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正骨,頸、胸、腰椎、骶髂關節、手法復位講解

2021-02-12 A針推康復理療

一.臥位成角定點復位法

(一)人員:1人即可,不需助手
(二)優點:   
1.患者平臥,心理平靜,有安全感;
2.頸部伸肌及屈肌均完全放鬆。(坐位時總有部分肌肉不能完全放鬆)
3.由於床面限制,旋轉角度最大不會超過45』,不易失手,不易導致醫源性損傷。
(三)程序:手力牽引一成角調節--旋轉復位

1.手力牽引
方法:雙手頜一枕牽引,持續數分鐘。     (利用患者體重作反牽引力)
目的:
(1) 頸肌屬橫紋肌(隨意肌),特點是可隨意支配而自由收縮,但易於疲勞。手力持續牽引之目的是使頸肌產生疲勞,以消除病理性痙攣,使其失去抵抗,以利頸椎復位。

(2) 持續牽引,使頸部兩側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動拉伸狀態,整個頸椎各椎體猶如被「肌性小夾板」保護固定,小關節處於閉鎖穩定狀態,不致因復位手法而任意移位。


2.成角調節:
成角:   
上段 (C1-2):略低頭(0-15度)
中段(C3-5):輕度屈頸(15-35度)
(3)下段(C6_7):中度屈頸(35-50度)


3.復位手法:
令患者輕輕自動側向轉頭至最大限度。術者一手手掌託住枕部,拇指輕輕定位於患椎橫突部(勿須用力按壓或推頂!)另一手扶持下頜,雙手協調調整屈頸度數,使成角落於患椎(指下會感到受力支點),再將下頜繼續向一側輕巧用力,頓挫旋轉,並向後上方輕輕提拉-下,即可聞及「咔嚓」聲響(拇指下可同時有關節滑動到位之感覺),復位即告成功。其餘患椎可按同法逐--復位矯正。


(四)機理:
1.由於低頭或屈頸,使相應頸椎節段曲折成角,該部頸肌松馳,失去拉伸力,相應椎體暫時失去保護而處於失穩狀態,給該部手法復位創造了條件。(而其他不需復位之椎體仍在牽引保護之下,仍處於穩定狀態)。
2.根據患椎所處位置高低,由低頭及屈頸之度數來決定成角落點部位,     (椎體高位一低位,屈頸度數小一大),醫者可根據需要靈活調整選擇。


(五)體會:
1.患者仰臥,平靜放鬆,有安全感,能較好配合。

2.頸肌放鬆,術者不需用過大暴力去克服因某些部位肌肉緊張而產生的抵抗,因而患者無痛苦。
3.屈頸成角於患椎,目的是使該椎體各關節處於失穩狀態,因而只需輕輕旋轉/提拉,即可復位,符合生物力學要求且能事半而功倍。
4.其他體位下(如坐位),某些節段(如中段)復位較易成功,而某些節段
(如枕一C1-2,C6-7 —T1)則復位往往較難。若欲達完全復位,則常常需用較大力量,並需輔以拇指/食指等用力頂推患椎,患者既感疼痛不適,術者也易因用力過猛而失手,若旋轉過度,則可造成損傷,安全係數相對較小。
5.某些坐位復位手法,有時需使頭頸部處於後仰狀態,但若遇有頸椎間盤突出尤其是有脊髓一硬膜囊受壓的患者,此種體位下再旋轉頸椎,因椎體後緣剪力過大,常可造成重大意外,危險性較大。故應視為禁忌體位、禁忌手法。
6.本法自始至終均使頸椎處於牽引狀態下,有利於減輕神經根之壓迫,操作中不會加重症狀,比較安全。   
7.臥位成角定點復位法可根據需要自上而下,對任何--個(或--組)患椎進行準確定位,復位成功率高,患者-般無痛苦,也不易造成意外傷害。  
8.一般情況下,患側在下,先行復位,然後健側同法調整,以求兩側平衡。
9.在進行手法復位時,應把頸椎當作一個整體來調整,而不應僅局限於某一兩個椎體單純進行復位。另外,整個脊柱也應該看成是一個整體,而不應把眼光僅僅局限於頸椎、胸椎或腰椎某一局部節段來看待。
(附:順便介紹幾種比較流行的手法供參考)


二.拇指推壓旋轉復位法:(以棘突左偏為例)
(一)體位:患者坐位,醫者站立於患者身後,胸部抵住並固定患者背部,勿使其傾斜移動。     
(二)手法:醫者左手拇指抵住左偏之棘突部位。其餘四指向上扶住患者枕後頭部,右手掌託住患者下頜部,令患者低頭45『,再將頭向左側傾斜45『,此時右手順勢將患者下頜部轉向右側,待頭部轉動至最大限度時,醫者兩手協調用力,右手向右上方以輕巧之力頓挫旋轉提拉,左手拇指同時稍用力將左偏之棘突向對側推壓,此時即可聞及復位聲響,術畢。  


三.肘抱下頜旋轉復位法:(以棘突左偏為例)
(一)體位:患者坐位,醫者站立於患者身後,胸部抵住患者背部,勿使傾斜。
(二)手法:醫者拇指抵住左偏之患椎棘突,然後令患者低頭30』,醫者右手肘部自患者前方託住其下頜,手掌伸向左耳後部抱住患者枕後部,並徐徐將患者下頜轉向右側,當達到最大限度時,再以一輕巧之力繼續向右上方頓挫提旋,左手拇指同時將左偏之棘突向對側推壓,此時即可聞復位聲響,術畢。   
四.推頭拉頸側扳法   
體位: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一側。
手法:醫者一手掌抱扶於患者對側頸椎,另一手掌壓住患者近側耳顳部,兩手協調用力,反向頓挫推-拉(提),聞及響聲,復位成功。
注意:此法對老幼體弱及骨質疏鬆者不宜採用。


五.臥位搖正法:     
(一)體位:分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三種,根據患椎偏移方向,決定取何種臥姿。
(二)手法:醫者坐於床頭,兩手協調進行側方或前、後方向擺動頭頸部,完成復位

胸椎復位手法

由於胸廓結構特殊,胸椎後方除了有一對後小關節外,還有肋—椎關節,肋—橫突關節等,加上肋骨的支撐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穩定性大大增強,但各關節的活動度則較頸、腰椎明顯減小(屬微動關節),因此由於外傷勞損、風寒溼邪致軟組織炎症、粘連及體位不良等,一旦導致胸椎椎體偏歪錯位,其復位矯正的難度亦較頸、腰椎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胸段脊神經及脊柱前方之交感神經鏈(叢)分布範圍廣泛,不但包括軀幹,而且大部分胸腹腔臟器均受其支配,因此,胸椎不同節段病變還可造成呼吸、消化、循環等多系統、多臟器的複雜病變,形成所謂「脊柱相關疾病」,容易給臨床診斷工作帶來複雜性和增加治療上的難度。


由此,我們認為,胸椎(及其他節段椎體)的整脊復位手法乃成為治療許多脊柱相關內臟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於胸椎屬微動關節,復位難度較大,因此,臨床上,我們常常聯合採用兩種以上手法,以達到完全復位之目的。在許多情況下,還首先要對明顯疤痕、粘連的組織進行必要的針刀松解,在此基礎上再施以手法復位,兩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則可明顯縮短療程,提高療效。


下面介紹作者常用的—些手法:
一.俯臥疊掌推按法:
(一)體位:採用頭端挖有窗洞之治療床(洞徑150mm),患者俯臥位,口鼻置於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墊薄枕,兩臂平放於身體兩側,可使全身肌肉放鬆。醫者站於患者頭端(順式),或尾端一側(逆式)。


(二)手法:醫者雙掌重疊,掌根置於胸椎棘突上,與皮膚成60『角,先令患者吸氣,然後屏住『氣,醫者趁機短促用力,頓挫地向前下方推按,並沿脊柱有節奏地自上而下(順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邊推按邊移動手掌。對偏歪錯位之椎體則應作重點按壓。
說明:
1、一些流行手法多令患者吸氣後再呼氣,或吸氣後突然咳嗽呼氣,當呼氣盡時醫者突然用力向下按壓。作者經研究後對此加以改進。即令患者吸氣後憋住氣,再按壓。理由是:我們認為,肺吸足氣後憋住,猶如輪胎打足了氣,才能經受得住外力按壓,且內外反向作用力恰好交匯於背部胸壁(猶輪胎壁),才能達到使胸椎復位之目的。如果呼氣盡再用力按壓,則此時肺被相對壓縮變實,醫者按壓之外力將很容易沿背部胸壁傳導到胸膜及被壓縮變實之肺臟,反易造成胸膜肺心等內臟損傷,安全係數較小。


2、掌根與皮膚成60°角時推按較90°垂直下壓復位效果要好,因胸椎後關節之關節面呈冠狀面,前後重疊排列,且棘突向尾端傾斜互呈疊瓦狀覆蓋,若垂直下壓,反使錯位之胸椎小關節面互相緊貼,不利於復位成功。


3、如有牽引床或助手協助,使椎體關節處於拉伸展開狀態,則復位效果更好。


二.俯臥反向推按法:
(一)體位:俯臥,雙臂置於體側,醫者站於床旁一側。
(二)手法:
1.醫者雙掌根分別置於錯位胸椎兩側相當於小關節之部位,指尖分別指向頭端與尾端。令患者深吸氣後憋住,醫者雙掌根與皮膚成60『角,瞬間用力向(頭側)上方及(尾側)下方反向頓挫按壓,此時可聞後小關節(也包括胸—肋關節與肋—椎關節)復位響聲,術畢。
2.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節奏地向下端按壓,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壓。


三.仰臥對衝法
(一)體位:患者仰臥,雙手交叉用力抱住雙肩或上臂(起固定肩關節及保護胸廓的作用)。
(二)手法:醫者立於患者一側,近患者頭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墊於患者背後需復位之椎體棘突之下;前胸頂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對側肩部,上身前傾,將體重通過前胸及上肢壓於患者肘臂之上。令患者深吸一口氣,然後憋住氣,醫者通過患者肘臂用力向下彈壓,並與墊於患者背部之手,形成雙手瞬間對衝復位力量,此時即可聞及復位響聲,手下亦有椎體復位之滑動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個胸椎自上而下有節奏地邊對衝彈壓復位,邊移動背後之空拳,使整個胸椎得到整體調蹩。


(三)說明:
1。此法主要藉助於醫者上身體重及在上之手用巧力彈壓,通過患者上肢的槓桿作用,將下壓力量對稱地由患者雙肘部→上臂→肩胛骨→背部胸壁→錯位椎體,進行鏈式傳導。而墊於患者背部之手作為支點,並形成反作用力,兩手之作用力瞬間交匯於錯位之椎體,即可達到復位之目的。
2、令患者雙手用力抱肩,其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固定肩關節,不讓其滑動,使自由上肢與上肢帶形成一個槓桿整體,便於力之有效傳導,以達到椎體;二是依靠患者雙手用力自我保護,防止醫者用力下壓時損傷肩關節而引起疼痛。
3、此法醫者勞動強度大,比較辛苦,但復位效果確實可靠(較其他方法成功率更高)。無論對於何種類型、何種方向的移位均有效。(以不變應萬變也)
四.坐位扳肩法
體位:患者坐於凳子前緣(或騎跨於窄條凳上),醫者站於患者前面,兩腿夾住患者雙膝,以固定患者骨盆。


(二)手法:醫者兩手掌分別置於患者兩肩之前方及後方,所需復位之患椎,由低頭/彎腰的角度來定點,患者採取自然呼吸,然後,醫者雙手協調一致地順時針方向轉動患者肩部,待身體旋轉達最大限度時,再用力瞬間頓挫扳旋一下,即可聽到錯位關節復位聲響,同樣手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  

   
說明:
1.病變胸椎復位時的定點可由低頭及彎腰度數來決定。一般規律是:位置越高,彎腰/低頭度數越小;位置越低,彎腰度數越大,並可以肉眼觀察軀體旋轉螺紋與正中線交叉處來定點,同時以拇指觸摸棘上韌帶張力變化來判斷定點。     
2、此法方便易行,只需1人操作,不需助手,且不受場地條件限制。
3、若患者體胖,或醫者力量較小,可將患者一肩頂於醫者胸前作為支點,兩手合抱於另一肩腋下作為力點,進行反向扳旋復位。
五. 改良膝頂法
體位:患者取坐位。背向醫者。
手法:醫者立於患者身後,雙手分別穿過患者兩腋下,手掌鉤抱於兩肩前,患者雙  臂自然下垂,或兩手輕輕對握於胸前,上身後仰60『,醫者右膝頂住患椎棘突,令患者深吸氣後屏住氣,醫者兩手將患者雙肩及胸廓向後上方呈60『提拉,同時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頂壓,常可聞及響聲,復位成功。


(三)說明:
「膝頂法」早已在臨床廣泛使用,但實踐中尚存在某些不足,因此作者對其進行了一定改進,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流行手法多採患者雙手十指交叉於頸後,醫者將患者雙肘部垂直後拉之方法。本人將其改為患者雙上肢下垂或兩手交叉於胸前,術者穿過腋下抱住肩前部再向後上方呈60°角提拉。前者的弊端是,當雙手置頸後時,上肢處於後伸狀態,兩肩胛骨處於內收內旋位而互相靠攏,脊柱中央將形成一條「背溝」,加上背肌處於緊張收縮狀態,此時胸椎被掩蓋和保護於溝中,膝蓋難以直接接觸移位椎體,復位不易成功;而且向後拉伸上肢,易損傷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患者往往易感到疼痛。經改良後,患者背肌放鬆,胸椎暴露充分,直接與醫者膝部接觸。復位易於成功,且患者不會感到肩部疼痛。     


2.患者上身後仰60』靠於醫者膝部,醫者再向後上方呈60『角提拉雙肩和胸廓,這樣使患部胸椎小關節處於拉伸展開和一定程度失穩狀態,符合力學方向,復位易於成功。


3.令患者吸氣及憋氣,目的為不傷及胸膜及肺部,理由已如前述。
六.槌擊法
對於有明顯側方移位之個別胸椎,而應用上述幾種手法仍未能復位時,可用槌擊法進一步補充矯正。方法:以左手拇指指腹抵住側凸方之棘突側板,右手以橡皮叩診縋輕輕敲擊拇指指甲,指下可感到棘突滑動,或以特別圓頭小棒代替拇指,置於棘突側方,再以小縋敲擊木棒另一端,使椎體偏歪得以糾正。

腰椎復位手法

腰椎復位手法有數十種,各具特色,且均有效。但作者認為手法應力求精煉準確、高效輕巧,務求實用,而不宜過於繁雜,更不必擺花架子。儘可能不依賴助手或牽引器械等特殊設備。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本人經長期實踐摸索改進,提出以下幾種實用方法供參考。


一.側臥斜扳法:(最常用)
(一)體位:
患側在上,上半身側臥,雙下肢伸直,臀部以下前傾呈俯臥狀,腹部貼於床面,醫者立於床邊。面向患者。
手法:醫者左手從患者腋下穿過,前臂抵於胸大肌肌腱部,手掌抵於背部作為支點以固定上身。(為防止患者肩關節疼痛,還可令患者雙手抱住醫者上臂)。醫者右手前臂平放置於患者臀部,上身前傾,將體重通過上肢壓於其上;左手引患者上半身略後仰,右手將臀部向下按壓,使患者整個身體呈「麻花狀」縱向旋擰,當達到最大限度時,醫者雙臂藉助於槓桿作用同時反向用力,頓挫按壓,此時即可聞腰椎復位響聲,手法成功。


說明:
1.此法可藉助腰部屈曲程度來決定需要復位腰推節段之高低,高位者腰部基本仰直,向下逐步加大屈曲弧度,即可定位。
2.有明顯隱性脊柱裂及嚴重腰椎滑脫者,禁用扭腰斜扳手法。
3.手法熟練後則不必拘泥於節段定位,無論上下段均可一次成功。
4.健側需同法調整,以達到雙側力學平衡。
5.針刀松解後再手法復位,效果會更好。


二.抱腋轉腰法
(一)體位:患者坐位,助手在前扶住患者兩側髂前上棘或大腿外側根部以固定骨盆。
(二)手法:醫者從後方穿過腋下抱住·雙肩,令患者上身後仰,醫者在拉伸牽引狀態下,以腰椎為樞鈕,將患者上半身向患側旋轉,至最大限度時,再用力頓挫旋扭一下,可聞及復拉聲響;同法再向對側旋扭一下,術畢。
(三)說明:以上兩法適用於急性腰扭傷,小關節交鎖,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等所致之疼痛及腰椎偏歪錯位,腰椎側彎等症。前一種方法更常用,也更方便。    

                           
三.仰臥屈膝壓腹法
(一)體位:患者仰臥,臀部(骶部)墊枕,枕頭上緣與病變腰椎之下一椎體上緣平齊,患者屈髖屈膝,兩踝關節交叉,雙手重疊,置於腹部。
(二)手法:醫者站立床旁,一手扶住患者雙膝,一手扶住踝部,令患者深吸氣後憋住,醫者用力將患者雙膝向腹部彈壓3次,術畢。  


四.俯臥壓骶法
(一)體位:患者俯臥,雙臂置於體側,腹部墊枕,使枕頭下緣與病椎下緣平齊。
(二)手法:患者深吸氣後憋住,醫者雙前臂置於骶骨部,先震動顫壓數次,然後藉助上身體重,向下用力彈壓3次,術畢。


(三)說明:
以上四、五兩法,適用於I°一Ⅱ°腰椎向前滑脫(滑移)而無椎弓根崩裂者(X線斜位片,「狗頸」無斷裂)。
2、患者深吸氣後屏氣,腹壓增大(猶如「皮球」充足氣,可以耐受高
壓),當醫者瞬間用力下壓時,此壓力可通過患者雙手傳導至膚壁,再通過腹腔內高壓而傳遞至所需復位之患椎,但不會傷及腹腔及盆腔臟器,原理同前述胸椎復位手法。
3,無論仰臥位或俯臥位,手法復位後應即予以腰圍固定2周以上。
4、腰椎I°一Ⅱ°滑脫者,椎體一般多無骨折,只是前後縱韌帶、關節
囊及周圍軟組織損傷、松馳,致使椎體由於前凸剪力而向前滑移(如肥胖者重心前移,腰凸加大,剪力隨之增大),因此手法復位之後,應絕對臥床休息3—4周(後期可在床上功能鍛鍊),使損傷的韌帶及軟組織得以修復,以鞏固腰骶椎的復位狀態。
5、若腰椎滑脫超過Ⅲ°以上,則多有椎弓根崩裂,宜行手術矯正,復位往往是徒勞的,且易造成骨折部位新的損傷,當屬禁忌。
6、復位後的臥姿:
①如患者習慣仰臥位,則應取雙下肢屈曲位,雙足可平放於床面。臀骶部墊一薄枕或棉墊。切忌下肢伸直仰臥,以防加大腰部前凸的剪力。
②如患者喜歡側臥,則應屈髖屈膝,避免伸腿挺腹。
7.復位後之床上功能鍛鍊法:「不倒翁」翻滾操(自取名)
手法復位後臥床體息2周後,可在床上進行滾動式功能鍛鍊,具體方法是:仰臥低頭,下肢屈曲,雙手抱於月國窩上方之大腿下端,使整個身體呈蜷曲狀或半球狀,並以臀部為支點,當屈膝一仰頭時,身體向頭端滾動;反之,當低頭收腹起坐時,利用雙足跟下蹬之力帶動整個身體向足端滾動。如此,每天鍛鍊2次,每次翻滾20—30次。
切記:
①無論向上或向下滾動時,雙手均應始終抱住膝關節後方,只是抱膝之力度、鬆緊應隨身軀滾動而有所變化。  
②若雙手抱住膝蓋前下方之脛骨上端,則患者無法實現「自我滾動」,達不到鍛鍊目的。

骶髂關節錯位復位手法
 臨床上大家經常把骶髂關節錯位想像的過為複雜,分什麼這錯位,那錯位,搞的剛學的朋友暈頭轉向,不知所云?其實很簡單,也很容易檢查,愛友一看就能學會。我運用正骨方法治療此病以有很長時間,一般很輕易就可治療好,為我科治療最為簡單的治療手法。具體方法如下:

1。檢查,比雙腿長度(身體要平躺伸直,不可歪斜,不然易出現偏差,一定要比雙腳內踝,不能比腳跟,比腳跟是錯誤的)

2。檢查後會出現一腿長,一腿短的結果。

3。一腿長,一腿短的結果可以按這種情況分析:問患者哪條腿痛,若痛的那條腿短,就把它向下拉,若痛的那條腿長,就用正骨的方法,把它變短。方法很簡單,安全易學.

治療前一定要先詢問病人有沒有外傷,排除股骨頸骨裂,骨折。股骨頭無菌性壞死,以上疾病也可以造成雙腿不等長的現象。敬請大家千萬注意。

治療手法如下:

1。對於腿短的手法治療很簡單(其實就是該側骶髂關節上移位造成的)讓患者平躺與硬板床上,醫者雙手緊握患側腳腕處,令患者屈膝數次,趁患者放鬆之即,用力向下牽拉,力量隨患者身體狀況而定,力量可稍大些。一般很安全,然後比較雙腿,只要長短一樣就表示復位成功。

2。對於腿長的治療也很簡單(其實就是該側骶髂關節下移位造成),讓患者平躺與硬板床上,患側靠床邊,醫者用左手(或右手)緊摳住患側腹股溝處(即股骨頸內側)一手令患者屈膝,膝蓋方向對準對側肩關節(若左腿,即對準右側肩關節,這一點很重要,方向一定要對)下壓與腹部之上,在患者放鬆的情況下,扶膝蓋之手用力寸勁下壓,緊摳在患側腹股溝處之手要摳住但不用力,一般一次即可復位。然後雙腿對比,等長即成功。很好用,大家試試,不明處請告訴我。這個手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安全,不分上下,旋轉什麼移位,一用就靈,只要是骶髂關節錯位,完全可以治療徹底.

點」閱讀原文「進入A針推康復理療    點「在看」哦!

相關焦點

  • 中醫正骨,頸、胸、腰椎、骶髂關節、手法復位講解.
    由於胸廓結構特殊,胸椎後方除了有一對後小關節外,還有肋—椎關節,肋—橫突關節等,加上肋骨的支撐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穩定性大大增強,但各關節的活動度則較頸、腰椎明顯減小(屬微動關節),因此由於外傷勞損、風寒溼邪致軟組織炎症
  • 中醫正骨、頸、胸、腰椎、骶髂關節、手法復位講解
    由於胸廓結構特殊,胸椎後方除了有一對後小關節外,還有肋—椎關節,肋—橫突關節等,加上肋骨的支撐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穩定性大大增強,但各關節的活動度則較頸、腰椎明顯減小(屬微動關節),因此由於外傷勞損
  • 胸椎、腰椎復位手法
    藍字「世界脊柱健康聯盟」快速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分享,關注公眾微信號worldspine【更多資訊】打開世脊聯公眾平臺,點右上角查看歷史記錄胸椎復位手法由於胸廓結構特殊,胸椎後方除了有一對後小關節外,還有肋—椎關節,肋—橫突關節等,加上肋骨的支撐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穩定性大大增強,但各關節的活動度則較頸
  • 骶髂關節知多少——骶髂關節的穩定與穩定性
    骶髂關節擁有這富有魅力的迷人結構,從外邊看,這個區域在人體中最具有美學,而從內部來看,骨盆唯一的運動,就發生在這一區域之中骨盆是堅硬的、穩固的,但這並不說它是鋼板一塊,骨盆是可以進行主動運動的,這種運動不是發生我們前面提到的恥骨聯合上,那是只有在外傷或者生產過程才會有的幾毫米而已的被動運動骨盆的主動運動就發生在骶髂關節上,一個由髂骨與骶骨組成的關節
  • 正骨推拿復位法
    :既由骶椎發生錯位所形成,亦可因腰椎或髂骨的錯位而發生,與頸腰椎關節錯位相似,但更複雜。要結合骨盆X線片作出分析,是(1)只有腰骶關節側擺式錯位;(2)只有骶髂關節側擺式錯位;(3)腰骶關節和骶髂關節均有錯位。3、腰骶關節滑脫式錯位(骶椎點頭或仰頭)。向前滑脫式錯位者,觸診腰/骶部成角凹陷壓痛,若仰臥位雙足位「陽腳」,可能為骨盆分離,恥骨聯合變寬。
  • 視頻+圖解:腰椎整復法,腰椎復位不用愁!
    、注重呼吸配合為特點的,扳、牽、旋、頂多法並用的脊柱小關節整復技術。國內目前有數十種整脊技術,手法各有特點,但萬變不離其宗,各技法雖姿勢、手形、體位各異,但其起效均通過牽拉、扭轉、按壓之力作用於脊柱,達到矯正畸形、糾正錯縫、消除脊柱小關節紊亂的目的。按動療法認為,脊柱整復技術的基礎在於對脊柱各節段關節結構、生理功能、病理狀態等知識的掌握,其操作要求輕靈短快,強調發力的短促有力、精準可控。要實現操作中的力合勁整、定位準確。
  • 乾貨最全的【胸●腰●骶椎正骨手法】 收藏必備!!!
    尤其適用於胸、腰、骶椎的脊柱側彎的調  正,和老年人的肥大性脊椎炎,是個有效而安全的手法。此法用力柔和,胸腰椎後關節順軸心搖動而逐漸復位。適用於左右旋轉式腰椎後關節錯位者,胸腰椎其他錯位類型做輔助手法。以L3棘突偏左,L4棘突偏右為例。
  • 好書薦讀 ︱《盆骨與骶髂關節功能解剖手法操作指南》
    接下來,在我寫本書時,我發現在其他關於零部區域的書籍中,骨盆帶和骶髂關節的章節總是反覆出現,我立刻覺得當初決定寫一本專門研究骨盆和骶髂關節的書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經過數月的構思和內部討論,我於2014年7月開始著手寫作本書。由於寫之前的第4木書已經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我不確定是否還有精力繼續將這本書寫下去。
  • 好書薦讀 │《盆骨與骶髂關節功能解剖手法操作指南》
    接下來,在我寫本書時,我發現在其他關於零部區域的書籍中,骨盆帶和骶髂關節的章節總是反覆出現,我立刻覺得當初決定寫一本專門研究骨盆和骶髂關節的書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經過數月的構思和內部討論,我於2014年7月開始著手寫作本書。由於寫之前的第4木書已經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我不確定是否還有精力繼續將這本書寫下去。
  • 好書薦讀 │《骨盆和骶髂關節功能解剖手法操作指南》
    接下來,在我寫本書時,我發現在其他關於零部區域的書籍中,骨盆帶和骶髂關節的章節總是反覆出現,我立刻覺得當初決定寫一本專門研究骨盆和骶髂關節的書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情。經過數月的構思和內部討論,我於2014年7月開始著手寫作本書。由於寫之前的第4木書已經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我不確定是否還有精力繼續將這本書寫下去。
  • 腰椎正骨手法
    ≥I度的腰椎滑脫症,採用治脊療法,即以正骨復位為主治法,以微波和水針(或小、針刀)為輔治法,加強預防復發的指導,多可不用手術治療而獲理想的遠期療效。5.俯臥搖腿揉腰(背)法:適用於全部胸腰椎症候群各骨關節損害者,是胸腰椎後關節左右旋轉式錯位的常規手法。
  • 新醫正骨:腰骶部疼痛的另一因素——腰椎滑脫
    因退變、外傷或先天因素等使腰椎椎體與椎弓根或小關節突骨質連續性中斷者,稱為腰椎峽部崩裂;椎骨出現變位致使連續性延長,以致上位椎體、椎弓根、橫突和上關節突一同在下位椎節上方向前移位者,稱為腰椎峽部崩裂合併腰椎滑脫。腰椎滑脫的原因可能是先天性的(出生時就存在),也可能是後天性的,在兒童時期或更晚些發生。
  • 頸椎復位手法!
    (2) 持續牽引,使頸部兩側肌肉均保持在均衡的被動拉伸狀態,整個頸椎各椎體猶如被「肌性小夾板」保護固定,小關節處於閉鎖穩定狀態,不致因復位手法而任意移位。另一手扶持下頜,雙手協調調整屈頸度數,使成角落於患椎(指下會感到受力支點),再將下頜繼續向一側輕巧用力,頓挫旋轉,並向後上方輕輕提拉-下,即可聞及「咔嚓」聲響(拇指下可同時有關節滑動到位之感覺),復位即告成功。其餘患椎可按同法逐--復位矯正。
  • 腰椎、骶髂關節特殊物理檢查方法圖文介紹
    此試驗用緊張骶髂關節的方法來檢查單側骶髂關節的疾病向床邊移動病人,使其受試側臀部離開床(上圖1)小心扶住病人,讓其空出來的下肢垂向地面(圖2),這會壓迫骶髂關節。如果疼痛,說明可能有骶髂關節的功能異常或病變。
  • 正骨手法治療【腰椎】
    ≥I度的腰椎滑脫症,採用治脊療法,即以正骨復位為主治法,以微波和水針(或小、針刀)為輔治法,加強預防復發的指導,多可不用手術治療而獲理想的遠期療效。5.俯臥搖腿揉腰(背)法:適用於全部胸腰椎症候群各骨關節損害者,是胸腰椎後關節左右旋轉式錯位的常規手法。
  • 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肘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與之相反。手法復位成功後肘關節屈曲90°固定4周後行功能鍛鍊。治療一般不需麻醉,手法復位即可。術者一手用拇指向後內方壓迫橈骨小頭,另一手持患手,將前臂旋後(按壓橈骨頭和前臂旋後同步進行),屈曲肘關節,可感到或聽到復位時的輕微彈響聲,疼痛立即消失,患肘功能恢復(圖7)。
  • 全身上下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肘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與之相反。手法復位成功後肘關節屈曲90°固定4周後行功能鍛鍊。治療一般不需麻醉,手法復位即可。術者一手用拇指向後內方壓迫橈骨小頭,另一手持患手,將前臂旋後(按壓橈骨頭和前臂旋後同步進行),屈曲肘關節,可感到或聽到復位時的輕微彈響聲,疼痛立即消失,患肘功能恢復(圖7)。
  • 「運動康復」「腰痛」之骶髂關節疼痛的原因及運動恢復!
    骶髂關節普遍被描述為一個大而形狀像耳廓,且可活動的滑膜關節。其後方沒有關節囊,被大群韌帶的結構覆蓋著,把骶骨與髂骨連接在一起。韌帶群是關節的靜態穩定器。此外,一組肌肉網絡(包括臀大肌、梨狀肌及股二頭肌)支撐著骶髂關節,以穩定骨盆骨骼。自青春期開始,骶髂關節會一直隨著年齡有所變化。
  • 不明原因腰痛,可能是骶髂關節失能
    骶髂關節是由一塊骶椎和兩塊髂骨組成的關節,周邊遍布許多強勁的韌帶,向上與腰椎相接向下與股骨頭連接,並與恥骨聯合形成骨盆環,是身體中承重與力量傳導的中轉站。骶髂關節負責承重,因為骶骨承載著整條脊椎的重量,並透過關節,將重量轉移至髖骨,一路往下傳至雙腿。就如同所有負責承重的關節,骶髂關節需要穩定度,因此鄰近有幾條韌帶將髖骨與骶骨綁縛在一起,以限制骶髂關節的活動。
  • 骶髂關節失衡康復
    骶髂關節是脊椎與骨盆之間的連結,無論在各種動態或靜態的動作功能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解剖生理學上的兩點主要功能如下::體重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