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某些朝代的官話只是很多讀音比較接近現代廣東話的讀音,並不是現代的廣東話!這是個什麼意思呢?比如本人老家的方言裡管街讀「該」、管鞋讀「孩」,這一點跟四川很多地方的方言讀法類似,但並不能說本人老家講的就是「四川話」!本人是江蘇的,離四川幾千公裡呢……
更何況,廣東話也分很多分支,如廣州通行的「廣東話」和海南島的「廣東話」在讀音上就存在很大差異!還有長期單獨發展的香港「廣東話」,與其他地方的「廣東話」也存在很大差異。再如連很多廣東人聽起來都困難的「潮州話」,壓根兒都不能算是純粹意義上的「廣東話」了,已經偏到閩南語系去了……所以,就算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也未必就能聽得懂所有「廣東話」!就更別說是北方人韓愈了。
古漢語發音為何接近廣東話發音
古漢語的某些發音接近現代廣東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記得國外有位研究古漢語的專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不懂廣東話的他在香港用其所研究歷史階段古漢語的發音與香港本地人交流,發音雖然與現行香港廣東話有所不同,但對方卻大體都能聽懂。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至少這位專家所研究歷史階段的古漢語與現行香港廣東話之間是存在共通之處的,而且不存在交流障礙。
再如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詩詞,用現代漢語普通話讀起來非常拗口,而且不合轍押韻!但是,用廣東話讀起來卻是相當流暢、而且合轍押韻的。這樣的例子網絡上很多,不僅廣東話讀起來合轍押韻,甚至用越南話的發音讀出來都比現代漢語普通話合轍押韻得多。這也同樣說明,某些歷史時期的古漢語發音與現代廣東話的發音非常近似。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形,跟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有很大關係。因為遊牧民族南下、甚至長期建立政權,中國北方的語言中不斷融入了北方遊牧民族語言的成分。比如現代普通話的「藍本」之一北京話中,就融入了許多蒙古族和滿語的成分。更早時候或許還融入了匈奴語、鮮卑族、契丹語和早期女真語等等成分。說白了,北京話其實就是古漢語與各種各樣「古胡語」的雜合體,而且在明王朝初期還摻雜進了許多南京附近的江淮方言……
相對而言,嶺南、也就是現在兩廣地區的絕大部分地方,因為在古代地理相對閉塞,反倒是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發音。比如廣東話中的「入聲」,現代中國其他地方的很多方言就沒有或者只有少量殘留。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現代廣東話中的很多發音比普通話更加接近古漢語的發音。但我們必須搞清楚,歷史上的廣東話也是在不斷發展的,它並不是「原版」古漢語!只是比現代普通話更加接近古漢語而已。即便是中國人使用古漢語的時期,這個古漢語也是根據時代而變化的、並非一成不變,而且同時期的「古粵語」也一樣是在不斷變化的。換句話說,如果可以穿越,從秦漢時期穿越到現代的古人,也未必就一定能夠完全聽懂現代廣東話。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隋唐時期是北方遊牧民族語言與古漢語的一個重要融合期。換言之,即便唐王朝時期的嶺南地區依舊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古音,作為北方人的韓愈所講的語言也未必就是從前的那個古漢語了。韓愈聽不懂那個時候的「廣東話」,太正常不過了。有相同或相似的發音,並不代表就能相互聽得懂。就像本人之前提到的街發「該」音、鞋發「孩」音等等,四川的很多方言跟本人老家的方言發音類似,但四川省肯定聽不懂本人老家的方言。這一點毋庸置疑,本人在成都讀書時給家裡打電話,整個宿舍就沒有能聽懂的!
更何況,一些史籍所記載的韓愈在嶺南為官時聽不懂的「嶺南話」並不是古代的「廣東話」,而是彼時所謂「百越」的語言,大概其就是現在的壯族、侗族、黎族、布依族等等少數民族古代所講的語言。韓愈聽不懂奇怪嗎?一點兒也不奇怪,就算是現代很多說著「粵語」的廣西漢族人,恐怕也聽不懂壯語吧?更重要的是,韓愈曾經寫下《祭鱷魚文》的潮州,說的根本就不是純粹意義上「廣東話」!潮州話是廣東方言中最難懂的,甚至連很多廣東人都聽不懂,因為潮州話根本就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廣東話」,而是閩南話與廣東話的雜合體!就算韓愈是古代的「廣東人」,聽不懂古代的潮州話也沒什麼可奇怪的,況且他還不是「廣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