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食味藝文志原創,授權轉載請聯繫後臺。
K記售賣的法風燒餅,號稱有58層起酥
肯德基的「法風燒餅」也許是近年來K記推出的最成功的小吃之一,光聽名字就足顯快餐大佬的水平:充滿市井煙火氣息的「燒餅」,搭配著精緻高逼格的「法風」。其背後的隱喻,無非是要告訴你:這是種不論富貴平賤、社會階層,人人都可享用的美食。
然而法風燒餅真的與法餐有關麼?WIKI上自然是找不到這東西的,百度百科倒有一番說辭:「法風燒餅源於臺灣,它將中國傳統的燒餅製作工藝與現代西方的面點製作工藝相結合,經過國際營養大師Michael(法國)先生與中國民間燒烤世家武氏家族第八代掌門武洪亮老先生共同研製而成的新一代的風味燒餅。」
這個Michael大師和武洪亮老先生是何方神聖,不得而知,但法風燒餅源於臺灣,這話倒是極具可信度的。不管是盛行臺南的、效法了法式酥盒的「棺材板」;還是墾丁名吃、效法了法式燒肉堡的「法棍漢堡」,無不透露出寶島獨特文化積澱下「洋土結合」的風格,也與法風燒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臺灣「棺材板」,其實就是法式酥盒的復刻版本
事實上,法風燒餅在製作技藝上確實借鑑了一種法國甜品——「拿破崙酥」的手法。一樣的多層起酥、一樣的黃油烘焙。區別在於,製作拿破崙酥用的是低筋麵粉,成品鬆脆,一碰就掉碎屑;而法風燒餅用的則是高筋麵粉,成品韌性大、有嚼勁,甚至能摺疊起來夾入芝士片、火腿、燻雞肉什麼的,與中國燒餅頗多相似。
但是,若論及食物的背景積澱,充滿山寨氣息的法風燒餅就無法與拿破崙酥比肩了。關於它的由來,比較可靠的資料是19世紀初法國第一個國際大廚——卡漢姆(Marie-Antoine Carême),受義大利甜品的啟發改良而成。卡漢姆曾任英國國王和俄國沙皇的御廚,據說法式海綿蛋糕、牛扎糖、杏仁脆片等等著名的法式糕點都是他的發明;法餐中Allemande 德國汁,Béchamel 白汁,Espagnol 西班牙汁,Velouté天鵝絨汁四大醬汁分類原則是由他最早確立;更重要的是,帥氣的大廚高帽也是他所設計。
卡漢姆大師
可就是這樣一位庖廚大咖,在發明拿破崙酥的過程中,卻有著抄襲的嫌疑。說到這裡,不能不提源於18世紀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千層酥 - Sfogliatella。這是一種貝殼形狀的甜餡餅。其名字在義大利語中意為「層層疊疊」,與它橫紋遍布的殼狀外型非常相宜。長得還頗似我家鄉杭州的著名小吃「吳山酥油餅」
那不勒斯甜品:Sfogliatella
杭州名小吃:吳山酥油餅
在意式料理店中,Sfogliatella是非常受歡迎的甜品,香脆的外皮配上由乳清乾酪、蛋奶凍、杏仁霜、水果蜜餞等材料混合而成的內餡則充滿了嫩滑纖細的甜蜜。其反差強烈又讓人印象深刻的複合口感,確實有著令每個品嘗過的人都讚不絕口的魅力。
卡漢姆大師正是在品嘗Sfogliatella後獲得啟發,把酥皮做得更細更密,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千層酥」,並加入了具有法餐特色的吉士粉、香草奶油和卡仕達醬。一口入嘴,香酥的碎末伴著黃油濃香滿口亂竄,再配上清新的草莓,酸甜的覆盆子,令味道更加香甜。比之義大利原版的格調高了好幾個檔次。
後來,法國人把這種千層酥起名為Napoleon(拿破崙),其語出即是Sfogliatella的故鄉Naples(那不勒斯)。另一層更深的意思可能是法國人為了表達對千層酥的喜愛,反正戰鬥民族法蘭西一直把所有他們眼裡最好的東西都冠以波拿巴皇帝的大名,強大的火炮如此,美味的葡萄酒如此,昂貴的香水如此,連甜品也不能免俗。
搭配卡士達醬和新鮮漿果的拿破崙酥
不過,拿破崙酥卻並不像其他甜品那樣能給女孩子們帶來好心情。據說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孩們,在公共場合用餐,都是拒絕食用拿破崙酥的,原因很簡單,一碰就掉碎屑的特性,很容易讓吃相不雅。這和中國《禮記》裡所說的「琴瑟在前,毋齧骨」是一個道理。所以請淑女吃飯,與其點份拿破崙酥切著吃,不如來個法風燒餅大口嚼之來得更加暢快。
猜你喜歡
溫州炊飯 | 韃靼牛肉 | 生醃蟹 | 糊湯粉
蘇式蹄膀 | 南洋叻沙 | 小龍蝦 | 油炸響鈴
關注微博 @魏水水水華
訂閱十五言主題:@食味藝文志
關注今日頭條:@食味藝文志
和作者交朋友
歡迎添加魏水華個人微信
長按上方二維碼添加
書齋裡的飲饌雜談 舌尖上的藝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