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打磨解玉砂微觀痕跡特徵

2020-12-17 一夫之

無論是文化期的磋磨工藝還是砣機產生後的打磨工藝,解玉砂打磨是古玉拋光的不二法門。

雖然已經知道古工解玉砂打磨痕跡特徵主要是:長短不一、凌亂無章、深淺不一(參見《古玉學步(181):切磋琢磨不離砂、細察打磨砂文化》)。而對於與時俱進日新月異的高仿技術來說,這樣的認知似乎就顯得遠遠不夠了。因為高仿的機器加工手工修磨、或者極少量高仿直接的手工打磨,已經達到幾乎亂真的痕跡特徵。辨識的知識也必須時時跟進才能辨識高仿於無處遁形。

畢竟仿有仿點、真有真章,仍然可以從更加深層的微觀解剖上,找到和掌握無法仿製到位的痕跡特徵。

古工解玉砂痕「細碎、雜亂、無序」對於高端仿來說已經不是什麼難題,現代高精仿同樣能做到,在真古與高仿之間,兩者「細碎、雜亂、無序」的特徵幾乎真仿一如、難分伯仲(圖1)。

圖1

古工解玉砂走過留下「兩端尖淺中間寬深」形同柳葉的痕跡,稱為「柳葉紋」,柳葉紋的本質特徵:兩端尖淺中間寬深,這是古代打磨工具(石砣、木砣、氈砣、膠砣、皮砣、布砣、葫蘆砣、布條、皮條等)將砂粒帶進工作面形成的痕跡餘留。解玉砂粒的一次流動過程——從帶進到飛出——完成一次工作、形成一條砂痕,形狀如同柳葉(圖2)。

圖2

古工柳葉紋特點:

(1)自始至終連續不斷:硬度較高的解玉砂被砣具的壓力帶進玉件工作面作功,從砂粒帶進到自由飛出是一個連續的作功過程,解玉砂在磨具的壓力下不會產生絲毫中斷。而現代高仿是高速打磨,即使調低的電動速度都會被古代人力砣具的速度高出許多倍,所以高速度帶來不可避免的砂痕跳動,猶如「跳刀」的感覺。連續不斷與斷斷續續(跳動)成為辨別真古假仿的微痕秘訣之一(圖3)。

圖3-1
圖3-2

(2)底槽平緩過渡:連續的砂痕底槽必然深淺平緩過渡,而跳動的砂痕底槽高高低低變化無常,則是辨別真古假仿微痕的秘訣之一。

(3)邊緣峻峭硬朗:硬度較高的解玉砂被砣具的壓力帶進玉件工作面作功,如同刀切斧削,形成邊緣峻峭的槽痕,稜角分明。高仿古有些用軟具拋磨提光,邊緣形成緩坡,軟綿綿的感覺。槽痕邊緣峻峭與軟綿則是辨別真古假仿微痕的秘訣之一。

掌握以上幾處特徵,再回頭觀察定然真仿立辨了(圖4)。

圖4

微觀深處伴悟性。微觀的辨識無法全部用圖示來詮釋清楚,需要悟性參與其中,能夠理解到什麼升讀?就是賞玩的層次了(圖5)。

圖5-1
圖5-2

相關焦點

  • 古玉光氣怎麼看,作偽破綻在哪裡?
    包漿的前身是器物製作時候的痕跡,是當時的加工光澤與後期墓葬埋藏、氧化、侵蝕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充分弄懂古玉的光氣(包漿),對我們鑑定古玉真偽至關重要。 我們知道,古玉在加工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具並非砣具,那只是提供動力的部分,而真正接觸玉器的是解玉砂。
  • 古玉砣工,工藝高,為何生接刀
    圖1館藏古玉,當然能夠輕鬆地感知和欣賞其到代真品的光氣神韻,而從工藝痕跡上進一步辨識和把握其「真跡」所在,則是要細細揣摩用心才能領會的了。圖22、斜坡紋的雕琢砣具要用到斜砣來製作(參見《古玉學步(109):古玉紋飾製作工具——古砣具》),斜砣紋和寬線斜坡紋裡都顯示了密集的解玉砂痕跡,深淺粗細不一、集束方向大體一致但難免有些許跑線,這是典型的古工解玉砂的痕跡特徵
  • 古玉學步(81):玉面平靜先勘砂 整器老舊辨風化(下)
    古玉辨識,料工形紋沁蝕包漿都要全面考查,全真方真、一假俱假。一件玉件到手,先從何處入手?本無一定之規,全憑各自經驗。學步以為:玉面潔淨先勘砂,整器老舊辨風化。古玉曆經輪迴必留滄桑之態。出土察沁蝕、傳世看包漿。「沁」的實質是玉入埋時間經歷久遠後,因土裡、空氣中、水裡的各種元素(玉體外物質)的侵蝕(蝕咬、沙咬、中土咬)等,通過皮殼進入玉的肌理(玉體內置換)而產生的成分置換和變化,表現為色變——因浸沁而使玉原色變為沁色、形變——因蝕化而使玉肌體發生形狀改變。玉是一種像有生命的物質,具有善於吸收其他物質的特性。
  • 古玉遊絲毛雕技藝源自失傳神器昆吾刀
    作進一步探索如下:砣具和解玉砂是華夏古玉文明的「秘密武器」,辨識古玉必須要見古砣工跡和解玉砂痕,然而卻可能有一種情況是另外的,這就是細如毫毛的陰刻線。高古玉的精細陰刻線早就出現,從文化期的良渚玉器到戰漢時期的遊絲毛雕都是這一類型。良渚玉器神秘的陰刻線密度最緊者1毫毛之間居然刻劃了4-5條陰線;戰漢時期的遊絲毛雕也是密如毫末令人震驚。
  • 龍山文化古玉賞析——獸面紋玉冠飾
    首先,從入土特徵分析。獸面紋玉冠飾整體呈赭色、土黃色等沁色,局部有黑沁。由於製作打磨精細,玉器整體包漿渾厚,油潤度、光澤度厚重,玉表形成了橘皮紋現象。器身局部發生鈣化。受入土環境的影響,玉器隨玉質結構發生了咎裂,咎裂處做為沁門,沁色由此深入肌理,沁色表現也較重。
  • 古玉真品,特徵是簡約稚拙,古樸厚重
    古玉藝術品就是歷史和文化的記憶,也是歷史文明的圖騰。古玉所富含的是歷史、藝術、科技文化等諸多信息,古樸厚重簡約稚拙是真品古玉特徵。古玉體型雖小,卻裝點了古人方寸之間的生活實用空間,象徵富貴身份,有著美好的寓意,不僅凝聚了古人的審美情趣,更折射出古人高雅的生活玉可安身闢邪保平安。
  • 古玉包漿原始光器,高清圖看得明白
    古玉包漿古玉包漿是指古玉外表在弱酸鹼土墓葬環境下,出土後承受空氣對古玉附著有機物體的氧化;或許通過人為長時刻的搓摸,在空氣的氧化效果下,使古玉外表積富的脂肪類有機物,於玉外表的顆粒晶體構造間,構成的一種敷膜。
  • 真品古玉乳釘紋的特徵是怎麼樣的?
    圖4:階梯式連線乳釘紋示意圖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卮(圖5)是這類紋飾的典型代表:圖5-2由於器型的多樣性,實際上乳釘紋並不都像上述圖5南越王墓玉卮那樣整齊劃一,為了保證「階梯式」連線的紋樣,乳釘位置的設計是有一定規律和技巧的。
  • 玉該怎麼樣去包漿?
    如果說沁色是鑑別出土的古玉的主要標誌,那麼包漿則是鑑別傳世古玉的重要依據,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老物件上都有包漿的痕跡,玩玉的人對包漿都不會陌生,尤其是有了一定歷史的古玉,他們的包漿最為明顯,那麼眾所周知傳世古玉由於人的長期盤玩,久而久之,由人的精氣所凝聚,在玉的表面有一層溫潤光澤的油脂
  • 古玉玻璃光特點及玻璃光古玉成因淺探
    古玉玻璃光,是一種奇妙的存在,令玩家鍾愛有加。但究意什麼是古玉玻璃光,目前來看這個概念只是民間通俗說法,大體的意思是光亮、油潤,反光有點像玻璃的鏡面反射。(一)古玉玻璃光的特點。通觀館藏和一些民藏玻璃光古玉,不難發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廣泛性。
  • 7張館藏圖片,學習龍山時代晚期至夏時期古玉的鏤空雕刻鑑定技法
    一、工痕特徵此期鏤空均做直條形或直條拼接成的L形,兩端圓鈍,多為圓孔,中部亦有鑽孔,截面呈波浪狀凹凸起伏,鏤空形若「連珠」,故可稱為圓端鏤空或連珠鏤空。這種鏤雕形式在後石家河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陶寺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玉器,以及石峁遺址出土玉器上所見較多,是龍山時代晚期到夏時期玉器的重要特徵。如上圖,濟陽劉臺子出土龍山文化璜形玉飾,器內封閉多處鏤空,鏤空截面凹凸起伏。玉鳳的爪和尾部有簡單的連珠形鏤空。
  • 玉的硬度是鑽石的一半以上,古人沒有切割機,是怎麼切怎麼加工
    翻閱史書和相關資料發現,古代用來琢玉的工具非常簡單。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玉砂溶液,一種是重量機。《詩經·小雅·鶴鳴》一書中記載:"他山之石,可以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中的"他山之石",指的是解玉砂礦。解玉砂,古代又稱磨玉砂、邢砂、磨玉夏水砂。是古代磨玉、制玉器的必備工具。
  • 磨砂玻璃和玉砂玻璃到底有什麼區別?看完你就知道了
    玉砂玻璃:玉砂玻璃又稱蒙砂玻璃,但比一般蒙砂玻璃具備無手印效果,更加透亮。
  • 怎樣才能買到好的古玉呢?
    很多人都期望擁有一塊美好的古玉,那麼怎樣才能買到好的古玉呢?受沁之玉給人一種神秘而含蓄的美,其玉表面還會有土蝕土鏽,玉體內有水溶、水格路。色沁土斑分布自然,或呈斑狀或呈塊狀。而作偽古玉的沁色分布或呈點狀或呈線狀,濃淡十分呆板,色澤成「死色」。大多數贗品硬度偏低。而後再進行識形、識紋、斷代和估價,確定是件什麼東西,是什麼朝代的,價值如何?前面四步確保了古玉是開門的。
  • 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乾貨)
    古玉深埋地下,往往出現裂痕,分析其形成原理與沁色特徵,對我們進行鑑定,大有裨益。一、裂痕的形成玉是非均質體,內部有應力存在,應力往往在某一方向產生,而非雜亂無章。深埋地下的古玉,在成百上千年的環境影響下,會發生應力的拉伸。而應力,會順著玉體分子結構的排列產生,於是出現近乎平行的極其細微的淺裂。土壤中含量最多的金屬離子是三價鐵離子Fe3+,呈黃色。長期接觸潮溼的墓葬環境,古玉與土壤親密接觸,水溶液中的三價鐵離子便游離到古玉表面,沿著近乎平行的應力裂痕進入玉器表面,經年日久,便形成了我們常見的「牛毛紋」。
  • 古玉動物件:精彩絕對超乎想像!
    ▽推薦《古玉鑑賞》官方網店——「盡藏」,歡迎關注!在新石器諸文化中,不少都有龜(鱉)崇拜的痕跡。 另外,在婦好墓中還出土了多隻玉龜(鱉)。
  • 古玉的古樸自然美,是東方歷史文化的物證代表之一
    古樸是一種美,精緻是一種美,簡潔是一種美這些都是古玉的真美特徵。古玉的拙樸自然美,是東方歷史文化的物證代表之一。今後文化藝術品的強者一定產生在中國,因為我們有任何文明不可替代的古玉藝術品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獨一無二,它產自中國是珍貴稀少國寶。
  • 品味多彩多姿的佩飾玉|玉玦
    據有關史料推測,玉玦作為耳飾的使用方法應該有三種,其一是由於玉玦一般都有缺口,將耳朵下端輕拉變薄後嵌入玦的缺口即可。其二是有些玉玦在缺口對應處穿有小孔,由繩通過玉玦和耳垂的穿孔聯繫起來。但有小孔的玉玦出現時代稍晚,小孔應該是起到和其他飾物複式組合的功能。其三就是認為古人應該是生前戴環,死後戴玦。但這些都只是推測,沒有證據證明。
  • 古玉讓人愛不釋手百看不厭,喜歡收藏
    「藏」,是一個時間上的概念,可以說收藏古玉藝術品,就是對藝術審美的一種積累。所以作為藏品,必須能經受審美檢驗在時間上的更迭變幻,一句話概括即是百看不厭才是有價值的收藏品。近幾年古玉受到越拉越多收藏家的關注,據我觀察有些原來玩書畫,玩瓷器或者其他門類的也開始構建自己的古玉收藏,問及原因除了喜歡再者就是價格便宜有歷史文化價值,適合觀賞把玩佩戴。現在幾百萬買不到特別牛的東西而在古玉上卻可以收頂級的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