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體:中國的那些事兒

2021-03-02 一節生薑

這兩天微信群、朋友圈被來自「英國那些事兒」公號的一篇文章刷屏了。這文章名字有點長:《丈夫金字塔感染超級細菌,試遍所有抗生素無效。絕望中,她重拾起了人類對抗細菌的古老武器...》。

 

這雖然是來自「英國那些事兒」,說的其實是美國的事兒。其實要說的事標題基本都說清楚了,除了這古老武器的名字:噬菌體。

 

這文章不是標題黨,其實寫得不錯,值得一看。說的事也是真事,美國的媒體上有報導。

 

當然這美國媒體人的知識需要校正一下,原文裡說病毒(virus)救了這個美國人一命,但噬菌體就是噬菌體,不是病毒,你可以說它對細菌來說簡直就是病毒,但是它真的跟病毒不一樣。

 

不過,這些都不是我想說的重點。

 

我想說的重點就是:其實在~60年前也有人用噬菌體救了一個病人的命,而那事是發生在中國的事兒

 

如圖所說,1958年,一個燒傷病人面臨嚴重的綠膿桿菌感染,各種抗生素都無效,病人有截肢甚至敗血症死亡的危險。當時的細菌專家餘賀教授就是用了噬菌體來救的人。

 

餘賀教授後來成為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的首任所長。在那個美國發生的事裡,病人有個好老婆,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全球健康研究所的所長兼傳染病流行病專家。在那個中國的事兒裡,工人丘財康跟餘賀教授沒有任何親戚關係。

 

那個工人後來活到86歲,當時新聞上報導說「黨救活了他」,其實就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標題黨,其實大家心裡都雪亮地明白黨就是一個正能量的代表,具體這事裡就是餘賀教授以及其他的醫護人員。

 

60年就是一花甲,說這事的重點並非是要說在噬菌體的技術上中國領先美國60年,當年餘賀教授也是查了國外的資料才琢磨出用噬菌體來治療的。

 

站在科學的肩膀上,你就是一個巨人。

掌聲屬於餘賀教授及其他醫生

相關焦點

  • 噬菌體治療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就這些大眾關心的問題, 《科學通報》專訪了中國微生物學會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專業委員會相關專家(以下簡稱專家), 請他們談談噬菌體治療的前世、今生, 並暢想未來。《科學通報》: 噬菌體是如何發現的? 噬菌體治療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如何?
  • 噬菌體——地球上最致命的存在
    噬菌體,顧名思義,它們只殺細菌。噬菌體每天會殺死海洋中40%的細菌,可以說兇殘至極。不過,噬菌體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和所有其它的病毒一樣,噬菌體需要宿主來生存繁殖。據估計,在2050年前,因為超級細菌死亡的人數可能會比癌症導致的死亡人數還要多,那些因為一個小小的傷口,或者一聲小小的咳嗽,就會讓你或者你愛的人去世的日子可能會回來。
  • 《命運2》異星噬菌體怎麼獲得 異星噬菌體獲取攻略
    導 讀 《命運2》近日更新的全新金槍異星噬菌體中玩家需要組隊前往異端神坑完成任務,任務具體流程一起同九遊小編來看下命運2異星噬菌體怎麼獲得?
  • 科普讀物|《病毒星球》4 敵人的敵人:可用作藥物的噬菌體病毒
    它那時更多只是聚焦在那些給人們帶來最多麻煩的病毒種類上,比如哪些病毒會讓人得病,哪些危害農作物和牲畜的健康。那時的病毒學家,也基本上不會把他們的視野擴展到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小小領域之外。轉機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兩位醫生各自獨立地將探尋的目光向外又延伸了一點點,看到了一個更大的病毒世界。
  • 噬菌體:猶如機器人的病毒,人類應對超級細菌的救星!
    第一種方法是非常殘暴的,噬菌體在寄生於宿主菌體後,就通過尾絲把自己的遺傳信息注入宿主菌體內,動用宿主菌體中的所有來製造子代噬菌體,隨著子代噬菌體的大量繁殖,就會合成溶解酶,作用於宿主菌體。然後子代噬菌體就可以突破重圍,擴展開來,各自重新尋找自己的新目標。
  • 科學家新的發現噬菌體的秘密,如何殺死細菌超級細菌!
    它概述了高解析度成像技術的應用,揭示了被稱為噬菌體的病毒如何攻擊和殺死傷寒沙門氏菌(傷寒的病原體),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認識,了解它們如何被用於正在進行的抗藥性(Amr)鬥爭。 這項研究是莫納什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BDI)、莫納什大學影響AMR中心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
  • 《命運2》異域武器異星噬菌體前置攻略 任務位置分享
    導 讀 《命運2》異域武器異星噬菌體是剛剛更新的一把金異域武器,可能有不少玩家都想要拿到這把武器進行戰鬥,下面帶來玩家「愛吃雞摩人」分享的《命運2》異域武器異星噬菌體前置任務位置
  • 噬菌體在組裝過程中會形成強韌的鏈甲 可靈活...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研究人員開始把眼光放在了一種特立獨行的病毒——噬菌體(phages)的身上。噬菌體可以感染細菌,通過寄生在細菌體內進行複製增殖,最終殺死細菌,是妥妥的「殺菌戰士」。他們看到的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噬菌體的「舞蹈」(choreography),因為他們組裝了噬菌體顆粒的主要成分:一個充滿病毒DNA的頭部和一個用來感染細菌的尾巴。「我們看到了粒子的組成部分是如何在錯綜複雜的舞蹈中相互交錯的。在分子水平上,手臂擺動並相互纏繞形成一條連續的鏈,支撐著噬菌體的頭部,」副教授Coulibaly表示。
  • 抗菌肽+噬菌體組合療法獲大獎,真能1+1>2?
    而後者 AmpliPhi 公司則致力於將噬菌體治療變成一種工具,以解決抗生素問題。 噬菌體發現於 1900 年代初期,經過編輯後的噬菌體具有治療細菌感染的巨大潛力。而 AmpliPhi 公司希望通過合成生物學的方式對天然噬菌體進行改造,以產生殺死目標病原體所需的表型,例如廣泛的宿主範圍、有效載荷的表達、生物膜的降解等。
  • 《命運2》異星噬菌體任務怎麼做 任務完成方法
    導 讀 任務流程" src="http://image.9game.cn/2020/5/16/155760068.jpg"> 命運2異星噬菌體任務任務共分六步
  • 鐘錶半月談,那些新表那些事兒
    各位表迷,讓你們久等了,由於上周出差,原計劃的《一周腕錶新品show》停了一期,好在過去的兩周裡發布的新品腕錶並不算多,不過鐘錶界倒是發生了一些值得一講的新鮮故事,所以本期的內容會有兩個,一個依然是一周腕錶新品show(其實是半個月),另一個是鐘錶那些事兒,後者也是創辦此號的初衷。
  • ...合昴星團、精神分裂症、螺旋藻、噬菌體、新冠肺炎、「肝癌模型」
    研究團隊 供圖 攝 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為突破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診斷和療效評價所面臨的巨大瓶頸,該所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共同建立基於多水平多組學的精神疾病研究框架,首次發現並從多方面驗證紋狀體環路功能異常是精神分裂症精準診療的有效生物標記。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顛覆,歷史即枯燥這樣的認知,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榮登噹噹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出版之後更是暢銷5年,銷量突破1,000萬冊,被中國教育學會倡導為中學生必讀好書,但你知道嗎?這一套書的前身,只是一部網絡連載小說,而作者本人在創作的時候,這是一名喜歡看歷史小說的普通職員,但他覺得當時的歷史小說都太過於說教,沒有觀感,於是自己上手憑藉著出眾的文筆和對歷史的熱誠創作出了這一部堪稱是中國版的《紙牌屋》。
  • 「中國那些事兒」當義大利的他們遇見中國 為何如此「中意」
    中國日報網3月22日電(記者 朱月紅 潘一僑) 世間所有的遇見都是一種美妙的安排。義大利遇見中國,就會遇見盛世繁華,遇見日新月異,遇見歡聲笑語......無論是真實的遇見,抑或是可期的遇見,都是如此。本期《中國那些事兒》,由義大利小夥伴為我們講述他們遇見中國的故事。
  • 好書推薦之《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在我的書單中屬於可看可不看的書,於是便沒有去買實體書,最近因為朋友那剛好有一套閒置,便借來翻閱,一看便停不下來了,確實是一本好書。但是《明朝那些事兒》給我的感覺是那些不愛歷史的人也會喜歡看,因為它的語言非常接地氣,作者根據自己看過的史書,結合自己的理解,用通俗直白且幽默風趣的語言將明朝歷史呈現在讀者眼前,在作者筆下,歷史不再枯燥,變得生動有趣,歷史史實化為一個個吸引眼球的故事,歷史人物也變得有血有肉,仿佛在看劇本,又仿佛就是在看電視劇,可以讓人身臨其境,就像網友評論:「文章以通俗的小說方式
  • 說說臉上斑斑點點那些事兒。
    說說臉上斑斑點點那些事兒。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臉上斑斑點點那些事兒。我們人的皮膚是由表皮及真皮兩部分組成,表皮顧名思義位於最外層,起到保護的作用。表皮中有一種細胞叫黑素細胞,這種細胞的功能是產生色素顆粒,保護表皮細胞不被紫外線所傷害。
  • 淨水器那些事兒
    要大叔說,淨水器這些事兒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覺得淨水器作用不大,純屬花錢買安心,裝了也不見得有啥效果。也有些朋友覺得,現在自來水的水質差,怎麼用都不安心,所以,淨水器必須得裝。看這留言的架勢,大叔個人是建議大家有條件的話就裝吧!圖個安心也值得。今天跟大家分享淨水器那些事兒。水中有哪些雜質?
  • 中國第27屆國際廣告節年度大獎發布,洽洽「堅果保鮮那些事兒」上榜
    如果你是知乎用戶,那麼你一定對「堅果保鮮那些事兒」這個話題不陌生。
  • 聊聊修表那些事兒
    今天得一空閒時間,咱不修表,好好來嘮嘮修表生涯中遇到的那些事兒。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在追求速成的模式下,尤其是網際網路的推動,真正能沉下心來學手藝的人太少了,願意沒有工資當學徒的人也太少了,這門手藝的傳承也可能在若干年後像中國的剪紙,木匠一般出現沒有人接手的窘境。下回咱再聊聊修表匠的現狀,話不多說,修表請找我,謝謝!!!
  • 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題:說說碳中和的那些事兒新華社記者高敬「碳中和」成了熱詞。從今年9月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到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我國多次表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