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上下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2021-02-12 骨今中外

改良的椅背復位法,使用肩關節復位器輔助復位。復位時患者坐位,一般不需要麻醉,將患肢外展腋窩搭於復位器(復位器高度可根據患者身高調節),肘關節伸直,前臂充分旋後,術者沿前臂軸線與地面40°角牽引,力量逐漸加大,同時可內收上臂以增加復位器的槓桿力,助手可扶住安置於椅背上的復位器給予對抗牽引(圖1)。復位成功後給予 Dugas氏位(圖2)固定2周。

圖1    肩關節脫位椅背復位法示意圖

圖2    肩關節脫位復位後固定外觀像

肩關節復位器(圖3)可放置於椅背處,軟性拱墊寬度約5~8cm,高度可調。

圖3    肩關節復位器

手拉足蹬法:患者仰臥於床,術者面對患者,或坐或站。將一足伸至患者腋下,用雙手握住患者前臂,持續牽引。牽引力不要中斷且逐漸加大牽引力,直到患者肩部肌肉放鬆,患肩會自動復位。

除非患者肩部肌肉極為強壯且脫位超過3~4天需給予麻醉(靜脈麻醉或高位臂叢阻滯麻醉)之外,一般不需要使用麻醉。關鍵在於耐心牽引,一般都能成功復位。(圖4)

圖4    肩關節脫位手拉足蹬法復位示意圖

肘關節脫位以後脫位為多見(伴有後外或後內側脫位)。

手法復位時患者仰臥位,一般不需要麻醉,兩助手分別握住患者上臂及前臂對抗牽引,術者應首先糾正側方的移位(如果先糾正前後的移位則容易造成復位失敗),一般側方移位主要向橈側移位,術者雙手拇指抵住外移的橈骨頭,餘雙手四指握住患肢肘部使向尺側推擠橈骨頭,當側方移位糾正時有明顯回納感(圖5)。

圖5    肘關節脫位糾正側方移位示意圖

肘關節後脫位的復位:兩助手分別握住患者上臂及腕部,對抗牽引,術者半蹲,兩拇指頂住尺骨鷹嘴,餘四指握於肘部肱骨遠端,用力的同時助手在維持遠端牽引的情況下逐漸屈曲前臂,使肘關節復位(圖6)。肘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與之相反。手法復位成功後肘關節屈曲90°固定4周後行功能鍛鍊。

圖6    肘關節脫位糾正後移位示意圖

多見於1~4歲小兒,因為兒童肘關節的韌帶、肌肉、骨骼發育不完全,關節囊較鬆弛,當肘部伸直位受到牽拉,肘關節內負壓增加,將鬆弛的前關節囊及環狀韌帶吸入關節腔內,嵌於橈骨頭與肱骨小頭之間,橈骨頭向橈側移位,即形成半脫位。

臨床表現及診斷:有被他人牽拉史,肘部疼痛,患兒拒絕用患肢取物,並保持於半屈曲位。前臂呈旋前位。肘部無明顯腫脹,X線檢查多無明顯改變。

治療一般不需麻醉,手法復位即可。術者一手用拇指向後內方壓迫橈骨小頭,另一手持患手,將前臂旋後(按壓橈骨頭和前臂旋後同步進行),屈曲肘關節,可感到或聽到復位時的輕微彈響聲,疼痛立即消失,患肘功能恢復(圖7)。

圖7    橈骨小頭半脫位復位示意圖

髖關節脫位多為直接暴力所致,常見為後脫位,偶有前脫位和中心脫位。後脫位,前脫位也可合併髖臼骨折。

髖關節結構穩固,必須有強大的外力才能引起脫位。患者多為活動強度大的青壯年。一般分為前、後及中心脫位3種類型。脫位後股骨頭位於 Nelaton線(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之前者為前脫位。

脫位於該線之後者為後脫位。股骨頭被擠向中線,衝破髖臼而進入骨盆者為中心脫位。3種類型中以後脫位(圖8)最為常見。這種損傷應按急診處理,復位越早效果越好。

圖8    髖關節後脫位X線片

髖關節後脫位的治療:患者仰臥,助手向下按壓髂嵴前部固定骨盆,術者將患側髖和膝關節屈至90°,使髂股韌帶和膝屈肌鬆弛,術者將肘部置於患者膝關節後面(圖9)持續縱向牽引大腿數分鐘並輕柔的旋轉患肢,髖關節即可復位。

復位過程中遇到阻力時要耐心的持續牽引,不要使用暴力,尤其對年齡較大患者以防併發症發生。

圖9    髖關節脫位復位示意圖

骶髂關節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狀關節面構成的,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狀關節面,關節囊緊張,並有許多堅強的韌帶包裹,活動範圍極小,是人體軀幹向下肢傳遞重量與支撐的關節,骶髂關節脫位均是在暴力下(如高處墜落)伴隨恥骨聯合分離或恥骨骨折而發生。

臨床症狀:雙下肢不等長。雙側骶髂關節X線片可以確診。

手法復位:患者仰臥位,在腰麻下進行。會陰部安置一軟性阻擋物以利於復位時對抗牽引。助手雙手握住患肢腳踝部,沿踝中立位縱向逐步加大力量牽引,術者站於患肢側,面朝足部,兩手掌按於髂嵴的上後側,配合助手加大用力時,要驟然用力向足的方向推擠髂骨翼,可聽到回納聲(圖10),當測量雙下肢已等長表明復位成功。

需X線片確認。復位後患肢用皮牽引維持1~2周。復位後6周方可扶雙拐下床行走。

圖 10    骶髂關節脫位復位示意圖

顳下頜關節脫位是由於患者大張口如打哈欠、唱歌、咬大塊硬食時,翼外肌持續性收縮、閉頜肌群反射性攣縮,使髁突脫位於關節結節之前上方,而不能自行復回原位。

脫位多發生在單側,臨床上常見者為急性關節前脫位和復發性關節前脫位。急性關節脫位如果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可並發關節盤損傷,關節囊及關節韌帶組織鬆弛而導致復發性關節脫位。

口外復位法:患者坐位,術者站立於患者對面,先用雙手掌部或手指輕輕按摩下頜關節及咀嚼肌處3~5分鐘,使其局部肌肉放鬆,囑患者頭部慢慢後仰或術者用雙手輔助頭部慢慢後仰約45°時,此時降頜肌群自然拉下頜向下,同時解除了閉頜肌群的攣縮,以拇指摸清髁狀突前上方,拇指稍用力向下向後方向推壓髁狀突即可復位(圖11)。

圖11    顳下頜關節脫位復位示意圖

對於雙側難以同時復位者可以分側復位。復位後囑患者1~2周內禁止大張口,限制下頜運動2~3周,習慣性脫位可加用顱頜繃帶或彈力繃帶固定。

相關焦點

  • 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使肘關節復位(圖6)。肘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與之相反。手法復位成功後肘關節屈曲90°固定4周後行功能鍛鍊。一般分為前、後及中心脫位3種類型。脫位後股骨頭位於 Nelaton線(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連線)之前者為前脫位。脫位於該線之後者為後脫位。股骨頭被擠向中線,衝破髖臼而進入骨盆者為中心脫位。3種類型中以後脫位(圖8)最為常見。這種損傷應按急診處理,復位越早效果越好。
  •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
    掉下巴在醫學上叫做顳下頜關節脫位,那麼是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概念。顳下頜關節脫位是指髁突滑出關節窩以外,超越了關節運動的正常限度,以致不能自行復回原位者。按性質可分為:急性脫位、復發性脫位、陳舊性脫位;按部位可分單側脫位和雙側脫位;按髁突脫出的方向、位置可分前方脫位、後方脫位、上方脫位以及側方脫位,後三者主要見於外力損傷時。
  • 7大關節脫位?復位方法一篇搞定!
    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其他方法可點擊《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查看。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 肩關節脫位的閉合/切開復位方法
    臨床上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佔全身關節脫位的一半左右,男性肩關節脫位是女性的3倍,創傷是肩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多由間接暴力或槓桿作用所致。肩關節脫位根據盂肱關節的不穩定的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下脫位和胸腔內脫位。前脫位最為常見,佔盂肱關節脫位的95%以上。
  • 11種肩關節脫位復位方法,骨科醫生收藏必備!
    肩關節由肱骨頭和肩胛盂構成,因肩胛盂小而淺加之外力作用常可脫位。創傷是肩關節脫位主要原因,多為間接暴力所致。臨床分前後、上下脫位。
  • 胸鎖關節脫位
    胸鎖關節是人體最穩定的關節之一,脫位並不常見,僅佔肩關節脫位總數的3%,與肩關節後脫位的發病率相仿。病因胸鎖關節脫位的常見原因不外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而以間接暴力為主。暴力一般從肩部側方或外展的上臂沿鎖骨向內傳至胸鎖關節,而將鎖骨內端推向上方,前方或後方。胸鎖關節脫位的方向取決於暴力的大小和受傷的姿勢,按脫位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兩種。
  • 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匯總!
    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的患者通常前臂固定,輕度內旋和外展。
  •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但陳舊性脫位;並有大塊髖臼骨折或股骨頭骨折,因而妨礙手法復位的新鮮脫位;或並有坐骨神經損傷,或手法復位失敗的新鮮脫位,則均須切開復位。陳舊性脫位還應在切開復位的同時,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及股骨頭病理改變等行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由於前脫位甚少,本節僅介紹後脫位的切開復位術。
  • 早讀 | 椅背復位法治療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亦稱肩肱關節脫位。古稱肩胛骨出、髃骨骱失或肩骨脫臼。肩關節脫位在臨床較為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4%以上,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肩關節脫位又以前脫位最常見。
  • 掌指關節脫位
    手指扭傷、手指強力背屈等可引起掌指關節脫位,多見於拇指和示指。脫位後指骨向背側移位,掌骨頭突向掌側,形成關節過伸位畸形。 示指脫位後常偏向尺側,指間關節半屈曲。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往往失敗,此因拇指脫位時,掌骨頭穿破掌側關節囊,頸部被卡在縱行撕裂的關節囊間,掌板嵌入兩關節面之間,有時籽骨或拇長屈肌腱也嵌入其中,使復位困難。
  • 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肩關節新鮮脫位合併肱骨頸、幹骨折,或肩盂骨折塊嵌入關節內,或肱二頭肌長頭嵌於關節間,或合併血管、神經損傷者,應行切開復位術。兒童及青年人的陳舊性脫位,亦應行切開復位;而對中年以上的陳舊性脫位,如已有關節軟骨變性,則應根據職業和年齡在切開復位術的同時,選用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反之,中年以上的陳舊性脫位,如無症狀,又有一定的活動度,可不作任何手術。
  • 你知道人體最常脫位的關節是哪裡嗎?
    簡單說就是一個人的關節活動範圍、鬆弛度要比大多數人要大,例如很多人小時候或年輕時可以輕鬆做到下腰、劈叉,而大多數人不行(這裡指的不是專業運動員或專業演員),這就是一種關節鬆弛的表現。所以總結來說這一類人,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纖維結締組織或者說軟組織有點結構的異常,本身就比較軟比較松,容易形成關節囊的鬆弛。
  • 遭遇環杓關節脫位,該怎麼處理?
    妙手仁心如你,考驗大家的時候到啦!根據下面兩張檢查結果,您看出什麼端倪了麼?  沒有的話再看看患者的自述:「發聲困難」、「喝水都會嗆著」答案呼之欲出,沒錯,正是環杓關節脫位!5)清醒或麻醉未充分下插管,喉部吞咽及嗆咳過度頻繁等動作導致喉頭上下牽拉,導致杓狀軟骨脫位。1, Debo RF, Ear Nose Throat J, 1989.  2, Usui T, Anesth Analg ,2001. 3, Tolley NS, Ann R Col Surg Engl, 1990.
  • 運動時,關節脫位是怎麼回事?緩解關節脫位,該做什麼?
    當關節脫位越來越嚴重,會影響到關節周圍的其它組織,伴隨著腫脹,一旦沒有得到及時復位,關節粘連更加嚴重,關節甚至會失去原有的功能,後果無疑更加可怕。可見,關節脫位的危害非常大,對於這樣的危害,一定不能大意,正確緩解,顯得尤為重要,那麼緩解關節脫位,需要做什麼呢?
  • 髖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技巧,看完就會!
    今天早讀我們就來談談髖關節脫位的分類和治療。指的是股骨頭與髖臼間的關節面構成關係發生分離。其發生率約佔全身各關節脫位的5%。常由強大暴力造成。且多發生於青壯年男性。病因主要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造成。>6.骨化性肌炎。
  • 橈骨頭脫位切開復位術
    單純橈骨頭脫位少見,大多數橈骨頭脫位並有尺骨上1/3骨折。橈骨頭脫位一般都有環狀韌帶斷裂,斷裂的環狀韌帶可以嵌在尺、橈上關節之間而妨礙復位。此外,橈骨上端有肱二頭肌附著,在環狀韌帶斷裂的條件下,肱二頭肌的收縮,易導致橈骨頭再脫位。因此,陳舊性橈骨頭脫位,或新鮮脫位手法復位失敗,或新鮮脫位手法復位後再脫位,或橈骨頭脫位並有橈神經損傷者,均應行切開復位術及環狀韌帶重建術。
  • 『8分鐘創傷』一文讀懂:肩鎖關節陳舊性未復位的脫位的治療技巧
    肩鎖關節陳舊性未復位的脫位可以採用與急性脫位同樣的分類方法。自1861年對肩鎖關節脫位進行手術治療以來,有超過100種不同的手術技術用於急性和慢性肩鎖關節脫位的治療。今天,就來了解常用的治療方法及手術技巧。
  • 肩鎖關節脫位,了解一下!!!
    2、第二型 肩鎖關節囊與韌帶破裂,鎖骨外側端「半脫位」。3、第三型 肩鎖韌帶與椽鎖韌帶均已破裂,鎖骨外側端「真性脫位」症狀體徵/肩鎖關節脫位 1、第一型者在肩鎖關節處有輕度腫脹與壓痛,臨床檢查與X線攝片都不能發現鎖骨外側有「半脫位」或「真性脫位」。
  • 肩鎖關節脫位
    Ⅱ型肩鎖關節囊破裂,肩鎖韌帶損傷或斷裂,而喙鎖韌帶完整,關節半脫位。Ⅲ型肩鎖關節囊、肩鎖韌帶和喙鎖韌帶完全斷裂,關節完全脫位。病因暴力是引起肩鎖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絕大多數患者具有明顯的外傷史。主要病因暴力是引起肩鎖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以直接暴力更多見。肩峰受到打擊時,肩峰及肩胛骨猛然向下,使關節囊及周圍韌帶斷裂而發生脫位。當跌倒時,肩部著地,力傳導至肩鎖關節而發生關節脫位,為間接暴力所致。好發人群年齡可見20~60歲,但多數發生於20~30歲,男多於女。
  • 早讀 | 專家共識:肩鎖關節脫位診療策略,骨科醫生必看!
    肩鎖關節脫位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多發生於青壯年,約佔肩部創傷脫位的12%,佔全身各處關節脫位的8%。一般均具有明確的外傷史,好發於接觸性運動以及高山滑雪運動等。最常見的是跌倒後直接暴力作用於肩部所致,其次為手臂撐地造成的間接損傷所致。目前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方法多達30種以上,各有優缺點。今天早讀結合ISAKOS哥本哈根共識針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值得學習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