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區,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地處山西東南部,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南緣。東靠壺關縣,西連長子縣,北與長治市潞州區接壤,南和高平市、陵川縣相鄰。
上黨區歷史久遠,早在一萬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曾在此建耆國、嘗百草、教農桑,完成了從遷徙到定居、從漁獵到農耕的轉變。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後,上黨屬秦,始置上黨郡。2019年,上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16.4億元,增速7.6%。
上黨區先後獲得「全國文明縣城」、「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衛生縣城(鄉鎮)」等榮譽稱號。併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
上黨區發展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期,華夏始祖炎帝就曾在此「嘗百草、識五穀、教農耕」,開創了華夏的農耕文明。殷商時期,古黎國在此建都,子民就是「黎民」,「黎民百姓」一詞就源於此。明清時期,作為晉商的重要分支——潞商,在這裡開創了「萬裡蔭城、日進鬥金」的鐵貨產、供、銷產業的輝煌。
全國各地都有城隍廟,唯有上黨區的城隍廟建在城外山上,被稱為「天下都城隍」。境內還有北魏石窟、五鳳樓、八義窯址、丈八寺塔、正覺寺等人文古蹟。潞安鼓書、上黨梆子、幹板秧歌、黎都花燈、黎都旺火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八義窯遺址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分布於山西省上黨區八義鎮的八義、東山、南泉莊等村一帶,以前所見的八義產品多為傳世,具體的出處無法確定,陶瓷界習慣稱其為磁州窯系產品。從1998年調查所採集的標本看,八義窯至少在宋代已經開燒,一直延續到明清,南泉莊甚至在十幾年前仍有燒造。在宋金時,八義窯瓷器品種較多,有純白瓷器、白瓷紅綠彩器、白瓷黑花器、白瓷黑彩器、黑瓷器等。
老雄山
藏龍寺、劉秀洞在蔭城鎮內王村北。民間史話傳為西漢末年,「王莽趕劉秀時劉秀藏身之處」。聖井,相傳仙人呂洞賓自沁州升舉卓劍至雄山巔,誠招天下宗族匯集。後拔劍而去,山有泉印,劍穴成井,遂稱聖井。八仙座、九指窩,相傳八仙雲遊東海,過境留之遺蹟。
老雄山,又稱南雄山。方圓六、七十裡,海拔1419米,為長治地區第一高峰,堪稱上黨群山之王。整個山勢三峰對峙,像一條巨大的蒼龍遊弋在上黨區蔭城、西火、南宋三個鄉鎮之間。
秦家大院,建築格局主體為東西兩院,每院又分裡外兩院,東西前後共四院,均屬明末時期標準的四合院。東西兩院又以西院為主,裡院樓高三層,其他為兩層樓房。主院三層,其他均為二層。牆體厚,建築檔次高除主房院三層外,還設有迎賓的「儀門」、過廳。木雕石刻十分精緻有很高的工藝美術價值。花鳥蟲獸各具特色。另外主房院內的「佛龕」系木製,上雕刻的雲層、佛教人物等。木柱欄底座為紅色,其他為金粉。現存明清時期的古式家具有平櫃三個、方桌一個、三鬥櫃三個、二鬥櫃一個、太師椅一對。
丈八寺塔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上黨區城南15千米的蔭城鎮桑梓村中,因塔建在丈八寺內,故名之。丈八寺塔平面呈正方形,高約18米,底座高4米,原為十一級,現僅存八級。塔身由青磚砌築,南向闢拱券門洞,內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四月信士王居輦,住持僧人玄續自等資財修繕寺院的石碑一通。塔體由上而下,逐層收分明顯,除底層塔身較高外,各層層距較短,每層塔簷用十九層青磚作迭澀出簷,簷出較深,方角方稜,密簷式佛塔,比例和諧,古樸壯觀。塔創建確切年代無考,從外觀造型及內部結構分析,與西安市小雁塔形制近似,屬於唐代磚石結構的遺物。
天紫嶺天下都城隍是市、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為篡奪漢室江山,帶兵四處追殺皇帝後裔劉秀。劉秀一急,便向「山神廟」裡躲去,並跪在神臺前祈禱,求山神爺顯靈保佑,並許諾「如能救我性命,它日我劉秀重登龍位,定封你『天下都城隍』,讓天下的府、縣城隍都歸你管」。
說罷,蜘蛛網真的把山神廟門封住,使劉秀得救。後來,劉秀當了皇帝,果真封此處山神為「天下都城隍」。天紫嶺也就成了「城隍嶺」。
城隍廟的特色:完整四合院,從山底到廟前,有108級砂石臺階。院內戲樓、獻亭、正殿依次羅列在3層平臺之上,梁柱雕刻的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武將騎士以及戲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