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立文
圖:來自網絡
鵪鶉對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鵪鶉現在已經大批人工孵化飼養,其鵪鶉蛋,營養豐富,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食。在農貿市場,你可以看到一籠籠活的鵪鶉,它們沒有了野生的習性,只能供人們食用而已。
野生鵪鶉年輕人很少見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老年人大多喜歡玩鵪鶉。而鬥鵪鶉有多年的傳承,它是我們蘇北這一代的民俗,也是比較流行的老年活動之一。
這裡,我先說說逮鵪鶉,我親自見過的,是如此這般。那些逮鵪鶉的人,會事先在棉花地附近挖一個長四米、寬兩米、深半米左右的鵪鶉窯子,窯子北邊堆些土以抵擋風寒。
每到夜幕降臨時,他們提個雄鵪鶉籠子掛在窯子裡豎立的木棒上。手裡拿著鵪鶉哨子,在附近斷斷續續地模仿著雌鵪鶉的叫聲——、……籠子裡雄鵪鶉也不時地對叫呵呵嚓、呵呵嚓……一夜就引來不少鵪鶉落到棉花棵子裡。
黎明時分,逮鵪鶉的人就從棉花地的一頭,向布好網的一頭驅趕鵪鶉,一網多了能逮十多隻,少了也能逮三五隻。逮鵪鶉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那是個耐心活,一般人吃不了那個苦,也是個技術活,不是任誰都可以幹得來的。除了整宿熬夜外,夏天要受酷熱、蚊蟲的叮咬,秋天要受夜涼、霜露的侵襲。
逮到的雄鵪鶉要放到鵪鶉兜(用小塊木板、木條或條編製成的,長約25釐米,寬、高約15釐米,橢圓形底面有平板底,上口用布縫製的圓筒形口袋,底頭固定在兜口上,上頭縫上能拉緊封口布袋,兜用桐油油成棕色)裡面悶養。
把鵪鶉頗費功夫,多是將鵪鶉兜別在腰帶的右後側,一有空就把鵪鶉掏出來,把鵪鶉攥在手中,讓它的頭從虎口裡伸出來,兩條腿從無名指和小拇指間伸出,尾巴從小手指與手掌間耷拉下來,這樣鵪鶉覺得很舒服,就會老老實實地呆在手掌裡。
另外,還要經常給它洗澡,晚上還要熬它,不讓它睡覺。目的是給它減肥,使它的動作更加靈活矯健。
養到幾個月後,慢慢安分下來,雙腿和六個爪也自動伸直不蹬了,生鵪鶉就基本養練熟了。玩鵪鶉的人經常到一塊,比試各自鵪鶉的相貌、身姿和熟練程度,交流經驗和體會。
一旦鵪鶉把練成熟,就可以進行爭鬥了,對手雙方把各自的鵪鶉,同時放到室內的大篰籃裡,見到對手就互相向前猛衝角鬥,互相撕咬嚼逐,雙方後退前攻,盡力拼搏,眾人圍觀喜笑不止、樂怡非常。
看到高潮時鼓掌喝彩,確是一道無比開心的場面,格外靚麗的風景。一般半個小時左右,就會有一方體力不支,自動敗下陣來,飛出篰籃,甚至飛出屋逃走。勝出的主人收好自己的鵪鶉,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有的還會輸錢或敗方請客吃飯。
鬥鵪鶉和鬥雞、鬥蟋蟀、鬥羊、鬥狗、鬥牛大同小異,是人們取樂尋歡的娛樂方式,過去每年都有多場鬥鵪鶉的,而今沒有人玩鵪鶉了,閒暇特寫出回憶玩鵪鶉的樂趣,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