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楊珍,副主任醫師,蘭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醫生。從事臨床兒科二十餘年,熟練掌握兒科各種疾病的診治。擅長兒科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及小兒危重症的救治,持有兒童肺功能檢查資質。曾獲得甘肅省衛生行業兒童急救技能大賽個人一等獎,蘭州市衛生應急技能大賽突發中毒事件處置競賽個人三等獎。
寶媽陳女士最近有些小焦慮,和自家寶寶一樣大的一個小寶寶,剛滿1歲,已經自己慢慢學著走路了,而自家寶寶還只是會爬,「爬得可快了,就是不會邁步子。」陳女士說,都說孩子走路越早越聰明,她當然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越早走路越好是真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採訪中,蘭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副主任醫師楊珍明確表示,寶寶走路越早不利於成長,反而還有一系列的危害。
過早練習走路會傷害孩子
通常情況下,孩子在1歲左右就開始會走,最晚不會超過15個月。「但是每個孩子的發育能力不同,家長不需要對此做比較。寶寶學會走路,一方面需要下肢肌肉有一定的力量,另一方面需要掌握一定的平衡能力,所以這是因人而異的。」楊珍說,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走路早的孩子會比走路晚的孩子聰明,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寶寶走路的早晚與大腦的發育沒有直接關係,而與小腦的發育有關。
每個寶寶成長中運動發展要符合「首尾原則」,即從上到下的原則。即4-7個月獨坐,7-10個月爬行,8個月扶站,8-9個月扶走,9-12個月獨站,12-15個月獨走。如果在寶寶還不會坐或爬的時候,就幫寶寶練習學步,這對寶寶是有一定傷害的。
由於寶寶的骨質柔軟脆弱不能承受超負荷的體重,尤其對於過度肥胖的寶寶過早走路,不僅容易疲勞,還可以使骨骼彎曲變形,出現「O」形腿或「X」形腿。在足弓尚未較好形成的情況下過早練習走路,寶寶的全身重量壓在足部,很容易使足弓過度負重而逐漸導致扁平足。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脊柱的增長快於四肢。若沒到相應的月齡,就學坐、學站、學走路,可能會引起脊柱的過度屈曲,影響其身高。
此外,過早學走路,看不清眼前較遠的景物,會努力調整眼睛的屈光度和焦距來注視景物,致使眼睛疲勞,反覆則可損害視力。
寶寶學走路要避免三個誤區
寶寶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媽媽的驕傲。當寶寶學習走路時,媽媽一定要注意走路的姿勢要端正、要多曬太陽、保證鈣量的足夠攝入,否則容易出現腿部變形。另外寶寶學習走路時家長做好防護措施,避免摔傷。
楊珍提醒,在寶寶學著走路時,寶媽還要規避幾個誤區:
1、家長牽著寶寶走。牽著走會讓寶寶產生依賴心理,一旦沒有了這個「拐杖」,寶寶就會失去探索的興趣。牽著走也會使寶寶習慣於「被拎著」,易造成習慣性踮腳;同時,寶寶會錯失鍛鍊平衡能力,走路時會很容易摔倒。
2、習慣給寶寶用學步車。家長們一度把學步車當做「學步神器」,實際上是有害無利的。因為寶寶在學步車裡,無法練習平衡能力,容易造成寶寶學步延遲;寶寶兩腿間的寬帶子,使寶寶無法真正站直,易導致寶寶腿部異常。
3、還有些家長擔心寶寶學走路時光腳會不舒服,給寶寶穿學步鞋。其實,寶寶光著腳走,腳趾能用力抓住地面,有利於寶寶掌握平衡,也會讓他們愛上走路的感覺。而穿上鞋,寶寶無法感知地面,久而久之可能養成低頭走路的習慣。
文丨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歐陽海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