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名醫董奉,給人治病不收錢,只要求他們病癒後在山上種杏樹,後來人們就用「杏林春暖」來形容醫者的仁愛。(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紀委監委 供圖)
杏林春暖、懸壺濟世、妙手回春……這些溫暖人心、充滿希望,又心懷感恩的成語,記錄的是一個個救人的故事,頌揚的是一個共同的職業,那就是醫者。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護佑了中華民族綿延不息,在2020年中國醫師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以此文向中國醫師致敬。
神農嘗百草
醫者美德感天動地
古人云:「無德不成醫。」醫者,行的是仁心仁術,仁心在前,仁術在後,這是衡量醫者的標尺。關於這一點,在中醫的源頭處就深有體現。
相傳,上古時代,人們不知什麼植物可以吃,什麼植物不可以吃,生了病也不知怎麼醫治,只能在危險與痛苦中自生自滅。炎帝神農氏為了解民憂,紓民困,親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歷經無數艱險,終於選定了五穀,嘗出了許多種草藥,使人們能有飯吃、能有藥醫,生活有了初步的保障,神農氏也因此被尊為中華農業之祖、醫藥之祖。
而據史書記載,上古時代,部落屢遭水火、猛獸及瘟疫侵襲,常受傷病之苦,人們壽命很短,軒轅黃帝為此寢食難安,於是,與其臣岐伯、伯高、少俞等談論醫道,就如何化草為劑,如何審穴施針,如何開方治病孜孜探求,才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醫學的原始思想根基。作為炎黃始祖,他們以百姓心為心,為醫者這一職業注入了濟世救人、甘於奉獻的大愛底色,這也為後世醫者長久遵循。
三國時,名醫董奉居家行醫,為人治病不取分文,只要求重病癒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輕病癒者栽杏一株。數年後,竟栽了十萬多株杏樹,春風一起,蔚然成霞。杏子熟時,他便在杏林裡蓋一間倉房,誰要買杏只需自行拿糧食去換,就這樣,他獲得了很多的糧食,董奉又將這些糧食全部用於救濟貧困的人和在外趕路缺少路費的人。天長日久,口口相傳,「杏林春暖」便成了稱讚醫生美德的專用詞。
上醫治未病
醫者理念淵圖遠算
中華傳統醫學是以哲學理論思維為基石的醫學,追求陰陽平衡和五行平衡,對待自然、對待生命有著系統的世界觀,其諸多理念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醫切脈診斷術始祖扁鵲原本被稱作秦越人,因其醫術高超,思維睿智,所以人們就借用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首創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最能借鑑的,是其提倡的上醫理念。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即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氣血錯亂、臟腑衰竭,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身體極度羸弱、無法服藥或不能承受藥力的不治;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不是不治,實則難治,其皆為無可救藥者。
從四見蔡桓公,疾由腠理至肌膚,再至腸胃,更深入骨髓終只能放棄,到對答魏文侯,其長兄醫術最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得出「上醫治未病」,防患於未然的預防醫學智慧。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諱疾忌醫者終要付出沉重代價,這是扁鵲給世人的啟示。不治而治,未病先治,重點在防,這也是以扁鵲為代表的古代名醫給世人的由衷告誡。
醫以濟世 術貴乎精
醫者仁術妙手回春
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醫術精湛是醫者的本職需要,也是患者對醫者的永恆要求。從古至今,流傳下來諸多神醫妙手回春的故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史書《三國志》中,短短一篇傳記就記載了華佗十餘起治病如神的事跡。華佗親身試藥,製成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藥,他能夠直接給病患開腹做手術,使病人恢復健康。華佗診斷極為精準,有一次,他為一軍吏治癒後,又留有一些藥,並道:「你十八年後當有一次發作,服用此藥,便徹底痊癒,若無此藥,一定會死。」結果,六年後,那軍吏有親戚亦患類似之病,便對軍吏說:「您如今強健,我卻要死了,您怎忍心藏留藥物?先給我吃了吧,我病好之後,你再向華佗求藥。」後來,那軍吏親戚病癒,而軍吏因未向華佗再求藥,十八年後,果然病情復發而去世。
清代名醫葉天士治窮病的善舉也甚為傳奇。有村民問:「我一無內疾,二無外傷,只是生活太窮,先生能否治貧?」葉天士沉吟片刻道:「貧窮也算是一種病嘛!既沒有佳餚滋補,又頻添憂愁傷身,真可謂有損元氣。」說罷,給那人一枚橄欖,吩咐將果實吃下,果核種下。過了一年,橄欖樹枝新葉美,但並未到結果的時候,那村民又再次找葉天士,葉天士讓其靜候。
誰料到,不久便陸陸續續有人拿錢來買橄欖葉,雖然價錢不高,但買家接踵而來,讓他發了一筆小財。那村民用這筆錢做起了小買賣,最終竟真的擺脫了貧困。他攜禮感謝,葉天士拒絕饋贈,這才把治貧的秘密告訴他。原來,葉天士早有預料,這個時節將流行一種傳染病,而橄欖葉是其中一味藥物,該地橄欖葉並不常見,在開方時,葉天士便讓大家去他家買,那人的橄欖葉自然成了致富的「良藥」,由此,葉天士樂善好施的精神更為時人所感佩。
人命至重 有貴千金
醫者著作救濟眾生
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作為名醫,不僅要救治一個個病患,還多會立志著書,總結前賢經驗,將自己的實踐體會立說詳解、廣傳於世,以拯救更多蒼生。
東漢張仲景面對瘟疫施虐於世而痛心疾首,毅然辭去官職,潛心撰寫《傷寒雜病論》,該書的偉大,不僅在於它是至今還流行著的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等著名方劑的彙編,還在於發展了中醫的一個基本法則「辨證論治」,運用望、聞、問、切,透過現象看本質,確認病症從而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作為診治疾病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張仲景奠定了中醫理、法、方、藥及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這對於後世中醫發展的意義巨大。
東晉葛洪寫就《肘後備急方》,顧名思義,即帶在身邊的臨床急救手冊,目的就是為了方便醫者在現實中操作,裡面收錄大量非常實用的救急藥方,救人無數,善莫大焉。其書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說法,還為屠呦呦研究青蒿素提供了靈感。
藥王孫思邈無意功名,立志鑽研醫道,寫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醫藥學著作。其中,《千金要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可謂「人類之至寶」。最讓人感動的是孫思邈在序言裡的自白,「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千金要方,千金指的是人命,可不是藥方,人命貴於千金啊。
在日常診療中,醫者跟時間賽跑,用專業與病魔較量,還病患以健康幸福。在抗擊疫情中,醫者更無畏逆行,衝在生死線最前沿,用生命築起希望平安的港灣。正因他們辛勤的汗水揮灑,我們才擁有一個無比寶貴的健康中國。
大醫濟世,護佑蒼生。(蔡相龍 王春麗)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