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小木耳"如何做成"大產業"

2020-12-13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小木耳"如何做成"大產業"

2020年07月14日19: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團隊走進吉林省,就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開展調研採訪。

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全景 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八家子鎮桑黃種植基地位於吉林延邊州和龍市。基地建有大棚245棟,共栽培桑黃菌段106.8萬段,去年實現收益52萬元,全部用於貧困戶分紅。今年預計實現收益150萬元。今後,八家子鎮計劃以創建「桑黃康養」特色小鎮為契機,實現多元化生產經營,持續為農民增收。

小小的食用菌成為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幫手。而這背後的技術支撐,來自我國知名的菌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

食用菌產業如何助力地區脫貧?「小木耳」如何做成「大產業」?帶著這些問題,人民網對李玉院士進行了專訪。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在桑黃種植基地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 李洋攝

人民網:您深耕農業領域多年,近年來吉林省發展農業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如何解決?

李玉: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對吉林省說,藏糧於地實際上就是黑土地保護工程。吉林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提出實施農業「十大工程」,其中第一個就是黑土地保護。這些年,黑土地遭到了一些破壞,地裡很多養分都流失了。如何恢復黑土地的活力,是藏糧於地的首要任務。為此,吉林省提出了很多對黑土地的保護措施,包括耕種制度。原來的耕種制度是65-70公分一行,我們現在把三壠變為二壠,二壠各種二行,即三壠變二壠,二壠變四行,這樣中間就留出了一部分土地。秸稈也不用焚燒,直接讓它們爛在地裡形成保護層,黑土地就會逐漸肥沃起來了。

八家子鎮種植的桑黃 李洋攝

人民網:八家子鎮為什麼選擇建立桑黃產業?

李玉:桑黃產業是吉林省的一個特色產業。和龍這一帶,山區比較多,很多年份低溫冷旱,非常適宜種植桑黃,是因地制宜的選擇。

和龍這裡,林業局原來都叫森工局,靠賣木材獲取收入。現在不搞伐木了,森工局變為林業局,管護這些森林,那收入從何而來?當地找我們商量,想發展林下經濟。我先後派了很多學生到深溝裡調查,看林下到底有什麼東西,發現了很多野生植物,特別是菌類。菌類是這裡的特產,桑黃就是當地極富特色的東西。桑黃藥食兩用,在抗癌、調節血脂血糖、治療痛風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市場前景很好,而且在中國古書中就有記載,歷史很長,但利用現代醫學手段進行研究的時間比較短。我們當時就商量,把桑黃產業做大,就可以引領全國,現在也確實做到了。

人民網:食用菌產業的優勢在哪裡?為什麼很多地區非常重視食用菌產業的建設?

李玉:用我自己的話來說,食用菌產業有三大優勢。

第一,食用菌產業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了雞糞、牛糞、馬糞和秸稈,把它們變成了資源。

第二,食用菌產業推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國際上對循環經濟有一個標準,叫「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食用菌產業就可以實現。動物的糞便、植物的秸稈,自然爛掉沒有收益,而食用菌產業則利用動物的糞便、植物的秸稈進行生產,讓它們變廢為寶,是一個真正的循環經濟模式。

第三,食用菌產業是支撐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力軍。「菌」這個字,底下的部分念「囷」,《說文解字》對「囷」的解釋是「廩之圓者」,就是圓頂的糧倉。方框裡面寫了一個「禾」字,就證明老祖宗告訴我們,好好的種蘑菇,好好吃蘑菇,蘑菇是一個大糧倉,裡面充滿了糧食。蘑菇富含40%多的蛋白。換句話說,如果所有作物都不產糧食了,利用雜草、秸稈卻照樣可以種蘑菇,維持人的生命。

食用菌產業的這些基本屬性,我總結為「五不爭」——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它爭資源。

不與人爭糧,就是養雞、養鴨子、養豬等等都得用糧食,蘑菇不需要,用秸稈就行。

不與糧爭地,只有好的地才能種出糧食來,但像戈壁灘這種地方都可以種蘑菇。

不與地爭肥,食用菌生產利用的是動物的糞便、植物的秸稈,不與其它農作物爭肥料。

不與農爭時,食用菌什麼時候都可以種。像八家子鎮我們現在看到的桑黃,就是去年種上的。而其他農作物必須不違農時,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種蕎麥。意思是蕎麥是救荒作物,這一年前頭到8月份如果什麼糧食都沒有,就趕快種上蕎麥,要不然後半段就活不了。但是蘑菇不需要拘泥這樣的時間限制,八月份、九月份、十月份都可以種。

關鍵是不與其它爭資源,不但不爭資源,而且把廢棄物資源化了。

正是這「五不爭」的特點,賦予了食用菌產業優勢。1978年中國的食用菌產量是5.7萬噸,到了2018年,中國的食用菌產量上升到接近4000萬噸,創造的價值是二千多個億,成為中國農業種植業中的第五大產業。我們的食用菌產量在全世界佔了70%以上,成為世界上食用菌的生產大國。但我們不是食用菌生產的強國,需要我們從業人員,包括廣大的工農、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打造更強的食用菌產業內涵。這正是我們現在為之努力的一個主要方向。

不同種類的木耳 李洋攝

人民網:您和您的團隊幫助很多地方建設了食用菌產業,您覺得食用菌產業的建立對一個地區能產生哪些長遠的影響?

李玉:食用菌產業的影響,我總結為五個方面。

第一,食用菌產業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新選擇。都說產業結構調整,比如吉林是玉米種植大省,產業結構調整不種玉米種什麼呢?就是菌類作物。

第二,食用菌產業是大健康產業的一個新機遇。菌類可以入藥,可以作為營養添加劑,平時還可以炒菜,吃了對身體有好處,增強免疫力。所以大健康產業賦予了食用菌產業新的生命力。

第三是精準扶貧。全國有50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有四百七八十個首選了食用菌產業,而且通過食用菌產業實現了脫貧。吉林省西部有一個那金鎮好田村,通過種植「玉木耳」,一年就實現了脫貧,這種例子太多了。

第四是「一帶一路」。我們的技術可以援助,我們的設備可以出口,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食用菌產業,讓它們很快進入先進行列。

最後,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食用菌產業。一些鄉村脫貧了,但村子裡面空蕩蕩的,什麼產業都沒有,那不叫美麗鄉村。食用菌產業可以填補產業的空缺。此外,美麗鄉村建設要滿足人們的美好追求,人們最美好的追求首選就是吃,而且要吃出營養來,吃出健康來。食用菌在這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網:您和您的團隊把食用菌產業作為脫貧項目去支持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李玉:確實遇到過困難。有些地方此前沒有種過食用菌,不太敢接受種植。我們就需要先做工作,給他們菌種,給他們做出樣子來,然後培養種植骨幹,逐步推進。

還有一些地方原來有食用菌種植的基礎,就會質疑我們帶去的食用菌品種。在柞水,有些人一開始不認可我們的木耳品種。我說,你們的木耳和我們的不一樣,不信我們就比比看。我們帶了20多個品種,和當地的品種進行對比,確實是我們的品種更好,當地的幹部也認可。所以,菌種或產品自身要過硬,才能在扶貧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人民網:實現脫貧之後,食用菌產業能在保障不返貧上做出哪些貢獻?

李玉:食用菌產業幫助地區脫貧,在保障「脫貧不返貧」方面就需要對食用菌進行加工,讓它們變成高附加值的產品,比如「玉木耳」可以做成飲料。我還提出了食用菌的主食化,使食用菌進入我們的日常飲食,將麵條、大米、饅頭變為食用菌麵條、食用菌大米、食用菌饅頭,既增加了營養,同時減少了糧食用量,還豐富了口味。如此推動食用菌產業不斷發展,取得更多效益,也是為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我想,食用菌產業在下一步的經濟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當中肯定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一種作物,一個農業項目能夠在40年內以700倍的速度增長,但是食用菌做到了。所以,我相信食用菌產業有一個非常光明的未來。

(劉紅 姚奕 任佳暉 梁秋坪 王天樂 李洋)

(責編:任佳暉、王靜)

相關焦點

  • 李玉院士團隊為柞水木耳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小木耳,大產業」,4月20日,一條習近平總書記點讚柞水木耳的視頻在社交媒體火了起來。說起這柞水木耳的優秀,肯定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李玉教授。  「總書記對柞水木耳的評價,讓我們科研人員倍感振奮。」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說。
  • 小菌物裡的大情懷——李玉院士與他的食用菌產業強國夢
    在年產值10多億元的背後,除了自然優勢,是來自長春市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及其團隊的技術支撐。農民心中的「財神爺」立秋剛過,蛟河市通往黃松甸的高速公路兩旁叢林盡染,細雨中,沿途黃松甸鎮的山前屋後空地上,隨處可見栽種木耳的大棚和一段段等待採摘的黑木耳,在雨中散發著敦厚的生機。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攻克難關發展食用菌產業 讓農民收穫滿屋財富
    在重量級行業會議上,時常能見到他講學的身影,贏得臺下陣陣掌聲;代表國內學術團體出訪,他不辱使命,樹立起中國農業學術界的良好形象;做起菌物試驗,他更是一絲不苟。在學生眼中,他不僅是親切的師長、摯友,更是指路的明燈。  這位受人尊敬的長者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藥用菌學會主席、吉林省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會長、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他是我國食用菌界的一座高峰。
  • 吉林省老科協會長李玉院士團隊助力陝西柞水縣食用菌產業脫貧攻堅
    4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前往陝西省柞水縣金米村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為柞水木耳點讚「小木耳,大產業」!柞水木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吉林省科技志願服務總隊長、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研究團隊在當地對口幫扶的精準扶貧產業。
  • 吉林農業大學李玉院士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原標題:李玉院士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在5月30日舉行的「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慶祝暨表彰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食用菌新種質資源創製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李玉教授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
  • 李玉院士一行到貴州省臺江縣調研指導食用菌產業發展
    12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吉林農大、上海及山東農科院等有關專家教授一行到臺江縣調研指導食用菌產業發展。臺江縣委副書記楊德昭及縣農業農村局等負責人陪同調研。     調研期間,李玉一行來到老屯鄉壩場村食用菌產業項目點,現場一邊查看工人分揀裝箱,一邊聽取有關負責人的情況介紹。
  • ...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凱盛科技集團董事長彭壽
    21日,我市與凱盛科技集團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洛陽建設一總部、一中心、三基地,引領帶動洛陽新材料產業實現新突破。凱盛科技集團緣何鍾情洛陽?洛玻為何重回洛陽?此次合作將為洛陽新材料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哪些利好?21日晚,本報記者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凱盛科技集團董事長彭壽進行了專訪。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國製造業如何對標創新 轉型發展
    來源:新浪財經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由製造業國際聯盟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共同主辦、天津市工信局協辦、天津愛波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愛波瑞集團分公司承辦的第十七屆中國製造業國際論壇在11月18日至22日期間舉辦。
  •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 1月11日,中國工程院官網發布關於撤銷李寧(農業學部)院士稱號的決定。
  • 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關鍵礦產、材料產業供應鏈面臨的問題
    新材料領域方面, 中國工程院2019年組織研究的製造業26個領域中外對比分析報告顯示,新材料領域與製造強國相比差距大,屬於對外依存度極高的8類產業之一。」在12月18日的首屆中國產業鏈創新發展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在演講中列了上訴數據。他也從多個維度和案例展現了中國關鍵礦產、材料產業供應鏈面臨的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 馬俊如、杜祥琬院士獲頒俄羅斯工程院金質勳章
    近日,在70餘位嘉賓和俄羅斯工程院主席團成員見證下,俄羅斯工程院院長古謝夫向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原局長馬俊如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頒授金質勳章,感謝他們為中俄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做出的突出貢獻。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談武漢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人工智慧現在有...
    人物簡介丁烈雲,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與建築工程管理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數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論與技術研究。提出工程安全風險「能量-耦合」理論,創建地鐵工程安全風險「識、警、控」技術體系,研發數字軌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設關鍵技術,構建工程質量精益控制模型、標準和平臺。
  • 2020中國(宜昌·遠安)食用菌產業發展大會開幕
    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圍繞大會主題,就「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疫情對食用菌產業的影響」、「新機遇下食用菌產業再發展」三個方面進行了專題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作專題報告開幕式上發布了《三峽地區特色農業產業科技融合「樣板間」發展報告》;舉行了「中國菌物學會科普工作基地」、「三峽地區特色農業產業創新聯盟」和「三峽地區食用菌產業創新聯盟單位」
  • 視頻│小桑黃漸成大產業!第二屆桑黃產業大會在臨清召開
    桑葚果乾、桑葉麵條、桑葉茶、桑黃茶……12月19日,第二屆中國(臨清)桑黃產業發展大會在臨清召開,會上展出各種各樣與桑樹有關的農產品讓人感到新奇,來自全國20餘個省、市、自治區的300餘名專家學者、企業家、桑黃產業從業代表參加了此次大會。
  • 傳承精華 守正創新 2020第二屆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在臨清開幕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瀟 臨清報導12月19日,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題的2020年第二屆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在臨清召開,中國菌物學會理事長郭良棟,歐洲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教授張友明易菇網總裁趙雄,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秘書長孫志剛等專家學者
  •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解決「卡脖子」問題不能單靠破解核心技術難題
    集微網消息(文/Oliver),7月10日,在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萬物智聯,芯火燎原》人工智慧晶片創新主題論壇上,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鋒發表了以《突破「堵點」「卡脖子」瓶頸,推進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演講。
  • 專訪兩院院士李德仁:沒有想像邊界的北鬥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6日訊(趙芙瑤)他是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同時他還是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武漢·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他長期從事遙感、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地球空間信息學的教學研究,提出了處理測量誤差的可靠性和可區分理論和空間數據挖掘理論。
  • 厲害了:吉林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
    作為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他們分別是——(按當選年份排序)沈家沈家驄,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郭孔輝郭孔輝,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先後主持完成多項我國汽車行業的基礎性科研項目和一汽新型汽車的開發研製工作。
  •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原因曝光!李寧院士貪汙案始末李寧簡歷...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據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根據2020年12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李寧貪汙罪的判決意見和中國工程院相關規定,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查確認,決定自2020年12月8日起撤銷李寧(農業學部)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簡歷:動物轉基因克隆研究領軍人物
    工程院院士李寧簡歷及個人照片曝光,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內動物轉基因克隆研究領軍人物。  中文名李寧  國 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漢  職 業學者  畢業院校江西農業大學  主要成就:2007年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2年出生於江西南昌,82年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