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指關節脫位

2021-02-12 世界中醫骨傷聯盟

掌指關節是由近節指骨基底、掌骨頭、掌板、側副韌帶、副側副韌帶及關節囊所組成的雙軸關節,具有屈-伸、內收-外展和一定量的環繞迴旋運動。其中,屈-伸運動幅度最大。掌指關節脫位多見於拇指和示指,發生於其他手指者少見。且多為掌側脫位,背側脫位者罕見。通常是手指於過度伸展位,受到縱向而來的暴力,致使掌指關節的掌側關節囊破裂,掌側纖維板從膜部撕裂。掌骨頭通過破裂的關節囊,並從屈指肌腱的一側,脫至手部掌側皮下,近節指骨基底部則移向掌骨頭背側。

病因

本病主要是由於間接力量導致手指扭傷、戳傷、手指極度背伸時發生,拇指、示指最多。而其中拇掌指關節背側半脫位通常是由於受到過伸外力的作用造成拇指掌骨過度背伸,常導致近側掌板撕裂。拇掌指關節背側半脫位也稱單純型背側脫位,即掌指骨表面之間,但大部分關節連接仍存在。根據程度,可分簡單、複雜兩種脫位類型。

臨床表現

本病較多發生在拇指、示指,脫位後指骨向背側移位,掌骨頭突向掌側,形成關節過伸位畸形。示指尚有尺偏及指間關節半屈曲畸形。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 手指扭傷、手指強力背屈等可引起掌指關節脫位,多見於拇指和示指。脫位後指骨向背側移位,掌骨頭突向掌側,形成關節過伸位畸形。 示指脫位後常偏向尺側,指間關節半屈曲。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往往失敗,此因拇指脫位時,掌骨頭穿破掌側關節囊,頸部被卡在縱行撕裂的關節囊間,掌板嵌入兩關節面之間,有時籽骨或拇長屈肌腱也嵌入其中,使復位困難。示指脫位時,掌骨頭從掌板近端穿破關節囊,掌板嵌於兩關節面之間,掌骨頸兩側夾在屈指肌腱和蚓狀肌之間,造成復位困難。

檢查

對本病的檢查方法主要是X線檢查。由於各部位脫位的表現不盡相同,現以拇掌指關節為例說明其X線檢查的表現。拇掌指關節背側半脫位X線表現如下:拇指間關節呈曲屈位;拇指近節指骨背伸;拇掌指關節籽骨位置異常;拇掌指關節間隙不均勻。

診斷

根據外傷,臨床表現及X線檢查,診斷即可確立。

治療

1.簡單背側脫位(半脫位)

此時屈曲腕關節和近側指間關節,放鬆指屈肌腱,然後由背側向遠側、掌側推擠近節指骨基底,通常可使之復位。操作過程中,禁忌暴力和背向牽拉手指,以免關節面分離、掌板滑到掌骨頭背側,變簡單脫位為複雜性脫位。腕部神經阻滯麻醉,鬆弛肌肉張力,可提高閉合復位的成功率。復位後,用背側石膏託將掌指關節固定在50°~70°屈曲位,2周後開始活動鍛鍊。

2.複雜性脫位(不可復位性脫位)

複雜性脫位很難做到閉合復位,原因是掌板隨指骨一起背移、緊緊地嵌壓在掌骨頭背側,阻礙近節指骨基底回到原位。儘管如此,複雜脫位還是應先試行閉合復位,只有當閉合復位失敗之後才考慮切開復位。切開復位多採用沿脫位關節的遠側掌橫紋做橫行切口。

掌指關節脫位怎麼恢復

對於掌指關節脫位,首先對於脫位需要積極的進行復位,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才有利於後期恢復。可以進行手法復位,比如進行牽引復位。而對於手法復位失敗,就有必要積極的進行切開復位,必要時還需要對韌帶,關節囊進行修復重建。復位以後需要嚴格注意保護制動三周左右的時間,三周以後就需要去掉外固定,加強關節的屈伸活動,目的是為了恢復掌指關節的正常功能。

【正骨傳承】第99期傳承班6月1-7日開課!宋永忠老師主講宋氏正骨●脊柱整脊●產後骨盆閉合術(臨床跟診 手把手教學)

相關焦點

  • 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
    掉下巴在醫學上叫做顳下頜關節脫位,那麼是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概念。顳下頜關節脫位是指髁突滑出關節窩以外,超越了關節運動的正常限度,以致不能自行復回原位者。按性質可分為:急性脫位、復發性脫位、陳舊性脫位;按部位可分單側脫位和雙側脫位;按髁突脫出的方向、位置可分前方脫位、後方脫位、上方脫位以及側方脫位,後三者主要見於外力損傷時。
  • 胸鎖關節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包括鎖骨內端向上、向前突出的前脫位和鎖骨內端向下、向後突出或鎖骨頭向胸骨柄後內方滑動的後脫位。
  • 運動時,關節脫位是怎麼回事?緩解關節脫位,該做什麼?
    關節脫位,俗稱:脫臼,大家並不陌生,關節與關節之間失去了正常的連接作用,正常的位置被打亂,形成了錯位。導致關節脫位,往往與暴力有關,受到外界暴力的影響,使得關節脫位更加常見。其中又以肩部、手肘部位更容易出現脫位。
  • 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的臨床治療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顳下頜關節科張清彬教授 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又叫復發性脫位,指的是有反覆發作的病史
  • 肩鎖關節脫位
    肩鎖關節脫位是由肩峰的鎖骨關節面與鎖骨外端的肩峰關節面構成的關節,因肩峰受到打擊時,肩峰及肩胛骨猛然向下,使關節囊及周圍韌帶斷裂而發生脫位。
  • 腕關節大全--的解剖,骨折,脫位(值得收藏)
    與橈尺遠側關節相互作用允許腕骨沿著前臂的縱向軸線旋轉。腕骨骨折脫位可能在常規X線片被忽視。CT的多平面和體積重建可以顯示隱匿腕骨折和來說明骨折脫位的複雜性和程度。腕骨的正常解剖線圖。腕關節正位片八個腕骨和三個腕弧(Gilula弧),其被示為粉紅色(弧Ⅰ),藍色(弧II)和紅色(弧III)線。
  • 腕關節
    腕關節wristjoint是一由多關節組成的複雜關節,包括橈腕關節、腕骨間關節和腕掌關節,三個關節都相互關連(除拇指的腕掌關節外),統稱為腕關節
  • 你知道人體最常脫位的關節是哪裡嗎?
    在2015年的一場CBA籃球賽中,孫悅右肩膀肩關節脫位,遺憾離場。肩關節是人體最常脫位的關節,佔各關節脫位總和的50%。隨著世界上越來越新的醫療觀念,以及手術技術的提高,手術風險的減少,醫生的觀念也在逐漸改變,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肩關節錯位的發病原因,近年來得到了全世界眾多骨科醫生的共識——經常愛脫位的人,都有一個先天性的因素,就是一種關節鬆弛的表現。
  • 肩鎖關節脫位,了解一下!!!
    肩鎖關節脫位是鎖骨外端與肩峰相連的關節發生脫移位,多見於年輕人的運動創傷。其力作用於肩峰端,使肩胛骨向前、向下(或向後)錯動,而引起脫位。損傷輕者,僅有關節頭撕裂、無畸形移位。重者,肩鎖韌帶、喙鎖韌帶等斷裂,鎖骨外端因斜方肌的作用而向下向內錯動,因此肩鎖關節部出現畸形移位。病理生理/肩鎖關節脫位 此脫位均有外傷史。
  • 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手法復位時患者仰臥位,一般不需要麻醉,兩助手分別握住患者上臂及前臂對抗牽引,術者應首先糾正側方的移位(如果先糾正前後的移位則容易造成復位失敗),一般側方移位主要向橈側移位,術者雙手拇指抵住外移的橈骨頭,餘雙手四指握住患肢肘部使向尺側推擠橈骨頭,當側方移位糾正時有明顯回納感(圖5)。
  • 遭遇環杓關節脫位,該怎麼處理?
    ☞結構決定功能,環杓關節的功能即為:通過兩側環杓關節的滑動及跨動來完成對聲門的的開閉,是一對靈活的關節。☞但其「關節面淺,關節囊鬆弛」的解剖特點也使得其在外力作用下易引起脫位!二、環杓關節脫位( arytenoid dislocation,AD)環杓關節脫位是罕見的氣管插管併發症,發生率0.023%[1]。主要的臨床表現:聲嘶,咽下困難,喉痛,飲水嗆咳,甚至失聲。1.
  • 全身上下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手法復位時患者仰臥位,一般不需要麻醉,兩助手分別握住患者上臂及前臂對抗牽引,術者應首先糾正側方的移位(如果先糾正前後的移位則容易造成復位失敗),一般側方移位主要向橈側移位,術者雙手拇指抵住外移的橈骨頭,餘雙手四指握住患肢肘部使向尺側推擠橈骨頭,當側方移位糾正時有明顯回納感(圖5)。
  • 7大關節脫位?復位方法一篇搞定!
    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其他方法可點擊《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查看。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 解剖學解讀:六.上肢 - 骨骼和關節(1~13)
    頭狀骨點評: 腕關節、橈腕關節,是一個橢球的雙軸關節由橈骨遠端形成(關節盤)、舟骨、月骨、三角骨、腕骨。這個關節的橈、尺側副韌帶和背側和掌(掌側橈腕韌帶增強)。聯合許可彎曲,延伸,外展,內收,和環行。解剖學家往往只是把這些韌帶為橈腕掌側韌帶(長、短橈月韌帶和橈舟頭韌帶 [ 1-3 ]在以上列表),一尺腕掌側韌帶(月,尺頭韌帶,三角韌帶和腕骨和掌骨),和各種韌帶。拇指腕掌關節是雙軸鞍(蝶鞍)聯合(梯形)。它提供了屈伸、外展和內收,和環行。其他4腕掌關節面滑膜關節,允許滑翔運動。
  • 關節脫位會怎樣?| 下巴掉了、胳膊抬不起來了、腿不能動了
    而且不同部位的關節發生脫位,症狀也不盡相同,那麼有哪幾處關節是最容易發生脫位,且症狀是什麼樣子的呢?關節脫位分幾種類別?01 肩關節肩關節運動涉及盂肱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及肩胛骨——胸壁聯接,其中以盂肱關節的活動最重要,故臨床上習慣將盂肱關節脫位稱為肩關節脫位。
  • 創傷性腕部軸向骨折與脫位的治療
    二、手術方法    採用全身麻醉,常規衝洗、消毒,閉合性經鉤骨、豌豆骨周圍軸向骨折與脫位患者在手背側切開手部深筋膜,在腕部掌面切開腕管,避免手部骨筋膜間隔症候群及腕管症候群的發生,採用腕關節背側入路復位固定骨與關節;6例開放性損傷患者行徹底清創,去除汙染嚴重及壞死組織,採用背側入路復位固定骨與關節,延長掌側切口探查並修復正中神經,其中4例患者一期修復腕骨間韌帶。
  • 肩鎖關節脫位的分型及治療,值得收藏!
    關節滑膜、纖維關節囊、20%個體含有關節軟骨盤結構(增加兩關節面相互的適應性)。Dislocation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為一種常見損傷,多發生於青壯年,約佔肩部創傷脫位的12%。一般均具有明確的外傷史。
  • 必看:腕關節X線高清解剖及閱片技巧
    Nakamura法橈尺遠側關節半脫位CT診斷(CT橫斷面)只有MS大於1/4SD時,可診斷為半脫位。MS:尺骨半脫位部分的最大寬度;RUD:橈尺背側連線;RUV:橈尺掌側連線;SD:乙狀切跡的直徑;U:尺骨;R:橈骨;P:背側;A:掌側。
  • 肩鎖關節脫位診治要點+常見技術詳解!
    , 約佔整個肩部損傷的12%,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3.2%。損傷機制多為直接暴力由上向下撞擊肩峰而發生脫位,或間接暴力過度牽引肩關節向下而引起脫位,或上肢貼於胸壁跌倒,肩端前面或後面撞擊地面,其力作用於肩峰端,使肩胛骨向前、向下或向後錯動,引起肩鎖關節脫位,同時造成關節周圍韌帶及肌肉損傷。損傷輕者,僅有關節頭撕裂、無畸形移位;重者肩鎖韌帶、喙鎖韌帶等撕裂,鎖骨外端因斜方肌的作用而向下向內移位,肩鎖關節出現畸形。
  • 【影像基礎】肩鎖關節脫位的影像分型和分級
    肩鎖關節脫位(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ACD)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脫位之一, 約佔整個肩部損傷的12%,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3.2%。損傷機制多為直接暴力由上向下撞擊肩峰而發生脫位,或間接暴力過度牽引肩關節向下而引起脫位,或上肢貼於胸壁跌倒,肩端前面或後面撞擊地面,其力作用於肩峰端,使肩胛骨向前、向下或向後錯動,引起肩鎖關節脫位,同時造成關節周圍韌帶及肌肉損傷。損傷輕者,僅有關節頭撕裂、無畸形移位;重者肩鎖韌帶、喙鎖韌帶等撕裂,鎖骨外端因斜方肌的作用而向下向內移位,肩鎖關節出現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