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華西都市報 譚曦
編輯/倪麗潔
騰訊圖片出品
29歲的葉文玲還在成都獨自打拼,她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胃填飽了,心就不會空了。
傍晚7點的成都市東城菜市場已經沒有了早上的熱鬧,但走道兩旁的蔬菜、水果、肉禽在白熾燈的照耀下依然鮮豔奪目。每天這個時候,下班回家的成都白領葉文玲都會準點出現在市場,她要為第二天中午的便當準備食材。3年來,她堅持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做第二天的辦公室便當,每做一款她還要拍照留存,如今已經做了700多款不重樣的美食。
葉文玲是一名平面設計師,今年29歲,7年前讀完平面設計本科後她就留在了成都,一直到現在。平面設計師是一份壓力很大的工作,因為做設計需要靈感,但有時候甲方給的時間短,加班趕稿就成了家常便飯的事。
每當工作緊張,她就到公司小院裡靜靜地坐一會兒,放鬆的時候比較容易出現靈感。葉文玲上班的寫字樓周邊食肆林立,上班的前四年,她和同事們每天中午刷館子、叫外賣、打平夥。時間一長,自己的口味是越來越刁,吃到的幸福感卻越來越少。她說:「有一天突然下定決心要自己給自己做午飯了!」沒想到,一堅持就是3年。
下班後,葉文玲在公交站臺等車。每次買菜前她都會提前規劃,買什麼早在下班路上就想好了。葉文玲有一套自己的買菜經,說起這些她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夏天的瓜類和豆類都很好儲存,看到滿意的我總要多買一些在冰箱裡存著。」說起買肉,小葉就更有講究了,骨架大的豬是她的首選,為了買到滿意的五花肉,她寧願早上7點下樓,為的就是比喜歡逛早市的大媽大姐們更早下手。
買好菜上樓,家裡的雪橇犬「土豆」已經興奮不已,撲過來忙著和主人一陣親熱。
葉文玲的冰箱不大,是很普通的單門冰箱,打開箱門常備的火鍋調料和水煮調料堆放得整整齊齊,沙拉醬、千島醬、甜麵醬之類的調味品都是小袋包裝。按她的說法小袋用起來方便又衛生,一個人剛剛好。紫薯、南瓜之類的粗糧是她的常備貨,蒸飯時把它們一蒸,既可當主食也可當蔬菜,簡單又營養。
她的廚房乾淨整潔,各種調味品也是擺放有序,這套搪瓷的便當盒是她的最愛,已經用了多年。「搪瓷的清洗起來很方便,一大一小,帶菜也很方便。」
打米煮飯後她不忙著做菜,而是快速地換上了一套跑步服,牽著「土豆」下樓跑步去了。三年來,葉文玲堅持每周長跑3、4次,每次不少於5000米。作為一名標準的吃貨,想吃還不想長胖,長跑是最好的辦法。「我以前可是個胖子,回家就窩在沙發裡不想動,吃東西也是點外賣。自從堅持跑步和做便當,我甩掉了幾十斤肥肉,而且我比以前更懂得規劃和利用時間。」說起這些她很是驕傲。
跑步回來後,洗滌、切菜、烹飪,葉文玲的動作很麻利 ,看她做菜都是一種享受。葉文玲的父母都是南充人,母親做的水煮肉片麻辣鮮燙讓人叫絕,父親更是燒得一手好魚還擅長涼拌,用她的話來說都美味的硬菜。可能是耳濡目染的原因,上中學時她就做得一手好菜。
她的廚房不大,卻很明亮。做菜時,她的愛犬「土豆」就在一旁蹲著。她有時做著菜就給「土豆」拋過去一點吃的,算是對它安靜等待的一種獎勵。
半小時不到,葉文玲就已經做完菜,並且把臺面都收拾妥當了。對於帶便當她還有個小建議,最好常備餐用錫箔紙,這樣能在一個便當盒裡分類裝兩份菜,還不串味。
葉文玲把做完的菜盛入便當盒內,又在便當盒邊放了一些小擺飾。她每給自己做一款辦公室午飯便當,葉文玲都要拍照留存。
剛開始她也只是覺得好玩,每天把自己做的便當用手機拍下來,存在了QQ空間裡。三年下來,她的電腦相冊裡已經存下了700多張便當午餐照片,這些照片承載著她滿滿的美食記憶。
上班時她帶著前一天晚上做的便當到公司,中午用公司常備的微波爐加熱就可以吃了。在公司,現在堅持給自己帶辦公室便當的只有葉文玲了。
公司所在園區裡有一些有藝術感的老建築和好看的植物。中飯過後,葉文玲會拉著同事在園區裡轉轉,拍拍照。「一個人生活也不能將就,照顧好自己最基本的就是好好吃飯。」29歲的她還在成都獨自打拼,每天中午她打開自己的幸福便當盒時她常會對自己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胃填飽了,心就不會空了。
微信搜索公眾號中國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加入微社區,分享你的故事,你將有機會成為中國人的一天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