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國有 圖·呂忠彬 /
人物名片
趙家豐、秋芝善夫婦,大連唯一的百年老皮鋪——東勝興皮鋪第三代傳人,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們繼承祖業,秉承老一輩的製作和經營理念,並不斷改良工藝,將傳承皮具傳統手藝作為使命,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仍然堅守心中的信念。他們守護著百年老店東勝興皮鋪,老屋和老手藝都已成為復州古城一道文化風景。
一位衣著樸素、頭髮花白的老太太手持八根皮條,雙手上下左右迴轉翻飛,不一會兒,一根形狀頎長、花紋勻稱緊緻的皮鞭花便呈現在人們面前,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贏得在場100多位觀眾一陣陣讚嘆……
這是2019年7月發生在位於金普新區的柏德皮具中國有限公司的一幕。當時,柏德皮具中國有限公司專程派員前往百公裡外的瓦房店市復州城鎮,盛邀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家豐、秋芝善夫婦,來公司為百餘名公司骨幹和來自全國的訂貨商講述趙家皮鋪百年發展史,並現場演示中國傳統手工皮具製作。
趙家幾代人百年從事手工皮具生產、經營的曲折經歷,這對「皮匠夫妻」長達半個多世紀鍥而不捨、精心傳承皮具傳統工藝的工匠精神,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幾代皮匠 堅守「表裡如一」
走進位於復州城古東城門一側的「東勝興皮鋪」,映入眼帘的是牆上滿滿懸掛著的琳琅滿目的各式皮具和皮張。色彩豔麗的牛皮籠頭,古樸精緻的牛皮鞭子及鞭梢,小巧玲瓏的牛皮山花,樣式不一的牛皮花樣象鼻,以及一排排色彩紛呈的狐、兔、狗、貂、羊等動物毛皮,仿佛讓人們的思緒穿越時光的隧道,徜徉在農耕時代的光影中。
清朝末年,趙家豐的爺爺趙堂春,繼承祖業在原復縣李店鎮石灰窯村開了一家皮鋪,主要從事車馬牛具和民用靰鞡的手工製作,在三裡五村頗有名氣。「趙家皮具」以皮質優良、工藝嚴謹、結實耐用和樣式美觀而備受青睞。以熟皮為例,趙家皮鋪選擇的皮料(主要是牛皮),必須是剛剝下的鮮皮,加工皮張不過夜,十幾道工序一氣呵成,確保熟皮質地堅韌,加工出來的皮具表裡如一。因此,前來購置、訂製皮具的顧客絡繹不絕。
趙家豐的父親趙忠明從小就受到皮具製作的耳濡目染,不僅繼承了老一輩傳下來的一整套加工皮具的手藝,更堅守「表裡如一」的經營信條。解放初期,隨著土地改革的進行,農民分到了土地,生產力的解放也迎來了車馬皮具需求的高峰。趙忠明在復州城裡創立了「東勝興皮鋪」,在當時周圍相繼開張的二十八家皮具生產作坊中,「東勝興皮鋪」的生意最火。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趙忠明恪守祖規,從熟皮的每道工序直至一刀一編的加工,全由「老法」製成。村屯裡的「車把式」「牛把式」們從一個籠頭、一個山花或一根鞭子,便能認出是「東勝興皮鋪」的皮貨。
上世紀50年代,國家開展農業合作化,趙忠明在1956年以後先後成為復州製鞋廠、復州毛毯廠的工人。趙忠明在廠裡被大家稱為「大師傅」,帶出了一撥又一撥製鞋、做皮具的徒弟。工廠在生產過程中都秉承了如趙家皮鋪一般堅守質量、表裡如一的信條,產品在全縣叫響,一時供不應求,給集體企業帶來了可觀的效益。
妻子加入 趙家有了「鐵三角」
今年已74歲的趙家豐,由於出生在「皮匠世家」,從小就聞慣了熟皮的味道,清楚皮具製作的每道工藝,十幾歲時便擺弄著加工皮具的工具,在父親身邊跟前跟後地幫忙。父親刮皮時,他雙手用力抻扯皮張;父親盤皮時他打下手翻動;父親割皮時他仔細瞧著,記在心裡,自己也試著持刀割出幾條皮繩……趙家豐的這些舉動使父親十分欣慰,在心裡確定了自己的接班人,也格外上心地教導他。
也許是骨血裡遺傳的天賦,趙家豐從此迷上了皮具製作,與皮具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1962年,趙家豐小學畢業後,執意跟父親從事皮具製作,成為復州製鞋廠的工人。後來,工廠因經濟效益不好而停止皮具生產,之後他又被調到復州農具廠做木工,一幹就是九年。但這九年中他始終沒有放棄製作皮具的手藝。他白天上班做木匠活,下班後回到家裡就幫助父親一起製作皮具。
1980年是趙家皮具峰迴路轉的一年。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呼喚下,趙家豐和老父親以「勝利皮鋪」的招牌,讓趙家皮具重新亮相復州古城。繼而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帶來了「勝利皮鋪」生意的火爆。趙家豐和年事已高的父親不分晝夜地製作各種皮具,仍然常常供不應求。
此時,趙家豐的妻子秋芝善成為父子倆的得力幫手。這位厚道、賢惠的農家婦女,當年在趙家皮鋪經營處於低谷、自己父母不同意的情況下,執意與趙家豐結為夫妻。婚後,她一邊照料相繼出生的三個兒女、料理家務,一邊向趙家豐父子倆學做皮具,她編鞭繩的手藝在當時的皮鋪行業中堪稱一絕。有了秋芝善分擔活計,三人撐起了「勝利皮鋪」的「鐵三角」。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廣泛推行和傳統耕作方式的嬗變,農村車馬牛具銳減,「勝利皮鋪」的經營陷入困境,步履維艱。為了拓展銷路,秋芝善又當起了皮具推銷員。她走出家門,奔波於莊河、普蘭店、蓋州等地的鄉村和牲口集市,尋找銷售機遇。在牲口集市上,她得知賣主都有「賣牲口不賣籠頭」的行規,便適時地向買主推銷籠頭,最多時一場牲口大集她能賣出十幾個籠頭,從而擴展了銷路。她的推銷也使「趙家皮具」的名聲擴展到了遼寧省內外。
將手藝「承」下來
還要「傳」下去
2009年10月,當時已年屆九十歲的老父親趙忠明身患重病住進醫院。老人似乎預感到自己生命的蠟燭即將熄滅,病中已不能言語的他示意趙家豐將自己送回趙家老屋。這位為傳統皮具工藝傳承勞作了一生的老皮匠,留戀地將目光停滯在掛滿牆壁的皮具後溘然而逝。
趙家豐夫妻倆及其子女們深深明白趙忠明的心願,那就是不能讓趙家皮具的手藝失傳於世,不能讓趙家皮鋪消失在人間。
為了完成老父親的這一心願,趙家豐夫妻倆多年來雖然歷經風風雨雨,皮鋪的經營不甚景氣,老兩口都有疾病纏身,但他們約定「哪怕只剩下一個人也要堅守」,並始終對此矢志不渝。「皮匠這門手藝、皮鋪這門營生養活了趙家四代人,我們對它的感情太深了!」秋芝善說。
堅守不是止步不前,而是要在發展中不斷完善。趙家豐與秋芝善不斷鑽研改良皮具製作工藝,將過去只憑經驗測試熟皮酸鹼度的方法,改為採用先進的試紙測定,使之更為精準;將籠頭梳槽由原來的木質改為鐵質材料,使之更為耐用等。面對時代的發展和人們需求的變化,他們將皮具的功能由農耕時代的簡單實用擴展為現代的實用和精美融合一體,以滿足當代人欣賞、娛樂、收藏等需求,更拓展了農耕文化傳揚的載體。
他們對皮具產業的現代化也沒有排斥,而是懷有開放和學習的態度。在柏德皮具中國有限公司,他們逐一參觀了現代化的皮具生產流程。在看到近千米長的大型車間裡,從熟皮到分割、上色、裁剪、縫製等十幾道工序完全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完成的震撼場面後,夫妻倆頻頻稱道,讚嘆不已。在從古老的傳統手工皮具製作到現代化皮具產業生產的飛躍中,他們領悟到不同的皮具文化之間的共通之處和各自不可替代的獨特性,進而吸收了更多的理念和技巧。
非遺傳承人
守的是技藝,傳的是「風範」
堅守還要代代傳承,將「一個人也要堅守下去」的信念化作行動。趙家豐夫妻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導子孫後代身上。在他們的精心培育引導下,兒子趙國龍從小就接觸皮具製作,學習父輩手藝,如今他一邊從事汽車運輸行業,一邊進行皮具製作,已經能夠獨立製作籠頭、山花等皮具。對於其他的子孫,老兩口也儘量灌輸傳統手藝的觀念,有機會便給孩子們講述趙家皮鋪的故事,著意培養他們的傳承意識。
不過,兒孫們對皮具這個行業的感情並不像祖輩們一樣深厚。與其他許多傳統手藝一樣,趙家皮具的手工製作傳統工藝也面臨著逐漸被遺忘、有失傳可能的境地。夫妻倆渴望能有更多的人來關注這門手藝,了解工匠精神。心胸豁達的趙家豐和秋芝善打破家族傳承的樊籬,向外界敞開了傳承趙家皮具製作工藝的大門。一次,一個來自莊河的中年人帶著禮品上門求教,夫妻倆非常讚賞其好學的態度,以誠相待,將自己所知傾囊相授,並對其寄予厚望。還有一次,一位常常光顧「東勝興皮鋪」的顧客表示自己對趙家皮具工藝頗有興趣,願意在傳承和經營方面做點事情,夫妻倆都很感動,熱情相待。他們歡迎所有對傳統手藝表達善意的人。
2013年,已改回舊店名的百年老店「東勝興皮鋪」被確定為大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趙家豐、秋芝善夫妻倆被確定為大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繼而得到了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多家新聞媒體的關注和報導,這讓「東勝興皮鋪」的品牌知名度有了很大提升。來自北京、瀋陽、大連等地的諸多企業來到「東勝興皮鋪」採購、定製、尋求合作、參觀學習,還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感受百年皮具文化,汲取匠人精神真諦。
百年皮鋪,匠人精神。如今,百年老店作為文物保護單位,是復州古城的一道風景,默默見證著趙家皮具的百年興衰和傳奇故事。
1、2.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東勝興皮鋪」。
3.結婚50多年,老兩口一直相敬如賓。
4、5、6.夫婦在店裡製作皮具。
7、8.掛滿各式皮具和皮張的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