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張館藏圖片,學習龍山時代晚期至夏時期古玉的鏤空雕刻鑑定技法

2020-12-17 養玉

龍山文化到夏代,玉器鏤空雕刻形成了獨特風格。

一、工痕特徵

此期鏤空均做直條形或直條拼接成的L形,兩端圓鈍,多為圓孔,中部亦有鑽孔,截面呈波浪狀凹凸起伏,鏤空形若「連珠」,故可稱為圓端鏤空或連珠鏤空。

這種鏤雕形式在後石家河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陶寺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玉器,以及石峁遺址出土玉器上所見較多,是龍山時代晚期到夏時期玉器的重要特徵。

如上圖,濟陽劉臺子出土龍山文化璜形玉飾,器內封閉多處鏤空,鏤空截面凹凸起伏。

玉鳳的爪和尾部有簡單的連珠形鏤空。

上圖,整器用較多的連珠鏤空凸顯鳳之造型。

首都博物館藏龍山文化透雕玉飾,以較多的條形、L形圓端鏤空表現複雜的造型。

二、工藝特點

製作時,先要刻畫淺細陰線起稿,再打多個圓孔定位,然後採用線具帶動潮溼的解玉砂拉搜裁切,或結合磨棒打磨去料,從而將之前的定位圓孔連接作條形連珠狀。

如上圖,上有20個圓孔,均為雙面對鑽,當為鏤空前定位之用。

俺媳婦的家鄉——山東濰坊臨朐西朱封出土龍山文化玉簪首,鏤空附近隱約可見起稿線。

三、實戰分析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人獸形玉雕,以往觀點認為是紅山文化遺物,然而近年來有學者從造型、紋飾角度論證,其時代當屬夏家店下層文化。筆者認為鏤空工藝特徵對這件人獸形玉器斷代有「一錘定音」的作用,神人的雲冠、肩頭及雙腿外側都採用鏤空表現,鏤空處均為「連珠狀」,截面較厚。這種鏤空明顯具有夏時期的風格,而區別於紅山文化磨製出的「窄縫薄刃狀」。玉器表面的瓦溝槽,扁薄如刃的邊沿,粗獷、神秘的藝術風格以及玉材特色,都將其地域風格鎖定在史前的西遼河流域。因此,將故宮人獸形玉雕的年代斷在夏家店下層文化是確切的。

希望本文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關注轉發,咱們一起來養玉。

相關焦點

  • 「玉說歷史」石器時代最早的玉石鏤空雕刻工藝
    玉器的鏤空雕刻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一直興盛不衰,古代玉工利用某些制玉工具,將玉器透穿成空,以突顯玉器造型或紋飾。而鏤空的工具與方法,也會隨著時代背景的轉換而改變,形成各種不同的風格。鏤空雕刻花紋貫穿連通,面面相接,不但增強了玉雕作品的立體性,還能使玉雕作品更顯玲瓏剔透、富於層次感,深得人們的喜愛。[雙人首三孔玉梳背]在工具匱乏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是如何做到這種精細操作的?
  • 館藏圖解:古玉動物眼睛的雕刻手法!
    對動物形玉器來說,眼睛的雕刻也十分重要,所謂畫龍點睛即是這個道理。本文欣賞幾件館藏戰漢古玉,體會漢代玉器上動物眼睛的雕刻手法。(一)巢湖北山頭一號墓出土朱雀銜環踏虎玉卮杯。這件朱雀銜環踏虎玉卮杯,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玉器,其上雕刻有一隻朱雀、一隻老虎、三個獸面。
  • 5張圖片,學習商代晚期鏤空雕刻的特徵及鑑定要點,迅速提高眼力
    本文學習商代玉器的鏤雕工藝,了解鏤空特徵,掌握鑑定要點。一、工痕特徵晚商玉器鏤空通常用在玉器輪廓邊緣之上以凸顯造型,完全封閉於器內的鏤空較為少見。此期鏤空多為「逗號」形,即由圓孔和漸窄尖收的「尾部」構成,尾部剛直筆挺。如上圖出土玉刀,刀背上有以8個逗號形鏤空和17道豎槽表現的8組扉牙。殷墟婦好墓出土玉鸚鵡,嘴部和卷尾用兩個逗號形鏤空凸顯。殷墟出土玉觿,夔龍作回首狀,其下頜、頸、背之間透雕作逗號形,這種完全封閉於器內的鏤空在晚商比較少見。
  • 西周時期雕刻的玉人,有男有女有站著有蹲著有跪著,很有時代特色
    西周的玉器在琢玉的技法和造型上是不斷的改進,器物日趨完善,西周玉器的做工,重視紋飾的布局,線條逐漸其複雜,以略帶弧形的線條為主,人物雕刻較多地使用了長弧線雙鉤線,一面坡工藝。在例如下圖為陝西韓城梁帶村M26號墓出土西周時代站立的小女人玉人雕像,高8.1工藝精彩,和我們當代小女孩可愛的樣子相似頭上捉著兩個小瓣子,很有時代特色。同樣也分享一下國外博物館收藏的西周時期中國古玉,雕刻的玉女人站著非常有禮儀像,供同研究西周時期歷史文化價值。國外博物館收藏的西周時期古玉藏品玉女人
  • 各時期玉玦
    玉玦流行的時間較長,從新石器時期到漢代都有製作,漢代之後主要是以仿製前朝玉玦為主,鮮有新意。新石器時期玉玦,製作工藝簡單古樸,光素無紋;商代、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玦,製作精細,突出美感,大多裝飾有精美的紋飾。漢代之後慕古之風盛行,玉玦的製作主要以仿製前朝樣式為主,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璫的出現代替了玉玦作為耳環的功用。
  • 龍山文化古玉賞析——獸面紋玉冠飾
    獸面紋玉冠飾孔洞放大圖獸面紋玉冠飾,孔洞內壁有深淺不一旋痕,在反覆鑽研的過程中,孔洞邊緣被打磨圓滑,孔洞因人工受力偏差明顯傾向一側,這是龍山文化期古玉孔洞加工的一個典型特徵。獸面紋玉冠飾形制、紋飾、陰線簡潔粗獷,符合龍山文化時代特徵。佩飾陰線較寬是經反覆打磨,與器物表面精細程度基本一致,這也是時代加工痕跡的特徵。綜上所述,這件器物是龍山文化期獸面紋玉冠飾。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
  • 國家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古玉精英(四)
    兩端為龍頭,口鏤空,似捲雲狀,上頜有獠牙,下顎露成排牙齒,唇上各有一孔。龍身滿布乳丁紋,排列規整,每三個乳丁由一條陰刻線相連,象徵成片的鱗甲。璜下部鏤雕花蕾紋,枝蔓向兩邊伸展至龍頭下。珩頂正中有一孔。珩為組佩上部橫向的玉,是組佩的骨架,珩底部的鑽孔與鏤空處應為懸掛功能而設。拱式造型可承受較大的重力,二或三孔利於保持組佩的均衡與對稱,各部件密切相聯構成完整的佩飾組合。
  • 漢代雕刻龍虎形玉帶鉤是玉器歷史上獨有,代表漢代玉帶鉤藝術特色
    玉質帶鉤始於最早良渚玉器和春秋戰國,它是人們用在腰帶上起扣攏腰帶的作用,故名帶鉤,帶鉤有以銅、鐵、玉等多種材料製成,帶鉤古時又名「師比」歷史上玉龍鉤的流行主要在兩個時期:一是戰國至漢代二是元明清時期。例如海昏侯隨葬的帶鉤有多件,保存都很好。
  • 雲中玉筵 — 重要亞洲私人古玉珍藏:新石器時代篇
    兩年前,張偉華先生為相識逾三十年的已故藏家楊俊雄醫師整理其古玉收藏,與香港佳士得合作籌辦「養德堂珍藏中國古玉器」專場拍賣,取得空前成功,掀起市場對古代玉器的熾熱追求。 今秋,佳士得香港將再度與張偉華先生合作,為先生之個人古玉珍藏推出「雲中玉筵 重要亞洲私人古玉珍藏:新石器時代篇」專拍。
  • 2000多年前的古玉,夠時髦!
    位於陝西省韓城市東北7公裡的梁帶村兩周墓地,以其範圍大、等級高、保存好著稱於世。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經過大面積的考古勘探,共發現兩周至漢代墓葬1200餘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
  • 一場教科書級的古玉拍賣,高古玉的饕餮盛宴
    第一場便是玉友們嚴重期待的『雲中玉筵』古玉專場。從去年秋拍開始,佳士得計劃用四年時間,分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春秋戰國、秦代兩漢四個時代四個專場,釋出臺北雲中居張偉華先生的古玉收藏。去年秋拍雲中玉筵系列首拍便博得滿堂彩。
  • 明清時代古床
    福祿壽喜六柱床  年代:清中期  此床為罕有的萬工床,床身圖案均採用鏤空雕刻,通體貼金量重達1公斤,全部完成需耗時7-8年。床體上簷掛落多達5層,寓意九五之尊,掛落上雕刻著象徵長壽、愛情的蝴蝶圖案,以及象徵子孫綿長的瓜類圖案。該床氣勢恢宏,工藝精湛,出自長江一帶,屬地方諸侯所有。
  • 中國古玉巔峰時期-漢代玉器
    漢代時期,是我國古玉的巔峰時期。漢代玉器不僅繼承戰國時期的玉器傳統,更加大力發展,創造了如漢八刀等精湛的技藝。漢代玉器有如王者之玉,氣勢磅砣,非常霸氣。漢代玉器的紋飾、玉禮器、玉佩飾、喪葬玉等方面都頗有藝術特色,紫色百合香為您詳細介紹如何識別漢代玉器的紋飾、重要的禮器、佩飾和典型的喪葬用玉,使您對漢代玉器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 古玉藝術品是不可再生資源,物以稀為貴
    漢代玉雕刻玉盒子博物館的玉器藏品古玉價值以材質好稀少珍貴,例如商周是第一個使用和田玉的高峰期,接下來就是戰漢、唐宋、明清了都是使用古代和田玉。收藏古玉器追求四大要素:「真、精、新、稀」。「真」自然不需要多解釋,必須要是真品;「精」也就是精品的意思;「新」可不是新做的,而是講究品相完美,儘可能像新的一樣;「稀」則是稀有性,這類東西絕大多數出自最高等級的皇家貴族,而且是在玉文化最鼎盛時期所製作所以值得學習了解。
  • 杭博精品玉石器在滬展出:有良渚古玉,也有明龍紋青玉䤩尾
    2020年8月1日至10月31日,「瑞玉呈祥——杭州博物館館藏玉石器精品展」在上海閔行博物館開幕,為觀眾呈現中國玉器的古樸魅力。澎湃新聞特精選刊發展出中的精品。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展覽選取杭州博物館所藏玉石類文物166件,通過「好雅之風——文玩用玉」與「懷瑾之緣——佩飾用玉」兩個單元的展示,細細品味「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獨特內涵,用心感受浸潤於民族文化的風雅之韻。
  • 華夏與世界文明起源:以玉祭文化為標誌,以古良渚玉器為核心
    循著古玉的線索,可以發現除了伏羲或者神農之外,包括黃帝至大禹之間一千多年以來的上古華夏史,基本上就是東夷史,也就是說中國史前文明的搖籃在東方。這段東夷史由兩個部分構成,一部分是位於黃河下遊地區的正統的東夷史,一部分是位於浙江省至江蘇一帶的東南夷史。
  • 「唐宋元明清」精品古玉欣賞,一飽眼福!
    唐代花卉紋玉梳背 國家博物館 那個時期,貴族階層都隨身佩玉,華麗耀眼,多以人物、動物、花卉等作為審美對象和雕刻的圖飾,彰顯自己的氣質和風範
  • 古玉器上獸面紋的斷代 之二——春秋至西漢時期
    考古資料顯示,玉器上最早的獸面紋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在商代晚期、西周、東周、秦漢時期較為流行。獸面紋形態繁複、富於變化,尤其商代晚期到漢代,前後演變線索清晰而自成一系,且階段性特徵明顯,可以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本期對春秋中期至秦漢時期的獸面紋進行了介紹,史前至兩周之際的內容上期已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