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薦讀 │《盆骨與骶髂關節功能解剖手法操作指南》

2021-02-12 國際臨床與康復醫學

在我寫第一本關於肌肉能量技術( MET)的書,準備將最後一章潤色時,我第一次意識到身體許多部位存在的潛在肌肉無力現象需要我們重視。這種現象可引起持抗肌的短縮和緊張。特別是在我寫到屈髖肌的拮抗肌短縮(可能因為力弱或者肌肉抑制)部分時,這種意識更加強烈。關於肌肉能量技術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激發了我決定寫一本完整描述得部區城的書的想法。接下來,在我寫本書時,我發現在其他關於零部區域的書籍中,骨盆帶和骶髂關節的章節總是反覆出現,我立刻覺得當初決定寫一本專門研究骨盆和骶髂關節的書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

經過數月的構思和內部討論,我於2014年7月開始著手寫作本書。由於寫之前的第4木書已經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我不確定是否還有精力繼續將這本書寫下去。然面,當《重要的臀肌》這本書在7月的某一周出版時,於我而言就像是塊巨大的搬門磚,我終於能夠將所有的精力都投人到這本新書中了,我滿腦子都是骨盤帶和骶髂關節這個最容易被忽略的區城。

我開展骨盆帶和下腰部的授課班已有多年,因為每年的課程都會增加許多材料,所以授課筆記越來越厚。我對自已說:「現在是我繼續寫一本有關骶髂關節的書的最佳時刻,將最佳靈感賦予筆墨和紙張,寫出一本有關這個特別的、令人著迷的區域的書吧!」我不禁暢想,這本特別的書將會成為物理治療學生的核心教材,或許還會成為他們的主要參考指南。

寫這本書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我的一位好朋友曾對我說,他正在大學裡攻讀物理治療學學位,第一學期導師就教授了他所有與髖關節局部有關的詳細內容,並被告知下一學期的課程將正點集中在腰椎。他隨口詢向了導師一句:「那中間的區域呢?」(他指的正是骨盆和骶髂關節),他的導師答道:「中間的這個區域沒有活動性,所以不用管它!"

我很欣慰過去的幾年觀念有所更新,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連接骨盆帶的關節其實是能夠活動的。

近幾年,有的人是過過參加了我的課程,有的運動員則是到我的診所看過病,從而知道我是位有資質的整骨治療師。我負責任地說,這些人一定認為所有的整骨治療師都曾花了很出年時間學習骨盆帶、骶髂關節和腰椎等內容。許多到整骨診所和整脊診所就診的患者有很典型的下背痛、頸痛和骨盆疼痛。雖然這些年我教授過無數整骨治療師和整脊治療師,但他們接受過的訓練各有不同,尤其是對核心基礎知識和骨盆帶的理解存在差異。

我特別提及整骨治療師們所接受的知識,是因為有些事情令我震驚和失望。記得有次,我在牛津大學為物理治療碩士班講授一個為期4天的密集式授課高階課程。那次課程主要關注的是骨盆和骶髂關節問題。有許多運動治療師利物理治療師,以及4位剛剛獲得整骨治療師資格的學生參與課程。隨若4天課程的推進,他們都在問我評估方法和治療技術,我示範了骨盆、骶髂關節、髖關節,甚至還有腰椎的評估方法和治療技術,這些內容對他們來說全都是陌生的,因為在5年的專業訓練中他們並沒有學習過這些內容。那4位整骨治療師來自兩個不同的門派,我很驚訝地發現,他們僅僅是完成了訓練中心的課程而沒有學習過基本的觸診、評估及治療技術,這同樣也令我感到很沮喪。令人欣慰的是,在課程結束時,這4位整骨師以及其他治療師對運動員和其他患者的評估和治療技術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針對下背痛和骨盆球痛的患者。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你處理運動員和其他患者的一部分(當然不可能是全部)問題,或許還能夠讓你在學習骨盆和骶髂關節時有更深的理解。也許你不是位物理治療師讀者,但如果你有下背痛成者骨盆疼痛,那麼你可以通過這木書更好地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已能做些什麼。無論你應用了這木書中的哪部分內容,我都希望你能從中找到有用的東西。

相關焦點

  • 好書薦讀 ︱《盆骨與骶髂關節功能解剖手法操作指南》
    接下來,在我寫本書時,我發現在其他關於零部區域的書籍中,骨盆帶和骶髂關節的章節總是反覆出現,我立刻覺得當初決定寫一本專門研究骨盆和骶髂關節的書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經過數月的構思和內部討論,我於2014年7月開始著手寫作本書。由於寫之前的第4木書已經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我不確定是否還有精力繼續將這本書寫下去。
  • 好書薦讀 │《骨盆和骶髂關節功能解剖手法操作指南》
    接下來,在我寫本書時,我發現在其他關於零部區域的書籍中,骨盆帶和骶髂關節的章節總是反覆出現,我立刻覺得當初決定寫一本專門研究骨盆和骶髂關節的書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經過數月的構思和內部討論,我於2014年7月開始著手寫作本書。由於寫之前的第4木書已經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我不確定是否還有精力繼續將這本書寫下去。
  • 骶髂關節失衡康復
    骶髂關節是脊椎與骨盆之間的連結,無論在各種動態或靜態的動作功能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解剖生理學上的兩點主要功能如下::體重的傳遞
  • 腰痛不一定是腰突,骶髂關節錯位可能是主因!一次性教你鑑別診斷
    骶髂關節與腰腿痛的關係骶髂關節病變引起的腰腿痛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骶髂關節在某種因素的作用下,使正常的關節解剖結構發生了微小錯縫,從而引發腰腿痛。當骶髂周邊的軟組織肌肉不夠強大,就會在疲勞受累時或負重太多、奔跑踩空、摔倒、跳躍,甚至不經意的扭傷時對該關節衝擊較大,使耳狀關節面產生細微位移而不能自主進行歸位,即骶髂關節面的對應關係發生解剖位置的微小變動,導致內外力學環境失衡並出現局部軟組織損傷疼痛與功能障礙。
  • 「 脊椎疾病」骶髂關節的物理治療
    薦髂關節(骶髂關節)疼痛約佔整體下背痛族群15-25%,薦髂關節功能主要上是將來自脊椎的力量,往下傳遞至骨盆與下肢;另一方面也將下肢的力量往上傳遞至脊椎。因此薦髂關節在解剖構造上主要以穩定為主,跟腰椎相比,較能抵抗往軸心向內壓力,但是對於抵抗翻轉與向下壓力卻是較弱,因此薦髂關節受傷的生物力學機轉,主要是同時承受了翻轉與來自軸向下壓力,造成薦髂關節前關節囊或韌帶損傷。
  • 【乾貨】有些腰痛罪魁禍首是骶髂關節,詳細解剖結構圖文
    所謂骶髂關節,就是指骶骨和髂骨構成的關節。是一個滑膜關節,位於骶骨、髂骨耳狀面之間,左右各一。骶骨,也屬於脊柱的部分,處在腰椎的下方。髂骨,屬於骨盆的一部分,俗稱胯骨,我們一般在系腰帶時可以摸到。 骶髂關節和我們熟悉的膝關節、肩關節等不太一樣,雖然骶髂關節也有關節囊、關節滑膜、軟骨,但這個關節沒有其他關節那麼靈活,活動度非常小。
  • 有些腰痛罪魁禍首是骶髂關節,詳細解剖結構圖文【乾貨】
    是一個滑膜關節,位於骶骨、髂骨耳狀面之間,左右各一。骶骨,也屬於脊柱的部分,處在腰椎的下方。髂骨,屬於骨盆的一部分,俗稱胯骨,我們一般在系腰帶時可以摸到。 骶髂關節和我們熟悉的膝關節、肩關節等不太一樣,雖然骶髂關節也有關節囊、關節滑膜、軟骨,但這個關節沒有其他關節那麼靈活,活動度非常小。
  • 有些腰痛罪魁禍首竟是骶髂關節,詳細解剖,來啦!
    骶髂關節和我們熟悉的膝關節、肩關節等不太一樣,雖然骶髂關節也有關節囊、關節滑膜、軟骨,但這個關節沒有其他關節那麼靈活,活動度非常小。嬰兒期關節面平坦,成年後變得不規則,成人關節軟骨表層為纖維軟骨,深層為透明軟骨,老年人此關節可以完全纖維化,偶爾甚至骨化。纖維關節囊:關節囊附著到兩個關節邊緣。
  • 骶髂關節知多少——骶髂關節的穩定與穩定性
    骶髂關節擁有這富有魅力的迷人結構,從外邊看,這個區域在人體中最具有美學,而從內部來看,骨盆唯一的運動,就發生在這一區域之中骨盆是堅硬的、穩固的,但這並不說它是鋼板一塊,骨盆是可以進行主動運動的,這種運動不是發生我們前面提到的恥骨聯合上,那是只有在外傷或者生產過程才會有的幾毫米而已的被動運動骨盆的主動運動就發生在骶髂關節上,一個由髂骨與骶骨組成的關節
  • 中醫正骨,頸、胸、腰椎、骶髂關節、手法復位講解
    4、腰椎I°一Ⅱ°滑脫者,椎體一般多無骨折,只是前後縱韌帶、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損傷、松馳,致使椎體由於前凸剪力而向前滑移(如肥胖者重心前移,腰凸加大,剪力隨之增大),因此手法復位之後,應絕對臥床休息3—4周(後期可在床上功能鍛鍊),使損傷的韌帶及軟組織得以修復,以鞏固腰骶椎的復位狀態。
  • 中醫正骨,頸、胸、腰椎、骶髂關節、手法復位講解.
    5.某些坐位復位手法,有時需使頭頸部處於後仰狀態,但若遇有頸椎間盤突出尤其是有脊髓一硬膜囊受壓的患者,此種體位下再旋轉頸椎,因椎體後緣剪力過大,常可造成重大意外,危險性較大。故應視為禁忌體位、禁忌手法。     6.本法自始至終均使頸椎處於牽引狀態下,有利於減輕神經根之壓迫,操作中不會加重症狀,比較安全。
  • 骶髂關節是什麼 為什麼引起膝蓋疼痛呢
    簡要了解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是人體中不顯眼的關節,當然也鮮有人關注它。骶髂關節由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面相對構成。關節囊緊張,並有韌帶進一步加強其穩固性,運動範圍極小,主要是支持體重和緩衝從下肢或骨盆傳來的衝擊和震動。
  • 骶髂關節不等高如何鍛鍊?
    這個時候你別忘了檢查一下,他是不是骶髂關節不等高。很多私教會員喜歡翹二郎腿,或者站著時重心老壓在一側,用稍息位站立,時間久了之後導致他的骶髂關節不等高。骶髂關節不等高就會出現腰兩側的受力不一樣,一般情況下腰椎會彎向髂骨高的那一側。比如右側髂骨高,腰椎就會向右彎過去,右側就容易出現擠壓,左側的深層的小肌肉就容易受到拉扯。
  • 骶髂關節損傷的診斷要點
    骶髂關節損傷又稱骶髂關節半脫位、骶髂關節錯縫症。是指骶髂關節遭受外力的作用,或因婦女孕產骶髂關節面對合不良,導致骶髂關節韌帶損傷或骶髂關節錯縫,引起局部疼痛的功能障礙。臨床上以持續性下腰痛或腰臀痛、長短腿、跛行為主要特徵。本病好發於青壯年,尤以女性及運動員最為多見。近年來自駕車增多,由於右足用勁過多,動作變換頻繁,牽拉骶髂關節,造成骶髂關節損傷,發病率明顯上升。
  • 中醫正骨、頸、胸、腰椎、骶髂關節、手法復位講解
    5.某些坐位復位手法,有時需使頭頸部處於後仰狀態,但若遇有頸椎間盤突出尤其是有脊髓一硬膜囊受壓的患者,此種體位下再旋轉頸椎,因椎體後緣剪力過大,常可造成重大意外,危險性較大。故應視為禁忌體位、禁忌手法。    6.本法自始至終均使頸椎處於牽引狀態下,有利於減輕神經根之壓迫,操作中不會加重症狀,比較安全。
  • 臀大肌功能解剖
    臀大肌功能從功能的角度來說,臀大肌在控制骨盆、軀幹、和股骨之間的關係上扮演著幾個關鍵角色。在肌肉可以外展和外旋髖關節,這有助於控制膝與下肢的排列對齊。例如,在上樓梯時,臀大肌會側向旋轉將髖關節外展,使下肢保持最佳的排列對齊方式,同時髖部伸展將身體向上抬到下一個臺階。
  • 關於骶髂關節:瑜伽老師培訓中我們沒有學到的五件事,很出乎意外
    提到骶髂關節,很多人會覺得陌生,但學過解剖的瑜伽老師應該對它都有所了解,骶髂關節在我們的運動以及健康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們的下背部、步態和支撐方面。 它們與髖關節把我們的體重以及運動所產生的力均勻的分配到下半身。對我們的脊柱來說也是很好的「減震器」。但由於認識的不深入和本在教練培訓中沒有學習到,導致很多瑜伽者都對這個「力量轉化之源」有一定的誤解。
  • 功能解剖:骨盆結構中的4的關節
    關節最主要的功能是為了帶動骨骼之間的活動力與相互的支撐。依照不同關節的類型,關節可活動的角度也有所不同。男性退化的速度較女性快速位置      此關節位於骨盆後方,顧名思義,是在骶骨左、右兩邊與髂骨銜接之處,借著滑動與旋動的型態活動。
  • 腰椎、骶髂關節特殊物理檢查方法圖文介紹
    此試驗用緊張骶髂關節的方法來檢查單側骶髂關節的疾病操作時患者仰臥,屈膝向胸部抱膝。向床邊移動病人,使其受試側臀部離開床(上圖1)小心扶住病人,讓其空出來的下肢垂向地面(圖2),這會壓迫骶髂關節。如果疼痛,說明可能有骶髂關節的功能異常或病變。
  • 【解剖篇】胸鎖關節
    (SternoClavicular Joint)胸鎖關節是肩關節帶的組成部分之一,痛肩鎖關節、肩胛胸壁關節和盂肱關節構成了複雜的肩關節,任何一個關節的功能異常都會引起上肢肩胛的功能障礙。文章從SC關節的解剖穩定性及運動學入手,剖析臨床中這個特殊關節及關節鬆動術技巧。胸鎖關節作為整個上肢的基點連接著上肢骨骼和中軸骨,包括鎖骨的內側頭、胸骨的鎖骨面及第一肋骨的軟骨組織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