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健康四川—大美醫者」評選宣傳活動初評結束,從292名參評人中評選出48名候選人。
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青春不老,初心不負。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醫者「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
「健康四川 大美醫者」候選人
薛欣盛
大美醫者候選人
薛欣盛
疫情期間,武漢新冠肺炎病房裡一張八旬老爺爺向醫生敬軍禮的照片在網際網路上點擊率過萬,不少人都說從中感受到了醫患之間濃濃的情意。照片裡,被厚厚的防護服包裹住的醫生正是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婦產科重症醫學科主任薛欣盛。
「我感謝您,您是一個好醫生,您不僅醫好了我的病痛,還醫好了我的心病......」王大爺在即將出院之際,專門在查房的時候等候薛欣盛來到,當面說出了他的心聲。那麼,王大爺的「心病」是如何被治癒的呢?薛欣盛的絕招就是「話療」。
變身「話療」醫生
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月13日清晨,薛欣盛告別了家人,滿載著華西二院全院的囑託,等來了期待已久的「出發」。
設置病房組織架構、制定收治流程和診療規範、病區規劃功能區域分區……到達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後,作為第七、八批四川援鄂醫療隊聯合醫務處處長,一項項工作在薛欣盛的指導、參與中有序推進。僅僅距離接到出發電話40個小時後,收治新冠確診患者的「戰鬥」就打響了,兩個病區128張床1天收滿,初戰告捷。
在隔離病區內,由於醫護人員身著防護服,患者病情信息的傳遞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在薛欣盛和隊員們的摸索實踐下,具有戰地特色的「患者病情交接動態清單」應運而生。「利用清潔區協助完成病歷文書和醫囑調整,提高隔離區防護狀態下的工作效率,減少暴露的機會。」薛欣盛表示,通過床旁交接班和每班次更新患者信息,能保證醫生每日4次,護理6次的交接班不出錯、不遺漏。
在隔離病房裡,薛欣盛的查房工作被隊員們稱為「話療」。薛欣盛解釋到,「當患者不僅身患疾病,還處在新冠病房狹小封閉的空間裡,沒有親人陪伴,那種恐懼、無助是很強烈的,這個時候,做為他們最信賴的人,醫生的工作,絕不是簡單的看看病人,開開醫囑。此時,醫生的角色要發生一些轉變,要更多地去了解每個患者的『故事』和需求,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與『安慰者』,讓病人有信心和我們去戰勝疾病。」
開創「一日雙探視」
「人文關懷」始終在行動
在薛欣盛心裡,人文關懷在ICU的日常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描述到「ICU的門口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堆家屬探著頭努力往病房瞅,還有一些蹲守在病房外不願離去的。婦產科ICU就更為特殊,都是女性病人——命懸一線的孕媽媽、癌症晚期的婦女、術後年邁的老人……家屬急切地想要了解到病人的情況,病人也需要家屬更多的陪伴。」
在薛欣盛長達20餘年的ICU工作時間裡,他還對「人文關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要真正了解病人及家屬的需求是什麼,我們的關懷才是有意義的。」因此,平常的工作中,他不斷思考這個問題。
在2019年,科室針對「家屬和病人對ICU現有的探視制度是否滿意?是否應該增加探視時間?」這兩個問題進行了調研,不出所料,家屬和病人都對增加探視次數的需求極為強烈。然而ICU作為全院危重病人的集中地,全國的ICU幾乎都是安排家屬每天一次的探視,以最大限度減少對日常診療工作的幹擾,那麼,如何克服探視次數的增加帶來的對醫療和護理的幹擾成為了薛欣盛和同事們的一個挑戰。
2019年4月,經過全科醫護的共同努力,華西二院終於實現了全國首創的「一日雙探視」,不僅讓家屬更多的了解到病人的情況,還有利於病人配合的進一步治療,讓醫患關係變得更為融洽。
來源:大眾健康報,記者,陳施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