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的閉合/切開復位方法

2021-02-22 骨今中外
距肩關節高峰論壇開幕還剩22天,識別上圖二維碼即可在線報名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球窩關節,肱骨頭大,肩胛盂小而淺,關節囊和韌帶鬆弛薄弱,關節囊下方無韌帶支持,遭受外力的機會多,容易發生脫位。臨床上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佔全身關節脫位的一半左右,男性肩關節脫位是女性的3倍,創傷是肩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多由間接暴力或槓桿作用所致。

肩關節脫位根據盂肱關節的不穩定的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下脫位和胸腔內脫位。前脫位最為常見,佔盂肱關節脫位的95%以上。當上肢處於外展外旋位向側方跌倒或受到撞擊時,手掌或肘部撐地,暴力經過肱骨傳導到肩關節,使肱骨頭突破關節囊前壁,向前滑出,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若上肢處於後伸位跌倒,或肱骨後上方直接撞擊在硬物上,也可發生肩關節前脫位。後脫位佔肩關節脫位的1.5%~3.8%。多由肩關節前方受到撞擊或肱骨頭過度內旋時受撞擊時肱骨頭向後衝破關節囊造成。根據肱骨頭脫位後的位置不同,前脫位又可分為盂下脫位、喙突下脫位、鎖骨下脫位3型(圖5-1);後脫位可分為肩峰下脫位、後方孟下脫位及肩胛岡下脫位3型。

脫位後應儘快復位。脫位時間越長,閉合復位越困難。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身麻醉),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

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或局部麻醉(關節腔內注射局部麻醉藥)下進行。

無並發損傷的肩關節脫位患者很少需要手術復位。

單純合併大結節骨折患者,肩關節復位後大結節往往也能自行恢復到解剖位置不需要手術復位。

年輕體壯的陳舊性肩關節脫位患者,脫位時間在4周左右、脫位的關節仍有一定的活動範圍、X線片無骨質疏鬆、無關節內外骨化者,可在全身麻醉下試行手法復位。

復位時先行肩部按摩並輕輕地搖擺活動肩關節,以解除粘連,緩解肌肉痙攣,然後手法復位。

1.常見的閉合復位方法

(1)足蹬法( Hippocrate法):傷員取仰臥位。術者立於傷側,用靠近患者一側的足跟置於患肢腋窩部,以胸壁和肱骨頭之間作支點,握患肢前臂及腕部順其縱軸牽引。達到一定牽引力後,輕輕搖動或內、外旋其上肢並漸向軀幹靠攏即可復位。牽引需持續,用力要均勻,牽引一段時間後肩部肌肉才能逐漸鬆弛。此時內收、內旋上肢肱骨頭便會經前方關節囊的破口處滑入肩胛盂內,可感到復位的響聲和滑動感,提示復位成功。復位後搭肩試驗轉為陰性(圖5-2)。

(2)牽引迴旋復位法( Kocher法):也稱4步法。此法在肌肉鬆弛下進行容易成功,但切勿用力過猛,以免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使肱二頭肌鬆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此法有引起肱骨外科頸骨折或神經血管損傷的危險,對伴有大結節骨折或骨質明顯疏鬆或肌肉嚴重緊張者不適用(圖5-3)。

(3)懸垂牽引復位法( Stimson法):患者俯臥於床上。患肢腕部系一扁帶,懸2~3kg重物垂於床旁,順其自然下垂位持續牽引。可根據患者體重及肌肉發達情況適當增減重物重量。10-15分鐘後,肩部肌肉逐漸鬆弛,肱骨頭常可以自行復位(圖5-4)。術者可幫助內收上臂或以雙手自腋窩向外輕推肱骨頭,或輕輕旋動上臂,幫助肱骨頭復位,此方法一般不需要麻醉即可實行,是一種安全有效、以逸待勞的復位方法。

2、注意事項:

無論採取哪種辦法手法復位,都必須緩慢進行,操作時不可粗暴,避免引起肱骨外科頸骨折。任何操之過急的動作都可能會導致復位失敗或增加醫源性損傷。肩關節復位後患者的不適感幾乎能立刻停止。對於肢帶肌鬆弛的習慣性脫位患者,如果患者的不適感未消失,即使肩關節活動度明顯恢復,也應考慮為復位失敗,需要再次手法復位或經X線片證實後再次復位。

3、術後處理

復位後肩部豐滿,方肩消失,搭肩試驗由陽性轉為陰性,X線片證實完全復位,再將肩關節各個方向活動幾下,使嵌在關節間隙的軟組織擠出來。上臂置於內收,內旋,肘關節屈曲90°位,腋部放棉墊,用三角巾、繃帶或石膏懸吊固定於胸前。後脫位復位後則固定於相反的位置(即外展、外旋和後伸位)。傳統懸吊固定時間為3周。目前認為延長固定時間並不能減少脫位復發的危險性。主張懸吊固定3~4天後,在理療師的指導下開始進行康復訓練。防止發生關節僵硬,促進肩關節功能早日恢復。

只有少數肩關節脫位需要手術切開復位,兒童及青年人手法復位失敗者、非手術治療後肩關節再次脫位者、陳舊性脫位者,在排除手術禁忌證後應儘早手術。

1.手術適應證

(1)手法復位失敗者伴骨折或肌腱嵌頓者。

(2)復位後明顯不穩定,短時間內再脫出者。

(3)合併小結節骨折,肱骨頭復位後骨折仍明顯移位者。

(4)合併血管、神經、肌腱損傷或骨折需同時手術處理者。

(5)陳舊性性脫位者。

(6)習慣性脫位者。

2.手術目的

手術治療主要目的是恢復盂肱關節的正常解剖結構及功能,去除病因糾正主要病理改變,加加強肩關節穩定性,防止脫位再次發生。

3.手術方法

肩關節前脫位常選擇前內側途徑切開復位,並通過修復關節囊或通過肌肉止點移位加強肩關節前壁,或行骨阻擋術防止再次脫位。常用的手術方法有肩胛下肌關節囊重疊縫合術(Puti-Plat法)和肩胛下肌止點外移術(Magnuson法)等。

肩關節前後盂唇韌帶複合體撕裂導致的復發性肩關節前方不穩或習慣性前方不穩的班克特損你 (BankartInjury),首選關節鏡下手術修復。後脫位可選擇後側橫切口或直切口進行手術。對中年以上的陳舊性脫位患者,如果肌肉軟組織攣縮嚴重或已有關節軟骨面明顯軟化,或肱骨頭骨缺損大於⅓,則應根據職業和年齡情況,在切開復位術的同時,選用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

目前,肩關節融合術已基本被肩關節置換術替代。對高齡患者或畸形嚴重妨礙功能及壓迫神經血管,且無條件行肩關節置換術者,可考慮行肱骨頭切除。無症狀的中老年陳舊性脫位患者,一般不考慮手術治療。身體衰弱的老年人肩關節復位手術後的活動功能常不能令人滿意。對於不能接受手術的患者或有心血管疾患等手術禁忌證患者,如無血管神經併發症,又無疼痛者,不宜做任何手術。鼓勵患者加強肩部活動,可部分恢復肩關節功能。

4、術後處理

肩關節手術後行外展架輔助固定,或將前臂依附於胸前,將上臂用繃帶包紮固定於胸壁3周,然後改用三角巾懸吊,開始肩關節搖動運動及被動運動。6周後去除三角巾進行康復訓練。8周後進行肩部肌力的加強訓練。

骨今中外現向廣大骨科醫生徵集稿件,學術會議演講課件、國外專業文獻譯文、經典、骨科臨床經驗、學術成果等均可,誠摯歡迎您的投稿!此外,持久投稿的優秀作者,可為其開設專欄!

投稿方式:

郵箱:gujinzw@163.com

電話:15911162085(微信同)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肩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肩關節新鮮脫位合併肱骨頸、幹骨折,或肩盂骨折塊嵌入關節內,或肱二頭肌長頭嵌於關節間,或合併血管、神經損傷者,應行切開復位術。兒童及青年人的陳舊性脫位,亦應行切開復位;而對中年以上的陳舊性脫位,如已有關節軟骨變性,則應根據職業和年齡在切開復位術的同時,選用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反之,中年以上的陳舊性脫位,如無症狀,又有一定的活動度,可不作任何手術。
  • 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匯總!
    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肩關節前脫位的患者通常前臂固定,輕度內旋和外展。
  • 11種肩關節脫位復位方法,骨科醫生收藏必備!
    5、X線檢查:能證實脫位的類型,還能發現是否合併骨折。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的患者通常前臂固定,輕度內旋和外展。當肱骨頭位於正常解剖結構的前下內側的時候肩部會出現平肩畸形,同時肩關節的被動和主動活動受限。
  • 早讀 | 椅背復位法治療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亦稱肩肱關節脫位。古稱肩胛骨出、髃骨骱失或肩骨脫臼。肩關節脫位在臨床較為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4%以上,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肩關節脫位又以前脫位最常見。
  • 肩關節脫位
    病因與分類創傷是肩關節脫位的主要原因,多為間接暴力所致。當上肢處於外展外旋位跌倒或受到撞擊時,暴力經過肱骨傳導到肩關節,使肱骨頭突破關節囊而發生脫位。若上肢處於後伸位跌倒,或肱骨後上方直接撞擊在硬物上,也可發生肩關節脫位。根據肱骨頭脫位的方向可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及下脫位四型,以前脫位最多見。
  •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
    【原創】兩種超簡單的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必學!對於肩關節脫位,《外科學》上的治療方法為手拉足蹬法(Hippocrates法):局麻後,病人仰臥,術者站在患側床邊,腋窩處墊棉墊,以同側足跟置於病人腋下靠胸壁處,雙手握住患肢於外展位作徒手牽引,以足跟頂住腋部作為反牽引力。肩關節脫位復位手法不下十種,但我們只需要掌握一到兩種即可。
  • 髖關節脫位切開復位術
    髖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與後脫位兩大類,臨床常見為後脫位。一般說來,髖關節新鮮脫位無論前後,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法復位甚易成功,療效也好。但陳舊性脫位;並有大塊髖臼骨折或股骨頭骨折,因而妨礙手法復位的新鮮脫位;或並有坐骨神經損傷,或手法復位失敗的新鮮脫位,則均須切開復位。陳舊性脫位還應在切開復位的同時,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及股骨頭病理改變等行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由於前脫位甚少,本節僅介紹後脫位的切開復位術。
  • 7大關節脫位?復位方法一篇搞定!
    介紹幾種常用的方法,其他方法可點擊《專題教程:肩關節前脫位手法復位大集合!(附:復位新技巧)》查看。絕大多數的肩關節脫位(97%)是前脫位。典型的損傷機制是上肢強力外展和外旋。另外,肱骨近端受到從後向前的暴力也會造成肩關節前脫位。肩關節前脫位可以進一步分為喙突下脫位和盂下脫位,而喙突下脫位是最為常見的脫位。
  • 橈骨頭脫位切開復位術
    單純橈骨頭脫位少見,大多數橈骨頭脫位並有尺骨上1/3骨折。橈骨頭脫位一般都有環狀韌帶斷裂,斷裂的環狀韌帶可以嵌在尺、橈上關節之間而妨礙復位。此外,橈骨上端有肱二頭肌附著,在環狀韌帶斷裂的條件下,肱二頭肌的收縮,易導致橈骨頭再脫位。因此,陳舊性橈骨頭脫位,或新鮮脫位手法復位失敗,或新鮮脫位手法復位後再脫位,或橈骨頭脫位並有橈神經損傷者,均應行切開復位術及環狀韌帶重建術。
  • 五種方法處理肩關節脫位
    當你到達略高於頭部的一個點時,肩關節就會自動復位。如果這樣很難成功,手牽拉時用一定的力量,使肌肉更加舒展。方法 2: 利用重力進行復位1、找個地方躺下當手臂脫位時,肌肉會收縮從而導致疼痛。當肌肉放鬆和舒展時,不出幾分鐘,肩關節應該就會自動復位了。方法 3: 利用膝蓋進行復位1、坐位,膝蓋貼在胸前
  • 肩關節脫位的治療策略 | 骨科基礎
    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和下脫位,以前脫位最常見。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
  •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怎麼辦?
    小徐,男青年,26歲,做公司宣傳活動時不小心的一次引體牽拉動作引起右側肩關節前脫位,一年前右側肩關節脫位兩次,未引起重視未找到脫位的原因,哪脫位的常見因素有哪些呢?解剖結構特點: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 5種方法教你處理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時,伸展肩部、上臂和軀幹的肌肉都會引起劇烈的疼痛。如果你不幸肩膀脫位,嘗試一下下面的方法來快速復位。1、屈曲上肢。你可以在坐位、站位或仰臥位進行復位。屈肘,使前臂和上臂呈90度角。這個動作可能會很痛苦,但是如果不是不堪忍受,你還是可以繼續的。
  • 收藏 | 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診治要點
    必要時作雙肩CT掃描,即可清楚顯示出肱骨頭關節面朝後,且脫出關節盂後緣;有時可發現肱骨頭凹陷性骨折並與關節盂後緣形成卡壓而影響復位,或關節盂後緣的骨折。肩關節脫位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一般需要視情況而選擇。脫位後應儘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
  • 肩關節脫位與肩關節半脫位的鑑別診斷與治療(上)
    既然我們要區分肩關節脫位與肩關節半脫位,那我們就要問了:為什麼會發生肩關節半脫位與肩關節脫位,發生了我們該如何區別兩者?接下來我們就著手從不同病因與症狀與大家分享兩者的區別。(因文章內容有限,著重介紹外傷型肩關節脫位與偏癱型肩關節半脫位。)外傷型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圓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
  • 為什麼肩膀脫位恢復後還是抬不起來?原來是我們忽略了這些問題
    我們人體的肩關節是一個很靈活的關節,但相對於其他的關節,它的穩定性就不是那麼的好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看到有人由於一些間接性的暴力外傷導致肩關節半脫位的發生,一般在這個時候就會行肩關節半脫位閉合復位,然後用繃帶固定患肩,以使損傷的關節囊得到修復。
  • 髖關節脫位的手法復位技巧,看完就會!
    一、髖關節後脫位復位方式(1) 屈髖拔伸法  (2) 俯臥下垂法  ,一手繞過大腿根部向外方牽拉,即可將內移之股骨頭拉出     四、陳舊性髖關節脫位脫位未超過2個月,宜先行手法復位;復位前,應先作骨骼牽引一周左右,將股骨頭逐漸拉到髖臼平面,然後在麻醉下手法復位。
  • 胸鎖關節脫位
    胸鎖關節脫位包括鎖骨內端向上、向前突出的前脫位和鎖骨內端向下、向後突出或鎖骨頭向胸骨柄後內方滑動的後脫位。
  • 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或者沿切口方向切開鵝足腱,骨折固定後再行縫合修復。注意在切開鵝足腱肘時不要損傷內側副韌帶。沿鵝足腱與腓腸肌之間,從骨膜外分離腓腸肌,即可顯露骨折部位。若需要向近端延伸顯露,可部分切斷腓腸肌內側頭,擴大顯露範圍。由於關節內視線有限,一般不做半月板下方關節囊切開術,僅作關節外復位之用。
  • 一個動作,自測是否有肩關節脫位
    根據肱骨頭脫位的方向,肩關節脫位可以分為四型,分別是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以及下脫位。其中以前脫位最為常見。我們都知道創傷是引起肩關節脫位的最主要原因,根據暴力的大小,力作用的方向以及肌肉的牽拉,前脫位時,根據肱骨頭的位置,又分為鎖骨下脫位、喙突下脫位以及關節盂下脫位三型。那麼肩關節脫位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呢?