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德不成醫 品讀大醫精誠故事

2020-12-15 瀟湘名醫

三國時的名醫董奉,給人治病不收錢,只要求他們病癒後在山上種杏樹,後來人們就用「杏林春暖」來形容醫者的仁愛。(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紀委監委 供圖)

杏林春暖、懸壺濟世、妙手回春……這些溫暖人心、充滿希望,又心懷感恩的成語,記錄的是一個個救人的故事,頌揚的是一個共同的職業,那就是醫者。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護佑了中華民族綿延不息,在2020年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以此文向中國醫師致敬。

神農嘗百草

醫者美德感天動地

古人云:「無德不成醫。」醫者,行的是仁心仁術,仁心在前,仁術在後,這是衡量醫者的標尺。關於這一點,在中醫的源頭處就深有體現。

相傳,上古時代,人們不知什麼植物可以吃,什麼植物不可以吃,生了病也不知怎麼醫治,只能在危險與痛苦中自生自滅。炎帝神農氏為了解民憂,紓民困,親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歷經無數艱險,終於選定了五穀,嘗出了許多種草藥,使人們能有飯吃、能有藥醫,生活有了初步的保障,神農氏也因此被尊為中華農業之祖、醫藥之祖。

而據史書記載,上古時代,部落屢遭水火、猛獸及瘟疫侵襲,常受傷病之苦,人們壽命很短,軒轅黃帝為此寢食難安,於是,與其臣岐伯、伯高、少俞等談論醫道,就如何化草為劑,如何審穴施針,如何開方治病孜孜探求,才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醫學的原始思想根基。作為炎黃始祖,他們以百姓心為心,為醫者這一職業注入了濟世救人、甘於奉獻的大愛底色,這也為後世醫者長久遵循。

三國時,名醫董奉居家行醫,為人治病不取分文,只要求重病癒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輕病癒者栽杏一株。數年後,竟栽了十萬多株杏樹,春風一起,蔚然成霞。杏子熟時,他便在杏林裡蓋一間倉房,誰要買杏只需自行拿糧食去換,就這樣,他獲得了很多的糧食,董奉又將這些糧食全部用於救濟貧困的人和在外趕路缺少路費的人。天長日久,口口相傳,「杏林春暖」便成了稱讚醫生美德的專用詞。

上醫治未病

醫者理念淵圖遠算

中華傳統醫學是以哲學理論思維為基石的醫學,追求陰陽平衡和五行平衡,對待自然、對待生命有著系統的世界觀,其諸多理念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醫切脈診斷術始祖扁鵲原本被稱作秦越人,因其醫術高超,思維睿智,所以人們就借用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首創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最能借鑑的,是其提倡的上醫理念。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即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氣血錯亂、臟腑衰竭,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身體極度羸弱、無法服藥或不能承受藥力的不治;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不是不治,實則難治,其皆為無可救藥者。

從四見蔡桓公,疾由腠理至肌膚,再至腸胃,更深入骨髓終只能放棄,到對答魏文侯,其長兄醫術最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得出「上醫治未病」,防患於未然的預防醫學智慧。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諱疾忌醫者終要付出沉重代價,這是扁鵲給世人的啟示。不治而治,未病先治,重點在防,這也是以扁鵲為代表的古代名醫給世人的由衷告誡。

醫以濟世 術貴乎精

醫者仁術妙手回春

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醫術精湛是醫者的本職需要,也是患者對醫者的永恆要求。從古至今,流傳下來諸多神醫妙手回春的故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史書《三國志》中,短短一篇傳記就記載了華佗十餘起治病如神的事跡。華佗親身試藥,製成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他能夠直接給病患開腹做手術,使病人恢復健康。華佗診斷極為精準,有一次,他為一軍吏治癒後,又留有一些藥,並道:「你十八年後當有一次發作,服用此藥,便徹底痊癒,若無此藥,一定會死。」結果,六年後,那軍吏有親戚亦患類似之病,便對軍吏說:「您如今強健,我卻要死了,您怎忍心藏留藥物?先給我吃了吧,我病好之後,你再向華佗求藥。」後來,那軍吏親戚病癒,而軍吏因未向華佗再求藥,十八年後,果然病情復發而去世。

清代名醫葉天士治窮病的善舉也甚為傳奇。有村民問:「我一無內疾,二無外傷,只是生活太窮,先生能否治貧?」葉天士沉吟片刻道:「貧窮也算是一種病嘛!既沒有佳餚滋補,又頻添憂愁傷身,真可謂有損元氣。」說罷,給那人一枚橄欖,吩咐將果實吃下,果核種下。過了一年,橄欖樹枝新葉美,但並未到結果的時候,那村民又再次找葉天士,葉天士讓其靜候。

誰料到,不久便陸陸續續有人拿錢來買橄欖葉,雖然價錢不高,但買家接踵而來,讓他發了一筆小財。那村民用這筆錢做起了小買賣,最終竟真的擺脫了貧困。他攜禮感謝,葉天士拒絕饋贈,這才把治貧的秘密告訴他。原來,葉天士早有預料,這個時節將流行一種傳染病,而橄欖葉是其中一味藥物,該地橄欖葉並不常見,在開方時,葉天士便讓大家去他家買,那人的橄欖葉自然成了致富的「良藥」,由此,葉天士樂善好施的精神更為時人所感佩。

人命至重 有貴千金

醫者著作救濟眾生

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作為名醫,不僅要救治一個個病患,還多會立志著書,總結前賢經驗,將自己的實踐體會立說詳解、廣傳於世,以拯救更多蒼生。

東漢張仲景面對瘟疫施虐於世而痛心疾首,毅然辭去官職,潛心撰寫《傷寒雜病論》,該書的偉大,不僅在於它是至今還流行著的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等著名方劑的彙編,還在於發展了中醫的一個基本法則「辨證論治」,運用望、聞、問、切,透過現象看本質,確認病症從而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作為診治疾病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張仲景奠定了中醫理、法、方、藥及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這對於後世中醫發展的意義巨大。

東晉葛洪寫就《肘後備急方》,顧名思義,即帶在身邊的臨床急救手冊,目的就是為了方便醫者在現實中操作,裡面收錄大量非常實用的救急藥方,救人無數,善莫大焉。其書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說法,還為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提供了靈感。

藥王孫思邈無意功名,立志鑽研醫道,寫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醫藥學著作。其中,《千金要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可謂「人類之至寶」。最讓人感動的是孫思邈在序言裡的自白,「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千金要方,千金指的是人命,可不是藥方,人命貴於千金啊。

在日常診療中,醫者跟時間賽跑,用專業與病魔較量,還病患以健康幸福。在抗擊疫情中,醫者更無畏逆行,衝在生死線最前沿,用生命築起希望平安的港灣。正因他們辛勤的汗水揮灑,我們才擁有一個無比寶貴的健康中國。

大醫濟世,護佑蒼生。(蔡相龍 王春麗)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大醫精誠
    大醫精誠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
  • 《大醫精誠》——白衣戰士的詩篇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2020年春天,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先後派遣7批共214名白衣戰士支援武漢,他們在武漢的70多個日日夜夜匯集成了《大醫精誠》中的28個故事。該書由作家江北和劉麗丹經過大量採訪記錄而成,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
  • 孫思邈《大醫精誠》原文及譯文(收藏)
    誠心救人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 張大鵬:大醫精誠
    不信今時無古賢,他們為大醫精誠做了最新最美的生動詮釋。醫者仁心,不能不大。我是中醫的愛好者。發現古代大多數名醫有個共同點,出發點是為自己為親人療疾治病,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落腳點是為大眾解除疾苦,懸壺濟世,解救蒼生。一個人追求的越高,才力也就發展得越快,追求與才力的發展成正比。醫者父母心,白衣天使,有容乃大,大慈大悲。
  • 大醫精誠,醫者仁心——誰是當下最可愛的人?-人民智作-社會創作...
    武漢成了我們關注的焦點,疫情變化成了壓在我們心上的石頭,個人健康與國家安危又一次緊緊地聯在了一起。 在奉旨居家的日子裡,每天都在關注手機裡的信息,跳動的數字牽動著無數人的心;每時都在心繫著遠方的親人,默默地祈禱家人平安;每秒都在祈盼著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天佑中華,百姓安康! 就在我們還能安穩居家、等待消息之時,有那麼一批人逆行而上,告別了自己的親人,離開了生活的家鄉。
  • 「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走進汕尾海豐
    為貫徹落實全省中醫藥大會部署要求,傳承弘揚「大醫精誠」精神,推進中醫藥健康扶貧,助力秋冬季疫情防控,推動中醫藥更好服務人民健康,省中醫藥局決定從2020年10月中旬至2021年1月下旬,在全省21個地市開展「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
  • 中國科技館「大醫精誠 無問西東——中西醫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紀實展...
    伴隨6月2日恢復開館, 由中國科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導,中國科技館主辦的「大醫精誠無問西東——中西醫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紀實展」也正式對公眾展出。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武漢,波及全國。隨後,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在神州大地打響。
  • 「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走進汕頭
    為貫徹落實全省中醫藥大會部署要求,傳承弘揚「大醫精誠」精神,推進中醫藥健康扶貧,助力秋冬季疫情防控,推動中醫藥更好服務人民健康,省中醫藥局決定從2020年10月中旬至2021年1月下旬,在全省開展「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
  • 道德模範餘友傑:醫乃仁術 無德不立
    醫者有仁心,在普陀醫院大內科主任兼血液腫瘤科主任餘友傑心中,「醫乃仁術,無德不立」是他從醫20多年來一直遵守的職業道德,讓每一位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儘量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更是他行醫的初心。「要實時關注,當醫生不可以有任何馬虎。」1998年從原浙江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餘友傑回到家鄉普陀從事腫瘤內科專業治療已經20多年。由於多方原因,近年來腫瘤病人的數量每年在增加。「我接觸的都是惡性腫瘤病人,有些病人因病無法根治,對生活充滿絕望。有的雖然已得到有效治療,但仍然對以後病情可能出現的變化充滿擔憂。」
  • 傳承岐黃之術 譜寫大醫精誠
    自參加工作以來,鄧英姿就立志傳承中醫文化,弘揚「大醫精誠」精神。2010年,鄧英姿來到文登區皮膚病醫院,帶頭成立中醫科室。作為中醫科主任,他注重中醫發展特色,以高超的醫術和真摯的服務成為百姓口口相傳的名中醫。
  • 何晟銘演華佗 傳奇大醫致敬醫者仁心
    致敬醫者仁心,湖北衛視長江劇場將於7月30日播出歷史傳奇大劇《蒼生大醫》,講述了一代名醫華佗(何晟銘飾)重醫、重德、重情的行醫和生活的成長曆練之路,傳遞重醫德、精醫術、講誠信的正能量,也向始終奮戰在抗疫前線的白衣戰士致敬。
  • 大醫精誠止於至善 一顆紅心愛黨為民
    第一時間成立領導小組、啟動應急響應,細化分工,明確職責,出臺各項應急預案;一天完成發熱門診改擴建,兩天完成隔離病區改造,連續35個工作日召開41次專題辦公會,39天晝夜奮戰建成河南省規模大、床位數多的負壓隔離病房樓;向國家中醫醫療隊輸送專家4人,參加省疫情防控指揮部工作1人,向省疫情防控專家組輸送專家9人,參加省疫情防控專題新聞發布會3人,組建河南省援助地市省內醫療組30
  • 傳岐黃之術承大醫精誠——與隨州中醫醫院先進集體優秀個人面對面
    傳岐黃之術 承大醫精誠——與隨州市中醫醫院先進集體、優秀個人面對面抗疫先進集體內二科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市中醫院內二科改造成為隔離三病區她和控感辦、護理部、後勤人員一起連續奮戰,在短時間內將原康復科改造成感染病區,為病人的應收盡收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為保證護理安全,聶成梅憑藉多年的管理經驗,合理搭配排班,優勢互補,把好工作中的每一個關口,在和病人的朝夕相處中建立了互信、互通的護患之情,用無微不至的關懷給予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整整45天的堅守,入住的55例新冠肺炎患者均全部治癒出院。
  • 喜歡一個人,會喜歡成疾,藥石無醫的3星座
    ,只有心裡那個人兒,想分分鐘遇見或者相見,其實,喜歡一個人和相思很近,都伴隨著喜歡和想念,相思能成疾,喜歡亦然,同樣會寢食難安,同樣會抓心撓肝,當喜歡到達不可控的程度時,藥石都無醫。那麼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那些,喜歡一個人,會喜歡成疾,藥石無醫的星座。雙魚座雙魚喜歡一個人喜歡到某種程度時,會喜歡成疾,藥石無醫。情這個可大可小、可深可淺的話題,在雙魚這裡卻極其深奧難懂,有時置身其中,只看得到對方,卻找不到自己,只被對方喜怒牽絆,卻忘了自己也有憂傷,只在意對方心情,卻經常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 品《大醫凌然》:絕佳的喜劇底本
    但是這本書又不會因為過於專業而顯得枯燥,因為作者的寫法非常厲害,語言風趣幽默,劇情笑果十足,非常適合改編成情景喜劇的小說,而且也必須往情景喜劇的路子上去改。情景喜劇情景喜劇最好玩的地方就是每一集都是一個故事,可以不用擔心前因後果隨便看,我覺得《大醫凌然》就是一本可以從任何一段切入進去讀,都能讀得爽快的書。
  • 鍾南山獲「共和國勳章」 人民日報:大醫精誠寫大愛
    從醫從教一甲子,鍾南山以其專業精神、勇敢擔當和仁心大愛,詮釋了醫者的初心和使命,誠如他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發言時所講,「『健康所系,性命相託』,就是我們醫務人員的初心;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們醫者的使命。」
  • 【"醫美術後"選保養品,該注意些什麼?】
    當然也有醫學美容失敗的風險,但不談論。我們先針對醫美術後,那個皮膚該好好休養生息的時間點,該用什麼樣的保養品來接軌是理想的選擇來聊聊。 市場上,雖然有不少品牌強調是醫美級保養品,或不少有醫美中心也都推出保養品,但這些醫美級保養品,並不等於是供應醫美術後使用的喔!
  • 【舌尖●右醫】右醫飯堂美食PK全國高校飯堂美食 結果其它高校哭了
    舌尖上的高校食堂美食也在網上傳的風風火火,就是右醫沒在榜上。小編不服,右醫的美食也是不差,憑啥不能上。所以小編也放上右醫食堂的美食和各高校美食比比。前陣子網友評選北京最好吃的大學食堂,第二外國語大學獨佔兩家——二外清真食堂和二外韓國餐廳。二外清真食堂更是被稱為北京高校排名第一的食堂,這裡頗具新疆特色風味的大盤雞、大薯條,孜然羊肉炒麵、雞腿都廣受歡迎,最誘人的還是特色烤羊排。
  • 要做醫美界名創優品,「星和醫美」用「生美+醫美+保養品」切入內地市場 | 早起看早期
    36氪近期接觸到的「星和醫美科技」(下稱:星和醫美)也是一個輕醫美品牌,它2008年在臺灣創立,2015年10月進軍內地市場。「生美+醫美+保養品」的三美融合模式據創始人林信一介紹,與上述品牌不同的是,星和醫美的思路是「三美融合」,即同時從醫美診所、美容院、醫療級護膚保養品三個細分領域切入,以貫穿美容護理全流程。
  • 裘法祖: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的中國外科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夢裡婉歌)裘法祖: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的中國外科之父1914年12月6日,裘法祖出生於浙江杭州。1932年(18歲),裘法祖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預科。為了感謝裘法祖,後來德國政府授予他「國家大十字勳章」(1985年)。他是第一位獲得該該勳章的亞洲人!1946年(32歲),裘法祖放棄了在德國的優渥生活,決定以一腔熱忱回報祖國。他和妻子一起回國後,擔任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外科主任。在中國醫療水平落後的情況下,他主持一系列當時風險較大、較複雜的手術。1948年,他創辦了國內第一本醫學科普刊物《大眾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