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馬說》——韓愈

2020-12-12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何若杯酒笑談詩,ID:xueshuai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背景)

伯樂,姓孫,名陽,是春秋時代秦國人,會給馬看相,善於識別千裡馬。

伯樂原來是《戰國策·楚策》中一個名叫汗明的人對春申君黃歇講的一個故事裡的人物。這個故事應該是汗明用藝術虛構手法創造出來的寓言。

(正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首先,伯樂與千裡馬,孰先孰後,其實不可考。而且,如果要是較真起來,恐怕還是千裡馬在先,伯樂在後。畢竟,存在決定意識,存在先於意識。如果沒有千裡馬的概念,何來「識馬」?

然而,韓愈此處這句本末倒置之言,卻是包含著另外一層意義。此處「然後有千裡馬」之中的「有」,指的並不是「客觀上存在」,而是「被發現」。其實,我們經常說的一句「生活中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就已經很清楚的說出了這個道理:「世上並不是缺少千裡馬,而是缺少發現千裡馬的伯樂」。這也完全就是第二句話的意思。

【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至於那些沒有被伯樂所發現的千裡馬呢?就只能是辱沒在僕役的馬夫的手裡,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裡面,「不曾走過大地,不曾留下痕跡」。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千裡馬與「食(飼)馬者」之間的關係,有點像是歷史唯物主義中講到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關係。從長遠的宏觀視角來看,確實可能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然而,當處於每一個時間點的微觀視角上來看的話,我們往往都是感覺到「生產關係對生產力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力」。韓愈自然也不例外。於是,他更多看到的就是千裡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奔跑的能力連普通的馬都比不上,更何談千裡之行!

【食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正向作用,在於「之以其道」,在於「食(飼)之盡其材」,聽到千裡馬之鳴,應當「通其意」。然而,如果是「無道」、「屈才」、「不解其意」,那就變成了逆向作用,適得其反了。與此同時,反而還發出仿佛悲天憫人般的慨嘆:「天下無馬」。

哪裡是無馬?分明是「不知馬」罷了!

而長久持續的「不知馬」,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什麼呢?借用龔自珍《已亥雜詩》中的一句詩:「萬馬齊喑究可哀」啊!

相關焦點

  • (64/5)學霸筆記,每日一讀——高考必考64篇文言文《馬說》
    背景本文由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韓愈所創作,似寓言而非寓言,用比喻的手法講道理,通過描繪千裡馬的悲慘遭遇,說明「欲得士,必須善識士、善養士、善譽士」的道理,韓愈,字退之,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說」,是一種議論體裁,通過對事物有感而發,託物寓意,宣洩內心感受。
  • 早讀5:高考名句名篇巧記:《三峽》《馬說》
    《馬說》(韓愈)①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助記] 本段鮮明地提出觀點: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②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 韓愈水平很高的一首詩,高超的表現手法令人拍案叫絕,寫得很唯美
    韓愈文章獨出心裁,無論是文學性,還是思想性,那都是達到了很高的水準,例如《師說》、《馬說》、《進學解》等等,那都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這些作品思想深刻,對於後世的文學創作也是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為此後人為了表揚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把他列入了唐宋八大家,成為了其中領軍人物,即使是後來的歐陽修和蘇軾
  • 韓愈《祭十二郎文》,為什麼會把人讀哭?
    懷著強烈的悲痛之情,韓愈寫下了這篇感人肺腑的《祭十二郎文》,被後人譽為祭文 中的千年絕調。蘇軾評價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一說是宋代學者趙與時所言)古往今來的祭文無數,為什麼此篇文章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呢?
  • 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韓愈的經歷和2篇文章1個成語有關
    千載難逢:這個成語和韓愈有關,貶官升官曲折過程涉及佛骨和泰山韓愈的兩篇文章,一篇讓他被貶為潮州刺史,一篇讓他高升吏部侍郎。你可能不知道,韓愈曾因一篇《諫迎佛骨表》差點喪命,後被唐憲宗貶到潮州;途中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唐詩;之後又因一篇《潮州刺史謝上表》,令唐憲宗龍顏大悅,將他調回京都,擔任吏部侍郎的官職。《馬說》《師說》都是唐朝大文豪韓愈的作品。「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中的這些名句人們更是耳熟能詳。
  • 歷史上的唐代大家韓愈,反對迎佛骨,被貶荒蠻之地
    韓愈是唐代的大詩人,他的《勸學》《馬說》至今都是為人所稱道的名篇,他不僅能詩善文,在政治上也曾出任要職,就是這樣一位博學的詩人,為何要不識時務地反對迎佛骨惹怒皇帝,導致自己被貶?要知道在封建社會,皇帝掌握的是對所有臣民百姓生殺予奪的大權,大臣們逢迎都來不及怎敢觸怒龍顏。
  • 「課內」熱門篇目《馬說》知識點
    (韓愈《馬說》)(乙)①龍噓氣②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③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④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⑤陵谷,雲亦靈怪矣哉!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⑥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 韓愈晚年結識一高僧後,真的信佛了嗎,韓愈:我一成不變!
    元和十四年(819年),如果韓愈沒有上書勸阻唐憲宗李純奉迎佛祖舍利子的話,君臣二人的關係仍然會非常融洽。因為兩年前朝廷收復淮西時,韓愈作為宰相裴度的隨軍高參,功勞也不小。然而,韓愈就是韓愈,一生都在捍衛儒家先賢的大道,不遺餘力。我們知道,韓愈一向大力排斥佛家道家的學說。
  •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為何詩歌很少選入課本?原來是不敢用
    在唐宋歷史上,韓愈的文名是最響亮的,然而在他現存的700餘篇詩文中,被選入課本的卻是寥寥無幾:文章尚有《馬說》、《師說》,而詩歌好像僅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與「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二首。作為唐宋文壇的領軍人物,為何課本卻不喜歡他的詩?
  • 韓愈為什麼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又為什麼被列入孔廟?三論韓愈貢獻
    韓愈是唐朝貞元年間最為著名的文學家,世人稱其為「昌黎先生」,並將其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為世人所作的貢獻極大,被列入孔廟同孔子一起受後人祭祀,連北宋大文豪蘇軾也曾受到過韓愈思想的影響,並稱讚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 韓愈的詩有哪些?韓愈的詩詞全集121首
    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裡程碑式人物。 雜說四·馬說 - 唐代·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 「一石米」的「石」,你到底讀對了沒?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個「一石米」中的「石」怎麼讀,其實不算什麼難題。因為大家都知道「石」通假「擔」,讀音也是相同。在著名的百家講壇節目中,其中一期,有個老師,將一石讀作了「shí」,因此遭到了質疑,被觀眾批評,一個專家連最簡單的常識都不知道,真的是磚家了。但實際上,這個老師讀的並沒有錯。
  • 面對早春的景色,蘇軾和韓愈寫出了同樣的兩句詩
    「最是一年春好處」、「草色遙看近卻無」,描寫的正是早春的光景,對於這兩句我們也很熟悉,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出自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卻很少有人知道蘇軾描寫早春景色時也用過同樣的字眼。但是按照時間來看,韓愈在蘇軾之前,所以蘇軾在這裡算是引用韓愈的詩句吧。韓愈的這首我們更為熟悉,所以本期我們主要來講解一下蘇軾寫的這首詞——《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 「唐宋八大家」今起展出:品讀韓愈和蘇軾的時代
    展廳場景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宋刻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唐)韓愈撰 (宋)朱熹考異 (宋)王伯大音釋 宋紹定六年(1233)臨江軍學刻本 存五十卷框高21.3釐米 寬14.5釐米遼寧省圖書館藏此集是韓愈詩文集,為韓愈門人李漢所編
  • 韓愈很唯美的一首七絕,天然不飾雕琢,通篇美得令人驚豔!
    我個人是比較偏愛韓愈,讀他的詩文總能學會很多的東西,明白更多的道理,特別是他的七言絕句,每一首都與眾不同,寫得很是唯美,同時也很有趣,譬如這首《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詩意境唯美。
  • 讀韓愈感悟:改變自己圓融活著,堅定初心,不可太過在意、糾結!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進學解》行成於思,毀於隨。德行由於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於因循隨俗而敗壞。做有主見的人。
  • 韓愈夜裡在宮中值班,寫下一首很唯美的詩,短短幾句美得令人驚豔
    譬如中唐時期的大文豪韓愈,無論是他的散文,還是詩歌那都是別具一格,寫得極為優美,也很是有趣。特別是這首《題百葉桃花》,整首詩看似很普通,可是同樣寫得很唯美。韓愈寫這首詩時正是在宮中值班,由於有些無聊,正好看到了窗外的桃花,於是有感而發,匆匆寫下了這麼一首生動有趣的作品,通篇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寫得唯美,讀來也是朗朗上口。
  • 10篇經典短篇古文,全是經典,一生一定要讀一次
    今天,給大家分享10首最短的古文,全是經典,一起來讀一遍吧!▽▽▽《齊桓下拜受胙》夏,會於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馬說》唐代:韓愈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
  • 韓愈驅逐鱷魚的故事
    雖然是被降職使用了,但韓愈無怨無悔。既然到潮州為官,那就要好好為潮州人民做點實事。他辦實事,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實實在在的,其中流傳最為深廣的,就是驅逐鱷魚離開潮州。韓愈在訪貧問苦中得知,本地一條名為鱷溪的大江裡鱷魚為患,就動念要驅逐鱷魚離開。他先是命手下在鱷溪邊大搞祭祀,繼又寫了篇妙趣橫生的《鱷魚文》,對鱷魚宣戰。《鱷魚文》,一開始先寫鱷魚在潮州的情況,也就是祭祀鱷魚的原因。
  • 韓愈怎樣寫求職信:稱自己是條龍
    韓愈有創意向吏部主管寫求職信稱自己是條龍專家們說考生寫童話的現象源於唐朝的貞元、元和年間,那是有史料依據的。在這裡且舉一例,那就是韓愈的《應科目時與人書》。韓愈同學也在想辦法,想來想去,就給吏部的主管人,其實也就是人事官員,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叫做《應科目時與人書》,什麼叫「應科目」?就是應試的意思,這裡講的「科目」,就是考試,具體就是博學宏辭科考試,這是唐朝留給文藝青年的一條出路。韓愈參加這次考試前,給主管人寫了這麼一封信,這是他中進士之後第二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