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本著「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精神,上疏《諫迎佛骨表》而得罪了唐憲宗,僥倖保住性命,被貶為潮州刺史。他感嘆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早上剛遞交了諫表,傍晚就遭貶了,不能不感慨萬千。
雖然是被降職使用了,但韓愈無怨無悔。既然到潮州為官,那就要好好為潮州人民做點實事。
他辦實事,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實實在在的,其中流傳最為深廣的,就是驅逐鱷魚離開潮州。
韓愈在訪貧問苦中得知,本地一條名為鱷溪的大江裡鱷魚為患,就動念要驅逐鱷魚離開。他先是命手下在鱷溪邊大搞祭祀,繼又寫了篇妙趣橫生的《鱷魚文》,對鱷魚宣戰。
《鱷魚文》,一開始先寫鱷魚在潮州的情況,也就是祭祀鱷魚的原因。
「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為民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後王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裡哉!鱷魚之涵淹卵育於此,亦固其所。」
這段說,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韓愈派遣一個名叫秦濟的軍事衙推,把一頭羊、一隻豬投入惡溪(即鱷溪)中,讓鱷魚去吃,並對鱷魚說:古時候帝王擁有天下之後,放火焚燒山嶺和澤地的草木,用繩索去網捉、用利刃去除滅蟲、蛇等那些危害民眾的動物,並把它們驅逐出四海之外。到了後世, 帝王的德行威望不夠,不能統治遠方,於是長江、漢水之間的大片土地只得放棄給東南各族;更何況潮州地處五嶺和南海之間,離京城有萬裡之遙啊!鱷魚之所以在此地繁衍後代,也就很自然了。
接著,韓愈分析了要鱷魚遠去的原因:
「今天子嗣唐位,神聖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況禹跡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鱷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
他說:當今天子繼承了大唐帝位,神明聖偉,仁慈英武,四海之外,天地四方之內,都在他的安撫統轄之下;更何況潮州是大禹足跡所到過的地方,是古代揚州的地域,是刺史、縣令治理的地區,又是交納貢品、賦稅以供應皇上祭天地、祭祖宗、祭神靈的地方呢?鱷魚你是不可以同刺史一起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
接下來,韓愈表達了自己與鱷魚勢不兩立的鮮明態度。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鱷魚睅然不安溪潭,據處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亢拒,爭為長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為民吏羞,以偷活於此邪?且承天子命以來為吏,固其勢不得不與鱷魚辨。」
他說,我這個刺史受天子之命,鎮守這塊土地,治理這裡的民眾,而鱷魚竟敢不安分守己地呆在溪潭水中,卻佔據一方吞食民眾的牲畜、 熊、豬、鹿、獐來養肥自己的身體繁衍後代;又膽敢與刺史抗衡,爭當統領一方的英雄;刺史雖然軟弱無能,又怎麼肯向鱷魚低頭屈服,膽怯害怕,給治理百姓的官吏丟臉,並在此地苟且偷安呢!而且刺史是奉天子的命令來這裡當官的,他勢必不得不與鱷魚爭辯明白。
接著,韓愈要求鱷魚:
「鱷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鯨、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容歸,以生以食,鱷魚朝發而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醜類南徙於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聽從其言也。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悔!」
說的是:你鱷魚如果能懂得道理,你就聽刺史我說:潮州這地方,大海在它的南面,大至鯨、鵬,小至蝦、蟹,沒有不在大海裡歸宿藏身,生活取食的,鱷魚早上從潮州出發,晚上就能到達大海。現在, 刺史與鱷魚約定:至多三天,(你)務必率領那批醜類南遷到大海去,以躲避天子任命的地方官;三天辦不到,就放寬到五天;五天辦不到,就放寬到七天;七天還辦不到,這就表明最終不肯遷移了。這就是不把刺史放在眼裡,不肯聽他的話;不然的話,就是鱷魚愚蠢頑固,雖然刺史已經有言在先,但還是聽不進,不理解。凡對天子任命的官吏傲慢無禮,不聽他的話,不肯遷移躲避,以及愚蠢頑固而又殘害民眾的牲畜,都應該處死。刺史就要挑選有才幹有技能的官吏和民眾,操起強硬的弓弩,安上有毒的箭鏃,來同鱷魚作戰,一定要把鱷魚全部殺盡才肯罷手。你們可不要後悔啊!
先打招呼請鱷魚自動離開,還給了寬限期,信號明確,斬釘截鐵,所謂「勿謂言之不預」。據說鱷魚聽了韓愈的警告,連忙乖乖離去,從此潮州就再無鱷魚之患了。而潮州人民感念韓愈驅鱷以及治理潮州的其他功績,「江山易姓為韓」,竟然把本地很多帶標誌性的地名都改為帶有「韓」字的名稱,最著名的就是鱷溪、惡溪改叫韓江,此外還有韓山、韓渡等。至今本地最高學府,就叫韓江師範學院。
韓愈關愛百姓,百姓懂得感恩,故事不可謂不動人。這也充分說明:為官者,只要你為百姓做了好事、實事,百姓自然會懷念你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