」傳統技藝面臨失傳風險砌築「狀元」為啥不想做瓦工抹水泥、放磚、刮漿……在第五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上,一群「00後」展示嫻熟砌築手法,引人注目。大賽砌築項目裁判長、全國技術能手、「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張喜平對此表示理解。「我已經無奈了很多年。」從業近40年的張喜平說,面對建築業「招工難」現狀,建築施工企業紛紛通過產業化建造、「機器換人」等方式減少對傳統技術工人的依賴,但一些高端建築、古建築領域依然需要大量技術精湛的工人。因為從業人員少,這幾年瓦工收入不斷增加。
  • 清朝皇妃戴的尖尖手指套,真是為了漂亮嗎?為何級別越高戴得越多
    近年來,宮廷劇向來都是熱播劇中的佼佼者,《如懿傳》《延禧攻略》《甄嬛傳》都是觀眾心中的經典,除了讓人慾罷不能的劇情外,片中服裝化妝道具也是得到了歷史學家們的一致好評,可謂是給觀眾展現了一個逼真的清朝。然而,大家應該也都注意到,清朝的皇妃們每一位都戴著樣式奇怪的手指套,說來這些手指套可並不是因為愛美,還有著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