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淡出了中國人的生活,但這三個有想法的設計師不肯放棄它

2021-02-22 界面新聞

我們和三個學服裝設計的85後聊了聊風靡於上個世紀的搪瓷生意,讓搪瓷從老古董變身時尚家居的涅槃之路到底有多難。

    作者 | 加琳瑋

在拜訪搪瓷設計師品牌「玖申」時,通向工作室的路只有一條曲徑通幽的竹林小道。旁邊雖立有一塊寫著「八分園」的路標,但參考意義不大,讓人很容易忽視掩藏在竹林中的狹窄入口。穿過濃密的綠植,眼前小橋流水的八分園就是另一番天地了。大約400平米的園子不到一畝地,在偌大的上海只佔方寸。園裡僅有一幢黑白相間的建築,低層做美術館用,高層則是尚未出租的聯合辦公空間和民宿。牆外是江橋鎮車水馬龍的喧鬧聲,而這座新園儼然一副大隱隱於市的樣子,沉靜得讓人難以發覺。

八分園

「八分園是搪瓷之外的另一個故事了。」玖申的創始人謝賢說道。這座園子的業主是他的父親謝黨偉,玖申的工作室就在三層,一進門便能看到滿地的快遞箱。謝賢的妻子高歡歡、執行總監藏潔雯正在和實習生一起打包。工作檯和展柜上擺滿了玖申的搪瓷產品,有杯子、碗碟、酒盞等家居用品。

對於90後來說,關於搪瓷製品最深的印象可能是小時候去醫院打針時,護士用來放針管、藥片和棉棒的長方形藍白託盤;在家中也許還看到過父母結婚時買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德勝面盆,盆底總畫著幾朵盛開的牡丹花、寫著囍字;或是爺爺喝茶用的樸素搪瓷杯,上面可能因為使用太久磕碰掉了釉而露出黑漆漆的鋼板。但玖申的搪瓷產品卻完全沒有舊時的樣子,擁有充滿設計感的圖案、明亮色彩和多樣造型,如果他們不說,一般人很難判斷出這是搪瓷製品。

謝賢和高歡歡在2015年9月註冊了上海玖申文化創意有限公司,這可能是他們事業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彼時從米蘭碩士留學歸來的二人都已經有了穩定工作,謝賢在上海工藝美術學校當老師,高歡歡則是一家服裝品牌的設計師。決定創業後,他們又拉來了同樣事業穩定的好友藏潔雯,說服她辭去工作加入玖申。次年3月,核心團隊便正式確立了下來。

玖申核心團隊(從左至右:謝賢、高歡歡、藏潔雯)

看起來,玖申和千千萬萬個創業公司沒什麼不同。然而,成立至今的短短兩年內,它便在日漸飽和的家居市場中吸引了眾多關注。謝賢說,如今每個月幾乎都有1到2家媒體前來,想挖掘一些玖申主打產品材料背後的故事,也就是搪瓷。興許是人們與搪瓷產品太久未見,或是從玖申處第一次深入了解了搪瓷所裹挾的文化歷史,又或者是玖申的設計完全顛覆了人們記憶中對搪瓷的印象。

而關於這個搪瓷創業故事的靈魂人物卻不在玖申團隊之中,那就是謝賢的父親。「我爸是我家的吉祥物,品牌代言人。」謝賢笑著說。

謝黨偉不僅是八分園的業主,更重要的身份是上海最後一個國營搪瓷廠「久新搪瓷廠」的廠長。2002年9月21是久新搪瓷廠關閉的日子,謝黨偉把最後一箱貨物送走後靠在爐窯邊哭了。那天像是一個搪瓷時代的一個節點,從那以後私營搪瓷廠也慢慢縮水到不剩幾家。

「90後的年輕人對於搪瓷這種材料沒有記憶點,就是因為1990年代末的時候搪瓷突然斷層,沒人用了。」高歡歡說道。由於不鏽鋼、鋁合金和塑料等新興材料的普及,風光了幾十年的搪瓷逐漸無人問津。恰逢2000年前後的上海產業調整時期,國家輕工業局要求關閉所有國營搪瓷廠。上海原有的7家被合併為4家,堅持到最後的只剩下久新一家。

久新關閉後,謝黨偉還嘗試過開設自己的搪瓷廠,但由於管理疏漏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工廠入不敷出,最終還是沒逃過關門的命運。搪瓷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輝煌就這樣逐漸淡化了。

謝賢的父親謝黨偉

搪瓷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期,公元6世紀在歐洲得到工藝上的發展並於隋唐時期傳入中國。那時人們把這種玻璃裝飾金屬的工藝稱為「琺瑯」,並主要用於宮廷藝術品製造,明朝時景泰藍的出現則標誌著中國古代搪瓷工藝的頂峰。19世紀初期,歐洲研製出的鑄鐵搪瓷為搪瓷工藝品走向日用品奠定了基礎,後來隨著鋼板搪瓷工藝的誕生,搪瓷才真正被製成日用品,走進了大眾的生活。

而搪瓷在中國的日用品市場則興起於1914年一戰期間,那時日本向中國大量傾銷搪瓷製品,「搪瓷」一名也是由日語翻譯而來,並依舊以「琺瑯」稱呼搪瓷工藝品。兩年後,英國人麥柯裡在上海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搪瓷廠——廣大工廠,從中走出了中國第一批搪瓷工人。之後,姚慕蓮和劉達三於1917年在上海創辦了第一家國人自營搪瓷廠——中華美術琺瑯廠,中國的搪瓷產業正式拉開序幕。

要說上海搪瓷業的鼎盛時期,還屬1930年代。「當時上海市的搪瓷產業發展的最好,許多搪瓷廠還處於市中心地區。」謝賢說。建國後,國家大力發展搪瓷產業。1955年,面盆和口杯產量分別達到1500萬和3000萬。面對大批量的生產,國家輕工業部門於1956年專門制定了搪瓷製品標準,也自此開啟了搪瓷由中高端家庭用品到「人人皆有」的地位轉變。到了1965年,搪瓷的產量已經超過52000噸。輕工業部還曾在重慶矽酸鹽研究所成立搪瓷職工大學,後來被重慶市科委鑑定為出科研成果最早,也是最多的職工大學。那時,搪瓷業在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從1986年《價格月刊》上刊登的《全國部分城市日用搪瓷製品價格執行情況》一文便能看出這一點,這份報告匯總了前一年各省會城市的搪瓷產品價格浮動情況。

謝賢與父親曾在2016年舉辦的「中國百年搪瓷展」上重現了那個年代家用搪瓷的深度普及場景。深淺不一的搪瓷碗碟、搪瓷飯盒、搪瓷熱水壺,還有那些年父母輩結婚必備的紅雙喜和牡丹花臉盆,以及印著各種革命口號、領導人頭像、領導人及運動語錄的搪瓷水杯……這些以白色大面積打底並繪著紅綠藍花樣的搪瓷製品是建國後政治宣傳的重要載體,更是上一代人刻在記憶深處的物件。

這個展覽上展出了謝黨偉1000多件搪瓷藏品,這僅是他全部收藏的半數。裡面除了他曾獲過獎的噴花作品,還有1999年他接待美國搪瓷協會創始人伍德饒·卡本特時,其親手為他畫的「聖誕快樂」盤子。在那個時代,搪瓷已經不僅僅是日用品,還代表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常被國家領導人用作招待外賓之禮。例如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政府便贈送給他一套上海搪瓷三廠生產的熊貓花樣湯盆,現在被陳列在白宮作為訪華紀念。

如今,距離謝黨偉第一次進入久新搪瓷廠已過去了40多年,他還是能回憶起工廠的黃金時代。那時工廠生產的搪瓷每月能裝滿50個貨櫃,年均產值1.6億元,最高時甚至達到了2.2億元。如今,中國搪瓷協會登記在冊的搪瓷民營工廠僅剩百餘家,其中做日用搪瓷的只有20多家。

中國百年搪瓷展

搪瓷口號杯

對於謝黨偉來說,親手做搪瓷仿佛已是不可能再實現的事情,潛心收藏才是後半生與搪瓷的緣分。而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竟然最終也走上了「制搪」之路。

從小看著父親藏品長大的謝賢本來對搪瓷並無興趣,也沒有系統學習工藝知識,但心裡難免對搪瓷製品多些留意。2013年,他和高歡歡在布拉格旅遊時,發現搪瓷製品在當地特別流行。與國內常見的老式搪瓷不同,圖案豐富、產品類型眾多,樣式活潑又不乏復古風韻。「我們突然意識到了搪瓷的有趣之處。」他說。2015年,謝黨偉前去義大利佛羅倫斯參加世界搪瓷大會,給謝賢現場直播了很多展品。那一次,徹底激發了他埋藏在心中許久的念頭——做搪瓷。

「我倆做了100多頁的創業計劃PPT拿給父親看,仔細討論後覺得可行。」高歡歡說道。之後,謝黨偉帶著他倆拜訪了全國各地的知名工廠,那也是二人第一次近距離觀察搪瓷的製作過程。「簡單來說,搪瓷成品就是搪瓷鋼板外包著一層釉,但其中包含著很複雜的工序,」謝賢介紹道,「首先從鋼材市場進搪瓷專用鋼板,然後把成卷的搪瓷鋼板衝壓成各種規模的大小。再根據大小進行衝壓,把平面的材料變成立體的器型。然後修飾,打磨、焊接、卷邊、繪畫等。」在走訪了許多工廠後,他們看中了一家在浙江的工廠,材料都從日本進口,曾為無印良品供貨。

「很多工廠都勸我們做浴缸一類有市場的產品,或者直接做高端類藝術品,但我們還是覺得家居類物品更能體現搪瓷的底蘊和功用。」謝賢說。雖然是搪瓷業初來乍到的創業者,但二人從一開始就明確了玖申產品的定位。「目前以餐飲家居為主,但又不限於飲食使用,吃完飯擺在餐廳裡也可以做裝飾,所以最早的想法是做有藝術觀感的下午茶餐具。」在他們看來,家居類產品的功用具有極大彈性。從盛菜盛飯,到裝飾擺設,樸實的鍋碗瓢盆未來都能在家庭中身兼具有創意的藝術飾品角色。

於是,高歡歡便操刀設計了收穫、The Thread、流淌的世界、Eat Your Way等系列。「靈感來源一般都是藝術或者文學,比如The Thread系列是從日本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點與線》中找到的靈感,」高歡歡說。玖申核心團隊的三人都是學時裝設計出身,如今雖已跨行,但他們把在時裝行業積累的美學眼光代入到了搪瓷的設計中去。「時裝和搪瓷其實是沒有界限的,雖然工藝完全不同,但審美與理念相同。我們在製作搪瓷的過程中也會考慮流行趨勢、流行色和流行紋理。」

玖申設計產品「Eat Your Way」系列

玖申設計產品「點&線」系列

玖申設計產品「飲·食」系列

也多虧了搪瓷工藝的發展,才能讓玖申有較大的創作空間。在民國時期,由於拉伸工藝不先進,工人只能手動敲打鋼板。因此也只能用搪瓷做些短小的壺,或是圓柱形的口杯。在老一輩搪瓷風靡的年代,雖然工藝已有進步但仍無法兼顧到細節,所以人人家中的搪瓷產品總是臉盆、水杯和長方形盤子那老幾樣。

現在的搪瓷產品就更有趣了,可以被拉伸成細長頸口的水壺,或是製成冰箱貼,變形空間增大後可能性便更多了。「制搪的現代工藝中加入了更多智能化機械,拉伸工藝和鋼板韌性也比以前好了,所以會出現更有美感和設計感的器具,」高歡歡說,「在外行看來這只是個簡單的變化,其實在行業內已經算一個很大的突破。」

隨著搪瓷工藝的進步,可卷鋼板的厚度從0.3毫米變成了0.8毫米,觸感變得更加舒適;焊接工藝讓器型不留絲毫縫隙,不容易起泡;加厚的鐵坯則增強了耐磨度。後期加工環節也從古代的手繪、建國時期的噴花、1980年代的搪瓷貼畫,發展到了如今的機器噴圖和靜電噴圖。制搪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機器、人工和創意等各個方面的集體突圍。

目前,玖申的產品中80%是搪瓷品,20%是包括木藝、竹藝和草編之類的創意產品,以配合搪瓷銷售。三人對搪瓷如此執著,不僅是工藝的進步給了他們信心,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出於對這種材料的信任。

「搪瓷跟陶瓷相比更結實耐用,不易碎。在不鏽鋼和塑料還沒有大規模進入市場之前,搪瓷有顯著優勢。」高歡歡說。如今,搪瓷仍舊是最清潔衛生的材料,因為它無鉛無鉻,耐酸耐鹼且非常環保。包裹著搪瓷鋼板的專用的搪瓷瓷釉也不會殘留汙垢,不容易滋生細菌,利於儲存和保鮮。「我們覺得它是一流的產品。」她說。

即便是在不鏽鋼被大量應用到生活用品上的今天,搪瓷也只被低調地運用於電熱水器的內膽,高歡歡還是認為搪瓷具有不可替代性。「不鏽鋼的器具煮東西會有鐵味,而搪瓷是很溫暖的東西,贏在健康和美觀上。」她說。若說缺點,可能搪瓷表層釉質易碎算是一個問題。「因為外面包著的是一層很硬的玻璃,如果很用力的摔在地上不可能不掉,但不會碎一地。」這可能會是玖申下一步與工廠想辦法解決的頑疾。

在消費者興趣被無限打開的家居市場,新型材料總是能吸引人們眼球。與玖申一同獲得了中國家居產品創新獎的「不造」便是一個例子,這個品牌的特點是利用隕石作為設計材料。而具有歷史情懷的搪瓷歷久彌新,重新出現在市面上後反而讓本對搪瓷沒什麼記憶的80後、90後倍感新意。

現在各種1980、1990年代的復古設計開始重現江湖,在淘寶上隨手一搜搪瓷杯,便能看到大量文創店鋪在售賣懷舊風格的設計,然而大多大同小異,創意平平。「現在絕大部分做搪瓷生意的人都沒有品牌概念、系列感和故事性,只是為了銷量,」高歡歡說,「我們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家原創搪瓷品牌。」像時裝業一樣,玖申每年發布3到4個系列,並根據節日和展覽等營銷節點來更新產品。

興許是謝黨偉的幫助讓謝賢和高歡歡看待搪瓷的角度與他人不同。對於普通商家來說,搪瓷製品常被禁錮在「懷舊小物件」的枷鎖內。而他們則在謝黨偉的指點下,從歷史文化角度對這種材料進行了研究與挖掘。「父親還介紹我們認識了著畫家穆益林先生,他也在搪瓷廠工作過,曾為這個行業的設計和發展做出貢獻。跟這些老藝術家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啟發了我們對搪瓷設計的創新思維。」高歡歡說。

其實,中國目前的搪瓷產業仍然保持著龐大的規模。數據顯示,現在約有600多家搪瓷企業,日用搪瓷製品生產規模近30萬噸。搪瓷的產品結構也涉及到日用、家電、廚房、衛浴、化工、醫藥、食品、建築裝飾、戶外用品、國防科技、環保等各個領域,各類搪瓷製品的年產值突破了240億元。中國已然是世界公認的搪瓷製造大國。

「可是80%的搪瓷都出口了。」謝賢道出了人們生活中依舊很少見到搪瓷的原因。

中國擁有著12億美元的搪瓷年出口額。傳統的面盆、口杯、茶盤等日用產品的生產企業集中在山東、河南、河北、陝西一帶,年產值在16億元左右,年出口1.2億美元左右。主要銷往非洲和中東地區,國內市場則以城鄉和農村為主。而中高檔的搪瓷鍋、壺、碗等廚房用具的生產企業則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浙江一帶,年產值在12億元左右,產品全部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地區。就連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戶內外搪瓷燒烤爐等產品也大部分出口到美國、加拿大和一部分歐洲國家,最高檔的產品在美國超市裡可賣到800多美元一臺。

搪瓷產品憑藉清潔和美觀的優點在國外得到了追捧,於是逐漸發展起了一批知名的搪瓷家居品牌。例如英國的Falcon;奧地利的Riess;美國的Crow Canyon Home;日本的野田琺瑯; 芬蘭的FINEL;挪威雖已停產但風靡近一個世紀的Cathrineholm……可以看出,搪瓷在家居類產品中的發展潛力巨大,而這些品牌的產品大部分都是中國製造。

挪威搪瓷品牌Cathrineholm

據搪瓷工業協會 2015 年統計數據顯示,美國 2.5 億人口,年消費 130 萬噸搪瓷,而中國擁有13 億人口,年消費只有13 萬噸。中國缺乏本土搪瓷原創品牌是造成本土搪瓷市場乏力的主要原因,消費者往往要繞一大圈才能把這些品牌海淘回來,價格翻一番不說還費時費力。

雖然搪瓷在國外的價格較高,但在眾人並未完全對搪瓷恢復興趣之前謝賢不敢在國內也賣這麼貴。做了市場調查後,他決定把玖申價格壓縮在100至1000人民幣之間。「也有前輩建議我們去做更貴的藝術品訂製,但這樣是違背我們初衷的,因為我們想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搪瓷這種材料。」他說。

對於消費者來說,搪瓷是種熟悉而又陌生的物件。曾經無比風光的搪瓷在經歷了20年低潮期後能否重現榮光,暫且要打一個問號。為了讓老一輩重新拾起對搪瓷的記憶,也為了讓年輕人從零開始認識搪瓷,謝賢從2016下半年開始在知識普及上下起了功夫。「我們經常舉辦一些知識類的講座和活動,同時也會和其他機構合作,」他說,「無印良品、思南公館、衡山合集、DNA咖啡,社會組織都邀請過我們去分享關於搪瓷的故事。」他還希望未來將八分園作為創客空間,聚集起一批有想法的設計師。

在玖申的故事傳播出去後,一些中國美院的學生也找到了他們,希望他們為畢業設計提供搪瓷知識的指導。「我們其實很願意看到有人加入進來,一起興旺這個市場,」高歡歡說,「這樣才能把搪瓷重新帶入人們眼中。」

但故事講完了之後,還是要拿產品說話。於是,今年9月,玖申通過京東眾籌平臺推出新的「飲·食」系列,原本目標金額定位5萬,後來在226人的支持下籌得近9萬元。「過去眾籌平臺也許是缺錢初創公司的一個好選擇,但是現在已經成為一個了解市場反應的好方法。眾籌成功,說明大家對這個系列很感興趣。」在玖申看來,眾籌往往並賺不了多少錢,但這一平臺是個讓大家了解搪瓷的好地方。

「玖申」、「久新」,與父親工廠的名字諧音相似是謝賢和高歡歡有意為之。在大多數人眼中,這是一個子承父業、文藝復興的故事,但謝賢拒絕被稱為「搪二代」,他覺得有些承受不起。從創業的一頭熱,到回歸對市場的理性思考,再到產品研發和系統學習,玖申的創業之路已與搪瓷的涅槃之路融合在了一起。而他們依舊在邊走邊學,努力去平衡傳承與創新這架沉重的天秤。

·END·

▽點擊「閱讀原文」 下載界面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代中國人的集體回憶,我敢打賭小時候你家裡一定有這個東西!
    前陣子,上海一家名叫「新鄰生活站」的商場辦了個搪瓷杯展覽。兩面展示牆上,掛滿了一千多隻搪瓷杯。搪瓷臉盆,搪瓷缸,搪瓷痰盂各種花色的搪瓷用品曾經佔據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溫暖了我們的童年。在那個時代,搪瓷不僅是一種日用品,更代表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 搪瓷,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搪瓷,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如今,就生活日用品的範疇而言,搪瓷已經逐步淡出我們的視野。
  • 搪瓷
    摘要 搪瓷,一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如今,就生活日用品的範疇而言,搪瓷已經逐步淡出國人的視野。
  • 再也不是你我所認識的搪瓷了
    但是由於搪瓷生產過程中的廢水處理問題,以及飛揚的粉塵對工人健康的影響,導致曾長期佔據中國日常生活用品半壁江山的搪瓷廠慢慢縮減關閉,直至淡出國人的視野。它們再也不是我們認識的搪瓷了,我們也更習常地稱其為琺瑯。Kaico在蘇州誠品書店,第一眼看到小泉誠設計的這組琺瑯廚房用具,便被美到了。純白的搪瓷,配上原木,簡單而優雅,任憑誰都想擁有一套。
  • 8月新品推薦——芬蘭MUURLA搪瓷系列
    藍色的天空,清新的草香,一隻軟軟的白色精靈,它翹著二郎腿,享受世界的安靜。風在山谷穿梭,空氣裡有淡淡的花香,它念叨著自己的心願:只想過平靜的生活,種點土豆,做幾個美夢。搪瓷是一種傳統懷舊的廚房用品材料,搪瓷器皿由碳鋼芯和雙層搪瓷塗料構成。
  • 為什麼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都藏著一個搪瓷用品?
    還記得舊時家裡廚房用來盛豬油和調料的搪瓷罐嗎?還記得上學時常用的白色搪瓷茶缸嗎?......一提到搪瓷,相信每個人腦海中都有關於搪瓷的回憶。那麼,搪瓷究竟是什麼東西?為何走進我們的生活,又為何淡出我們的視線?今天,就讓稚禾居家日用來為你答疑解惑吧。什麼是搪瓷?
  • 搪瓷:一代中國人的記憶,你家還有嗎?
    「這荷葉乃是鏨琺瑯的,活信可以扭轉。」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搪瓷製品跟隨以毛主席為代表的新中國步伐一道走來,它承載著時代的烙印,已然成為了能夠代表新中國的一個歷史的符號。尋常人家的老物件兒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搪瓷是最常見的日常用品材料,搪瓷製品也是每一家都有的老物件,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這些曾經常見的食材,已經淡出了中國人的食譜
    張翰因為在北方做官,吃不到蓴菜羹、鱸魚片,日日夜夜思念這口美味,權衡之下,決定棄官回江左故鄉,他說:「人生貴在適意」,做官有什麼癮,還是吃好吃的重要一些。原來張翰承包魚塘的梗,能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禮記》介紹用蓼為豬肉佐味的例子:春用韭,秋用蓼蘇·食神·東坡也說: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吃這玩意兒都吃出清歡感來了,簡直是天大的滿足,得蓼調味,夫復何求。
  • 搪瓷鋼板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說起搪瓷鋼板的優點,真的是多的數不過來。先從它的應用範圍來講,搪瓷鋼板可以在隧道、地鐵車站上、醫院裡(無菌手術室牆面)、人行地下通道牆板的上發現它的蹤影。另外搪瓷的含碳量低這一優勢使它成為了容器式熱水器內膽的主要材料。
  • 搪瓷缸子、搪瓷盆兒…… / 舊物回聲
    搪瓷,有個名字顯得更好聽些,叫「琺瑯」,製作的工藝就是將金屬製品的表層,塗抹瓷釉,然後在大約400度的高溫下燒制。追溯歷史的話,遠到古埃及時期,就用這種工藝製作一些華麗的飾品。1949年後,搪瓷製品更是迎來他們的最輝煌時期。
  • 搪瓷杯
    平時父親用它泡茶,喝完茶,一定洗得乾乾淨淨,潔白如新。有客人來,就用它給客人泡茶,客人們用上這白白的搪瓷杯,都覺得很有面子,仿佛茶也香了許多。二是溫酒。父親愛喝茶,更愛喝酒。每天2兩5一瓶的江都糧食白酒,一般喝兩瓶。到了冬天酒冷了,父親便用搪瓷杯倒了一杯開水,過會兒就把那瓶酒放進去。
  • 搪瓷和陶瓷的區別 陶瓷清潔方法有哪些
    瓷器自古以來都是有高檔次的定義,而這種情況的得來,也正是因為瓷器的製作很繁瑣,瓷器整體上會有很多因素結合,否則在最終的成品上面,各類情況就會得不到保障,而近期部分人因為生活水平變動,對於瓷器這類物品,也逐漸開始有了一些想法,那麼搪瓷和陶瓷的區別?陶瓷清潔方法有哪些?
  • 美廚娘必備琺瑯搪瓷鍋,精緻你的廚房生活
    琺瑯鍋是每個美食達人們都值得擁有的一款烹飪廚具,其貌美與實用集於一體,讓烹飪的過程變得美妙幸福,它的高顏值的外表,精緻了你的廚房生活。琺瑯鍋其實又叫搪瓷鍋,是在鍋的本體表面附著一層琺瑯層,用它烹飪出來的食物能保留更多的營養,也正是這樣才讓這種材質的鍋在國內聲名大噪。下面就讓小熱給您分享一下這些能鎖住營養的必備鍋具,一起變身美廚娘吧!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鍋碗瓢盆看上去雖然很普通,卻是你能否成為大廚級別的關鍵。
  • 記者手記|搪瓷杯裡的變遷
    >>>相關閱讀:讓城市空間美起來⑥|承包了我們記憶的搪瓷,在八分園裡煥然新生圖說:八分園裡各式各樣的搪瓷杯 受訪人供圖百年前,搪瓷一直是宮廷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工業化的生產讓搪瓷成了「家家有、人人用」的普通生活用品,端著搪瓷杯和鄰裡閒話家長裡短,
  • 明知道他不愛你,卻不肯放手,難逃這三個原因
    男女之間有個很奇怪的相處規則,那就是,男人喜歡徵服,女人卻喜歡維護勝利果實,明明是男人徵服得來的愛情,最後卻成了女人心中不肯放手的寶貝。感情用事,從來不是女人戀愛初期的典型習慣,它將一直貫穿在女人的整個戀愛過程中,包括感情瀕臨結束時。明知道他不愛你,卻不肯放手,難逃這三個原因,第一,精神、經濟和人格上,都過於依賴著他;第二,付出很多,不太甘心,一直對男人充滿了期待和好奇。
  • 一個人也不將就 吃貨設計師3年做700多款便當 | 中國人的一天
    葉文玲是一名平面設計師,今年29歲,7年前讀完平面設計本科後她就留在了成都,一直到現在。平面設計師是一份壓力很大的工作,因為做設計需要靈感,但有時候甲方給的時間短,加班趕稿就成了家常便飯的事。她的廚房乾淨整潔,各種調味品也是擺放有序,這套搪瓷的便當盒是她的最愛,已經用了多年。「搪瓷的清洗起來很方便,一大一小,帶菜也很方便。」
  • 搪瓷杯和琺瑯器的關係你知道嗎?
    搪瓷杯、搪瓷罐、搪瓷壺……各式各樣的搪瓷器物,是很多中國人小時候的記憶。曾幾何時,家裡的臉盆、牙缸、燈罩、飯碗都是搪瓷製品。
  • 為什麼中國人不用?
    在我國呢,旅遊已經十分普及了,大家也喜歡上這個十分有趣的生活娛樂方式。它不僅可以交流文化,還可以親自體會到不同的感受,比起有空餘的時間,就窩在家裡來得要充實快樂一些。在遊歷完國內的風景名勝後,可以去其他國家感受一些異國風情。同時,通過旅遊了解各國的文化,但是卻意外發現,在中國已經淘汰的產品卻芬蘭走紅,當地人疑惑,為什麼中國人不用了?
  • 你記憶中的土味搪瓷杯,是一個時代的家庭圖騰
    那麼問題來了,雖然家家戶戶都用過它,但究竟什麼是搪瓷?搪瓷,原指一種工藝,即將一種玻璃質瓷釉塗在某種金屬製成的胚胎上,這一塗抹的動作變為「搪」,之後高溫燒制便完成。這種以玻璃釉料附著金屬再高溫燒制的複合工藝,有著另一個響噹噹的名字——琺瑯。20年代初期,琺瑯與搪瓷是是同義相用的,兩者指的都是同一種工藝技術。在康熙時期,這種色彩豔麗的工藝品尤為受到康熙的喜愛。
  • 這樣的「搪瓷餐具」我賭你家一定沒有!
    記憶中是放在爸爸書桌上,那藍色的滾邊,大紅喜字,配個帶有小帽蓋子的大茶缸。媽媽會不時和我嘮叨這是他們結婚時買的。即使現在,但凡看到搪瓷器物,也不免被她絮叨一番,從搪瓷臉盆到搪瓷奶鍋,甚至還不忘提下那早已鏽跡斑斑搪瓷痰盂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