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從記事起,媽媽就說睡不好,她總是夢見抗戰時期日本的飛機在天上飛,她與一群逃難的百姓跑啊跑,躲避著轟炸。而我卻從小好睡,經常因為中午沒有午休,而在下午上課時昏昏欲睡。直到有一次因為工作太累導致睡不著了,才體會到失眠的滋味——第二天渾身無力,精神不濟,似乎什麼都不對勁。
睡眠到底是什麼?為何它對我們這麼重要?為何有的人經常失眠,有辦法治癒嗎?這些問題不小心困惑了我。看到《伴你一生的睡眠指導書》,於是迫不及待地翻開了。
本書的作者是愛麗絲·格雷戈裡(Alice Gregory),她碩士畢業於牛津大學,博士畢業於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目前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任職教授。她是睡眠領域的權威專家,花費十餘載進行該方面的專業研究。
我花了近一周的時間來閱讀此書。書中的內容分為九個章節來闡述,涉及到嬰幼兒、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的睡眠問題,以及一些罕見的睡眠遺傳病,比如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等,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無法入睡,平均在症狀發展的18個月內死亡。這個疾病是朊病毒引起的,患者大腦中積累了異常的蛋白質,從而對大腦造成損傷。
該書的研究內容非常豐富,作者字裡行間的表達裡,我看到了她對疾病困擾者的悲憫情懷。此外,作者在書中呈現的科學嚴謹客觀不誇大的態度,讓我很是敬佩。
鑑於做科研工作的職業病,會比較關注睡眠機制方面的內容,接下來,我來分享這方面的知識點和一些感受。
1.睡眠是什麼?
通俗地說「睡眠就是躺下並且什麼也不做。」睡眠時身體相對靜止,對外界的反應會減少,同時這是可逆的(能被叫醒)。
清醒與睡眠之間有個轉換開關。
當一個人被連接上一臺睡眠監視器,就能準確知道他(她)什麼時候真正睡著了。儀器能夠記錄大腦活動、眼睛運動、肌張力和心率以及血氧飽和度等指標,與清醒時呈現不同的狀態。
2.控制清醒與睡眠的機制
兩個過程機制在控制著睡眠與甦醒。第一個機制是,人們在長時間的清醒狀態後,機體內就會積累一定的特定分子,例如腺苷是其中的一種分子,身體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新陳代謝,在大腦中逐步積累這些分子,它們會激發我們的睡意,這是我們的睡眠驅動力,科學家將這種機制稱為「睡眠內穩態」。
攝入咖啡因就會阻止腺苷的活動,因此說喝咖啡能提神是有理由的。
睡眠與清醒控制區域是不同的。大腦中某個區域,會釋放抑制性的神經遞質,抑制甦醒。另一塊與甦醒相關的大腦區域,則會釋放讓人保持清醒的神經遞質。這就是大腦中控制著甦醒及沉睡之間開關。
第二個控制機制與入睡及醒來的時間點有關,它像一個強有力的時鐘一樣運轉。
身體中幾乎每個細胞裡都有一個調節生理節奏的時鐘。這表示細胞能夠指導自己,在什麼時候進行生化反應。
「主生物鐘」位於大腦中一塊小小的區域——視交叉上核。視交叉上核位於下丘腦下方,在我們大腦的深處。視交叉神經在眼睛向大腦傳輸信號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主生物鐘」負責協調全身的生物鐘,讓它們同步作用,來奏出一段美妙的生命旋律。
「生物鐘基因」尤其關鍵。生物鐘基因指導著我們的細胞產生特定蛋白質。簡單來說,這種特定的蛋白質會隨著時間而累積,當濃度提升到一定程度時,它們就會進入細胞核——或者說控制中心,破壞掉主導生產它們的生物鐘基因。然後,這種蛋白質會變形或者分解,只有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生物鐘基因才能夠重新恢復並且再一次開始它們的工作。
3.「睡眠構造」
睡眠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快速眼動睡眠(簡稱為REM)和非快速眼動睡眠(簡稱為NREM),它們之間的差異很顯著。
在快速眼動睡眠階段,我們的眼睛會迅速轉動,其他身體活動也會有所增加。大腦活動非常快速,有點像清醒時的狀態,同時呼吸也很急促。這是個做夢的階段。
非快速眼動睡眠是我們其餘的睡眠過程,可被分為三個主要部分:N1、N2及N3。剛入睡時,我們就進入了N1階段,睡眠最淺的階段,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在半夢半醒間,緊接著是N2階段,接下來N3則是我們睡得最沉的時候,被稱為深度睡眠,又稱德爾塔睡眠或者慢波睡眠。不同的階段會以腦電波活動進行劃分,其他的劃分因素還包括心率、呼吸頻率及體溫。
到達最深程度的睡眠階段後,通常會先回到N2階段,然後再進入REM的第一階段,至此,我們的睡眠周期就完成了。其中或許會經歷短暫的甦醒,然後便會進入夜裡的第二個周期並循環反覆。
睡眠的階段和周期被稱為「睡眠構造」。在睡眠過程中,睡眠的構造是重點,就像樓房的構造亦是建築結構中的重點一樣。
4. 睡眠是唯一無法被替代的體內平衡方面的生理功能
睡眠伴隨我們一生,在每個成長階段中,它都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挑戰。
研究團隊查看了1500位青少年的睡眠質量、破壞性行為的數據,發現糟糕的睡眠與顯現行為問題之間存在著關聯。這個聯繫雖然之前就已經被發現了,但是能夠復現出這個結果說明這個相關性還是成立的。
他們還採訪了338位成年人,詢問了關於其生活各個方面的問題。聲稱自己有著更多破壞性行為的人,也會更多地反映自己的睡眠質量差。
因此在減少破壞性行為的發生方面,我們這個社會是否可以關注並解決人們的睡眠問題,或許這是一個經濟有效的解決方式。
還有許多的研究報告表明:
在幼兒時期及青春期,睡眠不足會讓孩子們表現得像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簡稱ADHD)。
缺乏睡眠的大腦會出現異常的行為,增加了罹患抑鬱症的可能性。
當我們感到睏倦時,警惕性會下降,注意力因此難以集中,我們的反應速度變得更慢。
數年的研究表明,睡眠和精神健康的關係是十分緊密的。睡眠問題是精神健康問題的信號,因此了解更多的睡眠知識可能會是改善精神健康的一個出口。缺乏睡眠的大腦會出現異常的行為,增加了罹患抑鬱症的可能性。
科研論文也明確指出,當我們感到睏倦時,警惕性會下降,注意力因此難以集中,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反應速度變得更慢。
數年的研究表明,睡眠和精神健康的關係是十分緊密的。睡眠問題是精神健康問題的信號,因此了解更多的睡眠知識可能會是改善精神健康的一個出口。
5.解決睡眠問題的方法
睡眠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短暫的放鬆時間,在生活中艱難的時刻,睡眠為我們提供了一處避難所。可睡眠障礙的人難以用這種方法來釋放生活壓力,這讓他們的身心陷於一團糟。因此尋求解決方法是他們的迫切需要。
此書雖然提供了許多方法,比如一些植物(如纈草)與草藥也被認為是帶有放鬆、促進睡眠的功能,包括洋甘菊、卡瓦胡椒和香蜂葉。以及在臥室裡減少電器幹擾、白天多運動、睡前聽音樂等,都有一定療效,但這些方法的有效性都因人而異。
我感覺作者似乎更推薦認知行為療法來解決睡眠問題,而且這方面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書中內容很豐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品讀。
敏捷的大腦能讓我們走得更遠,願我們都睡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