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自上映以來,各種褒貶之聲縷縷不絕,好與壞向來沒有固定的標準,電影本就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想要盡善盡美、眾口調一,太難了。
我還是很喜歡《八佰》的。在我看來電影《八佰》顯然是近期以來質量好、規格高的國產電影之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抗日神片的套路越來越相似,兩軍對峙的戰爭場景總是過於魔幻化和單一化,我軍總是英明偉岸,所有的人都是天生的英雄,所有的人都渾身是膽、不怕死,衝鋒陷陣,在所不辭;而另一邊的日軍,總是猥瑣之至,弱小愚昧,腦迴路永遠有問題,於是一群妖魔鬼怪總被我軍實力碾壓,手撕鬼子這類影視作品花樣百出地送到觀眾面前。可是《八佰》不同,很明顯,《八佰》將鏡頭聚焦到了戰場上的最小單元——每一個人身上,以及戰爭中人的情緒和信念的變化,或許,正如片名《八佰》中的佰,加上了單人旁,它代表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告訴我們,那些為國為民犧牲的人們,不應該被遺忘。
相信每一個看過《八佰》的人,都被電影中眾多的人物角色驚訝到,尤其是我這種記性不太好的人,愣是看了好久才把每個人對上號。
淞滬會戰末期,一群雜牌軍逃兵被編入了奉命保衛上海的第88師262旅524團團副謝晉元的部隊。他們之中有的本來就是軍人,從原來的部隊走散,有的是地方上的民兵保安團成員,只是為了來看一看上海,卻在因緣際會之下,參加了一場慘絕人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而他們是電影最著重描寫的一群人,也是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群人,他們從怕死到捨生的一路心理變化,真實地震撼人心。
從湖北一路來到滬上的老葫蘆,本以為只是帶著兩個娃娃來打掃戰場,一到四行倉庫就洞曉了形勢的惡劣,他是雜牌軍裡第一個逃跑的人,也是第一個被日軍俘虜被凌遲的人,他的死直接激發起侄兒端午的抗日熱情,侄兒端午在初來乍到之時,在路上看到日本人都會嚇到大呼小叫,亂了方寸,毫無還手之力的日本兵俘虜跪在面前,他哭著不敢開槍,幾次三番尋找出路逃走。
一次次戰爭中,他親眼看到了身邊戰士的英勇無畏,漸漸突破了心中的膽怯,當他第一次主動拿起槍打死第一個日本人開始,他就不是過去的那個端午了,逃跑和懼怕不是生的出路,生的出路在於主動反抗,在於骨子裡生出的不屈和勇敢,經過四天四夜戰鬥的洗禮,他儼然銳變成一位無懼生死的戰士,最終為了捍衛青天白日旗而犧牲。老鐵和老算盤,這兩個人,一個愛吹牛,自詡跟過張大帥,看見了日本人卻什麼也不敢做,是隊友口中的「瓜慫」,另一個就如同他名字一樣,充滿了算計,滿腦子都是逃跑,根本沒有殺敵和衛國的覺悟,本是相似的兩個人,在目睹血海廝殺後,一個被激發出了男兒血性,在最後時刻選擇了掩護戰友的「敢死小隊」,唱著《定軍山》迎接死亡,另一個還是逃出了倉庫。
那個看起來有些漠不關己又不拘一格的羊拐,顯然是雜牌軍裡的另類,他本來就是一名真正的軍人,隸屬33師,身手膽識過人,該是見慣了拼殺博弈,最後選擇為戰友斷後,符合他一貫的做派。最讓人揪心的是那個小湖北,他才13歲,這樣的年紀本該守在父母身旁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卻早早地捲入了戰爭的殘酷,他從那個看到日本人就抱頭哭泣的小男孩成為了一個為自己喝酒壯行、義無反顧的男子漢。
在管虎導演的鏡頭下,聚焦了這麼一群小人物,記錄了他們的成長,記錄了他們的銳變,記錄了他們的高尚,也記錄了他們的渺小。在極端的戰爭環境下,所有人都可以是他們,他們面對死亡的本能反應是大眾都可以感同身受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英雄,面對生死大考,都能不懼不退,不思不索;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英雄,人性是多面的,小七月不過往窗外探頭看了一眼白馬,就被打死了,老鐵不過是想拉一把傷員,子彈就嵌入了臉頰,在極度危險的戰場裡:你隨時都會死,也許就是下一秒。這種直擊心靈的恐懼和壓力,不會是人人都能克服的。有英雄,也有逃兵,這才是真正的戰場,也是真正的人性。
聚焦這些意外捲入戰爭的人物之時,電影《八佰》也讓我們看到了早已知悉命運的英雄的悲愴。片中出現的第一個完整的人名是陳樹生,短短幾分鐘時間,他就做好了決定,留下遺書,綁上炸藥 ,跳下樓去和日本兵同歸於盡,爆炸聲後,對面的百姓被震撼,從而反思。何先生一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直戳心窩,接下來,「湖北通城李滿倉」一個又一個戰士緊隨身後,沒有一個畏畏縮縮,這是他們的名字也是他們的遺言,也是向國人最有力的吶喊。戰士們用血肉之軀,與敵人殊死搏鬥,護住樓體,對岸的群眾一目了然,他們用生命點燃民族的希望,「待我成塵時 你將見我微笑」,四萬萬中國人都站起來,都迸發出驅除外敵的氣概,山河舊地才能重現光輝。歷史不是僅僅只為那些將軍、名人書寫,更為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士兵,他們同樣用血和魂保衛了國家。
壯士的犧牲被對岸的民眾盡收眼底,那些本是隔岸觀火的人們,紛紛捐出自己的糧食、首飾、藥品,盡力為前線送去補給,他們不再麻木不仁、事不關己地看熱鬧,保家衛國的戰士已是如此,還怎能裝作睡不醒?淡定開賭坊的蓉姐拿出了青天白日旗、首鼠兩端的方記者冒著生命危險撿戰士的遺物、手無縛雞之力的教授端起了步槍......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電影《八佰》,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軍人們的家國情懷,看到了戰士們的英雄之路,看到了國人的希望覺醒。雖然對於歷史本來的把握,缺失了一些真實性,比如人肉護旗的場面、過橋撤退的場面,都是後來導演和編劇加上去的,但是能夠有一說一的是,不是這個電影多少人又會去關注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其實是一場政治作秀,多少人又知道四行倉庫和謝晉元,我自己對於淞滬會戰的記憶僅僅是停留在初中背過的歷史上,來龍去脈只是模模糊糊,因為這部電影我才重新查閱了這段歷史,知道了蔣介石下命讓張治中將軍指揮淞滬會戰,持續時間長達三個月之久,國軍傷亡超30萬,全面潰敗,謝晉元團長和撤退的士兵們被關押在租界做苦力,最後死於非命......
電影終究是電影,不是紀錄片,在反映歷史的同時要用藝術手法吸引觀眾的眼球。但是在讓人們銘記歷史、銘記英雄這一點上,我覺得《八佰》是做到了。
說到藝術手法,電影裡幾次三番動物出境的畫面尤為讓我記憶深刻,開頭的老鼠畫面,第一次和日軍交手之前的畫面,都是一種象徵,謝晉元團長說「我們的國家生病了」,這些老鼠不就像在山河破碎之中苦苦掙扎的國民。還有白馬,身騎白馬和日軍談判的謝晉元,小湖北臆想中化身為趙子龍的端午也是騎著白馬,白馬是英雄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