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與《敦刻爾克》的千裡奇緣

2020-12-14 紀堂教育

近期,熱血愛國電影<八佰>正火熱上映中,截止目前票房已破20。<八佰>主要講述了1937年10月淞滬會戰後期,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率領四百二十餘名將士不惜生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的真實歷史事件。和以往的<建國三部曲>題材相似,電影劇情根據歷史改編,每一幀畫面都在告知我們戰爭有多麼的殘酷,可即使瀕臨絕望,戰士們也一定會把國土堅守到底。

據報導,<八佰>將於9月11號將在英國上映,電影由發行了<誤殺>的CineAsia發行。中國電影在國外上映的情況並不多,每年也就幾部,大多都是愛情片,像八佰這樣的中國歷史戰爭片上映的並不多。例如在亞洲國家,近幾年人氣較高的有<不能說的秘密>、<在春天>、<我的少女時代>、<少年的你>......像<建國大業>這一類型的電影在國外的電影院似乎很難看到。可是在英國等國家情況正相反,例如2018年票房突破35億的<紅海行動>便在英國上映,儘管去看的英國人很少,但也充分表明了中國戰爭電影正在努力走向世界,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歷史發展和至死不屈的民族精神。此消息一出,有很多人想到了一部同樣題材的英國電影,那就是豆瓣評分8.4的<敦刻爾克>。

<八佰><敦刻爾克>都是大製作歷史戰爭電影,不同的民族,可面對敵軍時團結一致的信仰是一樣的。

作為在英國上學或生活的留學生和華僑,這部分人應該理解明白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所以9月11號你們會走進電影院支持<八佰>嗎?

團結是每個國家應有的民族精神。

電影<八佰>生動的刻畫了戰爭年代的生靈塗炭,以及戰士們願意犧牲寶貴的生命守衛國家視死如歸的決心。即使是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的我們,在看完電影後內心也產生了共鳴。那一刻,我們為我們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無論是貿易戰還是科技戰,中國不畏艱難一次又的一次擊退了敵人的進攻,我們守護的不僅是國家榮譽,還有整個中華民族的榮譽。

對於劇情,電影沒有重點刻畫描寫更高階的軍官,而是選擇把視角放在了四百多為普通士兵身上,很細緻的表現了無名烈士抗戰的信念,戰士們的性格特點多樣化,也不像之前的抗戰電影那樣一概而論,這部電影裡的戰士們有著自己的思想,也許有的人一開始並不想戰鬥,但在那樣的環境下,每個人的愛國心都被激發了出來,那一瞬間,所有人的心裡擁有了同一個信念,那就是擊敗敵人保衛祖國。這樣的劇情給了觀眾真實感,也讓全中國人看到了那張戰役有多慘烈。

電影<敦刻爾克>以1940年五月末在法國港口敦刻爾克展開的一場軍事行動為背景,述說了40萬士兵在此被德軍圍攻,超過20萬是駐紮在西歐的英國遠徵軍。面臨士兵被徹底殲滅的危險,英國人發動了一場名為「發電機行動」的作戰計劃。這一歷史在英國的知名程度相當於『八百壯士』,並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可是相比較下,<八佰>當中添加了一些中華傳統藝術皮影戲的片段,這使得<八佰>的整體藝術再次上升。

電影後半部分,在戰士們赴死前,李晨飾演的山東兵為戰士們表演了一段皮影戲以振奮士氣,剪影中是三國時趙子龍單槍匹馬救主護國的故事。這段皮影戲鏡頭雖然不長,但卻和『八百戰士』明知無法突圍卻抱著必死的信念守護到最後的劇情首尾呼應,再次強調了電影真正的主題,也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源遠流長。

近幾年開始,票房過億的華語電影越來越多,於是漸漸出現了一個現象,就是當一部華語電影的關注度和人氣高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出現很多對於電影各方面的爭議。

<八佰>也不例外。

電影上映後爭議最多的話題就是阮經天戲份被刪和楊惠敏「泅水送旗」事件的歷史真實性。

據報導,2017年導演管虎宣傳要開始拍電影的時候,第一個宣傳的演員就是阮經天,可是在電影上映後阮經天的戲份全部被刪減。至於刪戲份分的原因眾說紛紜,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角色設定問題。阮經天在片中飾演反對戰爭的日本記者,他在看到日本人殘忍的殺戮行徑後感到氣憤,於是加入到遊行歡呼的隊伍中去,但無意中脫口而出的日語激怒了群眾,最後被吊死在河邊。

這一幕反映了人性的弱點,批判性太強,一部分觀眾認為刪掉這個角色很可惜,因為這個日本記者的角色有血有肉,與大部分侵華日本人完全不一樣。還有一部分觀眾認為這個角色被過度美化,所以必須刪掉。綜合考慮,導演應該也是考慮到了人物設定的爭議,所以刪減了這個角色的所有鏡頭。

另一爭議是楊惠敏『泅水送旗』,很多人認為電影中的送旗片段是篡改歷史,歷史上楊惠敏送旗是事實,但卻並不是電影裡那般冒著生命危險泅水送去的。很多人說真實情況是上海商會安排了士兵護送楊惠敏去送旗,送旗的一路都很順利。

從歷史角度來看,電影的確沒有遵從真實的歷史拍攝,可若從戲劇角度來看,這樣的劇情安排應該會顯得更加生動。

至於<敦刻爾克>也有飽受爭議的部分,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相比於戰爭片,更像災難片。在國內,電影的票房也不如預期,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人對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了解不全,甚至完全不知道,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英政治問題。可即使爭議如此,但依舊有很多人認為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導演運用了諾蘭敘事風格,打破時間維度再重組,這樣的敘事風格很大程度的增添了劇情懸疑感,以更全面的角度去詮釋整部電影。還有就是為了更好的還原歷史,部分電影場景採用了IMAX攝影機拍攝,並且空戰場景不用電腦特效,空中鏡頭全部實拍。這也使得電影劇情更加真實。

相信出過國的人都會感慨,在國內的時候總是看不到祖國的美好與偉大,可一旦走出國門,就能真正意識到中華民族的團結,為祖國感到自豪,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驕傲。

著名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說:中國人,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具有一貫性,數億人數千年來在政治、文化上團結至今。他們展示出了這種政治、文化的統一技術,並擁有以此獲得成功的極為珍貴的經驗,而且那種統一化傾向正是當今世界絕對必要的需求。中國人與東亞各民族合作,在被認為是不可或缺和不可規避的人類統一過程中將扮演主導型角色的理由正在這裡。

歷史是勝利者的宣傳。——湯恩比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八佰>的確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

9月11號,戴好口罩走進英國電影院支持<八佰>吧!

相關焦點

  • 《金剛川》和《敦刻爾克》之間,至少隔著一個《八佰》的距離
    其實有一點《金剛川》跟《八佰》有點像,當然不是時代背景像,而是都以一個地點為主,描寫一場戰場。 《八佰》是守護四行倉庫,《金剛川》是奪得一座橋。
  • 八佰海外口碑出爐,殘酷戰爭場面宏大,外媒:與敦刻爾克相似
    8月15日下午,電影《八佰》官方號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祝賀《八佰》上映以來成績喜人,紀錄頻破。電影《八佰》不僅在國內上映,還走出國門,國外定檔日期為8月28日。比如《好萊塢新聞前線》在報導中提到:《八佰》在中國上映三天就已斬獲8300萬美元,點映也達到1.16億美元。在全球範圍內,它都是自電影行業恢復以來票房最高的電影。外媒《福布斯》甚至大膽預測《八佰》可能會成為2020年中國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該電影目前已經達到的成就是:今年全球電影首映最高票房。
  • 二戰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
    求勝心切的戈林在德空軍司令部作戰室內按耐不住了,拿起電話打給德國元首說:「元首,請讓下官的空軍去殲滅在敦刻爾克的敵人吧!」 元首非常爽快地接受了這一請求!這一天,禿鷹般的德國施圖卡式機群幾乎整天都在港區和海灘的上空盤旋俯衝。空中硝煙瀰漫,地面火光沖天,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把敦刻爾克港變成廢墟。
  • 穰城之戰與敦刻爾克大撤退
    在英國首相邱吉爾的主持下,英軍統帥部迅速擬定「發電機計劃」,並於5月26日18時57分開始執行,抽調1000餘艘艦船和8500餘艘民間船隻,衝過德國空軍封鎖,奔赴敦刻爾克。自5月26日至6月4日,一共從敦刻爾克地域撤退34萬餘人。這就是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計謀分析審時度勢,判明情況。
  • 世界徵服者4-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在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在與德國的戰爭中節節敗退,於是聯軍高層決定,英軍將會在敦刻爾克這個城市進行部隊的戰略轉移。敦刻爾克的戰略撤退為英國保留了實力,但同時也意味著英國的勢力撤出了歐洲,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已經被德國佔領。
  • 在看電影《敦刻爾克》前,你最好了解這些背景知識
    電影《敦刻爾克》劇照敦刻爾克戰役時間線1940年5月10日德軍在136個師、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發動西線進攻,入侵荷蘭、比利時、法國、盧森堡。邱吉爾成為英國首相。電影《敦刻爾克》劇照5月28日比利時投降。敦刻爾克地區惡劣的天氣阻止了德軍空襲,德國空軍的轟炸機大隊被迫帶彈返航。柔軟的沙灘也大幅削弱了德軍小規模空襲投下炸彈的殺傷力。約17000人成功撤離。
  • 和《八佰》相比,《金剛川》到底差了什麼?
    在管虎導演的計劃中,《金剛川》很可能和《八佰》有一定的聯繫,因為張譯飾演的張飛也唱出了八扇屏,在電影的最後一刻,假張飛也變成了真張飛。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更像是管虎導演用鏡頭為觀眾們拼湊出了一幅戰爭畫卷,志願軍戰士在敵人的炮火下英勇奮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架起一座橋梁,只為了守護祖國的和平。
  • 《八佰》的觀後感
    看過《八佰》了,推薦去影院看,而且最好是imax的,這片子就是為影院體驗拍的,華誼真是下本了,攝影大師曹鬱之前拍的《南京南京》明顯看出劇組沒錢,如今可以輪圓了拍,能拍成這樣的大片說明中國電影工業水平有了飛升。
  • 八佰,進一步摧毀了人們對於國民黨的印象
    八佰電影裡沒有美化孫元良,電影外卻有討好孫元良及其後人的意思那麼《八佰》電影,有沒有美化國民黨呢?在電影《八佰》裡,那兩個痕跡很明顯的西方故事,一個是硫磺島戰役,一個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硫磺島戰役中的美軍插旗電影《八佰》中的國軍插旗,在電影裡為了讓洋人看到中國人仍在戰鬥,於是謝晉元決定升旗旗幟升起來後,立刻遭到日軍飛機襲擊,大量戰士為了護旗寧可以肉身擋子彈
  • 有中國網民抵制《敦刻爾克》 英媒第一反應是《戰狼2》
    【文/觀察者網 王驍】9月1日,著名導演諾蘭的新作《敦刻爾克》在中國正式上映。5天拿下2.23億票房。 亞歷山大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指揮官,被英國人民視為英雄。但是他也曾造成中國軍人的死亡。 文章回顧歷史寫道,在二戰期間,日本侵華,當時的中國國民黨政府於1937年從首都南京遷往重慶,領導抗戰。蔣介石曾說過此舉就是以空間換時間。
  • 《金剛川》今日上映:平臺9.4分口碑領跑,多視角讓人想起《敦刻爾克》
    多視角「非線性敘事」,讓人想起《敦刻爾克》《金剛川》講述了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在指定時間到達,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在暗流湧動的金剛川上徐徐展開......
  • 撤退是為了更好的進攻,二戰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行動
    敦刻爾克事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發生的一起英法聯軍撤退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起了閃電戰,在德國軍事家驚才豔豔的策劃和德國精銳部隊的默契配合下,在短短的一個月內便徵服了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拉開了帷幕。
  • 二戰中最大的撤退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到底是如何成功的?
    這讓英、法聯軍和比利時等國的軍隊潰不成軍,將近四十多萬大軍被壓縮到法國北部港口敦刻爾克附近的狹窄地帶,三面被圍,一面環海,處境十分危險。可就在此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5月24日,當德軍先頭裝甲部隊進至距敦刻爾克只有12千米的時候,希特勒突然通過龍德斯泰特向部隊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就是這道命令幫了英、法軍隊的大忙,使他們得到寶貴的喘息時間,迅速組織撤退。
  • 英法聯軍於敦刻爾克命懸一線之際,希特勒為什麼下令停止進攻?
    ,受困於敦刻爾克的英法士兵也趁機鞏固了防禦陣地,在後來的行動中成功的遲滯了德軍的進攻勢態,為大撤退爭取了更多的寶貴時間。經過近十天夜以繼日的努力,英國海空軍聯合動員的人民成功救出了三十三萬六千人,敦刻爾克大撤退因此被譽為史上最為成功的一次戰略撤退。希特勒鬼使神差地下令德軍機械化部隊停止進攻,使英國獲得寶貴的時間,這也是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希特勒為什麼做出如此令人不解的決定以至於功敗垂成,讓煮熟的鴨子飛了呢?
  • 電影《敦刻爾克》成脫歐派「宣傳片」,英媒提醒記住歷史真相
    然而,恐怕連喜歡這句話的「脫歐」先鋒們都沒有想到的是,近日上映的英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歷史題材電影《敦刻爾克》中,這一景象得到了完美的映照。英國媒體注意到,這也讓《敦刻爾克》成為「脫歐」支持者不斷提及的「精神力量」。
  • 音樂監製於飛談《八佰》配樂:做戰爭片,音樂要克制
    管虎帶著疑問,安排於飛在工作室看了《八佰》的順剪版。於飛形容看完後「震撼、心理憋屈,說不出話」。她發現,在沒有一點音樂的情況下,自己完全被劇中的人物打動,由此確定了整部影片配樂的方向:音樂要克制,除非是必要的地方,能不用音樂就儘量不用。自8月21日上映以來,《八佰》幾乎成了一個社會話題,於飛和她的配樂也受到關注。今年恰好是於飛入行第十年。
  • 說說電影《敦刻爾克》,一部不一樣的戰爭片
    好的,現在讓我們談一談電影《敦刻爾克》,我欣賞過這部電影之後,感覺十分不錯,範特西!當我們往往一提及到軍事類別的作品,腦海中浮現出宏達壯麗的場面,敵我雙方軍隊的激烈衝突,激烈對決描寫。地面上奔馳的坦克,天空中翱翔的飛機,飛濺的子彈,淋漓的鮮血,破碎的殘肢等等。相比上述作品,《敦刻爾克》描寫的關注點就不是那麼一樣了。
  • 英國預計敦刻爾克撤退最多3萬人,結果卻是33萬人
    可以說,如果沒有敦刻爾克大撤退,那麼可能反法西斯同盟都無法在歐洲戰場上開闢第二戰場。這一戰的意義不言而喻。如果英國真的被迫退出戰爭,那就算美軍再怎麼強大,也很難在沒有落腳點的情況下跨過整個大西洋登陸歐洲。從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候的軍力對比來看,英軍的優勢在海軍方面,英國海軍的水面艦艇部隊讓德國海軍不敢輕易出港。
  • 周六034 法乙 羅德茲 vs 甘岡 036 法乙 敦刻爾克 vs 波城FC
    本場預測:主負周六036 法乙 敦刻爾克 vs 波城FC 2020-11-29 02:00敦刻爾克: 升班馬敦刻爾克在上輪聯賽中客場挑戰尼奧爾,比賽中敦刻爾克在少了對手2成控球率的情況下,打出了高效的進攻,由前鋒切克·迪亞拉和中場科巴爾各入一球,最終幫助球隊2比1戰勝對手,客場凱旋而歸
  • 淺述電影《敦刻爾克》以及克里斯多福·諾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導演
    《失眠症》這裡必須提一下《敦刻爾克》,上映之後,就有一幫人吹捧拿奧斯卡。結果呢,除了最佳剪輯這個比較有分量,其他重量級獎項都是提名。甚至連英國電影學院獎,也僅僅是獲得了一些提名。諾蘭為什麼要拍《敦刻爾克》?可能是因為諾蘭本身就是英國人。而在英國人的觀念裡,第二次大戰的轉折點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正式參戰了。但在真實的歷史裡,「敦刻爾克大撤退」從頭到尾都不是什麼值得歌頌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