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手法

2021-02-07 山東省中醫院康復科

     

     提到掉下巴,有些人的腦海當中會浮現出一個場景。就是在KTV裡唱歌的時候,突然麥霸在飆高音上不去的瞬間,聲音戛然而止,然後就抱著自己的嘴巴並痛苦的表情。在臨床上,我們也經常會聽到患者家屬說:「大夫,xx下巴掉下來了;大夫,xx下巴又掉下來了;大夫,xx下巴掉滑了;大夫……」說起掉下巴,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掉下巴在醫學上叫做顳下頜關節脫位,那麼是發生了什麼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顳下頜關節脫位的概念。顳下頜關節脫位是指髁突滑出關節窩以外,超越了關節運動的正常限度,以致不能自行復回原位者。按性質可分為:急性脫位、復發性脫位、陳舊性脫位;按部位可分單側脫位和雙側脫位;按髁突脫出的方向、位置可分前方脫位、後方脫位、上方脫位以及側方脫位,後三者主要見於外力損傷時。臨床上以急性,復發性脫位和陳舊性脫位較常見:

1.急性前脫位

主要有內源性與外源性兩種因素。內源性因素包括打呵欠、唱歌、大笑、大張口進食、長時間大張口進行牙科治療等。外源性因素是指在開口狀態下,下頜受到外力的打擊;經口腔氣管插管、進行喉鏡和食管內鏡檢查、使用開口器、新生兒使用產鉗等,用力不當使下頜開口過大,髁突越過關節結節不能自行回位;關節囊和關節韌帶鬆弛、習慣性下頜運動過度、下頜快速運動可增加前脫位的危險。

2.復發性脫位

急性前脫位若治療不當,可出現反覆性或習慣性脫位。其病理特徵是關節囊、關節韌帶以及關節盤附著明顯鬆弛,因髁突反覆撞擊關節結節,使髁突與關節結節變平,關節窩變淺,咀嚼肌功能失調。

3.陳舊性脫位

急性前脫位未及時治療,長期處於顳下頜關節脫位狀態。由於脫位的髁突及關節盤周圍纖維結締組織增生,關節窩內也可出現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使關節復位更加困難。

     治療急性關節脫位要及時復位,復位後要限制下頜的運動。最常用的方法是口內手法復位。復位前可用手按摩雙側咬肌,使肌肉鬆弛。一般不需要麻醉。復位時患者坐矮凳上,頭依後牆,其下頜牙齒的咬合面要低於醫生肘關節水平。醫生站在患者的前方,雙手拇指纏以紗布,以免咬傷。然後伸入患者口內,放在下頜磨牙咬合面上,其餘四指託住下頜骨下緣,復位時雙拇指用力壓向下,同時其餘四指將下頜頦部往上託,使位於關節結節前方的髁狀突移到關節結節水平以下時,再向後上方推送,將髁狀突送入關節凹內。若為雙側關節脫位,可先復位一側,然後再復位另一側。當髁狀突復位後,已恢復正常咬合關係,用彈力繃帶或普通繃帶包紮固定下頜2~3周限制下頜運動,以免再脫位。如果復位後未得到固定或固定時間太短,被撕裂的組織未得到完全恢復,可以繼發復發關節脫位及顳下頜關節紊亂症候群。

     顳頜關節復位記住三點是很必要的,避免顳頜關節脫位就要在生活中預防,飲食上不要吃過硬過大的食物,不要啃骨頭,嗑瓜子,在飯後需要多漱口,在晚上睡前要刷牙,保持口腔的衛生乾淨,不要長時間的說話和唱歌,還有開口大笑,就是嘴巴不要張的太大,必要時繃帶固定;可以局部上熱敷,用熱的毛巾或者暖水袋熱敷局部,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平時注意保護患處,避免受涼,注意休息。



相關焦點

  • 顳下頜關節脫位有三種類型,下巴脫臼別自己亂託
    下巴脫臼或者民間俗稱的「掉下巴」在醫學上稱之為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由髁突和關節窩組成,是人體最精密的關節之一,我們說話、吃飯,凡是張嘴的動作都要用到這個關節。「當我們大笑、劇烈咳嗽或長時間張嘴之後,髁突滑出了關節窩,不能自行復位,就會發生顳下頜關節脫位。」顳下頜關節脫位有三種類型:1、急性前脫位:好發於女性。
  • 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的臨床治療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顳下頜關節科張清彬教授 習慣性顳下頜關節脫位,又叫復發性脫位,指的是有反覆發作的病史
  • 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肘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與之相反。手法復位成功後肘關節屈曲90°固定4周後行功能鍛鍊。治療一般不需麻醉,手法復位即可。術者一手用拇指向後內方壓迫橈骨小頭,另一手持患手,將前臂旋後(按壓橈骨頭和前臂旋後同步進行),屈曲肘關節,可感到或聽到復位時的輕微彈響聲,疼痛立即消失,患肘功能恢復(圖7)。
  • 全身上下這6種關節脫位復位,你學會了麼?
    肘關節前脫位復位手法與之相反。手法復位成功後肘關節屈曲90°固定4周後行功能鍛鍊。治療一般不需麻醉,手法復位即可。術者一手用拇指向後內方壓迫橈骨小頭,另一手持患手,將前臂旋後(按壓橈骨頭和前臂旋後同步進行),屈曲肘關節,可感到或聽到復位時的輕微彈響聲,疼痛立即消失,患肘功能恢復(圖7)。
  • 需要警惕的顳下頜關節紊亂症候群
    顳下頜關節紊亂症候群(TMD)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在顳下頜關節疾病中,此病最為多見。好發於青壯年,以20~30歲患病率最高,其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了,本症的主要特點為關節區酸脹疼痛、運動時彈響、張口運動障礙、關節脫位等這類多數屬關節功能失調、預後良好;但極少數病例也可發生器質性改變。
  • X線高清圖譜 | 精緻顳下頜關節解剖
    顳下頜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又稱「顳頜關節」或「下頜關節」。由髁突與顳骨關節窩和關節結節組成,左右合成一聯合關節,主理張口閉口和咀嚼運動。關節盤位於關節和關節窩之間,為纖維軟骨,在X線片上不顯影。正常人關節上間隙最寬,後間隙次之,前關節間隙最窄。
  • 7大關節脫位?復位方法一篇搞定!
    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其他方法可點擊《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查看。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 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匯總!
    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的患者通常前臂固定,輕度內旋和外展。
  •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及肩胸關節,但以肱盂關節最為重要,臨床上習慣將肱盂關節脫位稱為肩關節脫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關節脫位。
  • 王源下頜骨脫位引網友心痛,專家為你解析「掉下巴」的原因
    那麼下頜骨脫位到底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脫位是指一個關節中,各骨的關節面失去了正常的對應關係,下頜骨就是一個骨頭,與它一起組成關節的只有顳骨,所以下頜骨脫位又稱為「顳下頜關節脫位」,俗稱「下巴掉了」,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顳下頜關節脫位呢?
  • 「體態矯正」顳下頜關節紊亂怎麼辦,緩解顳下頜關節疼痛訓練方法
    什麼是顳下頜關節紊亂我們平時可能很少注意到顳下頜關節,但其實我們會經常用到它。這是連接下頜骨和顱骨的關節。每次我們說話、咀嚼或者吞咽的時候它都在運動。當我們的下頜關節和下頜肌肉出現問題時,就會出現顳下頜關節紊亂。通常是由於頜骨受傷、關節炎引起的炎症或過度使用而造成的。
  • 髖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技巧,看完就會!
    今天早讀我們就來談談髖關節脫位的分類和治療。指的是股骨頭與髖臼間的關節面構成關係發生分離。其發生率約佔全身各關節脫位的5%。常由強大暴力造成。且多發生於青壯年男性。病因主要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造成。一、髖關節後脫位復位方式(1) 屈髖拔伸法  (2) 俯臥下垂法
  • 顳下頜關節疼痛怎麼辦?
    顳下頜關節是一個鉸鏈,連接下巴到顱骨的顳骨,在耳朵的前面。 這個關節可以讓下巴上下左右移動,讓你可以說話,咀嚼和打哈欠。當關節和控制它的肌肉出現問題被統稱為顳下頜紊亂症候群(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 英文簡稱:TMD)。什麼原因引起的? 目前並無定論,也就是說並不明確什麼會導致TMD。
  • 顳頜關節解剖知識
    關節盤後緣與髁突關節面後緣平齊,有纖維組織貼附於髁突後斜面,盤前緣直達關節結節前斜面。關節盤周圍與關節囊相連。關節盤與關節前後有四個附著點:上前方與關節結節頂為顳前附著,後上方與巖鼓裂附著稱顳後附著,下前方附於髁頸前稱下頜前附著,下後方與髁頸後附著稱下頜後附著。自前至後四個分區,為前帶、中間帶、後帶及雙板區。為松而薄且韌性很強的囊袋,由結締組織構成。
  • 小心顳下頜關節紊亂
    所以說,嘴巴附近疼痛難受不一定是牙齒問題,耳朵痛和耳鳴也不一定是耳朵問題,很有可能已經患上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症了!凡存在以下三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時,應該接受系統的治療。1.主訴顳下頜關節或/和面部疼痛,並有明確的壓痛,或疼痛持續3 個月以上;2.關節彈響有聲;3.主訴張口受限,開口度<35mm ,或開口度<40mm,但有明確的張口疼痛;不治療會怎麼樣?顳下頜關節的問題主要是局限於頭頸部的關節肌肉傷害,不會致命,而因為顳下頜關節的問題受許多因素影響,因此症狀起伏變化很大。有時疼痛減少或不痛並不代表已經痊癒。
  • 肩關節脫位的閉合/切開復位方法
    臨床上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佔全身關節脫位的一半左右,男性肩關節脫位是女性的3倍,創傷是肩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多由間接暴力或槓桿作用所致。肩關節脫位根據盂肱關節的不穩定的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下脫位和胸腔內脫位。前脫位最為常見,佔盂肱關節脫位的95%以上。
  •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髖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與後脫位兩大類,臨床常見為後脫位。一般說來,髖關節新鮮脫位無論前後,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法復位甚易成功,療效也好。但陳舊性脫位;並有大塊髖臼骨折或股骨頭骨折,因而妨礙手法復位的新鮮脫位;或並有坐骨神經損傷,或手法復位失敗的新鮮脫位,則均須切開復位。陳舊性脫位還應在切開復位的同時,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及股骨頭病理改變等行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由於前脫位甚少,本節僅介紹後脫位的切開復位術。
  • 掌指關節脫位
    手指扭傷、手指強力背屈等可引起掌指關節脫位,多見於拇指和示指。脫位後指骨向背側移位,掌骨頭突向掌側,形成關節過伸位畸形。 示指脫位後常偏向尺側,指間關節半屈曲。關節脫位手法復位往往失敗,此因拇指脫位時,掌骨頭穿破掌側關節囊,頸部被卡在縱行撕裂的關節囊間,掌板嵌入兩關節面之間,有時籽骨或拇長屈肌腱也嵌入其中,使復位困難。
  • 張口咔嚓響,很可能是顳下頜關節紊亂!
    發出聲音的部位是耳朵前方的關節,叫做顳下頜關節。而之所以會發出咔嚓聲,很可能是因為你患上了顳下頜關節紊亂。湖南省直中醫醫院專家提醒,顳下頜關節紊亂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好發於青壯年,以20~30歲患病率最高。多數關節功能失調紊亂的預後是良好的。但是久而久之會影響面部輪廓,導致臉部變形。病因有哪些?
  • 張口咔嚓響,很可能是顳下頜關節紊亂
    發出聲音的部位是耳朵前方的關節,叫做顳下頜關節。而之所以會發出咔嚓聲,很可能是因為你患上了顳下頜關節紊亂。湖南省直中醫醫院專家提醒,顳下頜關節紊亂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好發於青壯年,以20~30歲患病率最高。多數關節功能失調紊亂的預後是良好的。但是久而久之會影響面部輪廓,導致臉部變形。病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