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應 琛
上午和舞蹈隊的姐妹們練練舞,下午參加社區的志願者活動,晚上再到結對的「老夥伴」家走走看看……疫情前,家住長寧區新華路街道的賀國萍很忙。黑亮的捲髮、連衣裙,化著淡妝的賀國萍一點都看不出72歲的年紀,「我就是閒不住,想讓更多的老年人和我一樣走出家門」。
上海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之一。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教、老有所為」,是老齡化社會必須面對的課題。
在養老服務的發展過程中,面對龐大的養老服務需求,社區已成為提供養老服務的「主平臺」,近年來愈加受到青睞。
為了讓「老寶貝們」實現「不離家、不離群、不離圈」的幸福養老願景,上海越來越多的街鎮積極探索,讓社區成為「大居家」的養老服務空間,形成「家門口的便利」,使社區內的老年人既可出家門,又如在家中。
15分鐘生活服務圈
跟著導航走進番禺路222弄50支弄,不出100米,一棟四層樓的海派建築出現在記者眼前。新華路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申寧苑」就坐落於此。建築面積達2145平方米左右的中心,由兩棟閒置的學校宿舍樓改建而成。由於疫情的關係,去年12月正式對外開放的中心於今年4月初才剛恢復運營。
上午9點30分,一樓的大廳內已經人頭攢動。相比找不到路的記者,周邊的老年人對這兒熟門熟路。幾個老人在服務臺前找「養老顧問」諮詢,還有一些人在一旁的牛橋社區衛生服務站問診、配藥。據中心主任範悅介紹,這裡還開展針灸推拿服務。
此時,「馨怡」餐廳內已經飄出了飯菜香,工作人員正在進行菜品分裝。由於疫情的原因,中心還未開放堂食,但已恢復為老助餐,推出「送餐到家、外賣自取」服務。每天專職的送餐員都會準時來到這裡,接受隨申碼查驗、體溫檢測、信息登記後統一發放騎手工作證。而送餐車均經過消毒,外送餐品被分裝進保溫箱,確認數量及送餐地址。
記者發現,這個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不僅美出新高度,而且各種設施、功能都從「老人視角」設計,讓人倍感溫暖。
日間照料區設有休息區和悅活學堂,每天開設興趣小組課程,如書畫課、手工DIY、園藝課、英語沙龍等,老人們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預約或者在中心前臺預約相關活動和課程;兼具高顏值和實用性的音悅坊、烘焙坊,實現了鄰裡公共空間的共享;一旁的美髮屋,由社區單位和專業志願者提供公益價理髮服務為老人們打造專屬造型;在以老上海為主題布置的懷舊攝影室裡,老人可以穿上長衫或旗袍,拍攝老上海風情照片。社區內金婚老人都可以免費拍攝,並製作精美相冊。
中心還設有護理站、康復站,老年人既享受到長護險服務,還能進行康復訓練。範悅表示,中心服務體現智能+人文,運用20餘項科技助老智能化設備,並在標識標牌、氛圍營造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營造出家的感覺,「我們希望,在這裡讓活力老人感覺被需要,高齡老人感覺不孤獨」。
三樓、四樓則是長者照護之家。其中專門設置了認知症照護專區,提供認知障礙早期篩查服務,為早期患者提供康復轉介、認知幹預專業服務,並為家庭照料者提供後期社區支持。
「我們這裡有數十種『非醫療認知症幹預手段』,因地制宜在牆面和地面的空間裡進行呈現。電梯廳門口設置人臉識別系統確保入住長者的人身安全。」範悅告訴記者,研究表明,認知症老人最後消失的功能就是識字和辨色,因此專區內整體色彩明亮,營造出充滿活力的氛圍,給予長者良性刺激。
1995年搬到新華路街道後,賀國萍便在當地居委會開展社區工作。2010年正式退休後,她又第一時間成為了一名為老服務的志願者,「我就是喜歡做這些工作,為老年人服務,其實我自己也是受益者,看到他們開心,我也很開心。」現在她是新華路街道老年協會副會長。
賀國萍認為,老年人能走出家門,融入社區,並擁有豐富的晚年生活,才是積極老齡社區的重要體現。
「長寧區特別提倡帶領老年人走出家門親近自然,我們定期組織『長寧老人看發展』一日遊活動,帶老人們看看上海的新變化。」賀國萍告訴記者,目前每年組織上百批次,已經有4000餘名受益。
賀國萍特別提及了新華路街道首推的「睦鄰點」項目。從2010年起,長寧區鼓勵有條件的、居家養老獨居老人或純老家庭將自己的客廳向同一幢樓、同一個小區內的老夥伴開放,成為一個老年人互助服務的「睦鄰點」,政府則給予一定的活動補貼。
「大家獨門獨棟,鄰裡基本不相往來,就算在樓道裡偶遇,頂多也只是點頭之交。但通過『睦鄰點』,老人們可以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賀國萍表示,「睦鄰點」的活動很多樣,有書畫、插花、茶藝,也有讀報談心……
此外,依託於市民政局推出的「老夥伴」計劃,賀國萍從2012年起就結對幫扶高齡獨居老人。「我現在結對的老人有5個,最大的97歲了,每周都會上他們家看看。」賀國萍說,疫情期間不便上門,她會定期打電話關心。
賀國萍是「申寧苑」的常客。每當有活動,她就會來當志願者,維持秩序;而閒暇之餘,她會和老夥計們來到這裡,中心儼然成為了她的「第二個家」。
「相比過去,現在社區為我們老年人提供的活動場地、設施,還有精神文化生活是相當多的。社區還會給我們老年人搭建展示的平臺,每年舉辦的比賽、演出都很多。」賀國萍用「翻天覆地」來形容近年來老年生活的變化。
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區,為生活在這裡的長者們,開闢樂享晚年生活的「幸福港灣」,成為長寧持續探索的課題,越來越多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在老人的「家門口」出現。
如何盤活閒置資源,長寧區政府找到了突破中心城區養老空間限制的另一新路徑——在政府的協調下,從區屬國企新長寧集團盤活了閒置資源30處,用於建設各類社區託養設施。
來到「藏匿」於小區居民樓內的「新長寧慧生活體驗館」,這裡是長寧區探索「物業+養老」模式的一處線下創新,是新長寧集團下屬物業公司設立的嵌入社區小微機構。這裡也是新華街道的恬馨服務站和惠老家園。原本100多平方米的空置房內,現在既是適老家居的體驗館,又能提供社區助餐等多項服務。
據新長寧集團下屬物業公司負責人袁娜介紹,目前「物業+養老」推出六大服務品牌。
「『物業+養老』這種社區養老新模式就是物業企業通過社區內增加養老設施、適齡改造、設置養老服務機構(社養便民中心、老年大學、樂齡餐廳)等方式,為社區老人提供養老服務。」袁娜表示,這是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結合的社區新型養老模式,優點是老人可以在家裡享受居家的溫馨與舒適,同時又能在社區內獲得專業化的照料服務。
記者從長寧區民政局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長寧區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21.88萬人,佔全區戶籍總人口的38.0%。為積極應對區域深度老齡化,2017年,長寧區成功申報第二批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
「多年來,長寧一直在積極發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打造『一中心、多網點、全覆蓋』的『社區養老15分鐘生活服務圈』。」長寧區民政局局長章維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試點以來,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增加了95個,有效運營3個月以上。目前,全區共有各類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650個。
「優質+均衡」,構建養老服務新格局
長寧,擁有上海最集中的涉外高標準商務辦公綜合區、老上海的花園別墅區和普通的居民住宅區。長寧的養老服務水平同樣有「國際精品」意識。打造老年人「幸福養老」的福地,這是長寧區委、區政府挑戰「銀髮浪潮」的勇氣和決心。
2018年,長寧區在上海率先出臺《養老「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將養老放到了與教育、衛生同等重要的位置。2019年,長寧著手對專項規划進行完善,根據區域內老年人口分布情況優化養老設施布局。
在養老服務方面,長寧區注重機構與社區養老融合發展。章維介紹道,2018年至今長寧區相繼制定出臺了20項區級政策,重點鼓勵養老機構服務向社區延伸,同時採用多手段推進養老人才隊伍建設。
「在健全非正式照料服務體系方面,我們也積極完善立體式適老化改造服務內容。每年推進約100戶困難老人家庭適老化居室環境改造。結合精品小區和舊區綜合整治,我們在部分小區也進行了適老化環境改造。」章維表示。
何為「優質+均衡」?首先需要有標準。
目前,長寧區34家養老機構都實現了「OSM現場精細化管理系統」的導入。同時,各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也導入標準化手冊。
章維說,申報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標準化項目已納入2018年第二批上海市標準化試點,長寧正在探索建立區級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標準體系,進一步提升養老服務設施的運行效能。
據了解,此前長寧區發布了《長寧區深化養老服務實施方案(2020-2022年)》,目前正在同步制定「十四五」區域養老服務規劃內容。
章維透露,長寧未來區域養老服務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就是要努力形成社區養老區域上「東、中、西均衡布局」,定位上做到「保基本與多樣化服務並存」,投入上則有「民營資本與政府投入互補」的均衡發展格局。
體醫結合,打造「樂活空間」
隨著老年人運動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長,盲目鍛鍊、缺乏指導、場地不足等難題也逐漸凸顯。在靜安區大寧路街道,這個問題被迎刃而解。
一個周五上午10點多,室外大雨滂沱,延長中路500 弄門口的延鐵樂齡家園內已經十分熱鬧。幾乎所有的健身器材都有老年人在使用。誰不會使用、誰活動得太劇烈,一旁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都會主動上前進行指導。
「全身有氧運動機」前,一位阿姨正坐在椅子上,做著類似踩腳踏車的動作;「跑步機」上,一位爺叔則兩腳踏在踏板上,隨著踏板的上下振動爺叔的兩條腿也跟著微微振動。原來這不是跑步機,而是一臺促進雙腿被動運動的「垂直律動機」;兩張「垂直律動沙發」前,已經排起了隊……
見到記者,阿姨叔叔紛紛圍了過來。
有氧機上的應阿姨原本腿腳不是很利索,一到陰雨天膝蓋更是疼得厲害。她告訴記者,雖然家裡離這兒只有十分鐘左右的路程,但起初往往要走半個小時左右,「沒走幾步要休息一會兒」。自從去年4月延鐵樂齡家園啟用後,應阿姨幾乎每天都會在這裡鍛鍊一個多小時,現在走起路來靈活多了。
70歲的沈阿姨則說,年初髕骨骨折後,醫生讓她「空踩自行車」做康復,「但醫院人很多,每次都要排隊」。後來聽朋友介紹到這裡鍛鍊,現在才兩個多月時間,已經可以不用拐杖走路了。「這裡氣氛好,還有專業的工作人員指導我們動作。」
剛從澳大利亞回國的高先生夫妻直言,兒女都在國外,樂齡家園讓80多歲的他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工作人員和小區裡的其他人都很關心、照顧我們」。
除了鄰裡間同齡人互相照應,秦爺叔道出了這裡受歡迎的「秘密」:「外面健身房我去看過,一聽我87歲就不收了,說安全保障不了。而且動不動就三四千元的年費,我們老年人也吃不消。健身房都是練肌肉的,我們老年人是想練健康,這裡所有的器械都是適合我們老年人的。」
面積達250平方米左右的延鐵樂齡家園內還設有多功能室、舞蹈室、居民自治議事廳等場所,並提供助餐、健康檢測、健身娛樂、心理慰藉、助樂相談等全方位服務。
「有了樂齡家園,老年人不用悶在家裡,心情也開朗了起來。而且這裡的服務也很好。」在延鐵小區居民、志願者竇美華看來,老年人的退休生活還是在社區比較開心。
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服務,促進健康老齡化。2個月後,上海市靜安區大寧路街道在全市首創「樂活空間」——老年體醫融合中心,中心覆蓋周邊社區1公裡範圍內的50歲以上的老年人,由第三方企業——尚體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參與規劃建設和運營。
大寧路街道老齡幹部丁衛慶告訴《新民周刊》,大寧路街道老齡化程度為28%,雖然是全區最低的一個街道,但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比例已接近20%。
「為了幫助預防減緩慢性疾病發生發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行為能力,街道以『健康老齡化』為目標,提出體醫結合,打造『樂活空間』品牌。」尚體工作人員表示,該品牌已申報了科技部「社區健身與健康融合基地」項目建設。
尚體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樂活空間運營主管盧臣幹向《新民周刊》介紹,尚體健康科技為「樂活空間」配置了有別於傳統健身場所的適老化健康促進設備,為老年人提供健康檢測、科學指導、器械鍛鍊、健康講座、運動方案制定、慢病運動幹預和社交娛樂等專業服務,滿足社區老年人運動健康需求外,還解決社區老年人去哪兒科學健身和情感孤獨問題。
目前,大寧路街道「樂活空間」已均衡化布點7處,打造了10分鐘社區老年健身圈,滿足1公裡範圍內50-80歲中老年人的運動健身需求,登記在案常年參與的老人595人。89%的老年人認識到科學運動對治未病的重要作用,72%的老年人堅持鍛鍊後失眠、便秘、高血壓、脂肪肝等慢性疾病得到明顯改善。
「幾年來參與的老年人大部分形成了良好的健身習慣,健康狀況、睡眠質量和情緒心態均有所改善。」丁衛慶說,兼顧文娛社交服務,搭建包括閱讀、相談等功能的「樂活空間」成為老年人排解孤獨的公共空間和網紅打卡地。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調研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社區老年人「體醫融合」中心的建設涉及體育、健康和養老等多個領域,由上海市體育局牽頭,推動民政局、衛健委、殘聯、街道、社區、企業多方協同,共同圍繞老年人運動健康需求,順應老年人對健康和美好生活的期盼,讓老年人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實現對健康的追求,同時調動老年人積極參與到社區公共健康治理中來,推動健康老齡化的實現。
上海體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陳佩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健康老齡化」的關鍵在於關口前移、預防為主、健康促進,而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可以以社區老年人「體醫融合」中心作為社區公共健康治理的重要抓手,「新冠肺炎疫情給全國人的健康觀念帶來深刻的洗禮,尤其是很多免疫力弱的老年人經歷了巨大挑戰,反映出社區公共運動健康管理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大數據助力,智慧養老駛入快車道
隨著人口深度老齡化,社會養老服務快速發展,2014年上海進一步提出了建設涵蓋「養老服務供給體系、保障體系、政策支撐體系、需求評估體系、行業監管體系」的「五位一體」養老服務發展目標。
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智慧養老不斷推進。2017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計劃建設500個智慧健康養老示範社區,這意味著智慧養老駛入發展快車道。
智慧養老的到來勢必將顛覆傳統的種種模式。智慧互聯將突破地域限制,將老人信息、社會資源、需求匹配等全部集中在平臺上,利用各種系統和產品給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
2019年3月,長寧區智慧養老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對接市級養老服務平臺,形成區、街鎮兩級平臺體系,與區實有人口庫等資料庫互聯互通。
在平臺界面上,可以看到長寧養老服務範圍內的所有數據——有全區關於老年人信息數據總的概況。
目前平臺共有註冊會員217253人,話務量累計38745次,整合各類為老服務資源,以「雲」服務對接老人需求,推動多類信息、政策、資源線上一鍵可查、線下可及可用,為精準配送服務提供支持。
章維表示,長寧區依託智慧養老平臺,構建區、街、居三級社區養老顧問體系,探索養老顧問點向居民區延伸,形成涵蓋11個顧問點、73名顧問員的服務團隊,打通養老服務供需對接的「最後一公裡」。養老顧問服務團隊運用「線上+線下」的服務推廣模式,2019年實現線上外呼服務12627人次,線下入戶在各街鎮全覆蓋。
作為全國首個「網際網路+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長寧區還通過政策扶持,吸引了一批「網際網路養老企業」入駐,智慧健康養老產業集聚效應逐漸顯現。
在大數據發展步入快車道的時代背景下,一切皆有可能。今年4月27日,上海市民政局聯合上海市經信委發布首批12個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需求,為推動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落地應用提供指引。
在章維看來,未來的智慧養老還應兼具養老「百度」、養老「淘寶」和養老「點評」的功能。她向記者描繪了「幸福養老」的美好願景:「未來我們只要打開網站或者微信,點擊『養老顧問』,就可以對自己能享受的公共養老政策一目了然,也可以像點餐那樣選擇自己想要的養老服務,不出家門,盡享信息化養老服務。」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