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文化期的磋磨工藝還是砣機產生後的打磨工藝,解玉砂打磨是古玉拋光的不二法門。
雖然已經知道古工解玉砂打磨痕跡特徵主要是:長短不一、凌亂無章、深淺不一(參見《古玉學步(181):切磋琢磨不離砂、細察打磨砂文化》)。而對於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高仿技術來說,這樣的認知似乎就顯得遠遠不夠了。因為高仿的機器加工手工修磨、或者極少量高仿直接的手工打磨,已經達到幾乎亂真的痕跡特徵。辨識的知識也必須時時跟進才能辨識高仿於無處遁形。
畢竟仿有仿點、真有真章,仍然可以從更加深層的微觀解剖上,找到和掌握無法仿製到位的痕跡特徵。
古工解玉砂痕「細碎、雜亂、無序」對於高端仿來說已經不是什麼難題,現代高精仿同樣能做到,在真古與高仿之間,兩者「細碎、雜亂、無序」的特徵幾乎真仿一如、難分伯仲(圖1)。
古工解玉砂走過留下「兩端尖淺中間寬深」形同柳葉的痕跡,稱為「柳葉紋」,柳葉紋的本質特徵:兩端尖淺中間寬深,這是古代打磨工具(石砣、木砣、氈砣、膠砣、皮砣、布砣、葫蘆砣、布條、皮條等)將砂粒帶進工作面形成的痕跡餘留。解玉砂粒的一次流動過程——從帶進到飛出——完成一次工作、形成一條砂痕,形狀如同柳葉(圖2)。
古工柳葉紋特點:
(1)自始至終連續不斷:硬度較高的解玉砂被砣具的壓力帶進玉件工作面作功,從砂粒帶進到自由飛出是一個連續的作功過程,解玉砂在磨具的壓力下不會產生絲毫中斷。而現代高仿是高速打磨,即使調低的電動速度都會被古代人力砣具的速度高出許多倍,所以高速度帶來不可避免的砂痕跳動,猶如「跳刀」的感覺。連續不斷與斷斷續續(跳動)成為辨別真古假仿的微痕秘訣之一(圖3)。
(2)底槽平緩過渡:連續的砂痕底槽必然深淺平緩過渡,而跳動的砂痕底槽高高低低變化無常,則是辨別真古假仿微痕的秘訣之一。
(3)邊緣峻峭硬朗:硬度較高的解玉砂被砣具的壓力帶進玉件工作面作功,如同刀切斧削,形成邊緣峻峭的槽痕,稜角分明。高仿古有些用軟具拋磨提光,邊緣形成緩坡,軟綿綿的感覺。槽痕邊緣峻峭與軟綿則是辨別真古假仿微痕的秘訣之一。
掌握以上幾處特徵,再回頭觀察定然真仿立辨了(圖4)。
微觀深處伴悟性。微觀的辨識無法全部用圖示來詮釋清楚,需要悟性參與其中,能夠理解到什麼升讀?就是賞玩的層次了(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