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之:破窗效應

2020-12-13 仙貝er1898

佳姐在職場六年,從別人叫她小佳熬到現在大家都叫她佳姐,她也坦然自己從什麼都做的畢業實習生變成了只想做點事混日子的「老人」。

但是她會勸戒每一個剛進單位的年輕人,「你們還年輕,多學點東西,也可以多看看不同的世界。」

佳姐跟年輕妹妹們回憶當初:「剛進公司時,巴不得有學不完的東西,現在也不想動了,連翻開一本書都沒有看下去的毅力了,坐不住了,也看不進去了。

其實都是習慣問題,看到同事們都是馬馬虎虎地幹工作,自己也就跟著變成了這樣,後來大家都學會了敷衍了事,現在才明白,原來害的都是自己。」

職場中,絕大部分人會敷衍工作,認為自己多幹也不會提高待遇,超出自己工作範圍的事就不該自己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不是一開始就不做的,是在一次次被坑的經歷中學會的。

這種隨便的工作態度和敷衍的工作方式總是在人們的表面工作中被隱藏保護得很好,新人會模仿老員工這種「聰明」的行為,不這樣做,也許會被認為是「傻瓜」

所以,大家形成統一風氣,如果老闆放任不管,這種現象甚至變本加厲。這樣的現象,其實是破窗效應

什麼是「破窗效應」呢?「破窗效應」是指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破窗效應的由來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這種現象?從眾心理影響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在生活和職場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一個人如果缺少獨立人格,就容易人云亦云,隨大流,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於群體的引導和壓力,不知不覺或不由自主地與多數人保持一致。

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服從多數,一般是不錯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比如領導不在時,身邊的同事都是看到有一個同事早退,大家都跟著早退,自己也跟著早退了。

從眾心理容易造成個人判斷失誤,也容易造成行為錯誤,跟風現象就成了「破窗效應」形成的原因之一。

自我約束力不強從眾心理是受別人影響,而未從自我出發,自我約束力不強,自制力不強也是「破窗效應」產生的原因之一。

職場中,小王率先隨意填了工作計劃安排表,小劉也會照做,小方也同樣如此,這是極其普遍的現象,他們從內心就沒有告誡自己應該按照自己實際情況填寫表格,即使只是一張計劃表。

破窗效應並不是什麼好現象,在職場中,我們應該怎樣避免或者改掉這樣的壞毛病呢?增強自律能力,養成獨立個性自律是鍛鍊一個人形成獨立人格和個性的好辦法,越自律的人越有個人思想,也更容易有所創造。

增強自律能力的辦法有很多,你可以這樣做:

運動

運動需要體力和技巧,會運用一套規則或習慣約束個人的行為,通常具有競爭性,能夠培養人養成規律而健康的習慣,激起人的鬥志。

夏姐姐的孩子都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但是夏姐姐從來沒有放縱過自己變成邋裡邋遢的中年婦女,一周做一次皮膚管理,兩天一次遊泳安排,周末長跑一次,夏姐姐是一個有個性的女性,運動讓她保持自信的同時,也保持著自己的個性。

寫日記

寫日記就是在無限接近自己的心靈,一個能對自己內心對話的人,同樣也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如果一個人長得好看是上天賦予她的禮物,那麼有思想就是上天對她獨特的恩賜和寵愛,一個有思想的人是不那麼容易人云亦云的,「破窗效應」的後果也就不容易發生在她身上。

部門裡剛來一年的小貝是一個文靜的女生,她喜歡寫寫畫畫,在她的辦公桌上,無論是日曆,還是紙杯,都有她畫的簡畫和優美的文案配圖,她的包裡隨時背著一個厚厚的筆記本,全是她寫的日記,我們總發現,這個女生在關鍵時候能提出自己獨特的想法,她簡直是一個寶藏,深得大家喜歡。

她說寫日記能讓她遇見自我,不至於被社會大浪捲走。

閱讀

小時候認為閱讀沒有任何意義,長大了才知道只有閱讀才能淨化心靈,書讀得越多,好像見過越多的風景,越會寵辱不驚。

小貝同樣喜歡讀書,她不說話的時候安安靜靜,可大家在談論一些深奧的問題時,她總能給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每當這個時候,她的迷妹就一大堆。

閱讀不僅能修養一個人的氣質,也能是一個人沉澱,自然也是讓人養成自律的好辦法。

2. 防範於未然,勿以惡小而不為

預防是在錯誤發生之前就做出的應對措施,如果我們在錯誤發生之前有所預感,即使採取措施,就能減少「破窗效應」的發生。防範於未然要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善於自省

自省能力很重要,我本人自認為自己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在工作中時常出錯,也有很多會忘記的東西,有個朋友曾經告訴我,把你要做的事情記下來,這樣就能減少忘記出現的頻率。後來重要的內容和事情我都習慣性記下來,連犯的錯誤也記下來,這樣就能避免再次出現同樣的錯誤。

其次、要敢於接受批評

一個人如果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是不能成長進步的,也容易自高自大,很多人都有不能接受別人批評的毛病,遇到別人的反駁反而會敗下陣來,這就是心虛的表現。

接受別人的批評不難,面子沒有進步重要。

其次、有錯就改

不能為了記下錯誤而記下錯誤,記下錯誤是為了改正錯誤,只有改正了錯誤,才能避免再次出現錯誤。我記下錯誤就是為了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的時候能想到之前的解決辦法,不要再出錯。

3. 要有危機意識,要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有了危機意識,才能有壓力和動力,當你知道要有自己的競爭優勢時,才會著手改變自己,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到:

第一步、了解自身缺陷

比如佳姐,三十歲其實不晚,在職場上,三十歲才闖出自己一片天的女性數不勝數,她也可以從現在起找出自己的缺點,清晰地認清自己。

第二步、找出自己與優秀者之間的差距

當人知道自己有多差時,往往會形成一種反差和落差,佳姐所在的崗位也有同行優秀者,她也可以找出自己與別人的差距。

第三步、改變自己,形成個人優勢

當你發現自己不足,找出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距後,所要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改變,比如從新學習知識發展專業領域技能,或者成為某一興趣愛好領域的專業人才,佳姐的工作主要是公司各種表格收集管理歸檔,她大可以形成個人一套獨特的表格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的專業優勢。

人在犯錯時是不會意識到自己在犯錯的,但是當你有所警覺,或者有人提醒你的時候,你就應該注意反省自己了,避免「破窗效應」對你的影響。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工作中也開始像別人一樣敷衍懈怠,可以嘗試按照上面的方式及時調整自己噢~

【我是@仙貝er1898,個人成長領域、評論型心理文創作者,專注個人成長,洞見人生。關注我,一起探索一切不可能~】

相關焦點

  • 足彩的五大心理效應你中了哪個
    網絡上一直流傳著所謂人類難以避免的十大心理效應,也不知是誰歸納出來的,不過但凡看到十大系列總覺得很牛逼的樣子,上大學那會兒我也學過一些心理學,現在看到這十大心理效應,還是有幾個熟悉的面孔的。
  • 人類無法抗拒的3個心理效應,你身上有嗎?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文/老K人類作為群體生物,社會其實可以找到很多規律和現象,而這些現象又和我們心理有關。心理學家對這些現象進行研究和總結,最後把它們歸類總結為心理效應,這樣人們就容易學習和歸類參考。鳥籠邏輯鳥籠效應,也叫鳥籠邏輯。它被譽為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 想留住一個人,避免「破窗效應」
    實際上一個人對愛情不忠誠,只有一次與無數次的區別;他能夠做出一次傷害對方的事情,如果獲得愛人的原諒,將來還會懷著僥倖的心態,做出更多錯誤的事情。二、若想長久,需避免「破窗效應」。一份感情裡,女生多半是真摯的。面對男生的追求,女生不會輕易打開自己的心門;她們性格內斂,無論出於自我保護,還是為了將來的幸福,女生多半會堅守底線。
  • 當你們在一起後,如果想要讓感情長久,就要懂得避免「破窗效應」
    但世界上的戀情那麼多,真的做到了長長久久的卻少之又少,太多情侶在時間的打磨之下和現實的雕琢之中將愛丟在了走向未來的路上。那麼,我們是否有辦法讓愛情不枯萎凋零呢?想要讓愛情長久,大家就需要了解並掌握「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的原理在於:如果有人將一棟房子上的窗戶給打破並不做維修,那麼這棟房子一定會有更多的窗戶被逐漸打爛。其實,愛情之中一樣有「破窗效應」。
  • 「你為什麼把垃圾扔地上」-心理學十大效應之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由這個實驗發展而來:如果有人打壞了建築物中一扇窗的玻璃而沒有維修,其他人就會因此得到暗示從而打壞更多的玻璃。最終,整棟建築物都回遭到破壞。環境中的一些小的不良現象如果放任存在,就會誘使人們效仿,最終變本加厲。
  • 第一扇破窗是什麼?《破窗效應》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來自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破窗效應而這也就是之前的杭州殺妻案件發生後,此小區出現大量的人員搬出,或者晚上不敢出門上廁所,小區房子很難出租等現象。
  • 心理學:別讓破窗效應,毀掉了你的一生
    01你的人生混得不好可能源於「破窗效應」先來看看什麼是「破窗效應」?操作完這些動作以後工作人員就離開了,誰知道僅僅過去兩個多小時,等工作人員再次回來的時候,那輛車早已經被偷盜了。比方說你堅持讓自己每晚臨睡前淺讀幾頁書,但是你今天以頭疼為理由不看了,明天以心情不好又不看了,後天又以忙的太晚又不看了。長此以往,你逐漸把當初的豪言壯語忘得一乾二淨,用不了多久,你就會回到老樣子。
  • 破窗效應:破罐子就這麼摔了?
    破窗效應(英語: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並刊於《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 管理法則系列之一(破窗效應)
    路上的噪音、牆上的筆跡、地上的痰跡就這樣越來越多,我們離優雅、文明、公德就這樣越來越遠。「環境早就髒了,我扔的這點兒垃圾根本起不到關鍵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這麼做的」,不少人會這樣辯解道。其實,這些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錯了就是錯了,影響的大小並不能改變行為錯誤的本質,別人的錯誤更不會是證明你無錯的理由。勿以惡小而為之,規範自我,不要讓「破窗效應」一再發生。
  • 破窗效應:為什麼忽視細節會給你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後果
    導語你知道為什麼對於無視公司紀律的員工,企業一定會殺雞儆猴嗎?你知道為什麼作為員工,一定要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嗎?你知道為什麼一個幸福家庭,絕不容忍半點誤會的產生嗎?破窗效應會帶給你答案。一、什麼是破窗效應?最近朋友石頭問我,為什麼我在公司做了那麼多功勞公司都不記得,偏偏曠工一次就給他處分了?我安慰他的同時,給他講了心理學中的一個有趣現象——破窗效應。
  • 為什麼你越用心,孩子越無能?幾個方法,讓孩子逃離「破窗效應」
    朋友很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和她說,其實孩子的這些壞習慣就是她造成的,她的事事上心,事事包辦,當然就導致孩子樣樣都不用心了。你對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壞習慣的縱容,可能就會讓孩子陷入「破窗效應」。什麼是「破窗效應」?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轎車,並且把他們放在治安情況不同的兩個地區。
  • 原來就這是:破窗效應(深度好文)
    但我今天想和各位分享犯罪心理學上的一個理論:破窗效應。這個理論與自律,與我們的成長,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可以說,對於我們的人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先來看看什麼是「破窗效應」。在196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進行了一項實驗。
  • 3個簡單心理效應,用它們可以改善人際關係,你知道幾個?
    我們來看看3個有意思的心理效應:1、鳥籠效應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繼續添加更多與之相關而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裡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裡。這就是鳥籠邏輯。
  • 有趣的十個心理效應
    廣告宣傳、新聞媒介報導本屬平常之事,但有從眾心理的人常就會跟著「湊熱鬧」。不加分析地「順從」某種宣傳效應,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的「從眾」行為,以至發展到「盲從」,這已經是不健康的心態了。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從眾,以免上當受騙,方為健康的心理。
  •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效應
    問:「你學什麼專業的啊?」答:「我是心理學專業的」問:「哦?那你會催眠嗎?你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嗎?」答:「……」當有人對你說他是學心理學專業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問上面的問題。因為學心理學的人不會催眠,更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麼。19世紀末,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由此可見,心理學其實是一門十分年輕的學科,它的許多理論都是不完備的,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
  • 不懂心理學,你怎麼帶團隊?當領導、帶團隊必知的十大心理效應!
    不懂心理學,你怎麼帶團隊?優秀的管理者需要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其中,心理學是必備能力,可以說,不懂心理學,就帶不好團隊。另一方面,在管理學中,有許多化繁為簡的心理定律和效應,因為其形象傳神,已經被大量運用到了實踐中,可以讓管理者在潛移默化中輕鬆掌握帶團隊需要懂得的心理學「套路」。
  • 破窗效應證明,最好不要和深愛過的人複合,無論對方多麼愛你
    破窗效應證明,和深愛過的人複合,並不明智01)、什麼是破窗效應?一棟建築有一扇玻璃被人打碎了,如果沒有及時修補好,那麼接下來就會有更多的人破壞者來砸這棟建築的玻璃。一面乾淨的牆被人為塗鴉,倘若塗鴉沒有被清理乾淨,那麼用不了多久,這面牆就會被各種亂七八糟的塗鴉覆蓋。
  • 原來這就是:破窗效應
    提示:請點上方↑↑↑睡前愛讀  一鍵免費關注!
  • 為什麼最好別和深愛過的人複合,無論對方多愛你?破窗效應告訴你
    破窗效應證明,和深愛過的人複合,並不明智01)、什麼是破窗效應?一棟建築有一扇玻璃被人打碎了,如果沒有及時修補好,那麼接下來就會有更多的人破壞者來砸這棟建築的玻璃。一面乾淨的牆被人為塗鴉,倘若塗鴉沒有被清理乾淨,那麼用不了多久,這面牆就會被各種亂七八糟的塗鴉覆蓋。
  • 你越用心,孩子越失敗?有多少父母陷入斯坦福「破窗效應」的漩渦
    孩子上網課不認真,學會這幾招輕鬆搞定家裡熊孩子對此,我想說的卻是「正是因為你的事事用心,才導致孩子凡事不上心」。有時候,家長對娃的「用心」,往往藏著一個巨大的陷阱。孩子的錯,都是家長惹的禍比如孩子總是喜歡丟三落四,如果家長在最開始發現時沒有及時的制止孩子,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那麼,慢慢地,孩子就會習以為常。等父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要去改正時,就會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