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上通常所謂的獸面紋,即一種正面展示的類獸首圖案,其有對稱的雙角、雙耳、雙眉、雙須以及鼻(但通常省略口部或下頜),不少還在兩側有長條狀的軀幹、肢、爪和尾等。獸面紋亦被稱為饕餮紋、正面龍首紋等,但無論如何,獸面紋應屬於一種人們想像出來,且賦予了某種內涵的神秘怪獸,而非諸如馬首、牛首之屬的寫實動物。
考古資料顯示,玉器上最早的獸面紋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在商代晚期、西周、東周、秦漢時期較為流行。獸面紋形態繁複、富於變化,尤其商代晚期到漢代,前後演變線索清晰而自成一系,且階段性特徵明顯,可以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據。本期對春秋中期至秦漢時期的獸面紋進行了介紹,史前至兩周之際的內容上期已推出。
春秋中期玉器上的獸面紋通常出現在玉牌飾、長條形玉飾表面,紋飾風格大體延續兩周之際。此期獸面紋均以陰刻技法雕琢:扇形小眼,位於眉毛轉角之處;眉多為兩道橫亙的短粗集束陰線;鼻部較大,用捲雲狀紋樣表示;短鬚;角耳多借用側視龍首紋表現。獸面主體部位之外亦填充有雙線蟠虺紋、龍首紋等作為輔助裝飾。
春秋晚期,獸面紋開始用浮雕技法製作,與前期區別較大,春秋獸面紋的典型風格正是形成於此期。春秋晚期獸面紋亦多見於玉牌飾、長條形玉飾表面。橢圓形眼,眉為兩道橫亙的集束陰線紋,長而細密;捲雲狀鼻;鬚髮大多省略;角耳亦多用側視龍首紋替代。
戰國早期玉雕獸面紋,尚未擺脫前期程式,但形態已趨於簡略,用於表示角耳的側視龍首紋已消失。獸目部為正圓形。
戰國中期以降,玉雕獸面紋基本定型,總體風格清秀、疏朗,圖案完整,易於辨認,不似春秋時期般繁縟複雜;戰國晚期、西漢者皆以之為範式。此期獸面紋多雕琢於玉璧、玉璜、玉帶鉤之上。其形似貓首,勾勒出面頰;雙眼眶,內外皆為樹葉形,顯得頗為傳神;眉部省略,額部有網格紋裝飾;倒置「T」形直鼻,鼻翼圓鈍,兩旁有長鬚舒張;頭上一對彎鉤狀角。獸面兩旁各有身肢作波浪狀伸展,可視之為一首兩身。紋飾的線條大多粗深,顯系二次打磨而就。
戰國晚期獸面紋與之前的差別僅體現在眼部:單眼眶,眼眶略方,內雕小梭形或菱形作瞳孔。
西漢一代,玉雕獸面紋類型豐富,形態規整,雕塑感強烈,且施用廣泛,可謂其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期獸面紋大致可區分為三類:
其一,見於玉璧之上。造型接近戰國晚期,但其眼眶呈圓角正方形,且有瞳孔;紋飾線條上二次打磨而成的加強線更為粗深。
其二,見於玉劍格、玉輔首等之上。杏仁形眼,眼眶斜削以使眼球凸出,多雕有瞳孔;眉省略;面頰有「S」形集束陰線紋作上揚短鬚。
其三,見於玉劍璏、玉劍格、玉劍珌之上。以頗粗的集束陰線紋表示上揚的眉,其在獸面中所佔比例甚大;目部位於眉轉角之處,眼眶斜削,不見瞳孔。
漢代以後,玉雕獸面紋不再流行,宋元明清時期雖偶有出現,但皆為擬古之作,即於早期歷代特徵基礎上臆造而成。這與早期的制式化風格不同,且造型亦失氣韻,此處就不再贅述了。
參考文獻:
1.蔡慶良:《試論春秋至漢代玉器風格的演變》,《古代文明》第5卷,文物出版社,2006年。
2.吳棠海:《中國古代玉器》,科學出版社,2012年。
諮詢購買古玉鑑定內部資料,
請聯繫:手機18610230490
微信號dingzhejade
QQ1054105106
淘寶網店:文物鑑定內部資料書店
了解古玉鑑定內部資料內容,請點擊左下角按鈕「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